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解

热解

热解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422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9篇、会议论文139篇、专利文献241815篇;相关期刊984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洁净煤技术、煤炭学报等; 相关会议99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燃烧学学术会议、2010中国新型煤化工发展及示范项目进展论坛、第二届全国研究生生物质能研讨会等;热解的相关文献由2180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道洪、陈水渺、肖磊等。

热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59 占比:1.65%

会议论文>

论文:139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41815 占比:98.29%

总计:246013篇

热解—发文趋势图

热解

-研究学者

  • 吴道洪
  • 陈水渺
  • 肖磊
  • 薛逊
  • 王新民
  • 姜朝兴
  • 耿层层
  • 陆强
  • 赵立欣
  • 姚宗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李虹利; 李韵冰; 王昕怡; 张雨松; 张泽云; 覃炳桂
    • 摘要: 热解农林废弃生物质转化为生物油作为工业燃料和化学品的原料已成为化石燃料替代的可靠途径。生物油中包含高含氧量馏分,这些物质会降低生物油燃料的性能。研究发现,催化剂可以通过选定键裂解反应(如脱氧、裂解、脱羰基和其他反应)提高生物油的燃烧热值等性能。本文阐述了多种催化农林废弃生物质热解的酸碱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农林废弃生物质催化热解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吕波; 马明明; 苏小平; 马贵; 林绍旋; 李解媛
    • 摘要: 煤热解是煤热转化过程中最先和必经的阶段,受热分解为煤气、焦油及半焦/焦炭三相产品。基于煤(催化)热解可实现低阶煤的高效分质利用,对煤催化热解机理、不同种类催化剂及在煤热解中的应用、煤催化热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低阶煤催化热解的发展进行展望,期望开发出煤热解反应条件温和化、热解转化率更高、热解焦油轻质化及可对目标产物进行定向选择性调控的高效催化剂。
    • 莫海燕
    • 摘要: 解决低阶煤高效清洁利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能源问题,通过热解技术能够将低阶煤转化成气、液、固三种形态的产品,然后根据种类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技术进行梯级深加工,实现低阶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根据煤质情况进行逐级分级转化,可有效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提升能源的利用价值,既能够提高低阶煤的经济效益和能源效益,同时还能够提升环保效率。阐述了低阶煤热解主要产物的利用途径,然后对低阶煤分质利用技术进行分析,以提升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 吴棒; 郭欣; 洪迪昆
    • 摘要: 采用基于反应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钙对煤与塑料(聚乙烯和聚苯乙烯)共热解反应的影响,结合核磁共振和XPS等表征技术构建了掺钙的煤模型。结果表明:钙能促进高温下焦油的二次反应,提高焦炭产量,降低焦油产量。加钙后,相较于煤与聚苯乙烯反应,煤与聚乙烯反应中焦炭含量的大幅增加及焦油含量的大幅降低反映出钙对煤与聚乙烯共热解过程中煤分解的影响更大,且煤与聚苯乙烯共热解过程中煤释放的CO_(2)受到抑制。钙对聚乙烯的影响是促进聚乙烯热解产物链接入煤的热解产物中,并通过产生大量的H自由基的途径造成煤焦油大幅下降。钙对聚苯乙烯的影响是促进聚苯乙烯的裂解,有利于打破聚苯乙烯中的芳香环结构。根据一级反应动力学模拟,钙显著降低了煤与塑料共热解反应的活化能,且钙对煤与聚乙烯共热解的影响更大。
    • 杨英杰; 杨赫; 朱家龙; 郭双淇; 尚妍; 李扬; 靳立军; 胡浩权
    • 摘要: 采用滴管炉,在短停留时间下,制备具有一定低温反应活性而消除主要低温交联位点的淖毛湖煤(NMHcoal)快速热解半焦(NRPchar),再将NMHcoal和NRPchar混合进行慢速热解,研究官能团间的相互作用。热重分析结果表明,NMHcoal/NRPchar混合比为5∶5,温度为500°C热解时具有较强的负协同作用。固定床热解结果表明,NMHcoal热解生成的挥发物部分扩散至NRPchar中,·CH_(3)与芳碳自由基以及·O有更多的结合概率与时间,使焦油中含甲基的萘、酚类增多,半焦中烷基化邻氧芳碳结构与醚类结构增加。析出的酚类增多,使半焦中连氧芳碳结构减少。NRPchar中生成较多的多环芳烃前体,它们与酚类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多环芳烃和CO,使共热解焦油中5、6环化合物含量增加,而另一部分滞留在半焦中使其比表面积降低。
    • 陈茂; 张鑫; 谢伟; 陈广辉; 李志礼
    • 摘要: 利用凹凸棒土(ATP)和碱性木质素(AL)慢速限氧热解制备生物炭/凹凸棒土(BC/ATP)吸附水中的磺胺嘧啶(SDZ),研究原料比例和热解温度对产品组分含量和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初始pH、BC/ATP投加量、吸附时间和SDZ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分别采用拟一级、拟二级和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吸附过程动力学,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等温吸附线。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比表面积测定分析BC/ATP的表面形貌、孔结构和官能团。结果表明ATP能有效促进热解过程中挥发性中间产物二次热解,提高BC得率,改善BC/ATP吸附性能,并通过ATP的金属离子作用扩宽BC/ATP的pH敏感度。吸附动力学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且由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说明该扩散行为不是限制吸附速率的唯一因素,等温吸附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0
    • 欧阳志鹏; 刘庭峰; 冷尔唯; 冯天毅; 曾建辉; 龚勋
    • 摘要: 在最小化二次反应的金属网反应器下对微晶纤维素进行低氧热解实验。采用带有脉冲安培检测的高性能阴离子交换色谱法(HPAEC-PAD)的Dionex ICS-6000离子色谱(IC)对热解后的产物水溶性中间态活性纤维素(WSIAC)和水溶性初生焦油(WSPT)的组成和分布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纤维素热解过程中几种脱水糖和糖聚物的生成转化规律。实验发现氧气通过促进中间态纤维素的生成来提前纤维素的分解。氧化气氛下,聚合度越高的脱水糖稳定性越差。氧气的存在一方面促进纤维二聚糖和纤维三聚糖生成,另一方面,它们的破碎或其他分解反应也在一定程度下受到氧气影响。
    • 黄小雄; 马英杰; 智林杰
    • 摘要: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燃料和化学品是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策略之一,但此法受限于缺乏高活性与高选择性的电催化剂。因此,我们通过热解含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和二氰二胺制得负载高含量镍单原子(7.77%(w))的超薄氮掺杂二维碳纳米片用于电催化还原CO_(2)生成CO。研究发现高温热解能将MOF中Ni^(2+)转化为Ni^(+)-N-C和Ni^(2+)-N-C结构,且Ni^(+)-N-C含量依赖于热解温度——其含量随热解温度增加呈现火山型变化。800°C下,Ni^(2+)到Ni^(+)-N-C的转化和石墨化的C生成达到最优水平。Ni^(+)-N-C结构有适宜的^(*)CO中间体结合能,能有效地抑制析氢反应的同时还能促进CO生成。因此,800°C热处理制得的材料(Ni-N-C-800)催化CO_(2)生成CO效率最高。调节电解液浓度,能进一步优化电催化性能。当电解液(碳酸氢钾)浓度为0.5 mol·L^(−1)时,Ni-N-C-800的CO生成选择性在较宽电压窗口内(−0.77到^(−1).07 V vs.RHE)都高于90%,且具有优良的稳定性。这些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前躯体通过调控热解温度以及氮掺杂可以有效提高镍基MOF衍生催化剂的二氧化碳电催化性能。
    • 熊哲; 邓伟; 刘佳; 汪雪棚; 徐俊; 江龙; 苏胜; 汪一; 胡松; 向军
    • 摘要: 生物油在受热条件下极易结焦,结焦是影响生物油规模化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理解生物油受热结焦特性是实现生物油高效热转化利用的基础。本文从生物油热解过程的关键反应参数(温度、升温速率、气氛、压力、灰分)、生物油化学成分、生物油有机组分间交互作用、自由基反应特性等方面综述了生物油受热结焦特性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反应参数对生物油热解结焦反应网络的影响,梳理了生物油各特征组分单独热解结焦及特征组分间交互作用对结焦特性的影响机制,并基于生物油结焦机理和焦炭的物化特性,总结了通过定向调控生物油结焦反应过程,将焦炭作为燃料和炭材料的潜在利用途径。最后,指出了明晰生物油受热结焦机理还需从生物油组分间交互作用机制和自由基反应机理的角度进一步探究。本文为实现生物油高效热转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
    • 王娟; 沈忱; 冯锴瑜; 孙军
    • 摘要: 比较了化学一步活化法和直接炭化制备的夏威夷果壳炭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化学一步活化法制备夏威夷果壳炭的最佳条件为:浸渍比(果壳∶氯化锌)为1∶2.5,升温速率为10°C/min,活化温度为550°C,保温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夏威夷果壳炭的亚甲基蓝值达169.6 mg/g,碘值达1254.46 mg/g。傅里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RD和扫描电镜等分析表明,化学一步活化法制得的果壳炭表面形貌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较多的极性官能团,呈现高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达1504.998 m^(2)/g。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