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3年内共计6231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90篇、会议论文325篇、专利文献6731篇;相关期刊2111种,包括资源科学、中国水土保持、中国棉花等; 相关会议184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技术及管理”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2012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等;黄河流域的相关文献由835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志峰、刘昌明、彭少明等。

黄河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90 占比:45.50%

会议论文>

论文:325 占比:2.51%

专利文献>

论文:6731 占比:51.99%

总计:12946篇

黄河流域—发文趋势图

黄河流域

-研究学者

  • 杨志峰
  • 刘昌明
  • 彭少明
  • 杨付新
  • 王浩
  • 左其亭
  • 付小琼
  • 王煜
  • 王秀玲
  • 任保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金振兴; 王成新; 于尚坤; 李梦程
    • 摘要: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流域内工业绿色竞争力的测评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以黄河流域沿线各省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工业绿色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测度和分析2008—2017年各省区工业绿色竞争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层面上,黄河流域沿线省区工业绿色竞争力水平整体基本稳定,其中山东省最为稳定,青海、甘肃、陕西、山西4省基本稳定,河南、内蒙古2省区上升幅度较大,宁夏回族自治区排名下降明显;(2)空间层面上,黄河流域沿线各省区的工业绿色竞争力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的特征,其中山东省得分最高,青海省得分较低;(3)通过障碍度模型研究表明,在准则层层面,工业绿色创新不足是阻碍黄河流域工业绿色竞争力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在要素层层面,工业创新能力较弱是主要的障碍因素;在指标层层面,各省区情况不同使得指标层障碍因素各异。
    • 黄俊涵; 付梦雨; 邱冬冬; 倪盼盼; 曲荷盈; 王萍
    • 摘要: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关系着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稳定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针对黄河流域下游山东段不同类型的湿地资源,借助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和干扰度指标入手,分析1980—2015年不同经济类型区内湿地类型及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山东段湿地总面积先减少,2000年后逐渐增加,总体减少72.85平方千米;水库坑塘面积增长最多,增加143.92平方千米;滩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113.86平方千米;湿地转化为耕地的现象显著;鲁西南农业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的湿地面积减少幅度大,济南都市圈内湿地面积小幅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干扰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经济类型区的景观干扰度排序为济南都市圈>鲁西南农业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流域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保护与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徐一恒; 刘学录
    • 摘要: 黄河流域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科学地衡量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水平,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进行了考虑。鉴于绿色GDP能够反映不包括资源损失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国民经济净收入。基于对黄河流域九省传统GDP与绿色GDP双线分析,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基于流域绿色GDP与森林面积为DEA模型的产出指标测算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1)在2010年至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GDP占传统GDP的比例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平均为73%,其中自然资源损失值和环境退化损失值呈持续下降状态,其中自然资源损失值对绿色GDP有显著影响。(2)黄河流域绿色GDP增长速度已经开始超越同期传统GDP增长速度。(3)绿色发展效率在整个研究期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说明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正在逐步加强。
    • 李晨晨
    • 摘要: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核心之一.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结合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从城乡产业经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社会发展等4个维度出发,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流域34个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黄河流域34个城市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且黄河下游城市城乡融合水平整体高于黄河中游和上游.从推动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 关伟; 王超男; 许淑婷
    • 摘要: 采用Super—SBM模型、GML模型测度1997—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能源生态效率,通过构建脱钩模型,探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及能源生态效率的脱钩关系。结果发现:①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生态效率呈增长—下降—增长的趋势,累积增长了15.3%,其中,追赶效率贡献率为41.5%,而技术进步不足。②黄河流域9省区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呈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发展态势,而经济增长与能源生态效率呈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弱脱钩发展态势。
    • 关伟; 王超男; 许淑婷
    • 摘要: 采用Super—SBM模型、GML模型测度1997—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能源生态效率,通过构建脱钩模型,探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及能源生态效率的脱钩关系。结果发现:①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生态效率呈增长—下降—增长的趋势,累积增长了15.3%,其中,追赶效率贡献率为41.5%,而技术进步不足。②黄河流域9省区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呈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发展态势,而经济增长与能源生态效率呈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弱脱钩发展态势。
    • 刘洋
    • 摘要: 农业资源禀赋与农业技术水平相互协调是充分发挥农业生产要素价值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黄河流域9省(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农业技术进步系统和农业资源禀赋系统,采用耦合协调方法分析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结果发现:2018年黄河流域各省份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资源禀赋耦合协调水平基本处于初级协调与中级协调两个维度.2000~2018年各省的耦合协调程度虽有改善,但改善程度不高,除甘肃、山东、山西处于中级协调水平外,大部分省份依旧处于初级协调水平.
    • 耿娜娜; 邵秀英
    • 摘要: 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9—2018年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与城镇化3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其增幅不同。城镇化系统增长态势明显,波动幅度较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系统小,系统耦合度波状上升,且为高耦合;在协调度时序上呈上升趋势,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五个阶段,总体达初级协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城镇化系统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特征,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的倒"V"型格局。从省域来看,除陕西达中级协调外,其余省(区)都为初级协调。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和山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评价值较低,内蒙古、河南、四川和山东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较低。
    • 邵雅静; 杨悦; 员学锋
    • 摘要: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廊道,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关系着全国的生态安全水平。理清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空间互动关系是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镇化发展特征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进一步揭示了黄河流域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作用关系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镇化水平整体提升,综合城镇化指数增长了102.60%,经济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2)2000-2018年黄河流域粮食生产、固碳和土壤保持分别增长了65.32%,59.47%和46.27%,而产水服务减少了21.15%;(3)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在时空尺度上表现出了正向效应的减弱和负向效应的增强,并且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发展不协调的区域在不断扩张。
    • 徐礼志; 李丽
    • 摘要: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对陕西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对陕西省内黄河流域现状和界定和划分作了分析。其次,基于跨区域国家战略政策福利和“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思路,比较流域相邻区域情况,运用SWOT分析陕西省区位条件。最后,针对存在问题包括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短板、黄河文化弘扬不够等,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