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3年内共计423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0篇、会议论文517篇、专利文献24424篇;相关期刊1484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热带海洋学报等; 相关会议278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等;季节变化的相关文献由1082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跃思、吕达仁、张波等。

季节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80 占比:12.86%

会议论文>

论文:517 占比:1.81%

专利文献>

论文:24424 占比:85.34%

总计:28621篇

季节变化—发文趋势图

季节变化

-研究学者

  • 王跃思
  • 吕达仁
  • 张波
  • 张衡
  • 周顺武
  • 张力
  • 任景玲
  • 孙省利
  • 张才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斗南; 申澜懿; 张子涵; 许丽颖
    • 摘要: 以金焰绣线菊和珍珠绣线菊为研究对象,采用指甲油印迹法制片,运用成像系统辅助观察两种绣线菊的叶片特征,观察季节变化对两种绣线菊叶片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焰绣线菊的叶面积、叶厚度、叶脉密度和气孔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珍珠绣线菊,气孔密度小于珍珠绣线菊;季节变化对金焰绣线菊和珍珠绣线菊的叶性状造成一定的影响,对金焰绣线菊的影响更大.
    • 吕敏; 李琪
    • 摘要: 为了阐明青岛近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性腺发育周期及生化成分周年变化,于2019年4月—2020年3月,对青岛田横岛海区长牡蛎的性腺发育周期、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周年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叶绿素a)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调查区长牡蛎性腺发育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休止期(10—12月)和配子发生期(1—9月).少部分长牡蛎配子发生于温度较低的1月(5.4°C),随着温度升高配子逐渐发育成熟,在6月温度较高(20°C)和叶绿素a浓度较大(1.67μg·L-1)情况下,配子进入排放期.在配子发生期间,随着配子的成熟,条件指数和卵径在5月达到最大值,在配子排放后降低.生化成分含量为:在冬末春初浮游植物繁殖期间糖原含量储存在长牡蛎各组织中,随着性腺发育,各组织的糖原含量逐渐下降,为配子发育提供能量,这表明贮藏在各组织的糖原是配子发生期间的主要能源物质;性腺-内脏团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随着卵径增加呈上升趋势,产卵后其含量显著下降,表明脂肪和蛋白质与配子发育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田横岛海域长牡蛎配子的发育方式为保守种模式.
    • 李振华; 王显亚; 刘一灵; 赵杰宏
    • 摘要: 光照和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2个重要环境因子,光敏色素是光和温度的受体,研究光敏色素协同光温信号调控种子萌发对于指导作物播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NtPHYB1基因型如何响应光温环境变化而调控烟草种子萌发。结果表明,15种光温条件下萌发率的均值为野生型(wild type,WT)种子显著大于NtPHYB1-RNAi和NtPHYB1-OE种子。在持续光照下,NtPHYB1-OE种子萌发被抑制,而在黑暗下NtPHYB1-RNAi种子萌发被抑制。在15°C,3种基因型种子萌发均被抑制,NtPHYB1-OE种子萌发率最低;在20°C和25°C,光促进或抑制种子萌发作用不明显,3种基因型种子萌发率均较高,NtPHYB1-OE和WT种子达到最大萌发率;在30°C和35°C,光对于种子维持较高萌发率是必不可少的,NtPHYB1-RNAi种子达到最大萌发率。综上所述,NtPHYB1、光周期和温度三者之间在调控烟草种子萌发时存在交互作用,通过修饰NtPHYB1基因和改善播种环境均可显著提高烟草种子的萌发率。
    • 刘鑫; 韩琦琦; 陈学恩
    • 摘要: 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研发的海洋-大气-波浪-泥沙输运耦合模式COAWST(Coupled D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对南海及邻近海域进行了9 km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贯穿流的季节变化再现了冬强夏弱的特征,在南海内部冬季呈现气旋环流结构,夏季呈现反气旋环流结构,尤其在冬季其流轴结构更为清晰和稳定,海水从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从民都洛海峡、卡里马塔海峡、台湾海峡和巴拉巴克海峡流出,吕宋海峡断面流量与其他4个海峡流量合计在数量级上相当,保持南海海水总量不变.吕宋海峡、卡里马塔海峡、民都洛海峡的流量呈现明显相关性,吕宋海峡流量增大时,民都洛海峡和卡里马塔海峡的流量也相应增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畅78和0畅9.通过更适于分析中短期变化的简化绕岛环流理论,定量计算2019年吕宋海峡、黑潮和棉兰老流流量与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的关系,发现夏季北赤道流分叉点NECBL(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 Latitude)偏南,在13畅6°N附近;冬季NECBL偏北,在15畅6°N左右,同期黑潮流量减少,棉兰老流流量增加,作为南海贯穿流入流的吕宋海峡流量可达13畅4 Sv.吕宋海峡输运补偿了北赤道流到达菲律宾海岸后的北向分支的流量,与棉兰老流的流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畅5361.
    • 李振华; 王显亚; 刘一灵; 赵杰宏
    • 摘要: 光照和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2个重要环境因子,光敏色素是光和温度的受体,研究光敏色素协同光温信号调控种子萌发对于指导作物播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NtPHYB1基因型如何响应光温环境变化而调控烟草种子萌发。结果表明,15种光温条件下萌发率的均值为野生型(wild type,WT)种子显著大于NtPHYB1-RNAi和NtPHYB1-OE种子。在持续光照下,NtPHYB1-OE种子萌发被抑制,而在黑暗下NtPHYB1-RNAi种子萌发被抑制。在15°C,3种基因型种子萌发均被抑制,NtPHYB1-OE种子萌发率最低;在20°C和25°C,光促进或抑制种子萌发作用不明显,3种基因型种子萌发率均较高,NtPHYB1-OE和WT种子达到最大萌发率;在30°C和35°C,光对于种子维持较高萌发率是必不可少的,NtPHYB1-RNAi种子达到最大萌发率。综上所述,NtPHYB1、光周期和温度三者之间在调控烟草种子萌发时存在交互作用,通过修饰NtPHYB1基因和改善播种环境均可显著提高烟草种子的萌发率。
    • 李佳; 赵伟; 董晓庆; 刘昊铮
    • 摘要: 近年来,水环境质量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酸碱度(pH值)、溶解氧(DO)、高猛酸盐指数(COD_(Mn))和氨氮(NH_(3)-N)指标参数对2018年全年泸州市沱江河口江段水质周年和季节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并结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其水质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从2018年年初(1月起)到年末(12月止)间,沱江河口段pH值和DO较稳定,NH_(3)-N含量较低且呈下降趋势,而COD_(Mn)则呈现出上升趋势。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H值和DO季节变化显著(P0.05)。结合单因子指数评价法与地表水标准,根据pH值、DO、COD_(Mn)及NH_(3)-N个指标评价沱江河口段水质结果表明,2018全年整体可达Ⅲ类水质标准,其中,冬季可达Ⅱ类水质要求,而春、夏、秋季水质为Ⅲ类水质要求。
    • 韩雪; 冯俊乔
    • 摘要: 太平洋内部副热带-热带经向翻转环流(subtropical-tropical cell,STC)是连接热带和副热带的海洋通道。由于以往海洋观测资料的匮乏,前人多利用海洋模式数据进行研究,且仅限于沿单一纬度上的STC的分析,较少涉及沿不同纬度的STC的季节变异规律。利用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array for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Argo)温盐数据、海洋再分析数据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SODA3.4.2(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3.4.2)、ORAS5(ocean reanalysis system5)和大气再分析数据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等研究了沿不同纬度的STC的季节变异规律及其机制。结果显示:沿10°~2°S和2°~6°N,STC春季强,夏秋弱;沿7°~15°N,STC夏季偏强,冬季偏弱;沿15°~11°S,STC冬季偏强,夏季偏弱。STC季节变化主要由表面风场和西传Rossby波驱动,且在不同纬度,二者相对贡献存在差异:在10°S~6°N,STC的季节变化基本与风场季节变化一致,风场直接驱动是STC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在15°~11°S以及7°~10°N,STC变化滞后风场3~4个月,在11°~15°N,STC变化滞后风场9个月,因此,西传Rossby波较局地风场对STC季节变化的贡献更大。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STC的变异规律及其对热带海洋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多源海洋再分析数据的诊断对比分析也为大洋环流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张盼盼; 杨培培
    • 摘要: 电离层偶发E层(Es)是发生在电离层E层高度上的偶发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结构,其最大电子密度最高可达E层背景电子密度的100倍以上。Es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以其作为散射体,能够实现甚高频(VHF)超视距通信,弥补电离层常规短波(HF)通信带宽的不足。远东地区是全球Es的高发区,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开展该地区Es变化特性的研究,掌握该地区Es变化规律,不但是开展研究Es超视距通信研究的前提,也对探索Es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日本冲绳站30年的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开展了Es强度特性、日变化、季节变化及长期变化趋势研究,取得的成果对开展电离层Es产生机理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查玲玲; 王薇; 谢宇; 单昌功; 曾祥昱; 孙友文; 殷昊; 胡启后
    • 摘要: 高准确和高精度测量环境大气CO_(2)浓度,对于监测区域和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至关重要。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利用便携式FTIR光谱仪采集近红外太阳吸收光谱,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反演获得了2016年9月至2020年5月期间合肥地区环境大气的CO_(2)柱浓度。观测结果表明,CO_(2)气体的柱浓度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季出现最大值,夏季下降速度快,秋季达到最小值。柱平均干空气混合比浓度XCO_(2)的日均值位于(401.23±0.60)和(418.41±0.31)ppm之间,而2017年观测的月均值有着6.96 ppm的季节幅值。并且,观测期间XCO_(2)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2.71±0.66)ppm·yr^(-1)。为了验证便携式FTIR光谱仪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将其观测结果与高分辨率FTIR仪器同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观测的XCO_(2)的偏差均值为1.32 ppm,二者的相关系数r为0.97,两个数据显示高度一致性。同时将观测结果与GOSAT卫星数据作了横向比较,两个数据的平均偏差为(0.63±1.76)ppm,二者的相关系数r为0.86,显示出地基数据与卫星数据有高相关性。最后,将合肥站点2020年秋季观测数据与上海站点同期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上海站点与合肥站点的CO_(2)柱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合肥观测点的XCO_(2)日均值位于(415.09±0.84)和(417.80±0.67)ppm之间,上海观测点的XCO_(2)日均值位于(411.87±1.07)和(416.63±1.70)ppm之间,表明同步观测期间合肥的CO_(2)柱浓度略高于上海市。地基FTIR光谱仪的观测结果可为追踪合肥地区温室气体的碳源与碳汇提供基础数据。
    • 闵惠; 张建梅
    • 摘要: 为研究淮河流域生态系统特性,在淮南花家湖设置3个轮虫采样点,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进行4个季度的样品采集,并进行样品物种鉴定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的轮虫共计7属,其中秋季的生物量最大,其次为春季和夏季,冬季生物量最小。4个季节中,晶囊轮属生物量最多。春季的优势物种种类数最多,秋冬次之,夏季的优势物种种类数最低。花家湖轮虫多样性指数年均值为1.85,均匀度指数年均值为0.67。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出一致的季节性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和夏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