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1年内共计4003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林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8篇、会议论文339篇、专利文献126篇;相关期刊950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泊科学、海洋与湖沼等;
相关会议277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文献由11971位作者贡献,包括殷旭旺、李超、金则新等。
环境因子
-研究学者
- 殷旭旺
- 李超
- 金则新
- 陈新军
- 张才学
- 曾江宁
- 水柏年
- 王超
- 任一平
- 孙省利
- 寿鹿
- 廖一波
- 张远
- 徐宁
- 徐宗学
- 李琪
- 黎道洪
- 张志强
- 张琦
- 江志兵
- 王勇
- 王博涵
- 王得祥
- 于洪贤
- 吴昊
- 唐衍力
- 张崇良
- 李纯厚
- 杜瑞卿
- 王健
- 祖静
- 俞存根
- 刘强
- 师义民
- 张俊
- 张凯
- 张勇
- 张莹
- 徐宾铎
- 李捷
- 李秀军
- 杨利民
- 杨富亿
- 王静
- 薛莹
- 郭水良
- 金显仕
- 陈菊芳
- 韩梅
- 齐雨藻
-
-
-
张俊怡;
刘廷玺;
段利民
- 《第十五届中国水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典型草原生物量的变化及其对水热等因子的响应,以锡林河流域77个采样点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多个环境因子与生物量的关系;并利用多因子插值和Kriging插值两种方法,实现样点尺度推移到流域尺度的生物量估测.结果表明:锡林河流域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均值为61.86g/m2,地下生物量的均值为1338.18g/m2;地上生物量与高程、湿润度、空气温度、10cm处的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地下生物量与商程、湿润度、空气温度、降雨量、风速及10cm和20cm处的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空间格局上,锡林河流域东部和南部的地上生物量较高,中部及北部较低,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地下生物量呈现从高向低过渡的趋势;生物量空间插值数据通过了检验,但本文Krging插值结果更优.
-
-
陈功;
李晓玲;
温浩然;
潘鸿宇;
杨进;
黄应平;
黄成名
- 《中国水利学会2017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以三峡水库香溪河消落带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峡水库香溪河消落带不同海拔高度145~175m范围内植物群落的实地调查,运用双向聚类分析对150个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用主成分分析(PCA)探讨了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香溪河消落带维管植物74种,隶属于26科70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消落带占绝对优势为59.46%,消落带植物群落的优势生活型为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组成比较简单.(2)双向聚类分析将150个群落划分为11个类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的变化格局为:消落带下部以一年生植物群落如西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zelayensis)群落为主→消落带中部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群落、牛筋草(Eleusine indica)+草木犀(Melilotus of icinalis)群落等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群落为主→消落带上部以西来稗十狗牙根群落、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群落、盐肤木(Rhus chinensis)-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群落等灌草丛群落为主.(3)PCA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WFS)是影响香溪河消落带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海拔高度(Alti)、水淹时间(Ti)等因子,而pH、有机质(OM)、总磷(TP)、总钾(TN)、速效磷(A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等土壤因子的影响力较小.
-
-
杨幸幸;
杨颖;
许彩燕;
纪焕红;
程祥圣
- 《第三届海洋开发与管理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文章根据近10年来福建、浙江海域近岸的夜光藻赤潮观测资料,分析该海域夜光藻赤潮的年间变化.研究发现,福建海域夜光藻赤潮的发现频次明显大于浙江海域,并且总体呈现略上升趋势,平潭岛海域发生夜光藻赤潮的频次更为突出.同时,文章对赤潮高发海域的气象、水色及营养盐状况进行分析比对,以期为该类赤潮的预警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
-
-
-
-
-
刘建刚;
卞春松;
庞万福;
段绍光;
金黎平
- 《201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典型块茎类作物,具有耐干旱、耐瘠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营养成分全等特点,是世界上第四大主要粮食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目标,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除决定于品种遗传特性外,还受外界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制约.通过研究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可以为发展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为推动马铃薯栽培生理学科发展,使科研人员更加了解该方面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文章基于Scopu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对2017年马铃薯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文献调研,揭示了马铃薯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现状,比较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马铃薯栽培生理研究热点的差异,并展望了未来马铃薯栽培生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国内研究者拓展马铃薯栽培生理研究内容及范畴,为促进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
-
刘建刚;
卞春松;
庞万福;
段绍光;
金黎平
- 《201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典型块茎类作物,具有耐干旱、耐瘠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营养成分全等特点,是世界上第四大主要粮食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目标,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除决定于品种遗传特性外,还受外界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制约.通过研究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可以为发展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为推动马铃薯栽培生理学科发展,使科研人员更加了解该方面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文章基于Scopu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对2017年马铃薯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文献调研,揭示了马铃薯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现状,比较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马铃薯栽培生理研究热点的差异,并展望了未来马铃薯栽培生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国内研究者拓展马铃薯栽培生理研究内容及范畴,为促进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