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牙周炎

牙周炎

牙周炎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8021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19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537篇;相关期刊1049种,包括广东牙病防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会议等;牙周炎的相关文献由11849位作者贡献,包括潘亚萍、孟焕新、章锦才等。

牙周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19 占比:92.49%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81%

专利文献>

论文:537 占比:6.69%

总计:8021篇

牙周炎—发文趋势图

牙周炎

-研究学者

  • 潘亚萍
  • 孟焕新
  • 章锦才
  • 吴亚菲
  • 曹采方
  • 闫福华
  • 赵蕾
  • 陈智滨
  • 沙月琴
  • 黄世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苑舒月; 刘春艳; 刘冰; 赵菲
    • 摘要: 背景: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具体表现为牙龈的炎症及牙槽骨吸收。巨噬细胞可通过M1,M2极化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影响牙周炎的病情进展。目的:通过对巨噬细胞极化与牙周炎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为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第一作者利用Pub 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1991-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以“macrophage polarization,M1/M2 macrophage”等为英文检索词,以“巨噬细胞极化、M1/M2巨噬细胞、牙周炎”等为中文检索词,阅读每篇文献的文题、摘要进行初筛,最终筛选出97篇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巨噬细胞作为人体固有免疫细胞,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在环境刺激下会发生极化,且巨噬细胞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②JAK/STAT、TLRs/核转录因子κB、PI3K/Akt等信号通路,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等,以及表观遗传学等均可影响其极化。③巨噬细胞M1型极化促进炎症进展,巨噬细胞M2型极化发挥抗炎作用。④不同极化类型的巨噬细胞通过各种信号通路及分泌炎性因子等在牙周炎疾病过程中发挥促炎或抗炎作用,且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骨吸收与骨形成,进而影响牙周炎的进展。⑤巨噬细胞通过相关机制进行极化,极化后的巨噬细胞又可以在牙周炎过程中发挥抗炎或促炎作用,对牙周炎进展产生影响。⑥研究巨噬细胞极化在牙周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对牙周炎治疗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巨噬细胞极化机制不完全明确,因此发现其极化的潜在机制,并将其与牙周炎治疗结合,促进牙周炎过程中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及其所占比例或者抑制或减少M1型巨噬细胞表达,对未来牙周炎治疗有重要意义;将表观遗传与巨噬细胞极化及牙周炎联合,从基因和蛋白水平上治疗牙周炎,可能成为临床上治疗牙周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 骆凯华; 彭显; 李继遥
    • 摘要: 牙周炎是发生于牙支持组织的一种多因素感染性疾病。牙周炎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密切,牙周致病菌是联系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本文综述了最新的临床研究和疾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牙周炎及牙周致病菌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牙周致病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包括牙周致病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牙周致病菌对心血管系统的直接侵袭;牙周致病菌相关毒力因子导致的内毒素血症,继而引发全身炎症状态、脂代谢异常及氧化应激状态,进一步影响心血管系统局部炎症环境;而分子拟态学说以及载脂蛋白E在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的内在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探讨。结合现有的研究,合理猜测积极的牙周治疗和口腔卫生措施能够降低牙周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能够关注牙周致病菌和心血管疾病联系的分子机制,尤其是牙周致病菌直接入侵心血管系统或间接入侵宿主细胞,从病变区域组织中分离培养细菌的直接证据;以及局部炎症状态、牙周致病菌及其产物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热休克蛋白等)的影响机制,为今后对牙周炎和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 朱嘉皓; 芦婷; 钟良军
    • 摘要: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from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LPS)刺激模拟炎症状态下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DLFs)的调控作用。方法获取hPDLFs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通过qRT⁃PCR与CCK⁃8确定Pg⁃LPS的刺激浓度。将hPDLFs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100μg/mL Pg⁃LPS;低浓度组,1 ng/mL TGF⁃β1+100μg/mL Pg⁃LPS;中浓度组,10 ng/mL TGF⁃β1+100μg/mL Pg⁃LPS;高浓度组100 ng/mL TGF⁃β1+100μg/mL Pg⁃LPS。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hPDLFs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PDLFs的细胞周期;qRT⁃PCR检测hPDLFs的转录因子叉头盒p3(forkhead/winged helix transcription⁃al factor p3,Foxp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EB病毒诱导基因3(Epstein⁃Barrvirus⁃induced gene 3,EBI3)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PDLFs的Foxp3、IL⁃6及EBI3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鉴定显示抗波形丝蛋白阳性及抗角蛋白阴性;Pg⁃LPS浓度为100μg/mL时,hPDLFs中IL⁃6 mRNA表达相比空白对照组显著上升(P<0.0001)且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001),所以选择100μg/mL Pg⁃LPS用于模拟炎症状态。10、100 ng/mL TGF⁃β1能提高炎症状态下hPDLFs的增殖能力(P<0.0001);1、10、100 ng/mL TGF⁃β1能促进炎症状态下hPDLFs的迁移能力(P<0.0001);1、10、100 ng/mL TGF⁃β1可加快炎症状态下hPDLFs的细胞周期(P<0.0001);1、10、100 ng/mL TGF⁃β1可抑制炎症状态下hPDLFs的IL⁃6基因和蛋白表达量(P<0.0001),1、10 ng/mL TGF⁃β1可提高炎症状态下hPDLFs的EBI3基因及蛋白表达量(P<0.0001),1、10 ng/mL TGF⁃β1可提高炎症状态下hPDLFs的Foxp3基因表达量,10 ng/mL TGF⁃β1可提高Foxp3蛋白表达量(P<0.05)。结论TGF⁃β1可促进炎症状态下hPDLFs的增殖及迁移能力、上调EBI3表达,可能与转录因子Foxp3表达有关。
    • 罗廷炎; 顾瑜; 秦晓飞
    • 摘要: 背景:口腔感染一直是威胁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口腔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且治疗效果卓越的抗菌材料,由于其稳定性好、不容易受到抗生素耐药性机制的影响、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等特点,已逐渐成为预防和治疗口腔感染性疾病的一种全新手段。目的:归纳总结纳米材料的抗菌机制及在口腔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为口腔感染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依据。方法:第一作者于2022年2月使用计算机在PubMed、万方数据知识平台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至2022年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以“nanomaterials,bacteriostat,oral infection”为英文检索词,以“纳米材料,抑菌,口腔感染”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97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纳米材料的抑菌机制主要为:表面接触、浸入-渗透、催化氧化以及光热细菌裂解,通过这些机制使其在口腔感染性疾病中有着良好的抑菌表现;②与传统材料相比,纳米材料与致病菌接触的概率大,同时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这些优势使得其在口腔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中取得不俗的成效。但在临床应用方面,纳米材料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金属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较差,具有浓度依赖性;系统科学的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尚未成熟,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的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参数的优化,甚至方法的改变,在临床上可实际应用的纳米制剂种类并不多;虽然已有脂质体等纳米材料可进行大规模生产,但当纳米颗粒涉及到需要进行多步修饰或者复杂技术时其大规模和可重复合成会更加困难,目前仍有许多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并不完善,还不能实现大范围的普及使用,未来需进一步发掘其应用潜力。
    • 赵芮; 黄瑾; 方明; 田敏
    • 摘要: 代谢组学通过定性、定量检测生物样本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反映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的改变,揭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规律。牙周炎的代谢组学研究可以从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层面进一步阐明牙周炎的病因,发掘牙周炎的诊断和预测标志物,对于牙周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步骤进行了概述,并对唾液和龈沟液代谢组学技术在牙周炎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既往研究表明短链脂肪酸、氨基酸等代谢物及谷氨酸代谢、嘧啶代谢等代谢途径对于牙周炎的发生可能有一定促进作用,乳酸、γ-氨基丁酸、丁酸、溶血磷脂酸等可作为牙周炎潜在的诊断标志物,牙周炎代谢组学研究中仍面临研究结果异质性高、代谢物存在波动等挑战,未来可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等将研究优化,以期为牙周炎的病因、诊断研究提供新的策略。
    • 姜小维; 石安源; 郭丽; 顾春宁; 秦海燕; 陈斌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发性特发性牙根吸收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1例多发性特发性牙根吸收病例的诊治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无正畸矫正史、咬合创伤、外伤史等其它导致牙根吸收的病因;临床检查患者全口牙龈充血红肿,质地松软,全口牙槽骨不同程度吸;影像学检查示13、16、26、36、46存在特发性牙根吸收。诊断为:①多发性特发性牙根吸收;②牙周炎。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患牙周围软组织内存在大量破骨细胞;人全外显子组测序示:WNT7A及HSPG2基因突变相关性较高。行牙周序列治疗,拔除不能保留的患牙13并行位点保存术,19个月后复查,牙周炎症控制的牙位牙根吸收停止。文献报道特发性牙根吸收病因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但尚未明确;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多发性特发性牙根吸收病因不明,可能与WNT7A及HSPG2基因突变有关,通过控制牙周炎症可减缓牙根吸收速度。
    • 范丹阳; 付润泽; 米佳静; 刘春艳
    • 摘要: 背景:大麻素受体如何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维持正常的骨改建过程,在骨骼正常发育、骨量维持以及骨质疏松和牙周炎的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综述大麻素受体与骨改建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骨质疏松、牙周炎治疗以及其在临床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思路。方法:检索PubMed、FMRS、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年7月至2020年7月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ndocannabinoid systems,the endocannabinoid receptors,osteoblasts,osteoclasts,bone mass,bone remodeling,oral health,osteoporosis,periodontitis”,中文检索词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大麻素受体,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量,骨改建,口腔健康,骨质疏松症,牙周炎”,最终纳入77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骨改建依赖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相互作用,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失衡会影响骨改建过程,导致骨质疏松、牙周炎等骨骼炎症性疾病;②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包含多种受体,均属于G蛋白偶联超家族成员;两种主要的受体(大麻素Ⅰ型和大麻素Ⅱ型)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骨相关细胞中均存在表达;③在天然配体或人工合成激动剂的作用下,大麻素受体可通过不同的代谢通路在体内外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从而调节骨细胞的生成和分化,最终影响骨量和骨代谢;④进一步研究其对骨形成和骨丢失的机制,为骨相关疾病的临床工作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 张新坚; 张斌
    • 摘要: 牙周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应用为治疗牙周炎提供了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和创新的疗法,为牙周组织的再生开辟了新的前景。纳米粒子递药系统由可降解的载体材料和药物组成,与传统的薄膜、碎片和条状的牙周局部递药系统相比,纳米粒子递药系统在生物药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上具有特殊优势,包括可控释药物、长期维持药物浓度、具备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抗菌药物、蛋白类药物如生长因子以及用于基因传递或mRNA敲除的核酸都能被吸附或溶解在纳米粒子中。脂质体和聚合物纳米粒子递送系统能够靶向细菌和特定的宿主细胞;无机纳米粒子和纳米晶体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在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和骨修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树枝状大分子具有内部疏水性和外部亲水性结构,是治疗牙周炎抗菌药物的良好药物载体。
    • 钟永进; 唐权; 黄睿洁
    • 摘要: 小檗碱是一种从黄连等传统中药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异喹啉类生物碱。小檗碱具有抑菌、抗炎、抗骨吸收、降血糖等多种生物学功效,且副作用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其在牙周炎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小檗碱在牙周炎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牙周疾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小檗碱可以通过抑制牙周致病菌生长、减轻牙周组织炎症反应以及调控牙槽骨吸收等抑制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牙周炎的效果。但是,牙周炎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的研究仍比较局限,未来需要更多的体内体外研究进一步探讨小檗碱抑制牙周炎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以及进行更多的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来确定小檗碱对牙周炎的防治效果。
    • 杨沁; 王敏
    • 摘要: 背景:建立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模型是探究咬合创伤在牙周炎症中所起作用的必要条件,但目前仍没有一种建立牙周炎伴咬合创伤动物模型的稳定可靠的方法.目的:构建一种高效简便稳定可靠的牙周炎伴咬合创伤动物模型.方法:对BALB/c小鼠通过复合树腊粘接、口腔植入牙龈卟啉单胞菌、复合树脂粘接+口腔植入牙龈卟啉单胞菌构建单纯咬合创伤、单纯牙周炎牙周炎伴咬合创伤的动物模型.以健康小鼠为对照组,通过Micro-CT扫描观察小鼠牙槽骨吸收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牙槽骨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判断是否成功建立牙周炎伴咬合创伤实验动物模型.结果 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单纯咬合创伤组小鼠牙槽骨吸收程度较轻,而单纯牙周炎组和牙周炎伴咬合创伤组小鼠牙槽骨吸收加重,且后者大于前者;②与对照组相比,单纯咬合创伤组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0.01),单纯牙周炎组和牙周炎伴咬合创伤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上调(P<0.01),且后者上调程度大于前者(P<0.01);③结果表明,实验成功建立了牙周炎伴咬合创伤动物模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