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沉降

氮沉降

氮沉降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80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5087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年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氮沉降的相关文献由2062位作者贡献,包括樊后保、莫江明、刘文飞等。

氮沉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4 占比:0.8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5087 占比:99.12%

总计:75756篇

氮沉降—发文趋势图

氮沉降

-研究学者

  • 樊后保
  • 莫江明
  • 刘文飞
  • 王庆贵
  • 邢亚娟
  • 涂利华
  • 胡庭兴
  • 袁颖红
  • 方运霆
  • 向元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建斌; 徐红伟; 薛萐
    • 摘要: 为研究氮添加对不同生态位物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通过对黄土丘陵区典型撂荒草地进行3年的氮添加试验N0(0 g/(N·m^(2)·a))、N3(3 g/(N·m^(2)·a))、N6(6 g/(N·m^(2)·a))和N9(9 g/(N·m^(2)·a)),分析了不同生态位物种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含量。结果表明:氮添加主要影响占据较高生态位的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储存,而对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和杂草影响较小。N6和N9处理对白羊草和长芒草非结构性碳、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储存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地上部分表现尤为明显。同时,植物相对重要值与植物地下非结构性碳和淀粉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地上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淀粉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加强对氮沉降背景下不同生态位物种碳储存及分配特征的认识。
    • 李丹; 图雅; 史超逸; 吴倩倩; 张晓; 时忠杰; 杨晓晖; 刘艳书
    • 摘要: 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草原优势物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研究氮添加对羊草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对羊草茎叶N,P含量和叶片C∶N,C∶P影响显著;不同氮添加水平对灌丛下和灌丛间羊草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存在分异;随氮添加的增加,灌丛间羊草茎叶C∶N和叶片C∶P呈降低趋势,灌丛下羊草茎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不显著;灌丛下羊草茎叶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异系数均低于灌丛间羊草;氮添加显著影响灌丛间羊草茎叶N含量,C∶N和C∶P,但是,氮添加对灌丛下羊草茎叶化学计量特征影响不显著。小叶锦鸡儿灌丛化过程可能会削弱氮添加对草本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 余洋; 张志浩; 杨建明; 柴旭田; 曾凡江
    • 摘要: 氮素和水分是影响荒漠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全球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的氮沉降和干旱会直接改变土壤中这2种资源的可利用性。以塔克拉玛干南缘优势植物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一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盆栽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水平的N肥和水分,用于模拟不同水平的N沉降速率(0,3.0,6.0,9.0 g·m^(-2)·a^(-1))和水分条件(干旱和充分水),探究这2种因素对骆驼刺叶片与细根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叶片P含量外,N和水分添加独立或交互作用影响骆驼刺叶片和细根的养分状况。干旱条件下,N添加显著降低了叶片N、Mn、Zn、Cu等元素含量(P<0.01),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细根对这些元素的吸收;(2)骆驼刺细根中富集着Mn、Zn、Cu、Fe等微量元素,而将N、P、K等大量元素更多地分配给叶片;(3)干旱胁迫条件下施加3.0 g·m^(-2)·a^(-1),水分充足条件下添加6.0 g·m^(-2)·a^(-1)或9.0 g·m^(-2)·a^(-1),可以显著缓解骆驼刺细根的N限制(N:P<14);(4)骆驼刺叶片和细根的营养元素在器官内和器官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器官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发生的比率大于器官内部,细根次之,叶片最低。这些结果表明骆驼刺在环境资源波动的背景下,能够协调地上和地下的养分关系;外源的N输入可以改善骆驼刺细根的养分状况,为荒漠植被修复和养分高效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 徐丹丹; 王浩斌; 濮毅涵
    • 摘要: 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现有的研究着重于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即时性影响,而对人工林生长的滞后性影响或效应研究却十分缺乏。氮沉降的滞后性效应是其逐渐改变人工林生态功能的体现,而且滞后性影响机制与即时性影响完全不同。因此,以氮沉降对人工林的滞后性影响为主线,分别综述不同氮沉降浓度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氮沉降对不同林龄人工林的影响,不同管理模式下氮沉降对人工林的影响,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滞后性影响和即时性影响的区别。
    • 宋凯悦; 尹云锋; 马亚培; 石思雨; 周杨; 马红亮; 高人
    • 摘要: 通过18个月的盆栽试验,以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水平氮(N)沉降背景下(N_(0)(0)、低N(40 kg/(hm^(2)·a)))和高N(80 kg/(hm^(2)·a))生物炭(BC)施用(B_(0)(0)、B_(1)(12 t/hm^(2))和B_(2)(36 t/hm^(2)))对土壤有机碳(SOC)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独施用BC以及N沉降下施用BC均显著增加SOC、难降解性有机碳组分(RP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P<0.05),提升幅度分别为40.1%~99.2%,104.0%~267.8%和75.3%~194.7%;酸水解活性有机碳组分(LPC)在SOC中的比例显著降低28.8%~53.3%,RPC/SOC比例显著提高45.7%~84.6%,且均在单施高量BC时效果最为明显。单施BC和单独N沉降对土壤LPC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N沉降下施用高量BC时则显著降低(P<0.05)。单独高N沉降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及MBC/SOC比例,对DOC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并不显著,N沉降与高量BC处理使土壤DOC/SOC比例显著增加(P<0.05)。相关分析发现,土壤pH、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与SOC、RPC以及DO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P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短期内N沉降与BC交互作用对RPC组分的影响最大,有利于提高SOC组分的稳定,增加土壤C库。
    • 陆姣云; 张鹤山; 田宏; 熊军波; 刘洋
    • 摘要: 人类活动及化石燃料应用的加剧增加了大气中的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造成了显著影响,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稳定性。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因为人们的过度利用及保护意识不强,造成资源损失、养分失衡,严重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探究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对提高草地生产力,合理开发与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追踪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大部分氮添加抑制了生物固氮过程,促进了土壤的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矿化作用,并抑制了固氮微生物活性,增加了硝化功能微生物氨氧化细菌(AOB)、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nirK、nirS、narG、nosZ的丰度。但是因为草地本底氮营养差异及施氮措施的不同导致少数研究中土壤氮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出现不同结果。通过总结已有研究发现:1)土壤本底营养及氮吸收阈值的不同造成氮沉降对氮循环的影响存在差异;2)微生物作为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对不同施氮时间、频率、数量等的响应存在差异;3)土壤中氮循环的各环节紧密耦联,相互影响,但现有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环节开展,研究结果不具有全面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针对不同营养水平的草地,加强氮控制条件下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变化的研究,关注多环节的耦联关系,对于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并减轻氮素损失对环境造成的威胁意义重大。
    • 娄亚桦; 王玲秀; 邵帅
    • 摘要: 短命植物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 orientale)广泛分布于新疆北部,适时萌发,有助于缓解春季饲草短缺。为探究氮沉降和收获期对秋萌东方旱麦草生长与饲用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人工模拟方式,设置0 kg·ha^(-1)·a^(-1),30 kg·ha^(-1)·a^(-1),60 kg·ha^(-1)·a^(-1)3个氮添加处理和2个收获时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析不同处理下秋萌东方旱麦草生长指标和饲用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在30 kg·ha^(-1)·a^(-1),60 kg·ha^(-1)·a^(-1)氮添加条件下,秋萌东方旱麦草的株高、叶长、叶宽、分蘖数、茎粗、平均地上鲜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高于0 kg·ha^(-1)·a^(-1);同时,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与第一收获期相比,第二收获期东方旱麦草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中、酸性洗涤纤维与粗脂肪含量升高,平均地上生物量无差异。综合考虑东方旱麦草秋萌株的生长与饲用品质,在第一收获期(拔节孕穗期)和60 kg·ha^(-1)·a^(-1)氮添加下可获得最优饲草,但30 kg·ha^(-1)·a^(-1)较低水平氮沉降也能显著提升其生产力与饲用品质。
    • 杨小林; 贺梦微; 陈艺晏; 李义玲
    • 摘要: 大气环境中高氮以干/湿沉降的方式返回地表,进入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可能引起一系列负面生态效应。以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18年的大气氮干湿沉降连续监测数据,研究了丹江口库区大气氮沉降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6~2018年,丹江口库区大气湿沉降中TN、AN、NN、DN通量分别为29.48,10.75,11.27,24.52 kg/(hm^(2)·a),其中,夏季TN、AN、NN和DN湿沉降通量最高,分别占全年各形态氮湿沉降总量的32.85%,43.94%,26.74%,33.59%。(2)库区TN、AN、NN和DN干沉降通量分别为8.38,1.56,1.26,5.77 kg/(hm^(2)·a),从季节分配上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特点。(3)2016~2018年库区大气总氮沉降量为37.86 kg/(hm^(2)·a),其中,TN干、湿沉降通量分别占总沉降量的22.13%和77.87%。丹江口库区大气氮沉降过程与通量研究,可更好地揭示大气氮沉降对库区水体养分的输入贡献,丰富库区水体“营养源”的解析,为加强库区氮素管理,降低库区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提供依据。
    • 苏梓锐; 曾发旭; 郑成洋
    • 摘要: 以福建省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米槠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氮添加实验。采用4个氮添加梯度(CK,N50,N100和N150,分别表示氮添加0,50,100和150 kg/(hm2·a))模拟自然氮沉降变化,探究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对表层土壤(0~20 cm)总有机碳的影响不显著,对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两种不同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N100和N150处理分别使土壤POC含量显著上升110.7%和147.9%(p1=0.024,p2<0.001);土壤MAOC含量则随氮添加量升高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土壤呼吸速率的年际波动呈单峰式,且在不同观测时间内,各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对氮添加的响应不同。通过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拟合方程计算,得到2018—2020年CK,N50,N100和N150样地土壤呼吸年均碳排放量分别为1205.31,1191.56,1287.56和1128.61 g C/m^(2)。其中,N50样地与CK样地无显著差异,N100样地显著上升6.82%(p<0.001),N150显著下降6.8%(p<0.001),即N100可以促进土壤呼吸年碳排放,而N150对土壤呼吸年碳排放有抑制作用。
    • 叶贺; 红梅; 梁志伟; 图纳热; 武振丹; 王力群; 包明哲; 赵巴音那木拉
    • 摘要: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变化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子,其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研究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及其二者交互作用的响应,是揭示这些不确定性、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基础。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选取建群种短花针茅和优势种无芒隐子草两种植物凋落物,开展为期4年的长期分解实验,探究两种植物凋落物分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实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自然降水(C)、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梯度,副区为0(N0)、30(N30)、50(N50)和100(N100) kg hm^(-2)a^(-1)4个氮素梯度。结果表明:(1)增雨和氮沉降促进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减雨反之,降水对两种凋落物影响具有差异,而氮沉降的作用不依赖于物种;(2)氮沉降缩短凋落物分解周期5.12%—14.82%,增雨与氮沉降交互缩短凋落物分解周期3.69%—28.75%;(3)降水始终有利于凋落物中碳、纤维素和木质素释放,而分解后期氮沉降对其影响不显著,凋落物分解后期主要受木质素分解速率控制。综上所述,影响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为降水,其次是氮素,二者对凋落物分解具有协同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