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唾液

唾液

唾液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4787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8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2388篇;相关期刊1056种,包括北京口腔医学、广东牙病防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化学问题暨第三届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等;唾液的相关文献由91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翔宇、李铮、吴正治等。

唾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8 占比:49.47%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65%

专利文献>

论文:2388 占比:49.89%

总计:4787篇

唾液—发文趋势图

唾液

-研究学者

  • 李翔宇
  • 李铮
  • 吴正治
  • 曹美群
  • 陈祥松
  • 孙珂焕
  • 陆姝欢
  • 汪志明
  • 吴金勇
  • 姚建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赵芮; 黄瑾; 方明; 田敏
    • 摘要: 代谢组学通过定性、定量检测生物样本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反映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的改变,揭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规律。牙周炎的代谢组学研究可以从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层面进一步阐明牙周炎的病因,发掘牙周炎的诊断和预测标志物,对于牙周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步骤进行了概述,并对唾液和龈沟液代谢组学技术在牙周炎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既往研究表明短链脂肪酸、氨基酸等代谢物及谷氨酸代谢、嘧啶代谢等代谢途径对于牙周炎的发生可能有一定促进作用,乳酸、γ-氨基丁酸、丁酸、溶血磷脂酸等可作为牙周炎潜在的诊断标志物,牙周炎代谢组学研究中仍面临研究结果异质性高、代谢物存在波动等挑战,未来可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等将研究优化,以期为牙周炎的病因、诊断研究提供新的策略。
    • 李晓文; 许颖捷; 贾梦莹; 史玮; 贾馨雨; 龚忠诚
    • 摘要: 背景:颊脂垫常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其能使口腔黏膜快速上皮分化.由于缺损创面暴露于唾液中,因而认为唾液可能促进颊脂垫中的脂肪干细胞上皮化.目的:探讨唾液体外诱导促进兔脂肪干细胞上皮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取两三个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并传代.将第3代脂肪干细胞分为3组,即阴性对照组、表皮生长因子组与唾液组,后两组采用10μg/L表皮生长因子、15%唾液来诱导脂肪干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诱导7,14 d采用免疫荧光、RT-PCR检测细胞角蛋白19的表达.结果 与结论:①唾液诱导后脂肪干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短梭形,甚至不规则的扁圆形;②诱导7,14 d,表皮生长因子组、唾液组细胞角蛋白19呈阳性表达,均高于阴性对照组,且诱导14 d细胞角蛋白19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诱导7 d;③诱导7,14 d,表皮生长因子组、唾液组细胞角蛋白19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且诱导14 d的表达量要显著高于诱导7 d(P<0.01);④结果表明,唾液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脂肪干细胞向上皮分化.
    • 朱婵; 韩栩珂; 姚承佼; 周倩; 张强; 陈秋
    • 摘要: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全世界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危险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可有效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唾液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和安全的来源,有望在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中发挥替代血液的作用.目的:回顾唾液成分分析在骨质疏松/骨量低下领域的研究,以期找到最有前途和价值的唾液诊断标志物.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至2021-06-01,同时检索其他相关灰色文献,获取所有涉及唾液成分与骨质疏松/骨量分析的相关研究,评价其方法学质量,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试验,并提取研究中的受试者信息、诊断方法、观察指标及试验结果等相关资料.结果 与结论:共有8篇符合标准的唾液成分与骨量低下/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其中横断面研究5篇(高质量文献2篇,中等质量文献3篇),病例-对照研究3篇(高质量文献1篇,中等质量文献2篇);关注了12种唾液成分指标,分别是唾液矿物质(钙、锌、磷、铜),唾液中的典型骨转换标志物(碱性磷酸酶、骨钙素、C-末端肽交联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唾液中的某些生物活性肽(胃饥饿素、肥胖抑制素、α-防御素)以及唾液pH值.唾液钙可能是诊断骨质疏松症最有潜力的唾液指标之一,唾液皮质醇与骨量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 张芮初; 贾凌飞
    • 摘要: 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30~100 nm不等的膜性微小细胞外囊泡,运载蛋白质、脂质和RNA等生物活性物质。外泌体可以从血清、尿液、唾液等许多体液中分离出来。外泌体内容物的多样性可以作为预测或监控疾病发展的信号。相比于其他体液,唾液有无创、易收集和易保存等优点。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针对唾液外泌体与口腔鳞癌(OSCC)及口腔潜在恶性疾病(OPMD)关系的研究成果,认为唾液外泌体检测在辅助OSCC和OPMD的早期筛查、诊断及跟踪方面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 余舒星; 邹静; 李雨庆
    • 摘要: 唾液具有清洁、消化和抑菌等多种功能,其成分可因病毒等感染而发生变化。唾液成分可包含多种病毒感染的生物标志物,如DNA、RNA、抗体和抗原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各种生物标志物的检出使得利用唾液样本辅助诊断病毒感染成为可能。唾液样本具有无侵入性、方便易取的优势,逐渐成为了病毒感染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围绕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李玉姣; 程小刚; 钱飞; 潘雅婷; 陈力元; 田宇
    • 摘要: 目的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探究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微生态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基因代谢途径,为口腔疾病的生物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样本,分别提取样本总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对合格的文库进行宏基因组学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口腔样本主要菌门为变形菌门(32.51%)、拟杆菌门(30.81%)、放线菌门(16.23%)等,主要菌种为马氏棒状杆菌(3.84%)、副流感嗜血菌(2.91%)、产黑色素普雷沃菌(2.76%)等;龈上菌斑组的Alpha多样性高于唾液组,且两组间微生物群落构成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种水平上,唾液样本中产黑色素普雷沃菌、牙周梭杆菌、中间普雷沃菌等较龈上菌斑样本丰富,而龈上菌斑样本中马氏棒状杆菌、产酸丙酸杆菌、龋齿罗氏菌等比唾液样本丰富(P<0.05)。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构建了健康成人唾液及龈上菌斑的高质量基因集。KEGG通路功能代谢差异结果显示唾液微生物中淀粉与蔗糖代谢、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精氨酸生物合成等较龈上菌斑丰富,而龈上菌斑中糖酵解/糖合成、碳代谢等较唾液丰富。结论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微生态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基因代谢途径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微生态区的优势物种对识别口腔疾病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在口腔疾病微生物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样本。
    • 郑凯月; 张倩雨; 马莹; 贺婵娟; 喻洁; 刘英
    • 摘要: 目的:探究烯醇化酶-α(ENO-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和正常人组织和唾液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IHC)法检测在高、中、低分化各15例OSCC患者肿瘤中ENO-1蛋白的表达;qRT-PCR、Western Blot检测16例OSCC患者肿瘤中ENO-1蛋白质及mRNA的表达;ELISA检测20例OSCC患者及正常人唾液中ENO-1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OSCC组织及唾液中ENO-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IHC结果显示,ENO-1在OSCC和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强(P0.05)。qRT-PCR结果显示,ENO-1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人(P<0.001)。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OSCC患者组织和唾液中ENO-1蛋白表达高于正常人(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SCC组织和唾液中ENO-1表达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ρ=0.75,具有相关性(P<0.001)。结论:ENO-1在OSCC组织和唾液中的表达变化一致,唾液检测具有无创、简便的优点,唾液中ENO-1 mRNA表达的检测有望成为OSCC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 田星; 叶慧洁; 刘石峰; 欧阳瑶力
    •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的菊花茶品尝过程中涩味感知差异及形成机理。方法:选取5种不同品种的菊花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菊花中的主要呈涩味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利用电子舌智能味觉分析与传统感官评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并评定5种不同品种菊花涩味感知强度;利用BCA法、SDS-PAGE法、考马斯亮蓝法等研究菊花中主要呈涩味化学成分与唾液的相互作用。结果:在5种菊花中多酚、黄酮含量最多的两种菊花为皇菊和亳菊,其相应的涩味特征值也最强,而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与茶汤的涩味强度呈较强的正相关。结论:作为主要呈涩物质,不同品种菊花茶中的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显著影响其涩味强弱,而菊花茶汤中的呈涩物质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结合并沉淀是产生涩味的主要原因之一。
    • 陈超伦; 苏家增; 俞光岩
    • 摘要: 目的:探讨酸刺激对腮腺和下颌下腺唾液流率及成分的影响,为全面评估健康和疾病状态时的唾液腺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然留取法收集210名健康志愿者在静息状态下的全唾液,负压吸引法收集腮腺、下颌下腺分泌液;2%柠檬酸每间隔1 min滴于舌尖进行酸刺激,共5次,收集酸刺激状态下全唾液、腮腺及下颌下腺分泌液,称量计算各项唾液流率。生化分析仪检测唾液样本的K^(+)、Na^(+)、Cl^(-)、Ca^(2+)、总蛋白、总磷浓度及α-淀粉酶水平,对比分析不同类别唾液流率及成分的变化特点。结果:与静息状态检测结果相比较,酸刺激后腮腺唾液流率增加的倍数(10.7倍)大于下颌下腺(2.9倍);腮腺唾液中的Na^(+)、Cl^(-)、Ca^(2+)、总蛋白和α-淀粉酶浓度明显升高(P<0.05),总磷、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P=0.34);下颌下腺唾液中的Na^(+)和Ca^(2+)浓度显著升高(P<0.05),总磷浓度显著降低(P<0.05),Cl^(-)浓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总蛋白、K^(+)和α-淀粉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P=0.07,P=0.95)。下颌下腺唾液中总磷的复合分泌速率不变(P=0.066),K^(+)、Na^(+)、Cl^(-)、Ca^(2+)、总蛋白、α-淀粉酶分泌速率升高(P<0.01)。腮腺唾液中K^(+)、Na^(+)、Cl^(-)、Ca^(2+)、总蛋白、总磷及α-淀粉酶的复合分泌速率均升高(P<0.01)。腮腺唾液中Na^(+)、Cl^(-)、K^(+)、总磷、总蛋白、α-淀粉酶浓度高于下颌下腺(P<0.01),下颌下腺唾液中Ca^(2+)浓度显著高于腮腺(P<0.001)。结论:腮腺对酸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下颌下腺分泌较为稳定;酸刺激明显影响唾液中电解质的浓度,复合分泌速率是同时反映唾液流率和成分浓度的评价指标;腮腺在唾液总蛋白、总磷和α-淀粉酶的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下颌下腺是唾液中Ca^(2+)的主要来源。
    • 赵爽; 张月寒; 胡宵月; 于亭亭; 苏园园; 郑吉敏
    •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差异较大,我国GERD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GERD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诊断性治疗、调查问卷法和24 h食管pH-阻抗监测(24 hours pH and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metry,24hpH-MII)及胃镜检查等。目前GERD的金标准是24hpH-MII,但其具有费用高、有创性、耐受性差等缺点。所以需要一种非侵入性和经济有效的诊断方法。近年来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在GERD诊断中应用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就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在GERD的诊断价值及在临床应用前景等现状作一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