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傅里叶红外光谱

傅里叶红外光谱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2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87254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中国法医学杂志、科学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九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讨论会、第十二届全国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学术会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傅里叶红外光谱的相关文献由129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素琴、刘刚、叶聿程等。

傅里叶红外光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7254 占比:99.84%

总计:187559篇

傅里叶红外光谱—发文趋势图

傅里叶红外光谱

-研究学者

  • 孙素琴
  • 刘刚
  • 叶聿程
  • 张浩
  • 杜锋
  • 王恒
  • 谢必峰
  • 于修烛
  • 于宏伟
  • 刘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智; 贾慧文; 马寿格; 邱坚
    • 摘要: 为探讨自然劣化对文物建筑木质构件热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与差式扫描量热分析法(DSC)对4种文物建筑木质构件样品与云南松现代材样品进行官能基团和热稳定性能测定,讨论了自然劣化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较软木松而言,硬木松即使在自然劣化后仍然有着较好的耐燃性能。同时,木质构件在自然劣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木质素与半纤维素的分解。清代劣化材由于木质素含量减少,干燥阶段与固相燃烧阶段所需温度都有大幅度提前,更易热解。另外,虫害情况越严重,老化材纤维素含量越少,放热量随之降低,同时木构件化学结构越不稳定,劣化材干燥阶段所需温度随之降低,热解反应越剧烈。
    • 张战波; 王宏科; 李焕同; 曹宇翔; 陈菲; 郭书全; 王建文
    • 摘要: 为查明陕北侏罗纪煤镜质组与惰质组大分子结构特征及差异,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煤的大分子结构、芳香烃、脂肪烃以及含氧官能团等进行表征,计算了原煤及不同煤岩组分分离物中红外光谱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富镜煤的XRD谱图不对称性高于富惰煤,富惰煤芳香层片面网间距d_(002)小于富镜煤;富惰煤的芳香度、L_(a)和L_(c)均大于富镜煤与原煤,前者芳香层片堆叠的有序程度及芳香环的缩合程度较大;富镜煤中苯环四取代含量最高,表明其缩合程度高并含有较多的支链;各煤样脂肪结构均以亚甲基为主,且具有较多的烷基侧链,而富惰煤中亚甲基含量相对较少,归因于脂族结构断裂程度不同;富惰煤呈现富碳、贫氢、少氧,高芳碳率、芳香度、缩合程度和成熟度,含有较多的C‖O结构,生烃潜力较富镜煤弱。研究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路冠中; 何东坡; 王宏光
    • 摘要: 为改善多聚磷酸(polyphosphoric acid,PPA)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选取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re,BF)作为改性剂,制备高低性能兼备的改性沥青。利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ynamic shear rheometer test,DSR)和弯曲梁流变试验(bent beam rheological test,BBR),分析其高低温性能;通过高低温连续分级确定多聚磷酸与玄武岩纤维的最佳掺量;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分析其改性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多聚磷酸加入使沥青的车辙因子明显升高,相位角减小、复合剪切模量升高,可明显改善沥青的高温性能;玄武岩纤维使沥青低温蠕变劲度降低,蠕变速率稳定,低温性能改善作用明显,复合改性后沥青高低温性能均优于基质沥青;多聚磷酸最佳掺量推荐为1%,玄武岩纤维最佳掺量推荐为2%,最佳掺量下,较基质沥青改性沥青高温连续分级温度(the high temperature continuous classification temperature,TLH)提升14.09°C,低温连续分级温度(the low temperature continuous classification temperature,TLC)降低2.84°C,高低温性能明显改善;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分析可知;多聚磷酸与沥青反应的本质是将轻质组分脱水缩合,将碳单键的烷烃类物质转化为芳烃、脂类等碳二键或三键物质,进而改善沥青性能。
    • 吕青; 刘飞; 褚志远; 葛跃进; 刘潇; 焦永鑫
    • 摘要: 山东蒙阴常马庄、西峪和坡里三个金伯利岩带的金刚石含矿性存在显著差异,而三个矿带金刚石的矿物学特征是否亦存在差异还不清楚。本文整理和统计前人研究的山东蒙阴10万余粒金刚石数据,发现三个金伯利岩带金刚石的晶体颜色、粒度、晶体形态及表面形貌和包裹体等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1)51484粒常马庄金刚石以淡黄色为主,其次为无色和浅黄棕色,粒径范围0.5~2.0 mm比例最高,大于2.0 mm超过7%;53108粒西峪金刚石以无色为主,其次为淡黄色和褐色,0.5~1.0 mm粒径占比最高,大于2.0 mm的比例约4%;坡里405粒金刚石中,无色比例达70%以上,淡黄色次之,粒径均在1 mm以下。(2)常马庄4807粒金刚石以菱形十二面体为主,其次为八面体、八面体与菱形十二面体聚晶;单晶约占85%;西峪2479粒金刚石以八面体为主,其次为曲面十二面体,连生体较多,约占30%;坡里405粒金刚石以单晶阶梯状八面体为主,双晶和连生体很少。(3)4807粒常马庄金刚石的表面形貌类型最丰富;2479粒西峪金刚石中生长丘、倒三角凹坑、生长阶梯表面形貌发育比例相对较高,405粒坡里金刚石主要发育三角形凹坑、生长阶梯、生长丘。(4)西峪岩带红旗23号2粒金刚石中存在石墨和橄榄石包裹体,且橄榄石包裹体上覆石墨斑点,与常马庄已发现的橄榄石包裹体具有相似特征。利用西峪金刚石中橄榄石包裹体的拉曼位移数据计算源区压力为5.09 GPa和5.26 GPa,形成深度分别为168 km、174 km的克拉通地幔。(5)首次测定坡里岩带10粒金刚石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金刚石类型为ⅠaA和ⅠaAB型。
    • 杨文建; 周思宇; 金志民
    • 摘要: 为了探究通过被毛红外光谱特征进行啮齿目(Rodentia)动物种类鉴定的可行性,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其二阶导数谱(SD-IR)对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背毛和腹毛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大仓鼠的背毛和腹毛均能反映出该物种的特征性成分,背毛和腹毛的红外图谱基本一致,均在621、679、782、846、1562、1637 cm^(-1)附近有明显的吸收峰形成,在3415、3470 cm^(-1)均有明显吸收峰出现,形成W形图谱;二阶导数谱也基本相同,均在683、703、776、786、854 cm^(-1)有明显的吸收峰。尽管存在这些相似性,但红外图谱和二阶导数谱也能明显地反映出背毛和腹毛的特定差异,腹毛吸收峰的峰面积和峰强明显比背毛的大。在红外图谱中,845~848 cm^(-1)和1426~1439 cm^(-1)处,二者出峰位置均有明显差异;在700~727 cm^(-1),二者的峰形有较大差异。二阶导数谱中,在621~645 cm^(-1)处,腹毛形成2个W形图谱,背毛形成1个W形图谱;在707~718 cm^(-1)处,背毛形成1个W形图谱,腹毛形成1个明显的单峰;在818~835 cm^(-1)处,腹毛形成1个M形图谱,背毛形成2个M形图谱;背毛和腹毛分别在652~655、650~655 cm^(-1)形成1个单峰;背毛在700 cm^(-1)形成1个单峰,腹毛未形成明显的峰。研究认为,大仓鼠背毛和腹毛的红外光谱特征基本一致,但二阶导数谱能更好地反映出二者的差异。故红外光谱可用于大仓鼠不同部位被毛的识别与鉴定工作。
    • 薛欣欣; 王文斌; 罗雪华; 张永发; 赵春梅
    • 摘要: 养分亏缺是作物产量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限制因子。我国砖红壤植胶区钾、镁缺乏及其低的有效性长期制约天然橡胶的产、质量。以“热研7-33-97”橡胶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钾、镁胁迫下橡胶树叶片物质组成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钾、镁胁迫条件下叶片红外光谱图谱特征峰的变化及其差异,探讨钾、镁胁迫对叶片物质成分和结构的影响,以期为钾镁缺乏影响橡胶树生长与生理代谢的机理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缺钾条件下,1554,1519和1075 cm^(-1)处的吸收峰缺失,表明橡胶叶片中蛋白质酰胺Ⅱ带、酚类物质、碳水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受到破坏,并且其他特征峰吸光度与正常处理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缺钾造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在叶片中大量积累,物质转运效率降低;(2)缺镁条件下,1554 cm^(-1)处吸收峰向高频方向位移了6 cm^(-1),说明缺镁造成蛋白质酰胺Ⅱ带的结构发生改变,同时,1550~1350 cm^(-1)波数范围内吸收峰相对吸光度明显下降,说明缺镁降低了细胞壁多糖以及含油脂化合物的含量,且该波数范围内的三个吸收峰较其他吸收峰变化敏感,表明该波段可以较好地指示橡胶叶片镁营养状况;(3)钾镁同时缺乏条件下,各吸收峰的相对吸光度和强度明显减弱,1554,1519和1075 cm^(-1)处的吸收峰缺失,说明蛋白质酰胺Ⅱ带、酚类物质、碳水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受到破坏,1057 cm^(-1)处吸收峰向高频方向位移了11 cm^(-1),表明橡胶叶片中果胶类多糖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综上所述,缺钾造成橡胶叶片蛋白质、糖类物质的含量的大量积累,缺镁造成叶片细胞壁多糖和油脂化合物下降,而钾镁同时缺乏时蛋白质、脂类、糖类物质等物质含量均明显下降。研究表明,使用FTIR技术对养分缺乏下的橡胶叶片物质成分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可为橡胶钾、镁营养生理代谢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李焕同; 朱志蓉; 乔军伟; 李宁; 姚征; 韩伟
    • 摘要: 侏罗纪优质煤炭资源为煤制油、制气等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显微组分以富集惰质组为特征,而镜质组与惰质组大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进而决定了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及附加值。采集并制备了陕北侏罗纪煤田小保当煤矿和柠条塔煤矿的原煤(XR)、富镜质组煤(XV、NV)和富惰质组煤(XI、NI)样品,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固体C核磁共振谱(C NMR)等手段,结合煤质分析结果,定量表征了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物分子结构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XI和NI煤中芳烃结构芳环取代程度低,主要以3个相邻、4~5个相邻的氢原子形式存在,苯环上氢原子较少被其他官能团取代,同时其结构中芳烃CC骨架振动明显,脂肪结构中亚甲基伸缩振动强度较低,并且甲基含量略高于富镜煤,CO基团相对含量略高,表明富惰煤有较多含氧桥键相连的芳香结构,其结构中脂族链、脂环基团脱落、断裂以及芳烃富集,支链相对较少且长度较短,芳碳率、芳香度、芳环缩合程度及成熟度较高。XV和NV煤中表面结构中碳的赋存形态“C—C,C—H”,“C—O”的相对含量高于富惰煤,反映其结构中应含较多的芳环取代的脂肪族侧链,XI和NI煤表面结构中氧的赋存形态以“C—O”为主,“CO”和“COO—”明显高于富镜煤。XV和XI煤的芳碳率分别为57.91%和66.02%,脂甲基碳分别为10.02%和7.84%,质子化芳碳为非质子化芳碳的两倍,XV煤的羰基和羧基碳相对含量较高,两者桥碳和周碳之比分别为0.25和0.40,芳香核结构平均缩合环数分别为2.68和3.03,平均尺寸分别为0.448和0.676 nm,XI煤结构中芳香核以萘和蒽为主,支链化度L分别为0.22和0.19,表明XV比XI存在较多脂肪侧链、饱和环结构,生烃(油)潜力大。
    • 李欣钰; 林妹兰; 卢飞; 胡萍萍; 陈立松; 黄增荣
    • 摘要: 【目的】探究过量铜在两个柑橘品种幼苗组织水平和亚细胞水平上的分布特征以及根细胞壁对铜毒害的响应机制,以揭示柑橘耐铜毒害机理,为优化不同柑橘品种铜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砂培的雪柑(Citrus sinensis)和沙田柚(Citrus grandis)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进行连续18周不同浓度铜处理,即Cu 0.5μmol/L(对照)和300μmol/L (过量铜)。处理结束后,分析铜在柑橘幼苗不同组织水平(主根、侧根、茎和叶)、侧根亚细胞水平(细胞壁、细胞器和可溶性部分)以及侧根细胞壁多糖组分(果胶、半纤维素Ⅰ、半纤维素Ⅱ和纤维素)上的分布特征;采用透射电镜(TEM)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柑橘侧根细胞壁微结构变化(厚度、化学基团构成等)。【结果】1)组织水平上,不论是对照还是过量铜处理的柑橘苗,侧根是铜分布的主要部位,且过量铜处理的沙田柚侧根铜含量显著高于雪柑。对照组的雪柑和沙田柚侧根铜分布率分别为57.32%和51.31%;过量铜处理后,雪柑和沙田柚侧根铜分布率分别提高到90.87%和91.99%。相反,过量铜处理显著降低了两个柑橘品种幼苗茎和叶的铜分布率。2)在侧根亚细胞水平上,细胞器是铜在对照组柑橘苗的主要分布部位。对照组的雪柑和沙田柚侧根细胞器铜分布率分别为58.61%和39.26%;过量铜处理后,雪柑和沙田柚侧根细胞器的铜分布率分别降低到14.34%和11.49%。与对照相比,过量铜处理显著提高了两个柑橘品种幼苗侧根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的铜含量,且过量铜处理的沙田柚侧根细胞壁铜含量显著高于雪柑。3)与对照相比,过量铜处理显著提高了两个柑橘品种幼苗侧根细胞壁各多糖组分的铜含量。其中,对照组的雪柑和沙田柚侧根细胞壁果胶铜分布率分别为44.69%和37.15%;过量铜处理后,雪柑和沙田柚侧根细胞壁果胶铜分布率分别提高到98.45%和98.48%。但过量铜处理的两个柑橘品种幼苗侧根细胞壁上的半纤维素Ⅰ、半纤维素Ⅱ和纤维素中的铜分布率显著降低。4)分级提取细胞壁并结合TEM分析表明,过量铜处理显著提高两个柑橘品种幼苗侧根细胞壁的提取率以及细胞壁厚度,且过量铜处理的沙田柚细胞壁提取率与细胞壁厚度均显著高于雪柑。5) FTIR分析表明,沙田柚侧根细胞壁果胶、纤维素和蛋白质等成分上羟基、羧基和氨基官能团参与了铜的吸附和固定。【结论】亚细胞水平上,300μmol/L过量铜处理的柑橘苗侧根可溶性部分和细胞壁是铜的主要分布部位,细胞壁果胶对铜的固定降低了铜向地上部的运输。提高细胞壁含量、增厚细胞壁以及促进细胞壁对铜的吸附可能是沙田柚幼苗耐铜性强于雪柑的主要原因。
    • 章中; 杨杰; 申瑾; 毕可; 刘月; 辛伟山; 张变飞
    • 摘要: 高压热杀菌(high-pressure thermal sterilization,HPTS)能够有效的杀灭食品中最难杀死的芽孢,研究表明,HPTS结合酸处理能取得更好的杀灭效果。为明确HPTS结合酸杀灭芽孢的机理,该研究调整芽孢悬浮液的pH值为1、4、7,于550 MPa结合25、65、75°C处理20 min。采用平板计数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流式细胞术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对HPTS结合酸处理后枯草杆菌芽孢的杀灭率、紫外吸收泄漏量、内膜通透性及芽孢成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值降低,HPTS结合酸对芽孢的杀灭作用明显增强,芽孢最多被杀灭了6.25 lgCFU/mL;紫外吸收泄漏量及内膜通透性都显著增加;同时芽孢内膜磷脂相态发生转变,膜脂流动性增加;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导致蛋白变性;核酸物质变性,皮层肽聚糖和细胞壁结构改变。综上,酸处理是辅助HPTS杀灭芽孢的有效手段,两者具有良好的协同杀菌作用。
    • 唐玉祥; 王全成; 陈娟; 时应贵; 熊德成; 胥超; 陈仕东; 杨智杰
    • 摘要: 植物叶片和细根输入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是森林生态系统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重要作用。以中亚热带13种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幼苗叶片和细根(0—1 mm和1—2 mm)的碳氮含量,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分析不同树种和不同器官之间DOC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桂在叶片和细根(0—1 mm和1—2 mm)的总碳含量上最高,竹柏在叶片和0—1 mm细根的总碳含量上最低,观光木在1—2 mm细根的总碳含量上最低。花榈木和罗汉松在叶片的总氮含量上分别为最高和最低,木荚红豆和观光木分别在0—1 mm和1—2 mm细根的总氮含量上最高,冬青在细根(0—1 mm和1—2 mm)的总氮含量上最低。(2)刨花楠、闽楠和浙江桂等樟科树种在叶片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高,而罗汉松和和竹柏等罗汉松科树种在叶片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低;花榈木和木荚红豆等红豆属树种在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高;刨花楠、闽楠和浙江桂等樟科树种在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低。(3)红外光谱显示,13种树种叶片和细根淋溶产生DOC的红外光谱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有6个吸收峰和1个透射峰。浙江桂叶片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的吸收率上最高,冬青叶片最低;红豆杉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的吸收率上最高,木荚红豆0—1 mm细根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吸收率上最低,丝栗栲1—2 mm细根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吸收率上最低。研究表明在植物生物多样性较高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和器官类型在调节DOC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上起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性。气候变化下树种分布、降雨强度与频率的改变,将强烈影响森林中可溶性有机碳的数量与组成,从而影响到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养分循环。因此,通过比较不同树种的叶片与细根产生的DOC数量与组成结构上的差异,为完善和补充气候变化下亚热带常绿天然林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