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3年内共计553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01篇、会议论文358篇、专利文献145585篇;相关期刊1258种,包括湖泊科学、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等; 相关会议290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文献由1621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新军、殷旭旺、于洪贤等。

环境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01 占比:3.31%

会议论文>

论文:358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145585 占比:96.45%

总计:150944篇

环境因子—发文趋势图

环境因子

-研究学者

  • 陈新军
  • 殷旭旺
  • 于洪贤
  • 任一平
  • 徐宁
  • 陈永金
  • 张崇良
  • 曾江宁
  • 李琪
  • 张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吕敏; 李琪
    • 摘要: 为了阐明青岛近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性腺发育周期及生化成分周年变化,于2019年4月—2020年3月,对青岛田横岛海区长牡蛎的性腺发育周期、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周年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叶绿素a)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调查区长牡蛎性腺发育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休止期(10—12月)和配子发生期(1—9月).少部分长牡蛎配子发生于温度较低的1月(5.4°C),随着温度升高配子逐渐发育成熟,在6月温度较高(20°C)和叶绿素a浓度较大(1.67μg·L-1)情况下,配子进入排放期.在配子发生期间,随着配子的成熟,条件指数和卵径在5月达到最大值,在配子排放后降低.生化成分含量为:在冬末春初浮游植物繁殖期间糖原含量储存在长牡蛎各组织中,随着性腺发育,各组织的糖原含量逐渐下降,为配子发育提供能量,这表明贮藏在各组织的糖原是配子发生期间的主要能源物质;性腺-内脏团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随着卵径增加呈上升趋势,产卵后其含量显著下降,表明脂肪和蛋白质与配子发育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田横岛海域长牡蛎配子的发育方式为保守种模式.
    • 叶国辉; 楚彬; 胡桂馨; 张飞宇; 华铣泽; 周富斐; 牛钰杰; 唐庄生; 花立民
    • 摘要: 为明晰高原鼢鼠干扰对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分布和功能群特征影响,选取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典型分布高寒草甸,依据鼠丘密度将研究区划分4个干扰梯度,调查各干扰区植物、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和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组成。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讨植物土壤因子对土壤动物功能群组成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植食性土壤动物为优势功能群,极重度干扰区植食性功能群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中度和重度干扰区(P<0.05);高原鼢鼠干扰对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稳定和相似性影响较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温度、紧实度、全氮和全钾以及莎草科生物量和植物物种均匀度均显著影响高寒草甸土壤动物功能群的空间分布(P<0.05),其中土壤温度对土壤动物功能群分布影响最为显著。
    • 吕同汝; 蒋勇军; 吴泽; 茆杨; 邱菊; 吴超
    • 摘要: 植物蒸腾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亚热带岩溶区树木的蒸腾耗水情况,探究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植物蒸腾的影响,运用Granier热耗散探针技术,对亚热带岩溶区次生林内的常绿树种女贞(L.lucidum)和落叶树种刺槐(R.pseudoacacia)的树干液流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同步监测了气象因子及土壤含水率(SMC),探讨在不同时间尺度下两种生活型树种的蒸腾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季节尺度下,影响两树种整树蒸腾量(ET)的主要因子为太阳辐射强度(Rs)、气温(T)和水汽压亏缺(VPD);女贞蒸腾量(ET_(R))表现为夏季(1.29 kg/h)>春季(0.57 kg/h)>冬季(0.15 kg/h)>秋季(0.13 kg/h),刺槐蒸腾量(ET_(R))表现为夏季(0.90 kg/h)>春季(0.31 kg/h)>秋季(0.16 kg/h)>冬季(0.04 kg/h)。(2)在日尺度下,晴天两树种ET呈现出明显的单峰日变化,且主要影响因子均为T、VPD和Rs;但由于常绿和落叶树种的生理特征差异,降雨时ET_(R)受到抑制,而ET_(R)则显著提升。(3)从昼夜层面来看,两树种夜间蒸腾量不足日蒸腾总量的35%。在夜雨现象和树木生理特征的影响下,秋冬季夜间蒸腾量占比明显高于春夏季,刺槐的平均夜间蒸腾量及其占比(1.56 kg,24.1%)高于女贞(1.08 kg,13.9%)。
    • 欧阳康婷; 庞金辉; 余小玲; 许展慧; 任海; 王发国; 马国华; 刘宗君; 胡明锋; 张亚坚; 谭广文
    • 摘要: 为了解珍稀濒危植物中华双扇蕨(Dipteris chinensis)濒危原因,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对其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双扇蕨孢子萌发能力较强,萌发方式为Vittaria型,配子体萌发为Marattia型。中华双扇蕨孢子繁殖不受温度影响,而湿度显著影响孢子繁殖过程,湿润环境中孢子正常萌发,并形成心形配子体,顺利长出幼孢子体;而干旱环境下孢子难以萌发,配子体形态不规则发育,褶皱增加。中华双扇蕨在不适环境下孢子繁殖存在障碍,可能是导致其野生种群及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对这类珍稀濒危植物的就地和迁地保护需要注意营造湿润的生境。
    • 陈颖; 王璐; 尚宏鑫; 马琳; 许岩
    • 摘要: 为研究大连旅顺口典型养殖海区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4,7和10月在3个典型海区设置采样点,同步监测调查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水质,并对水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此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24种,桡足类种类最多,优势种共10种。浮游动物细胞丰富度指数为0.473~0.929,多样性指数为2.33~2.47,均匀度指数为0.666~0.9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被囊动物(P<0.01)和浮游幼虫(P<0.05)均与pH值和盐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大连旅顺口典型养殖海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与溶解氧、硝酸盐、化学需氧量和水温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 张炜; 翁昊宇; 王欣弘; 孙阎
    • 摘要: 为了解角蒿种子性状特点、萌发特性以及种子寿命,采用形态解剖法和培养皿发芽法研究其种子形态特征和不同温度、光照、pH值、NaCl浓度以及贮藏时间等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角蒿种子具膜质翅,自开裂蒴果散落时发育至成熟胚阶段,胚根明显分化。种子长为(4.54±0.62)mm,宽为(3.71±0.33)mm,千粒重为(0.638±0.06)g。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的发芽率无显著差异;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C;种翅对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中性偏酸环境最利于角蒿种子萌发和种苗发育;盐胁迫抑制种子萌发,但低盐环境对种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室温条件下贮藏1年的种子失去种用价值,发芽率仅有34.67%。因此,角蒿种子成熟时胚高度发育,萌发对光不敏感,20~25°C的温度范围和中性偏酸条件更利于其萌发,种子室温储藏寿命仅为1年。
    • 田朋佳; 王飞标; 王建林; 廖文华
    • 摘要: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影响,利用121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穗粒数呈现斑状交错分布的格局,栽培大麦穗粒数的高值主要集中在西藏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穗粒数的低值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在地理垂直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集中分布在海拔3500~4000 m,以海拔2500 m以下的栽培大麦穗粒数最多,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穗粒数逐渐增加,在海拔3500~4000 m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穗粒数逐渐降低,海拔4500 m以上的穗粒数最少。环境因素对栽培大麦穗粒数的影响表现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年均降水量>日平均气温≥0°C积温>地理纬度>土壤pH含量>土壤全钾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海拔高度。
    • 韦月平; 丛培东; 曲贵伟; 王鹏; 宋宇
    • 摘要: 为探讨生物有机肥稻田水稻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动态变化及其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有机肥稻田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4个时期的根际土壤细菌进行高通量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测序共获得404 183个有效序列,可分为55个门,171个纲,385个目,603个科,1 010个属,2 139个种。α多样性分析显示,ACE多样性指数在生长时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分蘖期和拔节期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均与成熟期差异显著。4个生长时期的优势菌门相似,优势菌门(相对丰度>10%)有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β多样性分析显示,4个生长时期的细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成熟期和其余3个时期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RDA)表明,pH值是影响细菌群落的第1因子,主要菌门都与pH值呈正相关,其中绿弯菌门受pH值影响最大。相对丰度值最高的放线菌门则受含量影响最大。在生物有机肥稻田中,随着水稻的生长发育,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会随着土壤理化因子发生一定变化,说明土壤理化因子是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
    • 陈吉祥; 尹海波; 王丹; 贾丁丁; 贾春雷
    • 摘要: 目的筛选影响植株性状的主导环境因子,为两种黄精最优产区的选择和提高药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两种黄精居群植株性状进行测定,运用Pearson相关性系数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对植株性状和环境因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影响黄精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年均气温。影响热河黄精的关键因子为年均气温。辽宁省两种黄精植株性状差异较大,其中,用于药用的部位黄精根茎大于热河黄精根茎,黄精的经济效益更高。结论温度是影响两种黄精植株性状的主要环境因素,后期可以根据需求来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
    • 刘潇; 王鹏; 温国义; 张琦; 徐东会
    • 摘要: 为探究渤海中南部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8年5月和9月对渤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并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动物39种,隶属8类。5月鉴定浮游动物22种,第一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lalnus sinicus);9月鉴定29种,第一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调查海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1,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1,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05。5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均值(2371.8 ind/m^(3))高于9月(231.2 ind/m^(3))空间分布上,5-9月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呈现从中部向南部移动的特点。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水温、溶解氧、叶绿素a、盐度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