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937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23篇、会议论文549篇、专利文献273001篇;相关期刊2156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低温与特气、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359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第十九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等;一氧化碳的相关文献由1587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俊涛、杜军保、马新宾等。

一氧化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23 占比:2.05%

会议论文>

论文:549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273001 占比:97.75%

总计:279273篇

一氧化碳—发文趋势图

一氧化碳

-研究学者

  • 刘俊涛
  • 杜军保
  • 马新宾
  • 唐朝枢
  • 许根慧
  • 何丹农
  • 凌亦凌
  • 包信和
  • 丁云杰
  • 刘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汪莉萍; 黄敏; 杜丽娟; 王梅
    • 摘要: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焦虑与日常生活能力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CO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程度,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初步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认知功能、焦虑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后,采用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认知功能在焦虑与日常生活能力间的中介效应。结果CO中毒患者SAS评分为(64.75±5.61)分,ADL评分为(36.38±5.19)分,MoCA评分为(24.57±3.32)分。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CO中毒患者SAS评分与ADL及MoCA评分呈负相关(r=-0.321、-0.440,P<0.001);ADL评分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459,P<0.001)。采用方程Y=cX+e_(1)考察焦虑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得出回归效应显著;采用方程M=AX+e_(2)考察焦虑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得出回归效应显著;采用方程Y=c’X+bM+e_(3)考察认知功能在焦虑与日常生活能力间的中介效应,得出回归效应显著,为完全中介效应模型。结论认知功能在CO中毒患者焦虑与日常生活能力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
    • 王小西; 李笑艳; 王保伟
    • 摘要: 二氧化碳既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也是包含碳和氧的资源,把相对惰性的CO_(2)转化为易于利用的CO是其利用的方法之一。采用介质阻挡微等离子体反应器通过单变量和正交实验探究了反应器参数(放电区长度、放电间距、介质厚度)和工艺参数(输入功率、放电频率和停留时间)对CO_(2)分解为CO的转化率和能量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CO_(2)转化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放电间距>放电长度>输入功率≈停留时间>介质厚度>放电频率;输入功率60.0 W、放电频率9.0 kHz和停留时间1.5 s、放电区长度60 mm、放电间距0.5 m、介质厚度1.6 mm时,CO_(2)的转化率为10.6%,能量效率为4.1%。
    • 黄小雄; 马英杰; 智林杰
    • 摘要: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燃料和化学品是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策略之一,但此法受限于缺乏高活性与高选择性的电催化剂。因此,我们通过热解含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和二氰二胺制得负载高含量镍单原子(7.77%(w))的超薄氮掺杂二维碳纳米片用于电催化还原CO_(2)生成CO。研究发现高温热解能将MOF中Ni^(2+)转化为Ni^(+)-N-C和Ni^(2+)-N-C结构,且Ni^(+)-N-C含量依赖于热解温度——其含量随热解温度增加呈现火山型变化。800°C下,Ni^(2+)到Ni^(+)-N-C的转化和石墨化的C生成达到最优水平。Ni^(+)-N-C结构有适宜的^(*)CO中间体结合能,能有效地抑制析氢反应的同时还能促进CO生成。因此,800°C热处理制得的材料(Ni-N-C-800)催化CO_(2)生成CO效率最高。调节电解液浓度,能进一步优化电催化性能。当电解液(碳酸氢钾)浓度为0.5 mol·L^(−1)时,Ni-N-C-800的CO生成选择性在较宽电压窗口内(−0.77到^(−1).07 V vs.RHE)都高于90%,且具有优良的稳定性。这些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前躯体通过调控热解温度以及氮掺杂可以有效提高镍基MOF衍生催化剂的二氧化碳电催化性能。
    • 彭晚双(综述); 韦红(审校)
    • 摘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胃肠道急症,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后期容易引起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效果差,预后不理想,病死率较高。虽然目前关于NEC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但是有学者认为过度的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反应在NE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张少阳; 商阳阳; 赵瑞花; 赵丹丹; 郭天宇; 杜建平; 李晋平
    • 摘要: 电催化还原CO_(2)作为缓解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不同反应途径的氧化还原电位较为接近,使产物的选择性成为电催化还原CO_(2)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迄今为止,在水性电解质中可实现CO_(2)选择性地转化为一氧化碳(CO)和甲酸(HCOOH)。本文简述了电催化还原CO_(2)制CO的机理,包括CO_(2)吸附过程、二电子转移过程和CO脱附过程。从贵金属的晶面设计、形貌调控和表面功能化对反应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铁卟啉、钴酞菁和镍三嗪在还原CO_(2)为CO反应中的电子转移途径,非金属碳基材料中杂原子和碳基质间的耦合效应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贵金属催化剂、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和非金属碳基材料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指出在三类电催化还原CO_(2)制CO的催化剂中,非金属碳材料具有较高的CO法拉第效率,尤其是非金属碳材料成本较低、制备简单、结构易调控,在电催化还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优势,是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新型催化剂的候选材料之一。
    • 张彦民; 时鹏; 任献涛
    • 摘要: 总结了河南龙宇煤化工有限公司两套20万t/a合成气制乙二醇装置生产运行经验,对一氧化碳偶联合成草酸二甲酯(DMO)工艺中氮元素的流失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工艺优化和改进措施。
    • 周赛; 刘虎; 于鹏飞; 袁茂博; 薛景文; 车得福
    • 摘要: 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选取简化的含吡咯氮(N-5)或吡啶氮(N-6)焦炭模型,在分子水平上对CO_(2)氧化含氮焦炭的异相反应机理进行研究。结构优化采用B3LYP-D3/6-31G(d)方法,单点能计算采用B3LYP-D3/def2-TZVP方法。计算结果表明,CO_(2)氧化含氮焦炭过程分为CO_(2)吸附、CO脱附和NO脱附三个阶段。CO_(2)异相氧化含吡咯氮焦炭的反应中,CO_(2)分子倾向于以C−O−down模式(N−O结合、C−C结合)吸附形成含氮和氧的五元杂环结构。然后五元环中原CO_(2)分子的C−O键断裂形成表面羰基和表面氮氧结构,分别解吸附出CO和NO。该反应吸热401.2 kJ/mol,决速步能垒为197.6 kJ/mol。CO_(2)异相氧化含吡啶氮焦炭的反应中,CO_(2)分子以C−O−down和C−C结合、C−O结合模式吸附后倾向于先形成含氮和氧的六元杂环,再发生CO和NO分子的脱附。该反应吸收598.6 kJ/mol的热量,决速步能垒为292.0 kJ/mol。
    • 白莎(摘译)
    • 摘要: 据报道,英国政府将在“氢生物能源与碳捕集和储存(Beccs)创新计划”中支持从可持续生物质和废弃物中生产氢气的技术。该项目第一阶段为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提供500万英镑(680万美元)资金。Beccs通过气化从生物质和废弃物中生产氢气。固体有机材料在不燃烧情况下被加热到700°C以上,产生氢气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更多氢气,通过碳捕集和储存将二氧化碳运输并储存在地下。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长Greg Hands表示,Beccs技术为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提供更多可能,对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至关重要。
    • 刘英英; 刘亚倩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纳洛酮运用于一氧化碳中毒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4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2例。研究组予以大剂量纳洛酮,对照组予以小剂量纳洛酮,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统计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记录两组催醒以及住院时长,分别在用药前后测定MMSE(简易智力状态)评分、心肌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指标,比较两组用药结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出对照组,且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研究组MMSE评分高出对照组(P0.05),用药后,研究组CK、LDH、ALT、AS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纳洛酮运用于一氧化碳中毒中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快速苏醒,并改善血清酶指标,减少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