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功能基因

功能基因

功能基因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87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0篇、会议论文95篇、专利文献1113628篇;相关期刊321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生物学教学、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83种,包括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等;功能基因的相关文献由2649位作者贡献,包括宋任涛、许政暟、丁爱中等。

功能基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9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13628 占比:99.94%

总计:1114273篇

功能基因—发文趋势图

功能基因

-研究学者

  • 宋任涛
  • 许政暟
  • 丁爱中
  • 豆俊峰
  • 赵伟
  • 陶凤云
  • 宋经元
  • 李平
  • 王海燕
  • 陈士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李; 李俊娇; 戴小枫; 张丹丹; 陈捷胤
    • 摘要: 大丽轮枝菌为典型的土传维管束病原真菌,针对其致病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解析一直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大丽轮枝菌具有定殖维管束、"毒素"致萎、形成微菌核、种群分化多元化等特征,这些性状最终支撑或决定了病原对寄主的致病性基础。从进化角度来说,功能基因决定生物学性状。截至目前,在大丽轮枝菌中已鉴定出上百个功能基因;但针对其与病原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尚未系统阐述。为此,本文概述了大丽轮枝菌功能基因鉴定的发展历程,并以功能基因决定生物学性状为逻辑线条,重点梳理了功能基因与大丽轮枝菌重要生物学性状形成的关系,厘清了大丽轮枝菌致病性与决定重要生物学性状功能基因的关系。这些观点将为系统建立大丽轮枝菌重要生物学性状形成的功能基因网络,以及从功能基因决定生物学性状角度阐明大丽轮枝菌致病形成的分子基础提供理论支撑。
    • 曹茜斐; 谢军祥; 常尧枫; 谢嘉玮; 陈重军
    • 摘要: 生物质炭孔隙发达,比表面积大,稳定性高,吸附性能强,表面微量元素及官能团丰富,对污水处理及土壤氮转化过程及功能微生物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氮循环途径的基础上,从废水、土壤2个主要环境探讨了生物质炭对氮转化过程及效率的影响,综述了生物质炭添加对环境中氮转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基因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生物质炭的施用可改变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脱氮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本文旨在为生物质炭强化氮转化和氮循环研究提供参考,认为在生物质炭的改性和负载强化氮转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 摘要: 玉米(Zea mays)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在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产量是玉米生产和育种的首要目标。目前,关于控制玉米穗长和行粒数等重要产量性状的QTL位点多有报道,但已克隆的功能基因较少,而其中已报道的关于重要小分子代谢物调控穗发育过程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 李晓; 王颖; 姜晓东; 李红艳; 纪蕾; 刘天红; 孙元芹; 刘洪军
    •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究多肽添加水平对刺参生长性能、免疫及肠道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择300头刺参[体重(34.40±0.23)g)],根据不同多肽添加水平(0、5%、10%、15%、20%),分为5组(D1、D2、D3、D4、D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刺参,探讨多肽对生长性能及肠道功能基因(腱生蛋白、胶原蛋白α2、整合素αV、整合素βL、p105、p50、rel和lys)表达的影响。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D4组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较D1组降低了25%。体腔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着多肽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现升高趋势。D2、D3、D4组腱生胶原蛋白、胶原蛋白α2、整合素αV、整合素βL基因在刺参肠道内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D1组(P<0.05),在D4组达到表达高峰。p105、p50、lys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着多肽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现持续升高趋势。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0%~15%多肽能显著提高刺参的SGR,降低饵料FR,同时上调刺参肠道内生长类基因(腱生蛋白、胶原蛋白α2、整合素αV和整合素βL)的表达以及免疫类基因(p105、p50和lys)的表达,从而促进刺参生长,提高刺参自身免疫力。
    • 杨滨娟; 李萍; 胡启良; 黄国勤
    • 摘要: 【目的】探究绿肥混播对稻田土壤N_(2)O的减排效果和机制,筛选既高产稳产,又减排的适合南方双季稻区发展应用的绿肥混播种植模式。【方法】比较不同紫云英与油菜混播比例(单播紫云英(CK1)、单播油菜(CK2))、3/4紫云英+1/4油菜(3/4M+1/4R)、1/2紫云英+1/2油菜(1/2M+1/2R)、1/4紫云英+3/4油菜(1/4M+3/4R)对稻田N_(2)O排放规律及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1)作物种类影响N_(2)O排放。各处理的N_(2)O排放规律基本一致,其中冬作季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冬季绿肥的盛花期,早晚稻季主要集中在水稻的分蘖、灌浆和成熟期。总体来看,稻田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季,早稻季的N_(2)O排放量低于晚稻季;2018年稻田N_(2)O排放通量总体比2019年高。(2)各处理的早稻N_(2)O累积排放量差异均不显著。连续两年单播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低于混播各处理,其中2019年处理CK1最低,处理3/4M+1/4R的N_(2)O周年累积排放量在各混播处理中最低。(3)整体来看,晚稻土壤的amo A-AOA和amoA-AOB基因拷贝数比早稻要高,amo A-AOA基因拷贝数比amo A-AOB高1—2个数量级。晚稻的土壤nirS、nirK、nosZ基因拷贝数比早稻要高,其中nir S基因拷贝数比nir K和nosZ高1—2个数量级。紫云英与油菜混播提高了土壤amo A-AOA和amoA-AOB基因丰度,amoA-AOA基因为优势功能基因,而且提高了土壤nirS、nirK、nosZ基因丰度,nirS基因占主导地位。反硝化基因拷贝数比硝化基因拷贝数高1—3个数量级,反硝化作用对N_(2)O排放贡献更大。【结论】"3/4紫云英+1/4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在保证高产和高肥力的情况下,N_(2)O排放量相对较低,是较理想的种植模式。
    • 李玉姣; 程小刚; 钱飞; 潘雅婷; 陈力元; 田宇
    • 摘要: 目的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探究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微生态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基因代谢途径,为口腔疾病的生物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样本,分别提取样本总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对合格的文库进行宏基因组学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口腔样本主要菌门为变形菌门(32.51%)、拟杆菌门(30.81%)、放线菌门(16.23%)等,主要菌种为马氏棒状杆菌(3.84%)、副流感嗜血菌(2.91%)、产黑色素普雷沃菌(2.76%)等;龈上菌斑组的Alpha多样性高于唾液组,且两组间微生物群落构成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种水平上,唾液样本中产黑色素普雷沃菌、牙周梭杆菌、中间普雷沃菌等较龈上菌斑样本丰富,而龈上菌斑样本中马氏棒状杆菌、产酸丙酸杆菌、龋齿罗氏菌等比唾液样本丰富(P<0.05)。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构建了健康成人唾液及龈上菌斑的高质量基因集。KEGG通路功能代谢差异结果显示唾液微生物中淀粉与蔗糖代谢、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精氨酸生物合成等较龈上菌斑丰富,而龈上菌斑中糖酵解/糖合成、碳代谢等较唾液丰富。结论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微生态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基因代谢途径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微生态区的优势物种对识别口腔疾病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在口腔疾病微生物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样本。
    • 赵一淳; 刘亚雷; 李亦舒; 方媛媛; 王博涵; 李佳瑞; 吴懂; 畅犇泽; 阳广凤
    • 摘要: 为探究强污泥流失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反应器系统脱氮性能、颗粒污泥特性及功能菌群的影响,试验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试验结果表明,损失近一半反应器有效体积的污泥未明显破坏anammox工艺脱氮性能.反应器在4d后总氮(TN)的去除率(RE)达到89.18%污泥EPS含量较高且其PN/PS值(0.12)较低有利于anammox颗粒污泥的形成和集聚.Anammox颗粒污泥粒径>2mm的污泥占到系统总污泥的44.9%,粒径大于0.5mm的污泥占总污泥的84.3%,能够有效持留污泥.厌氧氨氧化菌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28.03%)、浮霉菌门(15.57%)和绿弯菌门(8.63%),优势属为anammox菌属Candidatus Jettenia(9.63%)和Candidatus Brocadia(3.54%),参与anammox反应的功能基因包括nirS(1.27%)、hzs(1.28%)、hzo(1.29%)、hao(7.04%)和hdh(0.81%),但反硝化菌及其功能基因的存在使得化学计量比Rs(ΔNO_(2)^(-)-N/ΔNH_(4)^(+)-N)和Rp(ΔNO_(3)^(-)-N/ΔNH_(4)^(+)-N)低于理论值.
    • 李德文; 季倩如; 刘英; 周文玲; 吴嘉仪; 赵雨森
    • 摘要: 探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形态变化,以阐明农田防护林地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管理提供依据。该研究选取黑龙江省拜泉县樟子松纯林、落叶松纯林、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3种典型农田防护林型的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指标、氮素形态指标及氮转化功能基因拷贝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混交林根际土壤的酸性程度高于纯林,其中,樟子松纯林根际土壤pH显著高于其他林型,落叶松纯林土壤电导率最高,其根际电导率值高达(53.33±2.54)μS/cm,混交林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纯林(P<0.05);混交林两树种的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各自纯林(P<0.05),表明混交林土壤氮素成分在3种林型中最优;与其他林型相比,樟子松纯林根际土壤功能基因拷贝数(amoA-AOA、amoA-AOB、nirS、nosZ、narG、nifH)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表明其影响了土壤氮转化速率,降低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氮素形态变化与土壤理化指标和氮转化功能基因密切相关,amoA-AOA基因与amoA-AOB基因分别为研究区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影响最大的因子,说明硝化作用在土壤氮转化中占主导位置。综上,防护林型的适宜建设程度由大到小为:混交林、落叶松纯林、樟子松纯林。
    • 吕小梅; 吴毅聪; 陈桂连; 徐剑晖; 刘鹏; 胡俊杰
    • 摘要: 研究了单质硫颗粒自养反硝化柱中表面和间隙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基因和代谢途径等生物信息学特征.结果表明,硫颗粒表面生物膜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低于间隙生物膜.氮代谢功能基因丰度差异较为显著,间隙生物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胞外转运蛋白基因丰度远高于表面生物膜,分别为0.0792%、0.109%与0.0157%、0.0314%.对于还原性反硝化代谢,表面生物膜的总基因丰度却明显低于间隙生物膜,分别为0.367%、0.406%.此外,参与反硝化过程的基因丰度明显不同,特别是将NO_(3)^(-)还原成NO_(2)^(-)以及将N_(2)O还原成N_(2)过程中的基因.对于硫代谢,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差异.APS(硫酸腺苷)氧化是将SO_(3)^(2-)氧化为SO_(4)^(2-)的主要途径,其基因丰度远远高于直接氧化途径,分别为0.137%与0.0005%(表面)、0.138%与0.0007%(间隙).结果表明,在单质硫自养反硝化过程中,间隙生物膜与表面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存在合作关系,协同促进硫自养反硝化脱氮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