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候因子

气候因子

气候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作物、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8篇、会议论文145篇、专利文献22306篇;相关期刊525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国农业气象等; 相关会议12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五届全国桃学术年会等;气候因子的相关文献由44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勃、陈若礼、李秀芬等。

气候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8 占比:5.51%

会议论文>

论文:145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22306 占比:93.88%

总计:23759篇

气候因子—发文趋势图

气候因子

-研究学者

  • 张勃
  • 陈若礼
  • 李秀芬
  • 杜军
  • 蒲金涌
  • 高露双
  • 张强
  • 李鹏
  • 柳小妮
  • 梁宗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卓玲; 许娜; 王丽芳; 马建伟; 安三平
    • 摘要: 为探讨蓝云杉在甘肃省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适应性,在5个生态区8个试验点布设测定林,调查和测定9 a生蓝云杉的生长和针叶营养元素指标,结合当地主要地理和气象因子,分析地理-气象因子、针叶营养元素和生长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个试验点的蓝云杉的保存率、树高、新梢长、冠幅分别呈现极显著差异,在陇南山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中部半干旱、祁连山区为蓝云杉适生区,河西走廊荒漠区为其一般适生区;蓝云杉的树高、新梢长和冠幅与不同试验点的纬度、年蒸发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海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8个试验点蓝云杉针叶的营养元素全磷、全氮、全碳、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含量都呈极显著差异(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5种营养元素中,对蓝云杉新梢生长影响较大的为全氮、全碳、可溶性糖含量等3种营养元素,其中全氮含量为正向效应,而全碳、可溶性糖含量为负向效应。
    • 陈晨; 王义民; 黎云云; 周帅
    • 摘要: 研究不同气候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气候因子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对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2—2015年GIMMS NDVI 3g数据集,运用均值法、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偏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残差法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不同气候区生长季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因子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82—2015年黄河流域及不同气候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际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干旱区变化波动平稳,半湿润区变化较明显。②34 a来各气候区大部分地区植被呈显著增加,半干旱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大,不显著减少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区西南部及南部。③各气候区降水、气温、日照时数对NDVI表现出正影响,且日照影响最大;在半干旱区降水对NDVI影响最大,在半湿润区影响最小,在半湿润区气温对NDVI影响最大,在干旱区影响最小。④34 a来,人类活动对各气候区植被的积极影响明显大于消极影响。
    • 刘强; 俞华; 董立红; 刘俊; 夏晔; 耿超; 张慧
    • 摘要: 目的探讨气候因子(气温、降雨量、日照时长、湿度)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发病概况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就诊的PACG患者,总结其发病特征,统计每月PACG的发病概况,结合气温、降雨量、日照时长及湿度,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在1142例PACG中,男性占42.2%,女性占57.8%,男女比为0.73:1;3月份发病最多,达131人,9月份最低(72人);春冬季节发病较高;发病概况,男性发病为4.5/100000,女性6.1/100000,平均每月0.88/100000;不同季节的PACG发病概况存在差异(P=0.035),两两季节比较,发现秋季的发病与春季(P=0.017)和冬季(P=0.016)存在统计学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PACG发病与月平均气温(P=0.011)、月平均相对湿度(P=0.032)负相关,与日照时数(P>0.05)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ACG在春冬季发病较高,发病概况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
    • 吴晓萌; 叶冬梅; 白玉娥; 段国珍; 王玲; 孙昊田
    • 摘要: 白杄(Picea meyeri)1989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Ⅱ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该研究基于白杄在中国地区的50条有效分布点记录和12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分析全新世中期、现代、2050年和2070年四个时期白杄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通过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和刀切法检验确定限制现代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并利用响应曲线确定环境因子变量的适宜区间,以明确不同时期白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和面积,为白杄的引种以及保护管理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预测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为0.979,说明该模型预测的潜在分布精度准确,预测结果的可信度高。(2)影响白杄潜在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及其适宜生长范围为:海拔(1200~2300 m)、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25%~28%)、最湿月降雨量(90~145 mm)和年平均温度(0~5°C)。(3)现代白杄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总面积为103.56万km^(2),主要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九峰山、正蓝旗、多伦县)、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大石洞、五台山)以及河北省部分地区(雾灵山、塞罕坝)。(4)从全新世中期到现代气候条件下,白杄在内蒙古北部高纬度地区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减少,生存适宜度降低,内蒙古中部大部分最适生区丧失;2070年RCP2.6排放情景下,白杄在山西省、河北省等低纬度地区的适生区也基本丧失,与现代分布区相比,白杄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缩小,并且向内蒙古东北方向迁移。研究表明,从全新世中期到2070年,白杄的潜在分布区面积逐渐缩小,且有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其最适生区范围也向内蒙古东北地区移动。
    • 张桐; 李凯; 曹晓燕; 原军宁; 黄亚亚
    • 摘要: 测定了不同产地延胡索药材中8种生物碱(原阿片碱、盐酸巴马汀、脱氢紫堇碱、海罂粟碱、四氢小檗碱、盐酸小檗碱、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的含量,分析8种生物碱含量与不同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延胡索种植基地的选择提供指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延胡索中的8种生物碱含量,从中国气象数据网申请获取样品产地的气候信息,利用SPSS 2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低气温、低降水量、短日照时间及高海拔环境更适宜延胡索药材中生物碱的合成与积累。表明:陕西地区的气候环境更适宜延胡索药材生长,有利于生物碱成分的积累。
    • 徐桂霞; 郑自宽; 黄维东; 宋爱英; 朱咏
    • 摘要: 为了掌握石羊河源头来水情况,依据西营河出山口控制站九条岭水文站实测径流系列资料以及相邻雨量站、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了流域气温、降水、径流、洪水的变化规律。采用kendall相关法、spearman相关法、线性趋势法等3种方法对历年年径流量进行趋势性检验,表明年径流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采用有序聚类法、Lee-Heghinan法对年径流量序列跳跃点显著性进行检验,表明年径流量出现1961、1990、2002年3个跳跃年份。建立九条岭站年、汛期、月径流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通过枯水期11—次年2月上月径流评估当月径流,采用气温、降水等气候预报因子评估3—10月径流,预测结果可为石羊河流域生态调水、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 薛欣欣; 任常琦; 徐正伟; 王文斌; 张永发; 罗雪华; 赵春梅
    • 摘要: 以海南幼龄和成龄橡胶林为对象,采用野外凋落框收集和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海南儋州区域橡胶林落叶特征和影响橡胶落叶的主要气候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橡胶林落叶产量呈"双峰"型动态变化,当年7月出现小峰,翌年3月出现最高峰;翌年2—4月为集中落叶期,该时期幼龄和成龄林分别占全年落叶总产量的73.04%和70.61%;成龄林落叶产量显著高于幼龄,增幅为14.77%。冗余分析表明,月均温度与月落叶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解释度为49.9%,贡献率为58.6%;(2)幼龄和成龄林间落叶C、N、P、K、Ca、Mg含量月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各元素含量在秋冬季呈下降趋势,而冬春季出现养分富集的现象,年均含量在成龄和幼龄林间差异不显著;(3)落叶养分归还量月动态与落叶产量动态变化相似,受落叶月产量影响较大,而归还量受落叶产量和养分含量共同影响,落叶归还量表现为C>N>K、Ca>Mg>P,成龄显著高于幼龄,各元素增幅分别为16.3%、17.1%、16.7%、27.4%、15.3%和17.7%;(4)幼龄林各元素养分利用效率总体高于成龄林,其中幼龄钾素养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成龄(P<0.05);(5)月均温度是影响2019—2020年海南儋州橡胶林落叶格局的主要气候因子。该研究成果可为海南橡胶割胶制度以及养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 陈丽梅;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
    • 摘要: 本文以和田河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OD17A3数据集、气象数据并结合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0—2020年和田河中上游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论如下:1)2000—2020年和田河中上游NPP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NPP值最大,其值为156.09 gCm^(-2)a^(-1);2)2000—2020年和田河中上游NPP空间上呈北高南低的特征,NPP平均值为136.50 gCm^(-2)a^(-1),最大值为505.26 gCm^(-2)a^(-1),且出现在皮山县境内;3)NPP波动较大且NPP值分布较为离散,变异系数平均值为0.48,最大值为3.06,变异系数大于0.3的区域占比达63.00%,NPP未来变化以持续性特征为主,Hurst指数平均值为0.77,呈持续性特征的区域占比达98.02%;4)NPP和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的相关性不明显。
    • 熊文; 刘佳; 朱永彬
    • 摘要: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国民经济行业,农业生产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粮食供给安全,也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基础原材料,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是评估气候变化影响经济的重要方面,受到学界普遍关注。以极端气候多发的水稻主产区之一广东省为例,基于作物生产函数模型并引入月度气候因子变量,综合测度农用物资投入与气候因子对作物单产的影响,利用1992—2016年广东省各地市水稻作物单产以及农用物资投入、月度平均积温和降水的面板数据,对影响水稻单产的关键气候因子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定量估算了历史气候对广东省水稻单产的气候损失或收益。研究结果发现:(1)有效积温增加有利于水稻单产提高,而降水增多对水稻单产有不利影响;(2)生育期不同阶段的气候因子对水稻单产影响不同,4月和6月的有效积温以及6—7月的降水对早稻单产有显著影响,晚稻全生育期(6—11月)除7月以外其余月份的积温和降水均是影响晚稻单产的关键气候因子;(3)历史气候对水稻单产的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年际波动现象,而未观察到明显的趋势性特征,且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广东省水稻单产的影响表现为增产效应;(4)早稻单产的气候损失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强的趋势,晚稻单产的气候损失则呈现由东向西逐渐增强的趋势;(5)早稻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高于晚稻,主要原因在于早稻生育期较短,且生育期内的降水及气温的波动幅度更大,早稻难以在较短生育期内对气候进行有效适应,抗风险能力较低。
    • 邢贞相; 刘昊奇; 刘明阳; 喻熠; 李根; 王红利; 李衡; 付强; 纪毅
    • 摘要: 为探讨水文数据非一致性对洪水频率分析的影响,提出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for location,scale and shape,GAMLSS),从时间和降水两类因素出发,计算单变量、多变量洪水频率,分析经验点据与理论分位曲线拟合效果,选取不同变化条件下洪水适宜理论分布。以汤旺河流域为例,研究结果表明,单变量洪水频率最优分布选取较稳定,而受时间和降水因素影响,多变量洪水频率最优分布选取均不同。与前者相比,引入协变量使原序列参考时间连续性变化和降水极端信息,改进传统洪水频率计算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