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质炭

生物质炭

生物质炭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200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1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409258篇;相关期刊326种,包括土壤学报、土壤、农业环境与发展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生物质炭的相关文献由5531位作者贡献,包括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等。

生物质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1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09258 占比:99.76%

总计:410246篇

生物质炭—发文趋势图

生物质炭

-研究学者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张少明
  • 商文芳
  • 刘晓雨
  • 郑聚锋
  • 林小明
  • 付兴国
  • 王海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哲源; 陈韬; 李业伟
    • 摘要: 在500°C条件下,利用稻壳和高粱秸秆为原料制成两种生物质炭,对其理化性质和结构表征做出分析,并研究了生物质炭对水溶液中萘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两种生物质炭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且富含烷烃、烯烃、羟基、羰基、酯基等活性官能团。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吸附量的整体变化趋势为先迅速(4 h内)增加而后平缓(4~8 h)趋于平衡(8 h后)。两种生物质炭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高粱秸秆炭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稻壳炭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为多分子层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高粱秸秆炭吸附效果优于稻壳炭。
    • 汪一潭; 郑伟
    • 摘要: 从土壤胶体的稳定性、可移动性以及土壤胶体的表面化学性质,分析了外援添加物对土壤胶体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外援添加物通过这些性质间接作用来影响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并类比这些作用机制,为生物质炭治理重金属污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曹少娜; 李玉莲; 李颖; 张倩男; 王倩
    • 摘要: 为探究秸秆生物质炭对娃娃菜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确定出适合宁南山区雨养旱作娃娃菜的最佳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以金皇后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8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分析不同处理对雨养旱作区娃娃菜生长、产量和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施氮肥时,添加生物质炭10 t·hm^(-2)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累计值影响较大,添加20 t·hm^(-2)时地下部分干、鲜物质质量的积累最大,当生物质炭添加至30 t·hm^(-2)时,则可显著提高后期叶绿素含量;相反,施氮肥后,添加生物质炭20 t·hm^(-2)利于娃娃菜生长,可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524.63 mg·kg^(-1)),提高娃娃菜的单株重(1992.74 g)、单株净重(1431.33 g)、生物产量(159.50 t·hm^(-2))、经济产量(114.56 t·hm^(-2))和水肥利用效率(17.00%~56.31%),当生物质炭添加至30 t·hm^(-2)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娃娃菜的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性提高。综上,在配施氮肥条件下,添加20 t·hm^(-2)生物质炭可明显降低宁南山区雨养旱作娃娃菜硝酸盐含量,提高娃娃菜水肥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效。
    • 罗冰; 陈国树; 季英杰
    • 摘要: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在不同温度(200°C、240°C、280°C、320°C、360°C、400°C)和不同保温时间(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70 min)条件下制备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在热重(TG-DTG)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小麦秸秆压缩成型炭的热值、炭产率、能量得率及热值增长率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能量得率与炭产率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在200~280°C时,炭产率随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减小,降解速度较快,在320~400°C时,炭产率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其变化幅度较小,降解速度减缓,甚至有回升;炭化热值在相同温度下,随着炭化时间的增加,其热值也随之增加,热值增长率逐渐减弱。
    • 裴广鹏; 李俞昕; 朱宇恩; 刘伟; 李华
    • 摘要: 为探明生物质炭介导的系统抗性在土传病害防治过程中的作用,以番茄枯萎病为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生物质炭对番茄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类抗氧化分子含量的变化,及对相关抗性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生物质炭可显著降低番茄的病害程度。在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叶片光合色素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生物质炭的施加可显著降低尖孢镰刀菌胁迫造成的光合色素和丙二醛含量变化。施加生物质炭在降低番茄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同时,可提高“解毒酶”(包括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在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体内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明显升高,生物质炭的施加(3%)在显著降低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表明生物质炭可通过提高抗氧化分子含量来加强番茄体内活性氧的清除效率。此外,在生物质炭的作用下,番茄水杨酸相关基因PR1a、MPK2和NPR1的表达下调,而茉莉酸相关基因DEF1、JAZ1、JAZ3和乙烯相关基因ACO1和ACS的表达上调。结果表明施加生物质炭可增强番茄系统防御尖孢镰刀菌入侵的启动效应和能力。
    • 王娟; 沈忱; 冯锴瑜; 孙军
    • 摘要: 比较了化学一步活化法和直接炭化制备的夏威夷果壳炭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化学一步活化法制备夏威夷果壳炭的最佳条件为:浸渍比(果壳∶氯化锌)为1∶2.5,升温速率为10°C/min,活化温度为550°C,保温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夏威夷果壳炭的亚甲基蓝值达169.6 mg/g,碘值达1254.46 mg/g。傅里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RD和扫描电镜等分析表明,化学一步活化法制得的果壳炭表面形貌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较多的极性官能团,呈现高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达1504.998 m^(2)/g。
    • 曹茜斐; 谢军祥; 常尧枫; 谢嘉玮; 陈重军
    • 摘要: 生物质炭孔隙发达,比表面积大,稳定性高,吸附性能强,表面微量元素及官能团丰富,对污水处理及土壤氮转化过程及功能微生物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氮循环途径的基础上,从废水、土壤2个主要环境探讨了生物质炭对氮转化过程及效率的影响,综述了生物质炭添加对环境中氮转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基因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生物质炭的施用可改变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脱氮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本文旨在为生物质炭强化氮转化和氮循环研究提供参考,认为在生物质炭的改性和负载强化氮转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 张皓钰; 刘竞; 易军; 刘秀芸; 陈露; 刘目兴; 张海林
    • 摘要: 为探究生物质炭添加对农田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以我国10个地区农田耕层土壤为供试土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4种生物质炭添加比例下(C0、C5、C10和C15,生物质炭体积占比分别为0%、5%、10%和15%)土壤饱和导水率(Ks)、水分特征曲线及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参数和水分常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添加生物质炭后,砂粒含量较高的风砂土和黄绵土的Ks显著降低,C15的降幅分别为89.2%和85.0%;而黏粒含量较高土壤的Ks普遍升高,C15处理下赤红壤的增幅高达158.9%。生物质炭添加改变了土壤的持水能力,且变幅随着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质炭添加提升了各类土壤的饱和含水量(0.7%~17.6%)和低吸力段的持水能力;生物质炭添加对中、高吸力水平下各类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大致表现为砂质土持水能力提升、残余含水量增大、α值降低;而壤质、黏质土持水能力下降,残余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及凋萎系数均降低。研究结果可为考虑生物质炭施用的平衡模拟提供水力学基础参数,并为各地区农田生物质炭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 史冬伟; 刘衎; 孙志华; 黄梓恩; 梁琼; 刘云; 段碧华; 石生伟
    • 摘要: 采用通气法对设施菠菜和黄瓜在施用生物质炭与翻耕措施下土壤氨气(NH_(3))排放进行观测,探索设施菜地NH_(3)减排的有效途径。观测表明,设施菠菜与黄瓜土壤NH_(3)排放主要发生在施肥后一周内。在施化肥氮总量300 kg/hm^(2)条件下,设施菠菜不施生物质炭和表施生物质炭处理的NH_(3)排放量分别占总氮投入量的8.00%和10.15%,而翻耕措施分别降低各处理NH_(3)排放38.34%和56.22%(P<0.05)。在施化肥氮总量600 kg/hm^(2)条件下,设施黄瓜不施生物质炭和表施生物质炭的NH_(3)排放量分别占总氮投入量的3.03%和4.80%,而翻耕措施分别降低各处理NH_(3)排放9.45%和37.61%。设施菜地表施生物质炭增加土壤NH_(3)排放,其中菠菜和黄瓜单位产量的NH_(3)排放量分别增加52.58%和78.17%(P<0.05)。根据设施菜地NH3排放特点和不同处理的减排效果,建议减少基肥投入以控制NH_(3)排放,并利用翻耕措施消除表施生物质炭对NH_(3)排放的促进效应。
    • 王丽; 赵惠丽; 赵英
    • 摘要: 为探讨生物质炭配施木灰对土壤碳固存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118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单施生物质炭(B)、生物质炭配施木灰(B+W)处理下土壤碳固存、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B、B+W处理均降低了CO_(2)-C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且B+W处理推迟CO_(2)释放速率峰值的出现;B、B+W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培养118 d时,B、B+W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高于对照,且B处理高于B+W处理;B+W处理提高了土壤pH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B处理提高了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B+W处理的β-1,4-木糖苷酶、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较对照降低38.4%、15.3%,而蔗糖酶活性较对照提高61.4%。B处理对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却降低真菌Chao1、Ace指数;B+W处理虽降低了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却能恢复真菌Chao1、Ace指数,并显著提高Shannon指数。培养118 d时,B处理提高了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子囊菌门相对丰度;B+W处理的绿弯菌门及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提高,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冗余分析发现,B、B+W处理通过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有机碳与pH分别是影响细菌、真菌群落结构最显著的土壤因子,且B+W处理在降低石灰性土壤碳矿化、维持真菌群落稳定性方面效果更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