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焦油

焦油

焦油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773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8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6361篇;相关期刊558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安徽农业科学、可再生能源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2015年第八届中国热电行业发展论坛、2015煤焦油深加工技术进展及全国半焦(兰炭)技术交流会等;焦油的相关文献由1303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占彪、王树宽、李冬等。

焦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8 占比:16.90%

会议论文>

论文:70 占比:0.90%

专利文献>

论文:6361 占比:82.19%

总计:7739篇

焦油—发文趋势图

焦油

-研究学者

  • 杨占彪
  • 王树宽
  • 李冬
  • 吴道洪
  • 杨涛
  • 骆仲泱
  • 李稳宏
  • 岑可法
  • 王勤辉
  • 许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于凯轮; 刘钰; 田霖; 宋建忠; 高雯然
    • 摘要: 为研究含焦油的生物质热燃气在多孔介质中的燃烧机理与焦油燃烧脱除特性,采用固相实体颗粒堆积法模拟多孔介质,通过分析燃烧过程中反应器内温度、热流密度以及反应动力学速率等参数场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当量比对生物质热燃气多孔介质燃烧过程的显著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焦油燃烧脱除过程中直接氧化反应速率高是决定焦油出口浓度小、转化率高的关键因素。在燃烧火焰锋面的前沿,固体温度高于气体温度,热量由固体传向气体,对输运中的含焦生物质热燃气起到了预热和保温作用,使得热燃气中焦油保持气态不至于凝结。综合考虑生物质热燃气的完全燃烧与焦油脱除效率的提升,当量比应在0.8附近区域内选择。研究结果证实了生物质热燃气多孔介质直燃技术的脱焦优势。
    • 夏祖虎; 王克华; 陈泰劭; 苏远库
    • 摘要: 携带焦油的合成气经耐硫变换至低温甲醇洗单元,焦油被甲醇吸收且难以解吸,不断在系统内富集,导致出现酸性气深冷器管程堵塞、富H_(2)S甲醇工艺过滤器差压高与冲洗频繁、下游硫磺回收装置产品硫磺发黑等问题,制约煤制氢联合装置长周期运行。通过提高气化装置气化炉二段温度、增设硫磺回收装置甲醇汽化器等措施,有效缓解了装置长周期运行的瓶颈问题。
    • 姜焱龙; 张妮; 李淡然; 朱冰冰; 蒋怡晨; 陈海军; 朱跃钊
    • 摘要: 焦油的脱除是生物质气化规模化应用的难题。离子液体具有饱和蒸气压低、分子结构可设计等优势,在催化和吸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脱除焦油方面鲜有探索。以改进的COSMO-RS方法为基础,借助COSMOtherm软件推算离子液体对苯、甲苯、苯酚和萘等焦油模拟物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并进一步通过偏摩尔过量焓验证以上筛选结果。结果表明,优选的两取代基咪唑类离子液体对四种焦油模拟物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值主要分布在0.4~1之间,预计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当阴离子相同时,两取代基咪唑阳离子随着R_(1)位置烷基侧链的增长吸收性能变好,其中[C_(8)MIM][NTf_(2)]表现出了较佳性能,吸收苯、甲苯和萘的γ∞分别为0.95、1.24和1.36,但此时离子液体黏度较大;对于苯酚体系,[BF_(4)]-阴离子性能较佳。
    • 李勇; 闫伦靖; 李晓荣; 靳鑫; 李挺; 刘倩; 王美君; 孔娇; 常丽萍; 鲍卫仁
    • 摘要: 利用下行床连续热解实验装置,采用催化剂原位填充方式考察了三种孔道结构,不同酸量的酸性催化剂HZSM-5、Al-MCM-41、USY和一种碱性催化剂铝酸钙(Ca-Al)及酸碱催化剂的不同组合方式对挥发分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Al-MCM-41因具有适宜酸性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介孔结构,降低了焦油中重质组分含量,增加了轻质组分含量,在降低积炭和减少焦油损失方面优于酸性较强的HZSM-5和USY催化剂。Ca-Al促进烃类物质脱氢产生富氢小分子,抑制了大分子物质的缩聚,显著降低了积炭产率。结合酸碱催化剂对热解挥发分各自作用的优势,将其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探究了在组合催化剂作用后热解挥发分产物的组成和产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热解挥发分先通过具有脱氢性能的Ca-Al、然后再通过裂解作用适中的Al-MCM-41的Ca-Al/Al催化剂组合,表现出较强的调控挥发分组分间转化行为的能力,有效地降低了积炭的产率。
    • 陈文轩; 刘鹏; 李学琴; 李艳玲; 周政忠; 雷廷宙
    • 摘要: 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可以有效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在生物质热解过程中会产生焦油堵塞设备,造成能量损失,从而影响生物质在工业中大规模使用。在常见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中,催化裂解技术可以有效去除焦油并提高可燃气体产量。综述了国内外生物质焦油催化裂解的研究,并对天然矿石类催化剂、碱金属催化剂、非镍金属催化剂、镍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反应稳定性以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讨论。针对镍基催化剂易失活的问题,介绍了通过选择更优的载体,添加不同的助剂对镍基催化剂进行改性,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反应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旨在为制备出更经济高效的催化剂提供研究思路。
    • 徐攀; 关一宁; 吴雷; 周军; 周晶晶
    • 摘要: 生物质协助低阶粉煤微波热解可改善热解产物的分布和特性,尤其是油气收率和品质。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法研究了微波功率(420 W,280 W,700 W,560 W)、热解时间(30min,20min,10min,40min)、玉米芯粒径(0.250mm~0.420mm,0.177mm~0.250mm,0.841mm~1.680mm,0.420mm~0.841mm)和玉米芯添加量(10%,40%,30%,20%,质量分数)对低阶粉煤与玉米芯微波共热解中焦油收率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低阶粉煤、玉米芯单独微波热解和微波共热解的升温特性和产物特性。结果表明:影响焦油收率由主到次的因素分别为玉米芯添加量、微波功率、玉米芯粒径、热解时间。在本实验参数范围内,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700W、热解时间40min、玉米芯粒径0.841mm~1.68mm、玉米芯添加量40%,此时的半焦和气体产物收率分别为51.22%和32.17%,焦油收率达到最大,为8.85%。与低阶粉煤单独微波热解相比,微波共热解生成的焦油中轻油含量提高了11.89%,而杂原子化合物含量降低了7.09%,实现了热解焦油的轻质化和高品质化。
    • 王政委; 魏宝勇; 吕剑楠; 王一鸣; 武云飞; 杨赫; 胡浩权
    • 摘要: 本研究采用Ni/KD-9催化剂,对CP-SRM过程焦油进行原位催化提质研究。结果表明,在650°C热解温度下,CPSRM在5Ni/KD-9催化作用下的焦油产率为24.4%,略低于不进行催化提质的焦油产率,而轻质焦油产率(18.9%)是未提质时的1.4倍。相比未提质焦油,用5Ni/KD-9提质后焦油中的C_(2)、C_(3)和C_(4)烷基取代苯含量分别增加0.5、0.6和4.0倍;酚和萘的含量也明显提高。采用同位素示踪方法结合典型组分质谱图,探究了催化提质过程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5Ni/KD-9可以同时催化焦油裂解和甲烷蒸汽重整(SRM),SRM过程产生的小分子自由基,如·CH_(x),·H和·OH可以与焦油裂解产生的自由基结合,从而避免焦油的过度裂解。
    • 李晓荣; 李勇; 王美君; 王建成; 常丽萍; 鲍卫仁
    • 摘要: 为探究四氢萘(THN)对淖毛湖煤热解挥发物在热解和迁移热场两段反应活性的调控机制,利用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设计两种研究方案(A和B)依次通过第一段和第二段反应器引入THN,对比分析了煤热解挥发物两段反应活性的差异性及对产物分布和析炭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两种方案下THN对煤热解挥发物反应活性均具有显著调控效果,有效实现增油降水作用。与方案B相比,热场温度为400~550°C时,在方案A方式下此效果更为显著,有助于捕获挥发物中具有较强反应活性的含氧类自由基中间体,降低迁移至反应段挥发物的反应活性。在较高热场温度下,因采用方案A延长未参与反应的THN及其转化产物的停留时间且与具有反应活性的挥发物混合加剧体系反应行为,液体产量增幅降低,促进了2~5环芳烃和析炭形成。
    • 李翔宇; 许蔼飞; 姜兴益; 陈志燕; 庞永强; 张洪非; 罗彦波; 朱风鹏; 杨进; 周芸; 朱静; 潘玉灵; 侯宏卫; 胡清源
    • 摘要: 为准确测定加热卷烟气溶胶中的水分和焦油,设计并开发了吸烟机捕集器原位萃取仪,通过在加热卷烟抽吸后,直接进行金属捕集器内部原位萃取,建立原位萃取-气相色谱测定加热卷烟气溶胶中水分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方法的回收率在95.4%~104.6%之间,RSD在3.72%~6.09%之间,检出限为0.16 mg/支。(2)与传统的振荡萃取法相比,在ISO抽吸模式下原位萃取法的水分测定值增加15.95%~22.16%,HCI抽吸模式下增加38.34%~40.37%。(3)原位萃取不影响烟碱、1,2-丙二醇和丙三醇等加热卷烟气溶胶主要成分的测定;原位萃取同样也适用于传统卷烟烟气焦油释放量的测定。该方法适用于加热卷烟气溶胶中水分、焦油、烟碱、1,2-丙二醇和丙三醇的准确测定。
    • 武鹏; 王芳; 曾玺; 战洪仁; 岳君容; 王婷婷; 许光文
    • 摘要: 采用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考察了不同温度(T,750~950°C)和水蒸气分压(SP,10%~30%)下生物质焦油水蒸气重整过程中的气体生成、气体产物中总碳转化和焦油转化等反应特性,求算反应动力学,并与焦油热裂解特性进行比较。在热裂解过程中,随温度增加,各气体(H_(2)、CH_(4)、CO、CO_(2))产率和气体产物中的总碳转化率增加,反应时间缩短。而在焦油水蒸气重整过程中,等温下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且H_(2)、CH_(4)、CO产率和气体产物中的总碳转化率显著提升,而CO_(2)产率在850°C时有最大值。在焦油水蒸气重整过程中,不仅有焦油裂解,还有裂解产物与水蒸气的反应,促进碳转化。在950°C、SP=30%条件下,气体产物中的总碳转化率达到92.34%。水蒸气作用下,气体组分的产率和气体产物中的总碳转化率增加,而等温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下降。水蒸气分压对各气体组分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随分压增加,CO、CH_(4)的生成速率和气体产物中的总碳转化的反应速率增加;H_(2)生成速率逐渐下降,速率稳定段扩大;CO_(2)生成速率在850°C时有最大值。采用均相模型求取焦油水蒸气重整反应过程中的活化能,气体产物的生成活化能(H_(2)、CO、CO_(2)和CH_(4))、气体产物中的总碳转化及焦油转化的活化能明显偏低,分别为90.10、42.01、58.56、64.92、61.44和63.26 kJ/mol,对应数值明显小于焦油热裂解,说明水蒸气对焦油重整反应的促进作用。最后,将焦油热裂解动力学数据与文献数据对比,验证了MFBRA对焦油水蒸气重整反应测试的可行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