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群落结构

群落结构

群落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010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95篇、会议论文594篇、专利文献1758401篇;相关期刊946种,包括湖泊科学、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等; 相关会议356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群落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761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洪贤、孙军、赵文等。

群落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95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59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58401 占比:99.67%

总计:1764290篇

群落结构—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林伟伟; 李娜; 陈丽珊; 吴则焰; 林文雄; 沈荔花
    • 摘要: 研究玉米||大豆种间互作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特定作物间套作模式的产量效应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应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在玉米与大豆以最佳间作比例(2:3)条件下,采用无隔(无隔离)、网隔(尼龙网分隔)、全隔(塑料薄膜分隔)3种种间根系间隔处理,并以两作物的单作为对照,借助BIOLOG和T-RFLP技术对不同处理下间作玉米与大豆的根际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种间互作对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复合作物群体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下,无隔、网隔和全隔的根际土壤阻断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9、1.13和0.98,同一间作模式下种间根系互作加强,土地当量比随之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无论是间作玉米还是间作大豆,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随根系互作加强而明显提高.AWCD分析根际微生物生理种群差异的结果显示,在玉米与大豆间作体系中,无隔和网隔处理的根际微生物对底物碳源利用能力分别占据第1和第2位;全隔和单作下,根际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能力相应降低;而加强种间根系互作(即从网隔到无隔),大豆根际微生物对6大类碳源底物中酚类碳源和羧酸类碳源利用能力有所下降,对胺类碳源、聚合物类碳源、氨基酸类碳源和碳水化合物底物的利用能力分别提高181.01%、32.6%、37.84%和78.28%;而玉米根际微生物对酚类碳源、聚合物类碳源和氨基酸类利用能力有所下降外,对羧酸类碳源、碳水化合物类碳源和胺类碳源等底物利用能力分别提高46.26%、6.54%和15.84%.T-RFLP分析结果发现,与全隔处理比较,无隔处理的大豆根际红球菌属和喜盐芽孢杆菌属等优势菌群丰度明显增多.而玉米根际微生物中也发现相似生理功能红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有益优势菌群的丰度增多现象,最终导致间作作物地上部产量和土地当量比提高.
    • 刘傲; 赵新康; 周鑫; 卢慧翠
    • 摘要: 2021年4月至5月,对青岛市城阳区世纪公园周边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植被类型大型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共采集到大型土壤动物273只,隶属3门4纲7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常见类群为单向蚓目,其余为稀有种群,不同植被类型的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差异较小.从功能群上划分,以杂食性动物为主(91.21%)且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5 cm).大型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大小关系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
    • 杜婕; 宋修超; 马艳
    • 摘要: 本研究对不同堆制时期的中药渣堆肥样品进行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并对8种纤维素降解酶基因进行荧光定量RT-PCR分析,以解析中药渣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纤维素降解酶基因表达丰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中药渣堆肥过程中,不同堆制时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不同,并且不同处理间的群落结构也存在差异。对样品中微生物群落进行主成分分析(PCoA),发现在中药渣堆肥过程中,不同处理的组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组内群落结构不断变化并逐渐趋于稳定。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中药渣堆肥过程中,纤维素降解酶基因的表达丰度也处于明显的变化中。说明,中药渣堆肥中微生物群落与纤维素降解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 陶禹; 李东波; 李兴杰; 陈士亮; 严振宁; 奥岩松
    • 摘要: 以菌核病不同发病率的菜田土壤为材料,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变化,探讨土壤真菌与小核盘菌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菌核病发病率不同的菜田土壤中,小核盘菌使土壤真菌丰富度Sobs指数显著下降、土壤中真菌群落组成以及Beta多样性产生显著变化,其中重度组中特有蛙粪霉门(Basidiobolomycota)、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和Calcarisporiellomycota,轻度病害组中特有蛙粪霉门(Basidiobolomycota)和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土壤中的小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对病原菌均具有拮抗作用,具有分离出高抑制性的菌株的潜力,同时丝孢酵母属也可作为核盘菌侵染时的指示真菌。
    • 卫鹏; 毕相东; 戴伟; 张达娟; 李宛津; 董少杰
    • 摘要: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于2018年6—9月对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2个养殖池塘进行定点采样,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池塘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3.0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为0.2~3.0μm)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为5.25~9.79μg/L,超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含量为0.62~2.03μg/L,超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为9.8%~17.2%,显著低于微型浮游植物(82.8%~90.2%)(P<0.05);养殖池塘微型浮游植物共有4门(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裸藻门Euglenophyta)24属,其中蓝藻门占绝对优势,6—9月,其含量逐月减少;以传统分类学界定为前提,高通量测序结果中只发现1种超微原核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其6、7月相对丰度明显高于8、9月;除聚球藻外,粒径0.2~3.0μm的浮游植物中同时发现其他6属超微原核浮游植物;超微真核浮游植物分别隶属于4门(淡色藻门Ochrophyta、双鞭毛虫门Dinoflagellata、隐藻门Cryptophyta和绿藻门)7纲,其中绿藻纲Chlorophyceae占绝对优势。研究表明,与超微型浮游植物相比,非贫营养化养殖池塘更适合于微型浮游植物的生长。
    • 杨应美; 卢灿华; 罗朝旺; 苏家恩; 吴德喜; 夏振远
    • 摘要: 【目的】获得抗烟草黑胫病效果较好的生防菌,并研究其对根际土壤中病原菌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采用土壤微生物诱集法分离植烟土壤中的微生物,结合平板拮抗和温室盆栽试验筛选烟草黑胫病生防菌,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通过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烟草根际土壤中疫霉菌孢子数,借助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烟草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从20份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土壤细菌120株,获得了抗烟草黑胫病效果较好的2株芽孢杆菌79-14和05-1506,其抑菌率分别为76%和72%,防效分别为64%和76%;施入芽孢杆菌79-14和05-1506后,烟草根际土壤中疫霉菌孢子数分别为3.02×10^(4)和8.13×10^(3)个/g,均比对照降低了2个数量级;芽孢杆菌79-14和05-1506提高了烟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物种丰度和多样性,但降低了其细菌群落物种丰度和多样性;烟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优势类群主要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等,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对照,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烟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中,优势类群主要是子囊菌门、壶菌门和被孢霉菌门等,子囊菌门、罗兹菌门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对照,壶菌门和被孢霉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结论】筛选到抗烟草黑胫病效果较好的芽孢杆菌79-14和05-1506,它们降低了烟草根际土壤中疫霉菌孢子数量,改变了烟草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优势种群比例,提高了烟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但降低了其细菌群落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闵惠; 张建梅
    • 摘要: 为研究淮河流域生态系统特性,在淮南花家湖设置3个轮虫采样点,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进行4个季度的样品采集,并进行样品物种鉴定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的轮虫共计7属,其中秋季的生物量最大,其次为春季和夏季,冬季生物量最小。4个季节中,晶囊轮属生物量最多。春季的优势物种种类数最多,秋冬次之,夏季的优势物种种类数最低。花家湖轮虫多样性指数年均值为1.85,均匀度指数年均值为0.67。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出一致的季节性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和夏季。
    • 陈颖; 王璐; 尚宏鑫; 马琳; 许岩
    • 摘要: 为研究大连旅顺口典型养殖海区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4,7和10月在3个典型海区设置采样点,同步监测调查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水质,并对水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此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24种,桡足类种类最多,优势种共10种。浮游动物细胞丰富度指数为0.473~0.929,多样性指数为2.33~2.47,均匀度指数为0.666~0.9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被囊动物(P<0.01)和浮游幼虫(P<0.05)均与pH值和盐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大连旅顺口典型养殖海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与溶解氧、硝酸盐、化学需氧量和水温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 卢俊艳; 红梅; 赵巴音那木拉; 赵乌英嘎; 王文东; 马尚飞; 杨殿林
    • 摘要: 贝加尔针茅草原因常年放牧导致不同程度退化,主要体现为植物多样性下降和土壤养分流失等问题,而将流失养分归还后能否提高贝加尔针茅草原植被群落多样性及生产力尚不明确。故于201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贝加尔针茅草原设置长期N、P、K添加(100 kg·hm^(-2)∙a^(-1))及其交互处理试验。连续3年(2017-2019年)试验结果表明:1)长期N、NK、NP和NPK添加显著提高草原禾本科相对重要值(P<0.05),降低杂类草相对重要值,使群落优势种由杂类草转变为禾本科;2)N、NK、NP和NPK添加显著增加群落和禾本科地上生物量(P<0.05),显著降低杂类草地上生物量(P<0.05),P添加显著增加豆科地上生物量(P<0.05),在降水量充足年份植物生物量对养分添加的响应更为敏感;3)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均在NK、NP和NPK添加下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N是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和功能群地上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的主要限制因子,P的限制作用仅次于N,K的作用最弱。N与P、K的组合添加在降水量充足年份对贝加尔针茅草原植被群落的影响大于干旱年份。
    • 林建杰
    • 摘要: 2013年至2019年在闽江口进行了11个航次共38个断面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共发现潮间带生物195种,隶属10个门类,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主。敖江入海口潮间带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丰度均显著高于闽江入海口,且敖江入海口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也均显著高于闽江入海口。闽江口潮间带生物的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在中、低潮区均显著高于高潮区。闽江入海口潮间带的优势种以小型蟹类为主,敖江入海口潮间带的优势种包括多毛类、软体动物和蟹类,其中经济种类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为敖江入海口的主要优势种。敖江入海口的潮间带生物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