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1089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08篇、会议论文496篇、专利文献88033篇;相关期刊1108种,包括石油化工、工程塑料应用、合成树脂及塑料等; 相关会议272种,包括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2004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等;聚苯乙烯的相关文献由15573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志刚、林尚安、周文乐等。

聚苯乙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08 占比:4.43%

会议论文>

论文:496 占比:0.54%

专利文献>

论文:88033 占比:95.03%

总计:92637篇

聚苯乙烯—发文趋势图

聚苯乙烯

-研究学者

  • 沈志刚
  • 林尚安
  • 周文乐
  • 郑猛
  • 王浩
  • 祝方明
  • 张洪君
  • 杨桂生
  • 闫峰
  • 温国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耀琴; 赵志平; 郭鹏; 孙昌梅; 张盈
    • 摘要: 聚苯乙烯(PS)是现代塑料工业中的重要材料,具有成型性好、电绝缘性优良、价格低廉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质脆、冲击强度不高、耐热性能差等缺陷。在众多的改性方法中,利用纳米材料的超微尺寸和表面活性效应对PS进行改性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PS的强度、韧性、耐老化性能、耐热性能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纳米材料对PS的改性方法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陈钮振; 李正炎
    • 摘要: 本文以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为受试生物,分别研究两者单独及联合暴露21 d后的氧化应激效应,并结合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评估其毒性.结果表明:PS单独暴露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随暴露浓度升高被显著抑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随暴露浓度增加逐渐上升,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仅在97.4μg·L-1暴露下显著上升;BDE-47单独暴露时,CAT、GST和GSH含量均被抑制,MDA和GPX活性仅在较高浓度下被显著诱导,SOD活性在低浓度被诱导,在最高浓度下恢复至空白水平.联合暴露时,CAT和SOD活性随PS投加浓度升高表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效应,且均显著高于BDE-47单独暴露组,MDA含量随PS投加浓度升高表现出诱导效应.GST和GPX活性与空白水平相近,低浓度PS暴露组中的GSH含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可见,PS能减缓BDE-47对黑褐新糠虾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氧化胁迫,在低浓度PS联合暴露组中尤其显著.
    • 摘要: 荷兰科学家在《国际环境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而且这些微塑料也可能进入人体器官。在最新研究中,荷兰科学家对22位匿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本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中近80%的血液样本内包含有微塑料。他们在其中一半的血液样本中发现了PET塑料的痕迹,PET塑料被广泛用于制造饮料瓶;此外,超过1/3的血液样本内含有聚苯乙烯,这种塑料被用于制造一次性食品容器和许多其他产品。
    • 焦若男; 刘琨; 孔繁艺; 王婷; 韩雪; 李泳江; 孙长森
    • 摘要: 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微塑料成为一种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它在自然界中不易降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健康都存在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此,环境中微塑料的检测和分析,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人们大多数采用浮选法、密度分离法、离心法等方法提取微塑料,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目视观察,并结合拉曼光谱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高光谱成像等方法进行分析鉴别,这些方法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或预处理,且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提出一种快速、准确鉴别环境中是否含有微塑料的技术是必要的。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光谱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化学键振动的非侵入性、非破坏性且无需特殊标记的实时成像方法,由此提出使用多通道图像采集(含有白光通道成像及CARS光谱成像)的方法快速、准确鉴别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将直径为10μm的聚苯乙烯微球掺入到收集的海水及沙子中,模拟被微塑料污染的海水及沙子,在不作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对海水及沙子进行多通道图像采集。通过多通道图像采集可以快速直观地检测到海水中聚苯乙烯微球的分布。在对沙子中的聚苯乙烯微球进行多通道图像采集的同时,采用拉曼光谱检测与之对照。在拉曼光谱检测中,聚苯乙烯微球的信号易受沙子荧光信号干扰,且只有在激光聚焦在聚苯乙烯存在的位置时,才能检测到微弱的信号。在多通道图像采集检测中,可以看到沙子中存在的聚苯乙烯微球,且采用形态学分析中先腐蚀后膨胀的开运算算法同时结合中值滤波的算法后,可以实现突出显示聚苯乙烯信号的目的。多通道图像采集可以在无任何预处理的情况下检测出海水及沙子中的微塑料,具有快速简便的优势,对实现环境中微塑料的检测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 郑成日; 芦津; 徐苏云
    • 摘要: 聚合物电解质是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考察了由聚环氧乙烷(PEO)、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二醇(PEG)和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盐(LiTFSI)组成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性能。采用聚合物共混技术制备了一系列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膜的形态和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详细考察了离子电导率、孔隙率和吸液率等性能。PS和PMMA的加入降低了PEO的结晶度,提高了它的拉伸强度。结果表明,当PEO/PS/PMMA膜中各组成质量比为75:10:15时,聚合物电解质膜具有优良的性能,膜的离子电导率为3.56×10^(-4)S·cm^(-1),拉伸强度为11.56MPa,孔隙率达到57.6%,吸液率高达164.3%。
    • 吴棒; 郭欣; 洪迪昆
    • 摘要: 采用基于反应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钙对煤与塑料(聚乙烯和聚苯乙烯)共热解反应的影响,结合核磁共振和XPS等表征技术构建了掺钙的煤模型。结果表明:钙能促进高温下焦油的二次反应,提高焦炭产量,降低焦油产量。加钙后,相较于煤与聚苯乙烯反应,煤与聚乙烯反应中焦炭含量的大幅增加及焦油含量的大幅降低反映出钙对煤与聚乙烯共热解过程中煤分解的影响更大,且煤与聚苯乙烯共热解过程中煤释放的CO_(2)受到抑制。钙对聚乙烯的影响是促进聚乙烯热解产物链接入煤的热解产物中,并通过产生大量的H自由基的途径造成煤焦油大幅下降。钙对聚苯乙烯的影响是促进聚苯乙烯的裂解,有利于打破聚苯乙烯中的芳香环结构。根据一级反应动力学模拟,钙显著降低了煤与塑料共热解反应的活化能,且钙对煤与聚乙烯共热解的影响更大。
    • 宋永莲; 杨丹丹; 郑侠
    • 摘要: 以聚苯乙烯泡沫滤珠作为上向流反硝化滤池的滤料,在中试装置中考察了此种悬浮滤料的脱氮效果及其过滤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13.5 m^(3)/h的情况下,随着碳氮质量比(碳氮比)的升高,NO_(3)^(-)-N去除率逐渐提高,出水COD也逐渐提高,适宜的碳氮比为5,此条件下出水COD小于50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越长,脱氮效果越好,综合考虑本试验选择HRT为60 min;应控制废水流速为6~8 m/h,以使滤池出水SS在10 mg/L以下,稳定达标。该滤池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沿水流方向的前半段,在沿层高度的0~90 cm区域基本完成了对NH_(4)^(+)-N和NO_(3)^(-)-N的去除,NH_(4)^(+)-N和NO_(3)^(-)-N的去除率贡献分别达到96.99%和96.87%,而剩余的后半部分滤料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微弱。
    • 贾枝树; 樊超; 于大威; 张挨元; 王虎明; 宝喜庆; 马彦伟; 刘跃辉; 李卫国; 公冶铭哲
    • 摘要: 在钩体铸钢件生产过程中,发现钩身表面有使用刚性“U”形钢质芯撑形成的凹陷缺陷,不良品数量多,返工成本高。现探索使用一种常见性半硬型多孔可发性聚苯乙烯工程材料,热切成合适尺寸的实体块状结构,部分代替刚性“U”形钢质芯撑使用,钩体铸钢件在试制及批量化生产后,确认表面凹陷缺陷改善显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已推广应用于其他铸件生产中。
    • 郝歆愚
    • 摘要: 1,1-二苯乙烯(DPE)及其衍生物是常用的活性阴离子聚合功能性封端剂或共聚单体,含有二甲硅烷基的DPE衍生物常与苯乙烯反应,得到有一定序列结构的功能化聚合物主链。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表征含有二甲硅烷基的聚苯乙烯样品时,常用的阳离子试剂银盐可能会使Si-H氧化为Si-OH,在谱图中出现氧化物峰。对比了样品制备时分别使用银盐和钠盐的MALDI-TOF测试结果。二者所得分子量分布相近,但银盐方法所得谱图中除了目标聚合物峰外,有非常明显的氧化物峰;钠盐方法所得谱图中可见目标聚合物峰,无氧化物峰。用MALDI-TOF表征含二甲硅烷基的聚苯乙烯样品时,应避免使用银盐作为阳离子试剂。
    • 吴肖肖; 蒋迪尧; 梅秀明; 康学军; 李雨枫; 张驰
    • 摘要: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苯乙烯(PS)纳米纤维,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并测试了比表面积和接触角。经过色谱条件、萃取条件优化,建立了基于纳米纤维固相萃取前处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牛奶中25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振荡提取,PS纳米纤维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甲醇洗脱液用ACQUITY BEH C_(18)(2.1 mm×100 mm,1.7μm)分离,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双喷射流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25种糖皮质激素在1~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5,方法检出限(LOD,S/N≥3)和定量下限(LOQ,S/N≥10)分别为0.04~0.10μg/kg和0.13~0.33μg/kg。在3个不同浓度加标水平下,25种糖皮质激素的回收率为71.5%~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10%。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应用该方法检测10批牛奶样品,有1批次检出微量氢化可的松残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