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
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

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2-12-04

主办单位:;中国科协;;湖南省科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生态承载力预警是判定生态系统可持续承载的重要依据.利用状态空间法求算出洞庭湖区2001~2010年生态承载力预警指数,呈"U"型变化趋势,体现了引起生态承载力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生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强,可持续性较弱.运行预警模型,结果表明: (1)静态上,洞庭湖区17个县(区、市)生态承载力只出现了重警、中警和轻警三种状态,生态系统没有出现恶劣状况,但3个时相的区域差异及变化还是相当明显.(2)动态上,生态承载力预警指数2005年相对于2001年下降了0.0093,呈现出恶化趋势预警,2010年相对于2005年则上升了0.0023,2个时段均没有出现恶化速度预警,但县域动态警情差异较明显;2015年相对2010年,洞庭湖区没有出现恶化速度预警,只有湘阴县和汉寿县出现了恶化趋势预警.
  • 摘要:本文于2007年1月对东江湖浮游藻类的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7个采样点共鉴定出浮游藻类共计54种,以绿藻门为主,占42.6%,硅藻门占25.9%,蓝藻门占16.7%,隐藻门占3.7%,裸藻门占1.8%,甲藻门占1.8%,金藻门占5.6%,黄藻门占1.8%.东江湖6个采样区浮游藻类的平均密度为2.55×105个/L,其中硅藻的密度为1.34×105个/L,绿藻的密度为0.56×105个/L,隐藻的密度为0.42×105个/L,蓝藻的密度为0.09×105个/L,裸藻的密度为0.13×105个/L,金藻的密度为6.15×103个/L,黄藻的密度为2.55×103个/L,甲藻的密度最小,为300个/L;其多样性指数在1~3之间,以绿藻门、硅藻门和隐藻门为优势种.
  • 摘要:根据鄱阳湖区1971~200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Landsat TM遥感影像,通过波段计算获取鄱阳湖区生态丰度指数、NDVI、NDSI和NDMI数据;根据建立的基于格网(30m×30m)的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到鄱阳湖区1985年和2008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结果显示:近20年来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呈下降趋势,1985~2008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平均值从50.03降至48.73,区内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区域面积比例达38.68%,而生态环境质量上升区域面积仅有10.23%.
  • 摘要:本文针对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特征,从资源经济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展开深入分析,总结了当前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开发必须纳入国民经济的整体规划,加强资源的管理,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发挥湿地优势,发展特种水生蔬菜等湿地植物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对策,以期为保护湿地植物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使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开发沿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在2006~2009年对西湖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综合全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西湖水质状况已有较大的改观,从2006年、2007年的劣Ⅳ类水质,富营养水体,逐渐转变到2008年、2009年的中富营养类型水体,Ⅲ类地表水水质,湖泊的生物初级生产力和鱼产潜力也均有所提升.2009年西湖水质现状如下:①西湖湖水清澈,透明度较高,当年平均值达79.2cm,溶解氧丰富,水呈弱碱性;②水体中氮磷比例平衡,基本控制在20∶1左右;③水体中的各类指标含量均达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有些月份甚至达到Ⅱ类水质标准;④根据湖泊营养类型划分标准西湖目前属于中富营养类型湖泊.
  • 摘要:浮游生物是评价水体质量的一项重要生物指标,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广西南宁邕江网箱养殖区(金陵至清川桥)设置2个监测断面,每两个月采样一次,对其浮游生物及水质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结构特征和水体的理化特性,揭示了邕江网箱养殖区水体的营养化水平.同时根据其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特点和水体的营养类型,提出了江河中网箱养殖区发展生态渔业的建议.
  • 摘要:近年来,新建水库数量急剧增加,而传统水库渔业却使水质富营养化不断加重,水库渔业与水质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水渔业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并为水库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方向.本文通过介绍浙江省水库规模、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和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等情况,突出了水库渔业在浙江省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保护水库水质的紧迫性.通过详细介绍在新建水库——分水江水库实施保水渔业的方法、方案、过程及其研究成果,具体地阐述了通过添加水库水生生态系统中缺失或不足的组成部分,完善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水生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促进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从而快速地消耗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达到改善水质,同时获得大量渔业产品,实现水库渔业与水质保护和谐发展的目的.并进一步总结了近年来浙江省实施保水渔业取得的成就.
  • 摘要:2006年~2007年,对东江湖水环境进行了全面的监测.结果显示,按年平均浓度计,东江湖属地表水Ⅱ类,重金属属地表水Ⅰ类;滤食性鱼类生产量可达1 541.9t/年.但各监测点位却有极大差异性:总氮浓度范围0.22~2.30mg/L,夏季总氮浓度最大;总磷最高达0.0419 mg/L,达地表水Ⅲ类;个别点位的铜、镉、锌超渔业水质标准.分析研究表明,控制周边工厂的污染源流入,可确保东江湖各点位重金属达Ⅰ类;科学设置网箱数量,合理利用水体空间,可保持水体水质;适当放养滤食性鱼类,充分利用总氮总磷营养污染源及种植和保护水生植物,发展碳汇渔业,可降低水体营养级别;通过制订良好的规章制度,发展无公害渔业,确保东江湖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
  • 摘要:2007年和2008年夏季,南太湖发生了大面积的蓝藻水华,给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为有效抑制蓝藻暴发,实现南太湖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湖州市政府先后采用了底泥疏浚、湿地恢复、建立生态沙洲和橡胶坝、藻类收集等多项生态工程措施对蓝藻水华进行了治理.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治理区与非治理区水域水体的理化因子、微囊藻毒素含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等指标的差异,评价了该生态工程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太湖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水体的质量,透明度最大增幅达212.5%;叶绿素降幅最为显著,最大降幅为79.62%;总磷(TP)、总氮(TN)、CODMn、微囊藻毒素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沉积物中氮磷含量有所下降,同时浮游植物的密度、生物量和群落中蓝藻所占比例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5月份和8月份蓝藻有效拦截率分别为78.70%和95.39%,以水生生物群落指示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生态工程实施后,工程治理区的水质状况好于非工程治理区.
  • 摘要:湖泊生态渔业是在坚持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下,利用鱼类和其它生物间共生互补原理,实施自然增殖、资源养护和人工养殖相结合,使渔业生产在不突破湖泊水域承载力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最优目标.安庆是全省水产第一大市,湖泊众多,面积大,发展渔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安庆市湖泊渔业经历了"以天然捕捞为主—资源增殖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推广湖泊生态渔业"的发展历程.从2000年以来,安庆市渔业部门开展了湖泊生物资源修复和生态渔业的理论实践研究,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以"大湖面、原生态、稀放养、巧育肥、保安全"为特色的安庆湖泊生态渔业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安庆市渔业部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实施了"安庆长江及沿江湖群水生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现已推广应用到14个通江大中型湖泊的40多家养殖企业,总面积已达666.7平方公里.安庆湖泊生态型渔业的内涵是"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优化模式、",核心技术是"种草、殖螺、稀放、轮养".在坚持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下,通过实施资源养护、自然增殖与人工养殖相结合的办法,不突破湖泊水域承载力,使渔业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从而取得最优综合效益.
  • 摘要:洱海原有土著鱼类17种,其中,有8种为洱海所特有.60年代以后土著鱼类逐渐减少,鱼类多样性出现危机.文章论述了50年代至90年代洱海鱼类的动态变化,分析了鱼类多样性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引进天敌,制止酷渔滥捕,恢复滩地,控制水位等解除洱海鱼类多样性危机的对策措施.
  • 摘要:湿地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及其标准的核定对于执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鄱阳湖湿地作为全国湿地保护的案例,目前所实行的标准与实践之间尚存在不足之处.根据调研,本文依据国内湿地生态补偿实践及鄱阳潮湿地保护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湿地补偿责任主体、标准、方式、途径等湿地补偿模式进行探讨,结合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的实际,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标准估算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护鄱阳湖湿地所付出的努力,主要为湿地监控、湿地管护设施设备、湿地环境治理等项目投资;二是因鄱阳湖区湿地生态保护所丧失的发展机会成本,主要为限制农民农牧渔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三是鄱阳湖区为进一步改善湿地生态而进行的延伸性投入,应由鄱阳湖区湿地生态保护面积的大小而引起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给予进一步的补偿。
  • 摘要:2010年4月对三峡库区26条主要支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采集,共检出97种,其中,水生昆虫78种,软体动物10种,寡毛纲6种.常见种为蜉蝣科(Ephemeridae)、小蜉科(Ephemerellidae)、四节蜉属(Baetis)、细蜉属(Caenis)、宽基蜉属(Choroterpes)、扁蚴蜉属(Ecdyonurus)稚虫及直突摇蚊属(Orthocladius)、斑特突摇蚊属(Thienemanimyia)幼虫,平均密度673.22个/m2,平均生物量9.9398 g/m2.MDS分析表明,御临河、龙溪河、长滩溪和嘉陵江站点明显偏离其他22条河流;种类组成聚类分析表明,抱龙河和汤溪河、童庄河和大宁河、咤溪河和黄金河、磨刀溪和小江、大溪河和官渡河、龙河与梨香溪、御临河与綦江、龙溪河与长滩溪的种类相似度较高;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变动在0.6365~2.9329,平均为1.6120,Margalef指数变动在0.6266~5.3074,平均为2.2976.
  • 摘要:水质模型采用数学手段来建立水环境中污染变化的规律,是进行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质量规划的有效工具.它可以为湖泊的综合整治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概述了四类水质模型(CAEDYM、ELCOM、AQUATOX、SWAT)在国内外一些湖泊水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重点论述其在藻类模拟中的典型应用,并提出目前我国湖泊水质模型应用的几点不足.
  • 摘要:滆湖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近年来,随着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其鱼类资源状况也随之变化.2008年1~12月对滆湖鱼类进行了调查,对鱼类群落优势种、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数进行了分析,对涌湖繁保区的鲢、鳙、鲫的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30种,隶属于9科7目.结果表明:群落优势种为似鳊[Pseudobrama simoni (Bleeker)]、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等;多样性特征值平均指标分别为:Margalef指数2.68,Shannon-wiener指数H'和H"分别为2.02和2.08,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J"分别为0.64和0.66;繁保区的鲢、鳙、鲫的年龄结构合理,保护效果良好,但滆湖鱼类在总体上呈现小型化特点.最后,对滆湖鱼类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完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加强对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保护等.
  • 摘要:为更好地保护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促进环湖渔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环湖生态渔业经济圈,提出如下思考.环洞庭湖渔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优势、区位环境优势、渔业发展现状与特点;以及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环洞庭湖生态渔业经济圈是推动洞庭湖地区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传统产业转型的需要、是资源环境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维护湖区生态安全和加强水产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建设环洞庭湖生态渔业经济圈的几点建议:做好环洞庭湖生态渔业经济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管理机制,构建生态渔业发展服务新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升环湖渔业的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推进渔村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渔业发展新机制.
  • 摘要:通过对常德市水域环境的调查,初步分析造成水域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工业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养殖自身污染、医用废弃品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提出了进一步调整水域功能规划,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完善地方环境经济政策,推广健康养殖,加强养殖水域污染的综合防治等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 摘要: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体系设计是人工湖建设的关键内容.为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本文提出应合理设计湖泊形态、截污控源方案、生态环境需水和生态防治系统;以上虞滨海新城人工湖为例,探讨了人工湖设计的总体思路和水质净化系统.
  • 摘要:本文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以空间理论数学为基础,依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原则,计算并分析了岳阳东湖12个生态因子的关联度,关联序结果为:硝酸氮>总氮>氨氮>总磷>氮磷比>水深>浮游植物>酸碱度>浮游动物>水温>溶氧>透明度.结果表明总氮(包括氨氮和硝酸氮)、总磷和氮磷比是湖泊水体的优势影响因子.
  • 摘要:江豚,俗称"江猪子"是目前我国淡水水域唯一胎生哺乳动物,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13个旗舰性物种之一.今年洞庭湖江豚接二连三非正常死亡,给江豚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这既是"天灾",更是"人祸".主要是:洞庭湖湖面萎缩,滩干水浅,使江豚活动范围变小;大湖画水为牢,竭泽而渔,使江豚食物来源不足;湖水水体污染,水质下降,使江豚生存环境变差;湖内行船密集,采砂无序,使江豚自身功能变弱.要保护好江豚种群,既要敞开地理上的"响水坎",更要敞开因洞庭湖区管理体制不顺造成的"响水坎".表现有政府认识上的、 部门执行上的、 社会参与上的"坎"等,都难以解决,但必须解决.目前江豚种群延续既要就地保护,更要迁地人工保护.迁地保护十分必要刻不容缓,也完全可行."江猪头"是洞庭湖区江豚重要栖息地而得名,迁地保护地点选择毗邻"江猪头"的后江湖最为适宜.后江湖,原是资江故道,截流后成为垸内深水湖泊,与周边四大内湖相连,但不是航道,少有船只行走,建有节制闸与外湖相通,其面积在1.1万亩左右,水深5~8m,水质长期保持Ⅱ类,湖周水草茂密,湖内鱼类丰富,有比较充足的食料,具备江豚人工繁育的基本条件.选择这里做"江猪头江豚自然保护区",拯救繁育壮大种群,使其完全适合江豚生活生存.当人类把洞庭湖生态治理好后,最终实现让江猪重回江猪头.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东江湖鱼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当前东江湖鱼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创新思路,整合品牌,加强宣传,保护品牌,健全制度,建设品牌等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 摘要:本文从对安徽省两家最大的淡水养殖企业的多年调查研究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湖泊生态保护与湖泊养殖的辩证关系.说明在经营湖泊过程中,只有用湖泊大胆养殖鱼蟹等水产品,湖泊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也只有适度地、科学地养殖鱼蟹,注重培植和保护水草、螺蛳等资源,鱼类等生物就不但不会破坏水质,反而会成为净化水质、保护湖泊生态环境的守护神.
  • 摘要:华容县有湖泊28个,面积6673hm2,从1992年开展湖泊养鱼以来,湖泊渔业逐步成为该县的优势农业产业,更是全县渔业产业链重要发动机.本文回顾分析了华容渔业发展关键因素,揭示了湖泊渔业经济收益的分配构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限制湖泊渔业投肥开发方式,品牌营销,优质优价,应用新的湖泊开发技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等相应的解决策略。
  • 摘要:本文试以土地生态管理的理念为基础,探讨了湖泊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文章指出湖泊环境是指地表洼地积水形成的水面宽阔水体的空间环境.由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各种物质(有机质、无机质、生物体等)共同组成.其特点是水流缓慢,不与大洋直接联系.湖泊环境对调节河流水量、改善区域水热状况等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我国湖泊出现面积萎缩甚至干涸,水质富营养化加剧,淤塞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问题.针对湖泊水环境问题的现状,在土地生态系统理念应用分析基础上,探讨土地生态系统管理对湖泊水环境治理的启示,进而协调人,水,地之间的关系.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结合我国湖泊水环境的现状,以全局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目标,以湖泊—流域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建立湖泊信息系统,利用3S技术特别是遥感技术加强对湖泊的监测和管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规划湖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走“人、地、水”协调发展之路的措施和建议。
  • 摘要:洞庭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湖南省的母亲湖,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三峡工程的修建与运营在防洪、发电方面也发挥了重大效益,但仍需一些必要的配套工程建设,才能根治洪患.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迅速进展,洞庭湖区成了国家新型经济发展战略要地,针对洞庭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本文倡导以"四化两型"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建根治洪涝灾害环境为安全平台,保障水区垸民生命安全,并提出了以水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为重点,着力加强沿堤安全区台和环湖集镇建设,着力加强湖泊生态保护和建设,着力发展低碳低排生态工业,着力发展湖泊湿地生态和文化旅游业,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宏观战略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议实施"环湖建镇创建绿色产业园地,发展绿色工业以促进安全建设"、"兴建河湖连通工程,控湖储水,为长江中下游水源安全提供保障""巩固和扩大商品粮基地、速生林基地、鱼牧食品基地""迅速制订湿地保护规划""修建环湖旅游风景大道,发展文化旅游促生态经济发展"等五项重大举措,来实现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 摘要:文章指出以大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基础,以武汉、长株潭、南昌为中心城市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形成发展之势.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在现有三个城市群基础上的集群.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对洞庭湖区意义重大.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全国第四大城市群、中部崛起的脊梁.文章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洞庭湖区的发展定位.洞庭湖区应该是汇集天下粮仓、长株潭和武汉的腹地经济区、"两型"试验区、生态功能旺盛区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区.文章提出了洞庭湖区参与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思路.一是摆正参与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位置.二是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当中,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市场、旅游、环境保护、金融、人才、科教、文化等.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腹地经济.四是建设鱼米之乡、天下粮仓.文章最后提出了弱化"行政区经济"负面效应;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跨长江合作,建设保税区,打造大岳阳;通过飞地经济发展省际边界城镇;合作进行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等洞庭湖区参与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对策.
  • 摘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两型农业"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本质上"两型农业"是生态经济学理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实践和应用.洞庭湖区"两型农业"建设需要得到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需要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对洞庭湖区"两型农业"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将洞庭湖区"两型农业"置于生态经济理论框架之中,通过强化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经济意识、提升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构建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经济管理体系和湖区农业生态经济评估体系,使洞庭湖区农业能够走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效益的"两型农业"发展道路.
  • 摘要:为了探究湖南环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揭示该区域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本文以能值理论为研究方法,以该区域农业2009年的经济投入—产出数据作依据,对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结构、功能和效率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在结构功能和效率方面存在如下特点:(1)结构:投入结构方面,该系统农业械化程度相对较高,化肥对系统的贡献率最高,能值密度相对较大,对劳动力和畜力的依赖程度较低,说明该系统已摆脱了自然农业的低水平状态,现代化水平较高.产出结构方面,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产业分布不均匀,其中,林业和渔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该系统产品定价偏低,忽视了自然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尤其是种植业产品表现得更为明显,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功能:从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看,该系统属于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系统,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是很大,但是系统还是承受了过多的人口就业,人口承受力超载.(3)效率:该系统2009年的能值投入产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逐渐体现.因此,继续实行粮食价格的保护价,进一步缩小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农业技术开发和利用,延长产业链,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是当前该区域农业的基本政策取向.
  • 摘要: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按季度对养殖湖泊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与1960年数据的纵向比较,探讨了集约化养殖对大通湖水域环境的影响,为其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98种,隶属于7门54属.优势种类包括二角多甲藻、尖尾蓝隐藻、小球藻、卵形隐藻、梅尼小环藻、啮蚀隐藻、卷曲鱼腥藻、铜绿微囊藻和固氮鱼腥藻,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年平均值为1.84×106cells·L-1,其中夏季最高16.4×106cells·L-1,其他3个季度在1.71×106~1.98×106cells·L-1.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全年在2.01~4.55,Shannon多样性指数(H)在1.26~2.69,均匀度指数(J)在0.69~1.27.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深、水温、透明度、总磷、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是影响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 摘要:根据2000~2011年对洞庭湖渔业环境监测数据,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个不同渔业水域的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值分别为1.43±0.41mg/L、0.09±0.03mg/L、0.32±0.05mg/L和0.63±0.11mg/L;(2)洞庭湖氮磷浓度年均值间差异性显著(P<0.05),除总磷变化规律不明显外,总氮、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年浓度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洞庭湖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氮磷浓度均值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个湖区氮磷浓度均值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氮、总磷和硝酸盐氮均值以三江口最高,氨氮均值以东洞庭湖最高,主要受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影响严重;(4)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水质分类标准,所有监测年份中,仅2000年水质为Ⅲ类,其他年份水质类型多为Ⅳ类,部分年份为Ⅴ类,根据《渔业水质标准》和鱼类对水环境质量的需求,推断洞庭湖水环境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不利于鱼类的繁殖、索饵、越冬等其他行为.
  • 摘要:2008年阳澄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围网养殖面积从8.1万亩压缩至3.2万亩.为了对阳澄湖围网拆除后生态环境的系统评估提供支撑,并为阳澄湖生态环境的跟踪管理及保护提供依据,于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对阳澄湖三组围网内外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比较了围网内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差异性,分析了阳澄湖围网内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组成、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显示主要水质指标(透明度、总氮、总磷及叶绿素a)在网围养殖内外不在显著性差异(p>0.05);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优势种组成上也较为接近;围网内外浮游甲壳动物生物密度、生物量同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表现不一致.
  • 摘要:本研究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按季度对大通湖水质及软体动物资源监测,并通过纵向比较,探讨了集约化养殖对大通湖水域环境及软体动物群落的影响,以期为其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大通湖水质全年呈碱性(8.62±0.07),具有较高的还原性(-88.40±9.10mv),属富营养水体.软体动物共计5科15种,梨形环棱螺、河蚬和圆顶珠蚌是主要优势种.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上呈现由春夏季到秋冬季逐渐升高的趋势,空间上整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氧化还原电位、pH、溶氧、水深、电导率和水温与大通湖软体动物时空变化的关系最显著.与1960年相比,大通湖水体碱性显著增强(7.0~7.5vs8.4~8.8),电导率增加了9倍(0.25~0.27vs2.17~2.56mS/cm),环境类型由氧化型转变为还原型.湖区喜好水草(白旋螺、光亮隔扁螺、萝卜螺)与流水生境(德氏狭口螺、湖沼股蛤、橄榄蛏蚌)的物种消失,软体动物优势种群呈现由双壳类向腹足类演替的特征.生境破坏和过度捕捞是大通湖软体动物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湖区渔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 摘要: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湿地杨树的大面积栽种是否会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引起了社会与科学界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5林龄与11林龄的杨树林为研究对象,以邻近的原生典型植被荻为对照,阐明了杨树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2000、杨树2006、荻三种植物群落物种数分别为20、24、7,且物种均以单科与单属种为主,科属分布较为分散.杨树人工林总体上有利于植物多样性Patrick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提高.此外,依照物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对物种多样性进行分类的研究表明,杨树人工林导致湿生植物所占的比例明显的降低,中性植物比例的明显升高以及旱生植物的出现,引起阳性植物比例的明显升高,中性植物比例的不明显变化,阴性植物比例的明显降低,致使一、两年生植物比例的明显降低,多年生比例的明显升高,导致藤本植物比例的降低,草本植物比例的升高.对物种重要值的分析表明,杨树人工林导致群落优势物种发生明显变化,致使优势植物由荻、水芹、辣蓼等典型湿地植物变成水芹、牛鞭草、桃叶蓼、狗牙根、白茅等湿生—中性—旱生植物混合类型.最后,研究认为杨树人工林是通过对光照、土壤水分等湿地生境因子的改变从而引起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是植物对环境改变的响应结果.
  • 摘要:近年来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典型地区的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因子的分析,初步提出了适合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4种植被恢复模式,总结了植被恢复技术,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支持.
  • 摘要:血吸虫病是严重威胁洞庭湖区居民健康和生活状况的寄生虫病之一,其传播过程中,尾蚴和中间宿主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阶段.本文综述了尾蚴和钉螺分布动态和规律方面的研究,以及疫水测定的主要方法,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有关部门对洞庭湖疫区日本血吸虫的防治提供综合决策依据.
  • 摘要: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和资源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湖南整体作为参照区,计算2000~2008年环洞庭湖地区的岳阳、益阳和常德三市基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对耕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环洞庭湖地区和湖南省的综合承载力都处于可承载状态,保护土地、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环洞庭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 摘要: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一直以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但是在理论界和农村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分注重强调农业生产本身的误区.本文在指出这一误区的基础上,站在农村产业多样化的角度,阐述了丰富农村产业可以通过培养职业农民、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吸纳劳动力就业和促进专业化分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并对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洞庭湖区可以通过发展食品工业、设施农业、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农村物流业和农业旅游业等丰富农村产业,最终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 摘要: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洱海的农业面源污染与径流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关系较为密切,洱海保护需要径流区全体农民的参与.本文针对径流区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环保知识相对欠缺的现状,阐述了如何通过科普宣传,引导农民群众从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抓起,积极参与洱海保护.
  • 摘要: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已由"零和"时代不可逆转地迈向了"互惠共生"时代.在湖南省政府明确提出湖南要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的背景下,推进环洞庭湖经济圈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协同学理论视角阐析了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机理,解析了环洞庭湖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与主要障碍,提出了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已构建“一圈四轴四组团”的旅游产业空间开发格局,塑造区域旅游品牌等推进环洞庭湖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时,湖南、湖北应达成共识,共同保护与治理.本文从加强洞庭湖水资源保护的迫切需要,防止洞庭湖水污染的迫切需要,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构建洞庭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和抗洪减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洞庭湖治理与保护条例》出台的必要性.
  • 摘要:本文就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进行了研究,指出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需要,详细阐述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展望了洞庭湖经济区的美好明天。
  • 摘要:洞庭湖是世界知名的淡水湖,具有水资源、土地资源、湿地资源、农业资源丰富,以及由此形成的水运交通和口岸物流贸易的独特优势.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也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腹地.由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的影响,洞庭湖出现了枯水危机,其调蓄作用减弱.再加之传统生产方式非常粗放,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湖体面源污染.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洞庭湖区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由之路就是实施绿色工业化战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高效发展相融合的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化、信息化、循环化的大湖经济.
  • 摘要:本文结合近年滨湖示范区新市片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规划视角可以更加宋观开放,着眼五大定位,规划编制可以更加统筹兼顾,突出四项重点,规划实施可以更加综合协调,构建三元机制等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建议。
  • 摘要:洞庭湖区具有区位、交通、资源和社会经济等优势;存在水旱灾害、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劣势;面临低碳经济大环境、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湖湘学者专家及政府领导重视等机遇;面对临水体污染较严重、血吸虫病抬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等挑战.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需加强湿地保育、成立流域水系统一管理机构、改善生态型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型产业体系、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绿色GDP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及成立研究与管理协同中心.
  • 摘要:"十五"规划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快速,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但粗放式发展却给湖区生态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水体污染严重,湿地面积大幅缩减,生态承载力下降,民生问题严重等.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并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工业,发展生态服务业等落实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措施。
  • 摘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工程,其中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其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城市工业与农业的和谐化发展,必须深入研究其农业经济结构.本文以洞庭湖经济区为例,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探索区域农业经济结构之间的关联度,以及探寻影响区域农业经济结构的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农业中种植业与牧业具有快速发展优势,即种植业、牧业与农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性最大;林业、渔业与农业总产值关联性要小些,本文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区域性农业和湖南新经济增长极发展的需要.
  • 摘要:在简单介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讨论了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概括了洞庭湖区农业发展的现状,系统分析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对其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条件,实施生态农业模式,以绿色农业为抓手,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保障等对策建议.
  • 摘要:浙江拥山水地利,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淡水湖泊资源.对湖泊资源的利用在浙江高速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贡献.省内对湖泊的利用主要是三个方向:旅游开发、水产养殖、社会公益服务.然而,在利用的过程中由于环保意识摊薄,加上周边环境的不断破坏,逐渐危害了湖泊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省内湖泊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其中旅游开发过度、水资源质量下滑、水产养殖危机等最为突出.为了保护湖泊生态平衡,湖泊生态的恢复和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利用湖泊资源的发展对策已是迫在眉睫.要对浙江省全省湖泊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按照完全保护型和保护开发型的不同利用方式,科学实施保护和修复策略.此外,还要正确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系统性,强调部门间、产业间、专业间、流域间的同步和协调,树立湖泊流域(集水区)的系统理念,统一管理,协调利用和管理责任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浙江的山清水秀景象.
  •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要服从和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是围绕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在发展的同时,维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体功能分区调整矿业产业布局,部署勘查、开发、保护重大工程,构建新型矿业体系,探索我国内陆湖泊流域矿业经济发展模式.
  • 摘要:湖泊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湖泊的精神内核.本文从水文化的角度探讨洞庭湖治理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洞庭湖作为镶嵌在江南水乡的一颗璀璨明珠,她的历史也是一部治水史,融入了历朝历代的治水实践和精神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洞庭湖水文化.洞庭湖水文化既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精神文化内核,将借此机遇得以不断修复、弘扬、发展,分析了影响洞庭湖水文化弘扬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了传承人水和谐理念,传承历史人文理念,传承创新发展理念等洞庭湖治理水文化的实践经验。
  • 摘要:通过对岳阳湖泊资源景观特征和城市人文精神的梳理,探究不同的湖泊景观资源特征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影响,以及在城市空间分布上的关联度,进而研究湖泊景观资源和先忧后乐的岳阳精神可持续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全力打造“水墨巴丘、心灵家园”树城市形象品牌,以身心的休闲构建产业链条等措施将自然生态优势和历史人文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摘要:本文以环洞庭湖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开发中的点—轴系统理论对本区域的旅游空间结构和布局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确定了本区域旅游发展节点和主要发展轴线,得出了“三点、三带、三区”的旅游结构体系,建立了区域内的“点”“轴”“面”的空间结构。依据点一轴模式来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不仅可以串联各旅游节点,形成旅游发展轴线,构建各具特色的旅游,还可以优化环洞庭湖旅游空间发展结构,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决策参考,从而促进本区域旅游业的合理化发展。
  • 摘要:阐述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概况,在分析益阳市旅游六大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中益阳旅游业的定位,最后提出了突出山水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加大区域合作等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中益阳旅游的发展建议.
  • 摘要:洞庭湖的水系组成比较复杂,洞庭湖的演变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决定性影响.本文从洞庭湖基本情况、近期洞庭湖低水位及其影响,如何应对洞庭湖区枯水位带来的新变化、新问题,以及尽快消除三峡建成后的不利影响的建设性建议,论述了通过加强取水蓄水工程建设,确保用水安全,加快兴建洞庭湖出口控制性工程前期工作的进度,加强三峡和四水上游枯水期水库调度等应对洞庭湖枯水期综合治理的科学方法和策略.
  • 摘要:本文以洞庭湖区农业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洞庭湖区农业发展概况,指出洞庭湖区“两型农业”建设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错位发展,突出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综合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制度为保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最终实现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总体思路是“贯彻一个战略,立足二个基础,依靠三大创新,抓好四项工程,突出五个重点”。
  • 摘要:本文从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必要性,指出了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强化“两型农业”科技支撑,发展“两型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强化“两型农业”政策保障等发展"两型农业"的对策.
  • 摘要:本文以洞庭湖区农业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年实践探索,提出了集成应用成熟技术措施,实现湿地农业清洁生产,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殖式,实现农业湿地保护和利用并举,源头控制农业湿地污染物,实现农村清洁生活等确保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摘要:东江湖湿地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采用实证分析和利益分析的方法,对东江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东江湖湿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好,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发展优势,但权属不清、管理体制混乱,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水质恶化,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危害.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规划,科学管理,规范网箱养殖,整治水土流失,维护水资源安全,建立补偿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在东江湖水自净力可承载范围内,合理开发利用东江湖湿地资源.
  • 摘要:为了控制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大集中、小分散"理论为指导,在治理实践中创建了陡坡地"槽带式"、缓坡地"网格式"、坡耕地"宽带式"、沟壑"全方位式"、河道"双龙"式相互连接、网络化治理体系,提高了治理措施的群体功能.同时,寓开发于治理中,建立了经济林果产业、农果结合型产业、资源高效利用型产业和农、林、牧、副综合发展型产业模式等,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东江库区移民二十多年来为东江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至今没有建立补偿机制.本文提出建立东江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流域各地协调发展的需要,是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的需要,是充分地发挥东江湖功能的需要,是全省积累生态补偿经验的需要.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加速立法的建议,结合实际提出了建立东江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构想并针对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方式、资金来源、资金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湿地提供的多种产品,丰富了林业工作的内容.湿地作为独特的自然资源,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湿地保护建设、湖泊流域经济结构调整、湿地在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湿地功能及效益的详细论述,分析了当前湿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湿地风景资源保护,强化湿地公园管理,促进湿地风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调整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整合湿地公园等实现湿地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