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联产

多联产

多联产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931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3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8973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洁净煤技术、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动力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2010中国新型煤化工发展及示范项目进展论坛、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协作网2009年会等;多联产的相关文献由1695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嘉兴、陈肖虎、刘中民等。

多联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3 占比:3.4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8973 占比:96.38%

总计:9310篇

多联产—发文趋势图

多联产

-研究学者

  • 王嘉兴
  • 陈肖虎
  • 刘中民
  • 刘勇
  • 周建斌
  • 高贵龙
  • 廖吉星
  • 朱文良
  • 刘世平
  • 吴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磊; 王延安; 许珂; 贯晓一
    • 摘要: 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可在超临界水环境下将各种有机物进行低温催化气化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因其反应条件温和、速度快、过程清洁以及能够生产氢气等特点而备受关注。通过阐述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介绍不同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研究进展和工业化进程,结合不同技术应用路线,研究该技术在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学品、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绿色能源等不同应用领域的多联产方案,为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工业化发展提供探索。
    • 仇登可
    • 摘要: 煤制天然气项目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综合能耗偏高等问题,在天然气价格下调和煤炭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下,煤制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从煤制天然气多联产化学品的角度分析,结合现有的工艺技术特点,探索出煤制天然气联产甲醇和乙二醇的工艺技术路线。分别对单一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联产甲醇和乙二醇进行经济性分析,发现煤制天然气联产甲醇和乙二醇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 程永新; 刘瑜; 陈牧; 陈昕; 罗博
    • 摘要: 生物质属于能够直接转化为燃料的可再生能源,既可以弥补低碳能源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举措之一。基于传统生物质气化工艺存在资源化不足、产物单一、附加值低以及工艺过程污染大、能耗高、效率低等瓶颈问题,提出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工艺新思路和解决方法,阐述了其工艺路线及技术特点。对4 MW秸秆热解气化发电联产炭、肥、热项目进行了产物、物料、能量及碳等方面的平衡分析和经济性分析。研究表明,该项目每年可利用秸秆4.1万吨,减排CO_(2)1.82万吨,碳减排潜力巨大,环保及经济性效益好。在双碳目标下为生物质资源高效制备清洁能源及高值利用提供借鉴。
    • 李广民; 澹台姝娴
    • 摘要: 介绍了一种以多联产煤热解煤气为热源生产高品质蒸汽的技术,采用该技术不仅高效率地回收了热量,而且获得了高品质焦油和洁净煤气.
    • 叶超; 叶泽甫; 朱竹军; 王勤辉
    • 摘要: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基于煤炭的天然气生产技术,用以缓解目前天然气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及扭转天然气严重依赖进口的态势.然而目前的煤制天然气(synthetic natural gas,SNG)仍然存在耗能大、生产成本高昂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煤炭部分气化实现SNG、电力多联产的技术路线,从系统能量集成的角度出发,利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构建了双流化床煤炭-CO2/O2部分气化有机耦合半焦燃烧的能量转化系统,并对氧煤比、二氧化碳煤比、气化温度等不同运行参数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系统性能的优化策略,并基于不同的经济性指标对系统经济性能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该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为70.88%,内部收益率为22.13%,静态和动态投资回报期分别为6.26 a和8.85 a,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 王丹; 何松; 李胜; 高林
    • 摘要: 我国能源结构呈现"富煤缺油少气"的特点,以煤气化技术为核心的天然气动力多联产系统在我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基于传统气化技术构建的煤基多联产系统在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方面存在限制.以水蒸气气化工艺为核心,集成了带有热化学回热单元的、高效的串并联综合型天然气动力多联产系统,并在Aspen Plus中搭建了系统模型,基于热效率、相对节能率和(火用)效率等指标分析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特性.结果 表明,与基于传统气化的天然气动力多联产系统相比,新系统的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分别提升了5.5%、5.8%.同时,对于不同的分流比存在最佳的化工岛未反应气循环倍率使系统热力性能最优,分流比为0.5、0.7、0.9、1.0时,对应的最佳循环倍率分别是4.8、4.4、4.3、4.0;串联型多联产较串并联综合型多联产系统能更合理地利用能量,串联型多联产系统在最佳循环倍率时的热效率、相对节能率和(火用)效率分别达到68.06%、20.24%、69.43%;(火用)分析表明,该系统(火用)损失最大的部分主要分布在气化单元和联合循环单元,两项损失分别为17.0%、6.3%,占比分别达到总炯损失的49.4%、18.3%.基于热化学回热型水蒸气气化技术的多联产系统,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和碳减排效果,可以为煤的高效低碳利用提供一种有效的节能方式.
    • 李超; 李广民; 夏芝香; 澹台姝娴; 方梦祥; 骆仲泱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推进煤炭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工业化应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资源化利用,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1 MW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工业示范装置对煤炭热解分级转化产物的释放及其组分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温度、煤种特性对挥发产物煤气产率、焦油产率、煤气组分、煤气热值等的影响,并对煤炭热解-燃烧双流化床协同耦合运行调控特性进行研究,最后以获得的1 MW流化床热解分级转化过程的相关产物转化特性参数及运行特性参数为基础,进行了50 MW循环流化床煤热解燃烧多联产工艺装置设计开发.结果 表明,该装置煤气主要成分CH4与H2含量分别高达41.97%、28.32%,设计煤种条件下焦油产量3.16 t/h,煤气产量35262 Nm3/h,煤气热值达到26.7 MJ/Nm3,焦油提取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较高的煤气热值与焦油回收率,为煤炭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工业化应用提供借鉴.
    • 徐婉怡; 王红霞; 崔小迷; 张早校
    • 摘要: 我国电石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电石生产已成为我国化工领域的重要环节.电热法是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的电石生产方法,但由于其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等诸多弊端,如何对传统电石工艺进行转型升级改造,发展节能降耗、原料及附加产品综合高效利用的大型一体化电石产业链成为了时下研究的热点.氧热法具有能耗低、物耗低、能效高、污染少的特点,已经成为替代电热法生产电石的新选择.为此,本文围绕氧热法煤制电石工艺、煤制电石多联产技术、电石清洁生产三方面对煤制电石新工艺进行综述,对国内外氧热法制电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煤制电石与化工/动力系统多联产工艺和电石渣综合利用与废气捕集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为煤制电石清洁高效生产的理论研究、工程实践、系统运行提供了参考.
    • 金彦礼; 于戈文; 张岁鹏; 王赛娅; 陈颖颀
    • 摘要: 通过建立煤与生物质共气化-费托(FT)合成油-电并联型多联产系统,改变FT合成分流比和气化进料中生物质质量分数,研究了系统火用效率以及CO2捕获率和排放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质质量分数从0.0增加至1.0,在分流比为0.2、0.4、0.6和0.8的多联产系统中CO2捕获率分别增加了27.00%、24.87%、22.64%和20.54%;CO2排放率分别降低了6.83%、4.10%、2.10%和2.06%;在生物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并联型多联产系统分流比,系统CO2捕获率增加,排放率降低;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火用效率,在生物质质量分数大于0.2时,增大分流比可较明显提高系统火用效率.
    • 李洪福; 温燕明
    • 摘要: 针对钢铁制造流程能源结构和能源转换特点,提出钢铁制造流程能量流优化的核心是煤的转换与煤气、余热等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问题。在《冶金流程工程学》等理论的指引下,提出钢铁制造流程煤基能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具有功能涌现性,通过充分开发与利用其能源转换功能,并与其他行业及社会大系统进行耦合,可构建"钢铁、化工、燃气、氢气、电力、供热、供冷多联产系统",将更有利于提高系统能源效率和价值,更好实现钢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