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页岩

油页岩

油页岩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306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2篇、会议论文158篇、专利文献8784篇;相关期刊556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吉林地质、世界地质等; 相关会议11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油页岩的相关文献由490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擎、柏静儒、刘招君等。

油页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2 占比:15.67%

会议论文>

论文:158 占比:1.49%

专利文献>

论文:8784 占比:82.84%

总计:10604篇

油页岩—发文趋势图

油页岩

-研究学者

  • 王擎
  • 柏静儒
  • 刘招君
  • 孙友宏
  • 李强
  • 郭威
  • 刘洪鹏
  • 姜秀民
  • 杨栋
  • 李术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核桃仁; 漫图腾(图)
    • 摘要: 页岩油是石油家族里的一员,主要存在于以页岩为主的页岩油层系中。页岩是泥和沙混合在-起的岩石,孔隙极小,肉眼难以看到,页岩油就存于这些孔隙中。专家们研究发现,虽然存油的“房间”小,但是所存油数量极多。含有页岩油的岩石被称为油页岩油页岩呈淡褐色或暗黑色,表面无光泽,燃烧时会冒出黑烟并伴有沥青味。将油页岩用机械打碎并高温加热到500摄氏度左右,就可以提炼出页岩油。页岩油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可以制得煤油、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 傅腾; 陈小波; 张敏; 姚振刚; 尹国伟; 蒲建业; 王擎; 王新民
    • 摘要: SO_(2)是油页岩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气体。对油页岩燃烧过程中SO_(2)释放机理的研究,有助于高效控制SO_(2)的释放。应用基础特性实验和燃烧实验研究了北票油页岩燃烧过程中有机硫和无机硫的释放规律。采用酸洗对北票油页岩进行了干酪根提取,应用低温灰化仪进行了矿物质的制备。将制备的样品通过XRD、SDS350、XPS等进行了表征,完成了硫定性和半定量的研究。应用TG-MS(热重-质谱仪)联用,对样品进行了燃烧特性分析,TG研究了燃烧过程中样品随着温度升高而质量损失的过程,MS研究了样品燃烧过程中SO_(2)随温度升高的释放规律。对SO_(2)的释放曲线进行分峰拟合,结合XPS,得到硫的不同的赋存形式,系统完整地提供了北票油页岩燃烧过程中硫的释放过程。
    • 赵金岷; 曹东方; 刘玉民; 邢顺范
    • 摘要: 构建油页岩原位水平井开采的三维数学模型,采用流-热-固耦合模拟分析油页岩原位燃烧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讨论不同燃烧温度以及注气流速下温度场以及油气产物随开采时间的演变规律,分析油页岩地层形变特征。结果显示,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温度可显著加快油页岩原位转化的进程,而单纯提高注气流速对反应进展影响不大。此外,需考虑地层形变,尤其是注气井和生产井底的形变对井底设备运转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中国油页岩原位开采提供了数据支撑。
    • 李胜利; 李顺利; 付超
    • 摘要: 沉积结构与沉积构造的研究是目前细粒沉积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纹层成因也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影响湖盆细粒沉积物纹层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盐度、有机质含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油页岩在淡水与咸水环境均可发育,其纹层的形成与水体盐度有何关系需要深入探讨。通过长试管静置实验,模拟并观察在静水条件下,黏土矿物、富有机质泥质沉积物在淡水、微咸水及咸水3种湖盆水体环境中的沉降过程与沉降速率,通过实验观察绘制沉降过程曲线并计算沉降速率。研究表明:在淡水中富有机质泥的沉降速率明显高于黏土矿物的沉降速率;而在微咸水与咸水中,黏土矿物的沉降速率明显比富有机质泥要高;同时,2种类型的细粒沉积物在3类水体环境中各自的沉降速率也存在不同的规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指出在不同水介质条件下,絮凝作用类型的差异与浮力作用的影响是造成细粒沉积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有机质、黏土矿物及水体盐度共同控制细粒沉积物的沉降速率,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那么就容易形成类似或不同的纹层,尤其是有机质丰度与盐度变化时,更容易形成不同成分的纹层。因此,油页岩的形成除需要相对安静水体环境外,还与有机质丰度、黏土矿物含量、絮凝过程及水体盐度变化的综合响应有关,而并非单独与水体盐度相关。另外,受沉积作用影响,湖盆不同区域的细粒沉积构造类型有差异。
    • 吕雯静; 孙正龙; 刘博文; 周航; 周福建; 王博
    • 摘要: 基于有限元方法和内聚区模型,建立了三维流固全耦合段内多簇裂缝竞争扩展模型,研究了孔眼摩阻对多裂缝竞争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单簇射孔数目,能够有效平衡段内簇间差异,实现各簇裂缝间均衡进液;吉木萨尔油页岩水平井段内6簇压裂,缝间距10 m时,孔眼摩阻设计为5.0 MPa;缝间距20 m时,孔眼摩阻设计为2.5 MPa。
    • 李友川; 李宏义; 兰蕾
    • 摘要: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流二段普遍发育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北部湾盆地流二段油页岩具有高的有机质丰度,油页岩的有机碳含量下限为3%,含油率介于3.5%~10%,达到中等和优质油页岩矿品级,同时属于优质烃源岩。全岩有机显微组分、干酪根镜检和热解等分析表明,北部湾盆地流二段油页岩藻类含量丰富,藻类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腐泥型,部分为腐泥型,以湖相腐殖—腐泥型油页岩为主,部分为湖相腐泥型油页岩。流二段油页岩中镍和钼等微量元素含量普遍较高,镍和钼的含量与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流二段油页岩形成时期北部湾盆地具有富营养湖泊特征。北部湾盆地流二段油页岩中还原硫含量高,普遍大于1%,流二段油页岩形成于还原的沉积环境,具有很好的有机质保存条件。高有机质生产力及湖侵体系域顶部和高位体系域底部的中深湖还原环境共同控制了北部湾盆地流二段油页岩的发育。
    • 尹国伟; 姚振刚; 张洋; 蒲建业; 潘朔; 傅腾; 王擎
    • 摘要: 以北票油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13)C NMR和TG-FTIR实验检测,研究北票油页岩碳骨架组成以及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解特性,计算北票油页岩的热解反应动力学参数,进而构建CPD模型。基于CPD模型,采用全局自由基理论方法,获得针对北票油页岩的氮元素析出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热解终温的提高,油页岩中脂肪族碳化合物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反,油页岩中芳香族碳化合物则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北票油页岩在热解过程中脂肪族化合物分解产生油气组分,而一些长链烷烃组分则发生缩聚等芳构化反应,进而导致了含量的升高;北票油页岩在各升温速率下最大失重率均为18%左右,说明升温速率对于油页岩的质量损失无明显作用;北票油页岩在不同升温速率下都有4个明显的下降阶段,说明油页岩的热解失重变化主要经历了4步反应;北票油页岩氮析出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随着反应过程的进行氮元素析出量呈上升趋势,在脱挥发分的初始阶段氮元素参量保持平稳,随着热解程度的加深在200 ms后,曲线开始趋于平缓,油页岩中氮元素的析出量达到最大值。
    • 徐银波; 孙平昌; 李昭; 张家强; 李锋; 仝立华; 陶树; 郑凡石
    • 摘要: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高品位和低品位油页岩的品质和成因差异,揭示高品位油页岩的特殊成矿条件。【研究方法】对吉木萨尔地区两个剖面采集的露头样品,进行TOC、热解、含油率、微量、稀土元素测试,从而开展高品位和低品位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及成矿条件差异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区高品位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I型;低品位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I-II1型。高品位和低品位油页岩中B、Ba、Cr、Nb、Sr、V、Zr等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明显,高品位油页岩中各稀土元素平均含量和各样品稀土元素分布区间都小于低品位油页岩,且外源元素富集程度也相对更低,显示了更少的陆源碎屑输入。微量元素比值显示,研究区油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淡水—半咸水,还原环境。高品位油页岩与低品位油页岩相比,形成时水体盐度值更大,有机质生产力更高。【结论】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相对较少的陆源碎屑供给,减少了对有机质的稀释和氧化破坏,同时较高的水体盐度值更利于水体分层,从而形成一个长时间的还原环境,再加上更高的有机质生产力,从而形成了高品位油页岩
    • 张哲娜; 梁仁刚; 金兆迪; 喻学孔; 张树立
    • 摘要: 油页岩是当今石油能源的重要补充,目前在油页岩开发利用中产生大量被随意丢弃的小颗粒油页岩,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针对小颗粒油页岩综合利用的相关技术,简述了小颗粒油页岩成型利用、燃烧发电及干馏炼油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分析了小颗粒油页岩综合利用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分析表明:为推进小颗粒油页岩实现商业化大规模应用,还应在降低成型技术成本、完善燃烧发电配套设施、降低干馏设备维护成本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指出小颗粒油页岩的具体利用方式的选取还应结合油页岩开发整体建设,综合考虑油页岩开发利用成本。
    • 翟英媚; 朱轶铭; 杨天华
    • 摘要: 生物质与油页岩共热解制油可解决页岩油产率低、生物油含氧高等问题,兼顾了油产率及品质,且具有正向协同效果。共热解油精制后可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且具备较高经济性,能够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基于以上背景,对生物质与油页岩共热解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分别对油页岩、生物质热解特性进行探讨,论述了生物质原料及热解温度对共热解过程及产物特性的影响,特别是过高热解温度导致的二次反应对共热解产物分布的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总结了共热解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自由基释放-结合机制、碱金属/碱土金属5种催化机制和不同种类矿物质催化机制,并基于此说明了共热解协同机理,即协同作用是自由基结合与多重催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基于研究现状,从新型设备、微观机理和数值模拟等角度对生物质/油页岩共热解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