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811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3篇、会议论文110篇、专利文献354522篇;相关期刊613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89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家禽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学术研讨会等;肠道微生物的相关文献由5548位作者贡献,包括谭周进、魏来、朱伟云等。
肠道微生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54522篇
占比:99.57%
总计:356065篇
肠道微生物
-研究学者
- 谭周进
- 魏来
- 朱伟云
- 梁桥星
- 葛小菲
- 印遇龙
- 何永强
- 帅江冰
- 张晓峰
- 曾若雪
- 杨在宾
- 莫虹斐
- 张和平
- 贺建华
- 刘作华
- 张伟
- 李娜
- 杨帆
- 蔡光先
- 丁金梅
- 何川
- 余冰
- 佟建明
- 兰干球
- 刘洋
- 刘笑笑
- 单安山
- 司景磊
- 吕冬玲
- 周燕
- 唐志如
- 姚文
- 孔祥峰
- 孟和
- 张宏福
- 张敏
- 张日俊
- 张楠
- 慕春龙
- 曾奥
- 朱永亮
- 李月月
- 梁晶
- 梁靓
- 王康宁
- 王斌
- 王燕
- 王静
- 田威龙
- 莫家远
-
-
王敏;
尹树月;
宋健;
王静;
邹卓;
刘芸
-
-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持续终身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合并胃肠道症状、睡眠障碍等,现代研究表明ASD普遍存在肠道微生物异常,微生物-肠-脑轴与ASD具有交互作用,肠道微生物已是ASD的研究热点。艾灸是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检索相关文献,从肠道微生物、炎症因子、NF-κB通路、HPA轴、神经通路等方面进行总结,探索艾灸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前景。
-
-
任建炜;
徐航;
庄桂玉;
温建新
-
-
摘要:
为调查正常水貂和腹泻水貂肠道菌群差异及发病原因,本试验采集了正常和腹泻水貂的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并展开微生物物种的分布和丰度聚类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水貂相比,腹泻水貂中厚壁菌门所占比例显著增多(P<0.05),变形菌门和丙型变形菌纲所占比例显著减少(P<0.05);梭菌纲、梭菌目、巴氏杆菌目、巴氏杆菌科、链球菌科、梭菌科、巴氏杆菌属、梭菌属、链球菌属、放线杆菌属所占比例均极显著增多(P<0.01),肠杆菌目、肠杆菌科、肠球菌科、沙雷氏菌属、肠球菌属所占比例均极显著减少(P<0.01)。由此可知,水貂肠道微生物中巴氏杆菌属、梭菌属、放线菌属、链球菌属等多种致病菌群占比及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是导致水貂腹泻的原因之一。本试验通过分析得出正常和腹泻水貂肠道内菌种的差异,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意义,并对微生态制剂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
-
范秋丽;
陈志龙;
林泽铃;
张盛;
茅沈丽;
蒋守群
-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五倍子提取物对1~42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600只1日龄初始体重为(39.75±0.02)g的健康新广901肉公雏,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 mg/kg恩拉霉素,五倍子1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五倍子提取物,五倍子2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五倍子提取物。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2组42日龄体重、22~42日龄平均日增重和1~42日龄平均日增重均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2组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升高(P<0.05);且五倍子2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1组和五倍子2组空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空肠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五倍子2组空肠sIgA含量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空肠TNF-α含量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1组和五倍子2组回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回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2组回肠闭合小环蛋白-1(ZO-1)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五倍子2组回肠ZO-1和Nrf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6)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1组和五倍子2组盲肠另枝菌属(Alistipes)和理研菌属(Rikenell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盲肠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毛螺菌属(Lachnospira)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500 mg/kg五倍子提取物可提高1~42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同时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屏障功能和微生物菌群结构,可作为肉鸡抗生素潜在替代品。
-
-
海南医学编辑部
-
-
摘要:
人类肠道中定殖了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是最多样化的宿主相关微生物组(microbiome)之一,由数百种微生物物种(species)和菌株(strains)组成。这些肠道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同一微生物物种的菌株往往包括明显不同的基因组成或调控元件,这使得菌株具有不同的功能,包括在某些生态位的适应性、运动能力、毒力和抗生素抗性。同一物种的菌株变体可能在宿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
-
钱希逸;
李慧;
徐亚飞;
杨彩梅
-
-
摘要:
研究丁酸钠植物精油复合制剂对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试验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2.5 kg/t丁酸钠植物精油复合制剂。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试验组南美白对虾增长率提高11.73%(P<0.01),质量增加率提高13.58%(P<0.05),特定生长率提高6.92%(P<0.01),成活率提高5.83%(P<0.01),饵料系数降低18.24%(P<0.01);试验组肠道致病性弧菌数量减少68.38%(P<0.01);试验组血细胞总数提高11.45%(P<0.01),酚氧化酶活力提高21.39%(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提高7.67%(P<0.01)。结果表明,丁酸钠植物精油复合制剂能够有效促进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存活率,抑制致病菌,增强南美白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南美白对虾病害的发生率。
-
-
汪倩;
翟万营;
韩爽;
朱新鹏;
涂翰卿;
陈良标
-
-
摘要:
为研究低温下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揭示低温胁迫对不同品系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体质量300 g)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通过持续降低水温,提取耐寒型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Zhongyang No.1”)和野生型暗纹东方鲀肠道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两个品系的暗纹东方鲀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但丰度不同;“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的OTUs、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小于野生型暗纹东方鲀,经过长期低温驯化的“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种类趋于一致;与野生型暗纹东方鲀相比,“中洋1号”暗纹东方鲀肠道微生物中,弓形杆菌norank_f_Arcobacteraceae、螺旋体属Brevinema细菌相对丰度较高;功能预测显示,“中洋1号”肠道中微生物具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及脂质转运与代谢等功能。研究表明,“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低于野生型暗纹东方鲀,随着温度降低,“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呈现下降趋势,低温对降低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可能有重要影响。
-
-
-
-
摘要:
失忆的小cool龙想找回记忆?这些与记忆有关的冷知识能帮到他吗?西班牙科学家研究发现,肥胖会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一些重要氨基酸的代谢,导致短期记忆功能下降。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多做运动,才能不“失忆”!当我们坐着的时候,臀肌处于放松状态。但是,长期久坐会使臀肌“忘记”站立时的肌肉状态,不能很好地收缩,从而引起臀部偏平、臀肌松弛、膝盖疼痛等一系列问题。医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为“臀肌失忆症”。
-
-
何纪垲;
张增玉;
邹新华;
倪冬姣;
许赣荣;
熊爱军
-
-
摘要:
目前在规模化蛋鸡养殖中,主要的供水方式有真空式饮水壶供水和乳头式饮水器供水。真空式饮水器供水主要应用于小群体雏鸡饲养阶段,在规模化的养殖生产中主要采用的是乳头式饮水器-水线系统供水。乳头式饮水器具有使用方便、易于维修、节约用水等诸多益处,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输送水的管壁内会不断滋生对畜禽健康产生危害的细菌等有害物质。而水作为生命之源,其卫生质量影响着蛋鸡的健康生长和产蛋性能。因此,如何抑制水线中细菌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增殖,对规模化的蛋鸡养殖业而言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在饮水中添加酸化剂可以破坏水中所含细菌内环境稳态,还可以穿透细菌的外膜,抑制其DNA、RNA等物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抑菌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在饮水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液体酸化剂,改善蛋鸡饮用水的卫生质量,进而改善其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
-
马菲璐;
唐志远
-
-
摘要:
文章旨在研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其肠道微生物对葡萄糖氧化酶的响应,本研究选取3组仔猪,设计3个不同水平的饲料处理,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I组和II组分别添加100和200 mg/kg葡萄糖氧化酶。试验结果表明,试验II组显著增加了仔猪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P0.05)。此外,试验I组和II组均显著提升了仔猪免疫球蛋白A、M及细胞白介素-2,-6,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的含量(P<0.05)。同时,试验I组和II组显著降低了胃和回肠中大肠杆菌数量,增加了益生菌数量(P<0.05)。
-
-
白圆圆;
董贝贝;
于泳浩
-
-
摘要:
肠道微生物群在健康宿主体内参与多种稳态调节,包括免疫功能和肠道屏障等。最近多项研究证实了肠道微生物群和脓毒症之间的重要联系。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重点叙述肠道微生物参与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的潜在机制:第一,致病性肠道菌群的激活,启动免疫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及有益微生物产物的产生减少等病理改变,影响了宿主对脓毒症的易感性;第二,脓毒症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的破坏,诱发和加重终末器官功能障碍;第三,基于微生物的治疗策略,即选择性肠道去污和粪便微生物移植等,可能降低脓毒症的发生率,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干预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成为预防或治疗脓毒症的新靶点。
-
-
Zhou Shengmin;
周盛敏;
Jiang Yuanrong;
姜元荣;
Yu Liangli;
俞良莉
- 《中国粮油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肥胖与慢性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已被公认为在防治肥胖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本研究制备了3种不同中链脂肪酸含量(10%、20%、30%,w/w)的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对C57BL/6J小鼠脂质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含有30%(w/w)中链脂肪酸的结构脂作用最为显著,其可以有效抑制小鼠的体重增长,改善小鼠的脂代谢和肝脏甘油三酯水平.发现其通过上调PPARα和LCAD表达增强小鼠肝脏内的脂肪酸β-氧化,同时通过下调FAS、ACC-1、SREBP-1c、ME表达抑制脂肪酸从头合成.在肠道微生物方面,摄入含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的高脂饮食后,可有效降低与体内脂肪累积密切相关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比值,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也会明显降低.此外,摄入中链脂肪酸结构脂可进一步抑制小鼠螺杆菌属的丰度,增加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可以推测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防治肥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体内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肠道微生物变化以及其自身体内的特殊代谢途径等协同作用完成.
-
-
-
Ma Ming;
马明
- 《2018长三角城市发展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基因测序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大数据和智能技术进步,为研究肠道微生物组研发助推大健康产业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市场未来,开启了肠道健康免疫+新时代.大数据新技术推动了健康管理、体外诊断、生物治疗、菌群移植等新兴产业,带动了传统行业保健功能性食品和传统中医药和药膳的发展,使其成为未来核心产业.
-
-
Chenyi Li;
李晨伊;
Xin Zhou;
周欣;
Hao Zheng;
郑浩
- 《全国第二届昆虫微生物组学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蜜蜂是重要的农业传粉昆虫,对全球农业及生态维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美国、欧洲等地出现蜂群大量消失的迹象,给农业经济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蜂肠道微生物与维持宿主健康之间存在着联系,蜜蜂属(Apis)和熊蜂属(Bombus)个体都带有简单、特异的肠道菌群,并且蜂肠道菌群与人类等其他动物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其通过社会性接触稳定传播的特性.本综述介绍了近年来通过体外培养、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对蜂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其简化的菌群结构、宿主特异性,及其对蜜蜂食物消化、营养供给、病虫抵抗等方面的作用,并探讨了未来基于中国特有蜂种研究的方向,及蜜蜂作为优良的社会性动物模式体系对未来人类营养健康研究的可行性.
-
-
-
Le Cao;
曹乐;
Kang Ning;
宁康
- 《全国第二届昆虫微生物组学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微生物作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体,通常以“微生物群落”的形式共存.这些物种相互协作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随着人类对于微生物了解的深入,微生物群落基础研究及其在健康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日益重要.昆虫肠道内存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一方面,这些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多样性与昆虫种类、龄期、消化道形式、食物的来源、环境等都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这些菌群也对宿主的一些生理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组学技术的发展,昆虫肠道宏基因组大数据挖掘和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极大地推动人类微生物资源利用的能力.本文概述了昆虫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肠道宏基因组学大数据的挖掘工具和应用,以及现阶段昆虫肠道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应用、优势和瓶颈,并对今后昆虫肠道微生物组大数据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
Zhichao Yao;
姚志超;
Shuai Bai;
白帅;
Hongyu Zhang;
张宏宇
- 《全国第二届昆虫微生物组学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形成了独特的肠道防御系统,主要由物理屏障和免疫系统共同作用来抵御外米微生物的入侵.如大部分后生动物一样,昆虫肠道上皮细胞元时无刻不与微生物接触,其种类从有益的共生菌、随食物进入的微生物到影响宿主生命的病原菌.在这样一种复杂的环境中,为了实现防御肠道病原微生物的同时又能维持共生微生物稳定的目的,宿主肠道上皮细胞必须在免疫应激和免疫耐受之间保持一种稳态平衡.Duox-ROS免疫系统和免疫缺陷(immune deficiency,Imd)信号通路作为肠道免疫反应的基本途径,必然参与调节此过程.本文从昆虫肠道防御组成、肠道免疫信号通路作用分子机制以及肠道免疫系统在肠道微生物群落稳态维持中的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Jinhong Shen;
沈金红;
Qian Wang;
王倩;
Xiaofeng Xia;
夏晓峰;
Minsheng You;
尤民生
- 《全国第二届昆虫微生物组学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小菜蛾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重要害虫.通过分析抗生素对小菜蛾的毒性效应,了解肠道细菌对小菜蛾适合度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阐明小菜蛾肠道细菌的功能. 方法:利用抗生素处理含有高丰度肠道细菌的萝卜苗饲养品系(Fzss)小菜蛾幼虫,同时利用抗生素处理饲料饲养的无肠道细菌(SLss)小菜蛾幼虫,分析抗生素及肠道细菌对小菜蛾适合度的影响. 结果:抗生素处理FZss品系小菜蛾导致了小菜蛾发育历期延长,虫重、蛹重、化蛹率、产卵量和成虫寿命降低.利用抗生素处理无肠道菌的SLss品系小菜蛾幼虫,小菜蛾化蛹率和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而对发育历期、虫重和蛹重则无影响. 结论:综合两个研究的结果发现抗生素处理后宿主适合度的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抗生素的毒性效应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菜蛾肠道细菌的缺失引起.抗生素的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化蛹率和单雌产卵量的影响,而肠道细菌则对小菜蛾的发育历期、虫重、蛹重以及成虫寿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
Jinhong Shen;
沈金红;
Qian Wang;
王倩;
Xiaofeng Xia;
夏晓峰;
Minsheng You;
尤民生
- 《全国第二届昆虫微生物组学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小菜蛾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重要害虫.通过分析抗生素对小菜蛾的毒性效应,了解肠道细菌对小菜蛾适合度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阐明小菜蛾肠道细菌的功能. 方法:利用抗生素处理含有高丰度肠道细菌的萝卜苗饲养品系(Fzss)小菜蛾幼虫,同时利用抗生素处理饲料饲养的无肠道细菌(SLss)小菜蛾幼虫,分析抗生素及肠道细菌对小菜蛾适合度的影响. 结果:抗生素处理FZss品系小菜蛾导致了小菜蛾发育历期延长,虫重、蛹重、化蛹率、产卵量和成虫寿命降低.利用抗生素处理无肠道菌的SLss品系小菜蛾幼虫,小菜蛾化蛹率和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而对发育历期、虫重和蛹重则无影响. 结论:综合两个研究的结果发现抗生素处理后宿主适合度的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抗生素的毒性效应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菜蛾肠道细菌的缺失引起.抗生素的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化蛹率和单雌产卵量的影响,而肠道细菌则对小菜蛾的发育历期、虫重、蛹重以及成虫寿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
Jinhong Shen;
沈金红;
Qian Wang;
王倩;
Xiaofeng Xia;
夏晓峰;
Minsheng You;
尤民生
- 《全国第二届昆虫微生物组学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小菜蛾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重要害虫.通过分析抗生素对小菜蛾的毒性效应,了解肠道细菌对小菜蛾适合度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阐明小菜蛾肠道细菌的功能. 方法:利用抗生素处理含有高丰度肠道细菌的萝卜苗饲养品系(Fzss)小菜蛾幼虫,同时利用抗生素处理饲料饲养的无肠道细菌(SLss)小菜蛾幼虫,分析抗生素及肠道细菌对小菜蛾适合度的影响. 结果:抗生素处理FZss品系小菜蛾导致了小菜蛾发育历期延长,虫重、蛹重、化蛹率、产卵量和成虫寿命降低.利用抗生素处理无肠道菌的SLss品系小菜蛾幼虫,小菜蛾化蛹率和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而对发育历期、虫重和蛹重则无影响. 结论:综合两个研究的结果发现抗生素处理后宿主适合度的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抗生素的毒性效应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菜蛾肠道细菌的缺失引起.抗生素的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化蛹率和单雌产卵量的影响,而肠道细菌则对小菜蛾的发育历期、虫重、蛹重以及成虫寿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