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归一化植被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790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1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569265篇;相关期刊346种,包括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遥感信息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西北地区学术年会等;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相关文献由26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晶、肖乾广、付刚等。

归一化植被指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1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69265 占比:99.86%

总计:570036篇

归一化植被指数—发文趋势图

归一化植被指数

-研究学者

  • 李晶
  • 肖乾广
  • 付刚
  • 刘丹
  • 刘少军
  • 卓嘎
  • 吴博文
  • 张京红
  • 张友水
  • 张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颖迪; 王卫光; 魏佳; 童山琳
    • 摘要: 明确热浪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对于工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至关重要。基于中国712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以超热因子为指标定义热浪事件,并选择热浪次数、最长持续时间、频次和强度4个指数分析1961-2017年中国地区8个子区域热浪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探究热浪事件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热浪指数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且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发生突变。热浪次数、最长持续时间、频次在中国青藏、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多年均值和变化趋势较大,热浪强度的多年均值和变化趋势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变化特征。热浪事件对植被的生长情况具有显著的影响,在东南沿海、内蒙古东部和新疆东部地区热浪事件对植被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在中国西部、青藏和西南地区热浪事件对植被生长的促进作用较明显。
    • 陈玉兰; 焦菊英; 田红卫; 徐倩; 冯兰茜; 王楠; 白雷超; 杨雪
    • 摘要: 植被对改善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关键作用,系统研究黄土高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关联性,可为新时代黄土高原植被高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2000—2017年年均植被NDVI为研究对象,选取气候要素、地形因素、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等自然环境因子,运用GIS和地理探测器技术手段,在剔除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栅格的基础上,研究黄土高原年均NDVI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2000—2017年黄土高原年均NDVI值在0.016—0.72之间,呈地带性分布,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升高,大于0.3的区域占50.23%;2000—2017年黄土高原年均植被NDVI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且在不同植被区、地貌区、土壤区和气候区中,NDVI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具有差异性。年均降雨量对NDVI空间分布具有强解释力,是黄土高原85.20%的区域植被生长的主要制约因子;约12.01%的区域主要受土壤类型影响,为中等解释力,其余区域的植被生长主要受年均气温,日照时数或海拔影响。建议综合考虑不同环境条件下植被NDVI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影响因子的空间关联性,明确不同区域中植被NDVI的环境制约因子,以制约因子定植,在防止土壤干燥化、贫瘠化的前提下,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以期促进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高质量发展。
    • 陈晨; 王义民; 黎云云; 周帅
    • 摘要: 研究不同气候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气候因子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对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2—2015年GIMMS NDVI 3g数据集,运用均值法、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偏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残差法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不同气候区生长季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因子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82—2015年黄河流域及不同气候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际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干旱区变化波动平稳,半湿润区变化较明显。②34 a来各气候区大部分地区植被呈显著增加,半干旱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大,不显著减少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区西南部及南部。③各气候区降水、气温、日照时数对NDVI表现出正影响,且日照影响最大;在半干旱区降水对NDVI影响最大,在半湿润区影响最小,在半湿润区气温对NDVI影响最大,在干旱区影响最小。④34 a来,人类活动对各气候区植被的积极影响明显大于消极影响。
    • 林帅; 刘会欣; 张强; 刘纯; 樊晶晶; 周斌; 刘阳; 黎云云
    • 摘要: 为研究21世纪初期张家口市植被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以张家口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张家口市2000年—2019年的月尺度栅格数据,采用遥感技术对栅格数据进行处理统计,采用一元线性曲线和空间分布图像对植被变化进行时空分析,采用滑动T法和改进的有序聚类法对归一化植被指数序列进行变异诊断,采用差值法对栅格图像进行计算,得知均值NDVI和生长季NDVI整体时空变化情况和变异前后的时空变化情况,最后统计分析了年均NDVI与生长季NDVI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张家口市年均NDVI与生长季NDVI在时间上均呈增长趋势,空间上植被覆盖由东南到西北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经过综合分析确定植被变化序列的变异点为2015年,发现年均NDVI和生长季NDVI在变异点前后从时间和空间上均呈现出变异点前植被覆盖增长,变异后植被覆盖减小的趋势。且发现张家口市冰雪及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植被变异有着密切关系;应用差值法发现,年均NDVI和生长季NDVI的植被变化特征均表现为2014年植被覆盖最高,2014年与2009年间的差值变化最明显。
    • 曹永香; 毛东雷; 薛杰; 苏松领; 开买尔古丽·阿不来提; 蔡富艳
    • 摘要: 绿洲-沙漠过渡带是绿洲与沙漠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缓冲区,对维持绿洲稳定与防风固沙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选取1993—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像元二分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小尺度区域长时间序列的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在近25 a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年均NDVI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高NDVI主要分布在其东南部,而低NDVI主要分布在其西与西北部;(2)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23,其中1993年、1998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这6期的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分别为0.20、0.18、0.19、0.23、0.27、0.28,植被覆盖度在不断增加;(3)植被覆盖度总体以中等和低覆盖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73%、21.47%,其次为低、较高、高和极低覆盖植被,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48%、20.39%、20.12%、7.26%。植被覆盖明显变好区域所占面积较小且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南部及策勒河流域周边,其余变化等级的植被覆盖分布较分散;(4)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是影响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植被对降水量和大气相对湿度的敏感度大于气温,其中人工造林、耕地面积、人口数量、防护林面积分别在第一主成分分析中占0.850、0.810、0.853、0.779,大气相对湿度、降水量和牲畜存栏数分别占第二主成分分析的0.845、0.753、-0.608,气温占第三主成分分析的0.883。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植被变化、影响因素、植被保育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罗晓玲; 杨梅; 李岩瑛; 蒋菊芳; 聂鑫
    • 摘要: 利用石羊河流域2000—2016年卫星遥感数据和7个气象站1961—2020年逐日沙尘暴资料,使用一元回归趋势法、线性倾向率、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该流域植被覆盖与沙尘暴频次、持续时间、强度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关系,探讨其对沙尘暴发生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流域植被轻微增大,NDVI以每年0.0009的速度增大,2007年开始恢复,2010年以后恢复比较明显,上中游恢复速度比下游快。沙尘暴频次显著减少,年际倾向率为-2.8 d/10 a,近10年减少最显著,较70年代减少14.5天;中游减少速度较慢,下游减少速度较快;四季减少速度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沙尘暴持续时间显著缩短,年际倾向率为-12.2 m/10 a,近10年持续时间最短,较70年代缩短了60.9 min;中游缩短时间较慢,下游缩短时间较快。沙尘暴强度无明显变化,最小能见度维持在0.496 km左右。沙尘暴频次和持续时间与当年和前1年全流域NDVI、NDVI>0.3面积、上中下游NDVI呈显著负相关。沙尘暴强度与当年全流域NDVI、NDVI>0.3面积、上中下游NDVI呈弱负相关,与前1年的NDVI因子呈弱正相关。流域植被覆盖的改善对沙尘暴有明显抑制作用。
    • 王思; 张路路; 林伟彪; 黄秋森; 宋亦心; 叶脉
    • 摘要: 基于MODIS-NDVI遥感植被指数,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提取,结合趋势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对2000—2020年间广东省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广东省植被覆盖度整体以0.23%/a的变化率呈波动增长趋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呈现出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递增的趋势;(2)广东省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介于0.7—0.76,以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为主,低植被覆盖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7%。全省以植被改善为主(78.18%),显著和极显著退化区域占全区面积的5.84%,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粤东沿海以及粤西沿海等地区;(3)研究区以耕地与林地的图谱单元互换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在耕地和林地的占用和补充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反映出城乡建设过程中对耕地和林地的大量占用;植被覆盖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响应联系,且各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度的贡献各异;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化的图谱与植被显著和极显著退化区高度重合,说明耕地和林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化是造成植被覆盖退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珠三角地区最为显著。
    • 曹亚楠; 孙明翔; 陈梦冉; 何永涛; 宋宏利
    • 摘要: 探讨降水变化对藏北高原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对于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稳定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0—2016年MODIS-NDVI遥感数据分析藏北高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状况,并利用气象数据计算生长季降水、非生长季降水、降水集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ed index,PCI)和降水重心(Precipitation centroid,PC)指数,说明藏北高原降水格局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降水变化对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藏北高原的植被覆盖度呈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植被覆盖度下降,而北部和西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藏北高原降水年际波动较大,除藏北高原东部和西南边缘地区外,其余地区降水常年分布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生长季,降水重心大致分布在6—8月间,且中南部有推迟趋势;藏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主要受生长季降水的影响,生长季降水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正相关,而非生长季降水、PC和PCI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 郑舒元; 李亚强; 董亚坤; 海燕; 王建雄
    • 摘要: 洱海流域地处云贵高原,植被变化趋势受多个因子影响。利用2010―2015年的Landsat TM/OLI影像,分别用BP神经网络及偏最小二乘拟合构建NDVI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洱海流域NDVI呈现傅里叶级数变化,先下降后升高的规律;空间尺度上,洱海流域西部与东北部植被整体改善,中部及南部地区植被退化较为严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知气温、海平面气压、紫外强度与短波辐射对NDVI变化影响较大;BP神经网络对洱海流域NDVI变化拟合效果较好,结果基本符合洱海流域NDVI变化规律;偏最小二乘模型对洱海流域NDVI值拟合效果较差。
    • 李润东; 田文东; 于海群; 李鑫豪; 靳川; 刘鹏; 查天山; 田赟
    • 摘要: 【目的】探究温带落叶阔叶林物候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高植被固碳模型和区域碳固定模拟的准确性。【方法】以北京松山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数字相机时间序列数据提取相对绿度指数(Gcc),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将Gcc和SRS-NDVI测量仪测定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通量数据拟合估算出的物候指标作对比,分析其差异性。【结果】观测期间,Gcc与空气温度(T_(a))、土壤温度(T_(s))、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光合有效辐射(PAR)、饱和水气压差(VPD)和降雨量(P)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6、0.29、0.45、0.65和0.25。Gcc、NDVI、GPP提取的生长季开始时间(SOS)分别为第129、116、110天,生长季结束时间(EOS)分别为第277、277、283天,生长季长度(LOS)分别为148、162、173天。【结论】植被生长主要受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气压差影响,降雨对相对绿度指数具有“触发”作用。与通量数据提取的物候指标对比,数字相机和SRS-NDVI测量仪能够敏感捕捉到植被生长动态变化,数字相机对生长末期的捕捉精度高于生长初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