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4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117727篇;相关期刊329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水·生态·绿色”分会场等;土壤呼吸的相关文献由429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玉盛、闫文德、郑威等。

土壤呼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4 占比:1.06%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17727 占比:98.89%

总计:119043篇

土壤呼吸—发文趋势图

土壤呼吸

-研究学者

  • 杨玉盛
  • 闫文德
  • 郑威
  • 陈光水
  • 韩士杰
  • 叶功富
  • 沙丽清
  • 王光军
  • 李洪建
  • 董云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洋; 丛孟菲; 马雯琪; 李典鹏; 愚广灵; 孙霞; 陈署晃; 贾宏涛
    • 摘要: 为探明化肥减施对冬小麦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量(N_(5)P_(3))为对照,设置化肥不同减施量处理(N_(4)P_(2)、N_(3)P_(2)、N_(3)P_(1)、N_(2)P_(1)、N_(1)P_(1)、N_(0)P_(1)、N_(3)P_(0)、N_(0)P_(0)),采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测定和分析氮、磷减施下冬小麦在灌浆期与成熟期的农田土壤呼吸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各处理冬小麦在灌浆期与成熟期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为1.11~3.22μmol/(m^(2)·s),随着氮、磷施用量的减少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与N_(5)P_(3)处理相比,灌浆期N_(2)P_(1)处理与成熟期N_(4)P_(2)、N_(3)P_(2)、N_(3)P_(1)、N_(2)P_(1)、N_(1)P_(1)、N_(3)P_(0)处理均显著促进了土壤呼吸(P<0.05),且在N_(2)P_(1)处理时达到最大,灌浆期与成熟期分别为2.77和3.22μmol/(m^(2)·s)。氮、磷配施(N_(4)P_(2)~N_(1)P_(1))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大于不施肥(N_(0)P_(0))、单施氮(N_(3)P_(0))、单施磷(N_(0)P_(1))处理(P<0.05),且单施氮(N_(3)P_(0))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大于单施磷(N_(0)P_(1))处理(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10 cm土壤温度存在显著指数相关(P<0.001),与土壤含水量、pH、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无显著性相关,各处理土壤温度可解释土壤呼吸变异量的53.38%~90.16%。各处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_(10))为1.51~2.58,少量减施氮、磷处理(N_(4)P_(2)、N_(3)P_(2))以及过量减施氮、磷(N_(1)P_(1))和单施氮(N_(3)P_(0))、单施磷(N_(0)P_(1))处理对土壤呼吸Q_(10)无明显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减施氮、磷(N_(3)P_(1)、N_(2)P_(1))则会抑制土壤呼吸Q_(10),较N_(5)P_(3)处理降低了30.77%~35.47%。综上,在一定范围内减施氮、磷会增加冬小麦在灌浆期与成熟期的土壤呼吸速率,促进土壤碳排放,过量减施则会降低土壤碳排放,且氮、磷配施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大于单施氮、磷处理;在一定范围内减施氮、磷会降低土壤呼吸的Q_(10),而少量或过量减施氮、磷对Q_(10)无明显影响。
    • 邓静; 王平; 刘淑英
    • 摘要: 土壤呼吸是陆地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失的主要途径,对全球变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非生物因子(土壤温度、水分)、生物因子(植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以及人类活动(施肥、放牧、土地利用方式)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其对土壤呼吸产生的影响,并且评述了组分综合法、根去除法、根系生物量外推法、同位素示踪分析法4种区分土壤呼吸组分的方法,最后对土壤呼吸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为今后研究土壤呼吸提供参考依据。
    • 王融融; 余海龙; 李诗瑶; 樊瑾; 黄菊莹
    • 摘要: 土壤干湿交替循环对土壤呼吸的“激发效应”被证实在干旱、半干旱和地中海气候区普遍存在。土壤干湿交替被认为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会在干湿交替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变化,引发土壤CO_(2)排放量显著激增而引起“Birch效应”。随着未来气候变化下极端降水天气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降雨强度和频率的改变将导致部分地区的土壤经受更广泛和频繁的干湿交替作用,加剧土壤干湿循环,影响土壤呼吸。重点论述了干湿交替对土壤碳素循环各个关键过程(尤其是土壤呼吸和SOC矿化)的影响效应,归纳总结了干湿交替对土壤碳素循环的影响机制,从土壤团聚体、根系呼吸、微生物呼吸等方面阐述了干湿交替对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激发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综合生理学说与物理学说观点,认为干湿交替主要通过土壤结构、SOC的分解速率、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稳定性等的改变来影响土壤呼吸和SOC矿化过程。目前,关于干湿交替对土壤碳素循环关键过程影响的研究结果还不尽一致,其影响机制尚不明晰,研究方法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简要指出了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中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 付佳祥; 柴春岭; 高惠嫣; 王晓玲; 龙辉; 刘宏权; 李晓爽
    • 摘要: 为明确夏玉米前茬冬小麦的灌溉对其籽粒灌浆特性、土壤呼吸速率和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港流域大田环境下冬小麦季设置5种灌溉制度(W0,W1,W2,W3,W4),夏玉米季不作水分处理,分析夏玉米灌浆特性、产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夏玉米对土壤水的消耗量和全生育期总耗水量随冬小麦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Logistic模型拟合得出夏玉米的粒重与时间拟合效果良好,夏玉米的灌浆持续时间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延长,W0处理较W1、W2、W3和W4处理提前达到最大灌浆速率且持续时间最短,W2处理最大灌浆速率(V_(m))和平均灌浆速率(V_(a))均最大,分别为1.17 g/d和0.57 g/d;夏玉米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体积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均呈正相关,与不同处理土壤体积含水率相关性均达到显著,与W0和W1处理土壤温度相关性达到显著,夏玉米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和总排放量均在W2处理最小,分别为5.78μmol/(m^(2)·s)和2260.75 g/m^(2);前茬灌溉制度对夏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无显著影响,但夏玉米产量随冬小麦季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综上所述,W2处理在保证产量和节水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节水减排不减产的目的,为最佳的灌溉制度。
    • 胡文沛; 张闯; 胡春胜; 董文旭; 王玉英
    •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氮沉降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华北平原农田土壤呼吸如何响应气候变暖和氮沉降增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单作土壤布置了11年野外增温和施氮肥试验,包括对照(CK)、红外增温(W)、施氮肥(N)和红外增温+施氮肥(WN)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2018—2020年土壤呼吸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2018—2020年,W和WN处理使5 cm深土壤温度平均提升约2°C,使土壤体积含水量下降2.4%。不同处理间土壤呼吸速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冬小麦3—6月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329.06 mg∙m^(−2)∙h^(−1))显著高于11—3月休眠季(25.21 mg∙m^(−2)∙h^(−1))(P<0.05)。2018—2020年,与CK相比,W和WN处理分别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16.8%和19.3%(P<0.05),而N处理未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W和WN处理2018—2020全年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低于N和CK处理,即WN(1.65)
    • 张奎月; 刘登峰; 刘慧; 赵笑雨; 郭凤年; 孟宪萌; 黄强
    • 摘要: 土壤呼吸是大气碳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变化显著,为探究灌丛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2020年利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淳化灌丛生态系统的不同海拔的裸地、保留植被的地面等3个测点进行土壤呼吸速率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淳化灌丛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日内过程呈“单峰型”曲线,保留植被测点的土壤呼吸速率在1 d内始终大于裸地测点;②保留植被测点的日内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差异的83%,黄土高原沟壑区灌丛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与土壤湿度呈负相关;③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日内变化波动较大,沟壑区灌丛生态系统的月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 何晶; 仲启铖; 张桂莲; 王开运; 吴悦琦; 贺贵书; 李德志; 彭娜娜
    • 摘要: 在崇明东滩围垦区,采用Licor-8100A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及分层去根法,连续测定5种土地利用类型(芦苇湿地、白茅湿地、幼龄林、中龄林和农田)的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以及0~10 cm表层土壤温度、体积含水率和电导率等环境因子,系统地比较了崇明东滩围垦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幼龄林、中龄林和农田样地的土壤呼吸显著低于芦苇湿地和白茅湿地样地;②幼林龄、中林龄和农田样地的异养呼吸占比显著高于芦苇湿地和白茅湿地样地;③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但与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的相关性较弱.与残存湿地相比,不同的农林利用方式显著降低了围垦区土壤呼吸,但大幅增加了异养呼吸,这可能说明土壤有机碳库在围垦20年后仍处于净损失状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该区域土壤的碳固持能力.
    • 邵佳; 周文晶; 宋瑶; 潘洋; 秦华; 陈俊辉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能否缓解长期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胁迫效应,为污染土壤生物质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竹材边角料(BB)、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蒲壳(PB)和玉米Zea mays秸秆(CB)制备的3种生物质炭分别以3%比例(炭土质量比)添加到长期受铅、镉污染土壤中,分析生物质炭短期施用下土壤养分、重金属有效质量分数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3种生物质炭添加均未影响土壤重金属全量,而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氯化钙可提取态铅、镉质量分数。与不施生物质炭处理相比,BB、PB和CB分别使可提取态铅质量分数显著(P<0.05)降低了69%、84%和72%;使可提取态镉质量分数显著(P<0.05)降低了26%、63%和36%,且PB处理显著(P<0.05)低于BB和CB处理。PB和CB添加均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pH(0.79和0.51个pH单位)、有机碳质量分数(37%和74%)、全氮质量分数(12%和41%),而BB添加对其影响不显著。BB、PB和CB分别使土壤磷脂脂肪酸总量提高了33%~56%、革兰氏阳性菌提高了30%~41%、革兰氏阴性菌提高了40%~66%、放线菌提高了34%~52%、真菌提高了33%~79%,但3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除PB和CB处理的磷脂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BB处理)。3种生物质炭均显著(P<0.05)提高了脱氢酶活性(2~6倍),但未影响土壤基础呼吸速率,而PB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细菌胁迫指数(13.9%),提高了底物诱导呼吸速率。【结论】山核桃蒲壳制备的生物质炭可作为较好的改良剂,降低土壤铅镉有效性,恢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 郭艳萍; 李洪建
    • 摘要: 以太原天龙山自然保护区的2个灌木群落(样地1和样地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步观测土壤呼吸(R_(s))及土壤温度(T_(10))、水分(W_(r))、植被指数(VI),分析R_(s)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灌木群落R_(s)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绝大多数出现在冬季,偶尔也出现在W_(r)较低的夏季。在季节尺度上,R_(s)与单一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与T_(10)为极显著;剔除水分低于1/3田间持水量的数据后,R_(s)与T_(10)的相关性提高;R_(s)与W_(r)的关系仅在样地1显著;R_(s)与Ⅵ的关系均为极显著。R_(s)与T_(10)和W_(r)的复合模型能够提高土壤呼吸的解释能力。土壤呼吸温度模型的残差与W_(r)的关系表明,样地1和2受干旱胁迫的W_(r)下限阈值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0.35和0.42。在R_(s)与T_(10)和W_(r)的复合模型中增加Ⅵ后,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增加,赤池信息准则(AIC)值降低,模型的拟合效果得到改善。从AIC值看,3个3因素模型中温度-水分-植被指数的指数-双幂模型相对较好;3个植被指数中,比值植被指数模型相对较好。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利用水热和植被因子精确估算灌丛土壤碳通量提供参考。
    • 杨衍龙; 陈银萍; 姚彩萍; 郑彦
    • 摘要: 在科尔沁沙地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人工种植四种沙生植物,采用密闭气室法测定土壤呼吸,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促进该区域碳平衡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动态呈“多峰”型变化,且栽植植物后土壤总呼吸显著高于未栽植处理,其中植物根系呼吸贡献率在57.16%~92.50%之间;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有土壤含水量、根系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植物类型和土壤类型对土壤呼吸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研究揭示了不同植物作用下沙地土壤呼吸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环境影响机制,可为深入理解沙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