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因子

土壤因子

土壤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4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89747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6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 、第十届中国中药鉴定学教学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中药标本馆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等;土壤因子的相关文献由1626位作者贡献,包括贺学礼、赵丽莉、唐明等。

土壤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0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9747 占比:99.51%

总计:90190篇

土壤因子—发文趋势图

土壤因子

-研究学者

  • 贺学礼
  • 赵丽莉
  • 唐明
  • 吕光辉
  • 刘春卯
  • 张博
  • 牛凯
  • 花立民
  • 许伟
  • 刘育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玲; 陆颖; 马红彬; 谢应忠; 沈艳
    • 摘要: 了解草地群落类型、分布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对草地科学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荒漠草原的100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试验区内100个样地的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进行观测和分析,测定土壤理化因子,采用双向指示种法(two-wayindicatorspeciesanalysis,TWINSPAN),对植物群落数量进行分类,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分析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荒漠草原分为黑沙蒿+短花针茅群落,短花针茅+芨芨草群落,冰草+芨芨草群落,黑沙蒿+苦豆子群落,中间锦鸡儿+牛枝子群落,短花针茅+猫头刺群落,苦豆子+短花针茅群落,大针茅+白刺群落8个类型。2)CCA排序结果表明,土壤主要理化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由大到小分别为碱解氮、速效钾、全磷、土壤容重、全氮、速效磷、有机质和总碳。碱解氮和速效钾对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分布影响较大。3)TWINSPAN分类与CCA排序结合反映了群落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为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荒漠草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肖孟阳; 罗康宁; 廖安邦; 刘茂松
    • 摘要: 为研究底栖动物活动对滩涂湿地土壤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核心区的互花米草群落,以当地优势物种无齿螳臂相手蟹为工具物种,以围隔法设置少蟹组、多蟹组、对照组(邻近无围隔处理)开展原位受控试验,研究蟹穴数量、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土壤的容重(BD)、盐度(DS)、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等理化指标及因子间相关关系与底栖动物活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不同处理组间,土壤BD、DS的相对大小及季节变化趋势差异较小,而土壤TOC、TN、TP的相对大小及季节变化趋势差异相对较大,蟹穴数量与植物地上生物量呈正比;2)不同处理组间呈显著相关的土壤因子不同,并存在季节性差异,显示蟹类数量相对大小影响土壤因子间的相关关系;3)实验初期(初夏)不同处理组间土壤因子的差异相对较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理化性质的组间差异越来越大,多蟹组土壤BD较高,TOC和TN较低,少蟹组土壤TOC和TN较高,BD较低,对照组DS、TP较高。总体上,底栖动物的相对密度可影响主要土壤因子的相对大小及变化趋势,也影响主要土壤因子间的关联关系,促进土壤条件的空间分异。
    • 李群; 赵辉; 赵成章; 马敏; 唐玉瑞; 赵婷婷
    • 摘要: 内陆河湿地原生植被群落多样性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河岸带原生植物群落的生态适应策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方法对研究区27个样方的原生植物群落进行分析,研究河岸带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原生植物有8种生活型,群落类型可分为女贞(Ligustrum lucidum)+野蔷薇(Rosa multiflora)群落、杠柳(Periploca sepium)群落、艾蒿(Artemisia argyi)+狗娃花(Heteropappus hispidus)群落、旋覆花(Inula japonica)+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群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群落和沙棘+红花岩黄耆(Hedysarum multijugum)群落6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整体呈下降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J)呈现增减交替的趋势,Simpson优势度指数(C)整体呈增加趋势,土壤粉粒含量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土壤中粉粒含量是影响河流湿地原生植物群落分布和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之一。内陆河流湿地土壤质地类型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决定河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原生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格局。
    • 邱金莲; 王刚; 郭明阳; 史文辉; 应叶青
    • 摘要: 为科学评价浙江平阳县地区绿竹林土壤环境质量,选取平阳县典型绿竹林样地,取样分析了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并采用主成分法对土壤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绿竹林土壤容重在1.37~1.51 g·cm^(-3),含水率在24.33%~27.67%,孔隙度在43.15%~48.08%之间。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在1.09~2.29 g·kg^(-1)、0.38~0.61 g·kg^(-1)、21.74~34.41 g·kg^(-1)。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在100.98~119.60 mg·kg^(-1)、2.25~4.94 mg·kg^(-1)和150.56~213.56 mg·kg^(-1)之间。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在1175.09~1332.93μg·d^(-1)·g^(-1)、6.93~9.22 mg·d^(-1)·g^(-1)、19.42~25.52μg·d^(-1)·g^(-1)、21.66~28.85μg·d^(-1)·g^(-1)之间。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绿竹林土壤前5个主分量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18%。绿竹林土壤中第1和第2主分量反应原始数据信息的61.15%,其中以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有机质、脲酶的特征向量绝对值较大。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是该区绿竹土壤肥力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是影响竹林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绿竹林经营需根据需肥规律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面源污染和土壤环境质量恶化。
    • 韩锦华; 张朝晖; 王智慧
    • 摘要: 为明确不同水位控制下农田土壤因子与泥炭藓产量之间的关系,解析影响泥炭藓产量的主要土壤因子,以贵州省龙里县水苔村种植年限相同的泥炭藓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水位条件下泥炭藓生理生态指标与土壤因子的特征,并结合冗余分析,讨论水位和土壤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泥炭藓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苔村种植泥炭藓有1科1属5种,其中泥炭藓原亚种(Sphagnum palustre L.ssp.palustre)为优势种。泥炭藓生理生态指标均随水位升高逐渐上升,表明高水位有利于泥炭藓生长;土壤含水量(SWC,Soil Water Content)和孔隙度(STP,Soil Porosity)随水位升高逐渐增大,表明水位升高有助于增强土壤透水、透气及蓄水保墒能力;总氮(TN,Total Nitrogen)、总磷(TP,Total Phosphorus)、总钾(TK,Total Potassium)、有效磷(AP,Available Phosphorus)随水位升高逐渐降低,表明水位升高加速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淋失;脲酶(URE,Urease)和过氧化氢酶(CAT,Catalase)随水位升高逐渐增大,表明土壤水分含量有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TN、TP、TK、AP与S.palustre生理生态指标呈显著负相关,推测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能抑制泥炭藓生长;其余土壤因子与S.palustre生理生态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水位(Wat,Water Level)、URE、SWC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Wat、URE、SWC可能有助于泥炭藓生长。结论:增加泥炭藓产量,一方面需确保土壤为酸性环境且营养贫瘠,另一方面需提高厢沟水位至0cm—5cm,增大土壤孔隙度及松弛度。
    • 陈小花; 陈宗铸; 雷金睿; 吴庭天; 李苑菱
    • 摘要: 滩涂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尤其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海南岛红树林种类丰富且生长较好,通过对红树林沉积物有机碳组分的基础研究有利于提高对红树林湿地固碳能力的评估精度,加深对海洋蓝碳的认识。以清澜港红树林5种典型群落类型为对象,比较分析表层土壤(0-10 cm)总有机碳(T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类型间,土壤TOC、MBC、DOC和EOC含量均值分别为66.76 g/kg、177.08 mg/kg、25.49 mg/kg和2.34 g/kg。对比发现,土壤TOC在角果木群落中含量最高,但各群落间无显著差异;土壤MB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角果木群落和杯萼海桑群落显著高于榄李群落;土壤DO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海莲群落和角果木群落显著高于其余群落;土壤EO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角果木群落显著高于海莲群落和正红树群落。(2)活性有机碳各个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值大小依次为EOC>MBC>DOC。土壤EOC、MBC、DOC的分配比例分别介于3.23%-4.02%、0.22%-0.36%、0.02%-0.08%之间。(3)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N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单独解释率最高。土壤pH在土壤的单独解释率最低,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影响较小。(4)土壤TOC、MBC、DOC、EOC与土壤TN、含水量(SWC)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潮位以及不同群系类型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浓度。
    • 吴义远; 董文渊
    • 摘要: 根据1951年到2016年长江中下游的气候与土壤数据,采用冗余分析与蒙特卡洛检验方法,分析其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近60 a的气候趋向暖干,即气温平均每10 a上升约0.1°C,降水平均每10 a下降34 mm。该趋势导致降水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每10 a的降幅为15.68 kg·hm^(-2),其他生产潜力整体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气候生产潜力平均每10 a上升88.30 kg·hm^(-2),蒸散生产潜力和标准气压生产潜力平均每10 a均上升96.86 kg·hm^(-2)。从分布看,气候生产潜力从西南到东北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土层厚度、有机质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呈现从西南到东北递减的趋势;土壤密度、土壤pH值、速效磷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从西南到东北呈递增的趋势。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土壤因子对其气候生产潜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层厚度、有机质与气温生产潜力;土壤pH与降水生产潜力均呈正相关性。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各气候生产潜力均呈负相关性。其中,速效钾是影响长江中下游气候生产潜力的主导因子(P<0.05)。单从气候因子估算长江中下游植被生产潜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考虑土壤因子的影响。
    • 罗毓明; 谭向平; 邹晓君; 饶兴权; 林永标; 申卫军
    • 摘要: 为了解长期植被恢复的成熟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东鹤山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南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相似(坡度、坡向、海拔)、30 a生4种类型人工林(桉树混交林、马占相思纯林、乡土混交林、针叶混交林)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林下植物组成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林林下植物类型丰富,均可形成乔-灌-草垂直结构;4种林型林下植物组成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桉树混交林与针叶混交林、马占相思纯林与乡土混交林的灌木层组成相似;桉树混交林与马占相思纯林、乡土混交林与针叶混交林的草本层组成相似,而桉树混交林与针叶混交林的草本层组成极不相似。林分类型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马占相思纯林林下灌草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3种混交林(P<0.05),灌木物种数、个体数最少;针叶混交林林下物种丰富度最高。林分郁闭度与林下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P<0.001),林下植物分布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桉树混交林、马占相思纯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不同形态氮含量相关,有效磷、全磷影响乡土混交林林下物种的分布,针叶混交林受土壤酸碱度、全钾的影响较为明显。在4种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中,乡土混交林多样性,均匀度最高,优势度最低,具有更佳的保育和维持林下生物多样性功能。因此,乡土树种混交林更适用于生态公益林构建或对一些针叶林及外来树种纯林进行林分改造。
    • 韩旭; 周建伟; 冯海波
    • 摘要: 为探究贺兰山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后植被恢复情况,依据生态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根群结构调查,以及植被地下生境土壤肥分养分取样与测试,对背景区与恢复区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不同植物群落的地下生境范围,并进一步探究了影响植被恢复的土壤因子。结果表明:(1)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存在6种植物群落,背景区为针茅群落和白莲蒿群落,修复区在这两种群落之外新增了华北米蒿群落、寸草苔群落、火炬树群落和香蒲群落;(2)相较于背景区,修复区的针茅群落和白莲蒿群落的植物种类更丰富,且优势种的优势度较低,个体分布较为均匀,表明修复区针茅群落和白莲蒿群落存在向背景区演化的趋势;(3)地表以下0~20 cm土壤深度范围内是研究区植物群落主要的植物根系功能区,在此范围内修复区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远高于背景区,而修复区土壤中全磷含量低于背景区,土壤中磷成为制约植被恢复的主要元素,并且在植物根系功能区范围内,部分矿区仍存在土壤酸性污染,影响了植被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山生态修复的覆土厚度、植物类型、土壤肥分等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 王飞; 郭树江; 纪永福; 张莹花; 韩福贵; 张裕年; 张卫星; 宋达成
    • 摘要: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功能性状研究的重点,环境因子驱使植物功能性状发生变化,进而推动群落发生演替。本研究以民勤不同演替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严重衰退阶段)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演替阶段白刺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旨在揭示白刺对干旱荒漠区土壤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白刺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叶全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白刺叶功能性状变异范围是0.39%~11.99%,均表现为弱变异,其中比叶面积最大(11.99%),叶全碳含量最小(0.39%)。(2)白刺叶功能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叶全氮含量可作为白刺叶功能性状变化的主要指标。(3)除pH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因子随退化程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小值出现在发育阶段,最大值出现在衰退阶段。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全氮含量是影响白刺叶功能性状变化的主要土壤因子。上述研究结果深化了对白刺灌丛沙堆演替的认识,为荒漠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