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7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572篇;相关期刊1173种,包括南方文物、四川文物、文物鉴定与鉴赏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中华宝玉石文化产业化高层论坛会等;新石器时代的相关文献由315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居中、孙永刚、赵宾福等。
新石器时代
-研究学者
- 张居中
- 孙永刚
- 赵宾福
- 朱泓
- 王心喜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郑云飞
- 丁哲
- 孙国军
- 李法军
- 杨华
- 陈剑
- 韩康信
- 刘斌
- 张广文
- 徐子峰
- 柳志青
- 蒋乐平
- 陈国强
- 陈文华
- 陈洪波
- 刘国祥
- 刘辉
- 吴卫
- 周南泉
- 孙天健
- 江富建
- 王小事儿
- 蒿峰
- 袁靖
- 谭汉杰
- 谭绍祥
- 赵强
- 邵金陵
- 陈文
- 韩建业
- 魏博源
- 五花肉1
- 仲召兵
- 何海锋
- 余翀
- 刘勇
- 刘卫东
- 卫馨桐
- 向安强
- 唐晓峰
- 孙波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宗同昌
- 尚虹
-
-
张倩
-
-
摘要:
棍棒头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开始出现,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大多是圆形器物中间穿孔形成,材质主要是石、玉、铜、陶。至青铜时代,棍棒头材质、样式和功能不断进步,从充当使用工具居多过渡到了实战中应用的兵器,见证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社会的演变。本文根据棍棒头的出土资料,对其进行辨识、分类与功能的探讨,同时结合西亚地区出土的棍棒头资料进行对比,认为棍棒头的出现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
-
陈淑莲
-
-
摘要:
瓯柑源于温州瓯海,作为当地传统柑橘品牌,以温州的别称“瓯”而得名。“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约在新石器时代,在这里居住着的原始瓯人开始制作陶器,于是唐朝之前这里被称为“瓯地”或“东瓯”,人为“瓯民”。温州人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繁衍生息,绣品被叫做“瓯绣”,吃的菜肴为“瓯菜”,烧制各类陶瓷的窑是“瓯窑”,作为地方特产的瓯柑,自然成了唯一被冠以“瓯”姓的农产品……这些“瓯”,带着古老的文化印迹与传承,至今福泽着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
-
-
朱七七;
无
-
-
摘要:
茶文化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中最源远流长的文化之一。喝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成为了中国老百姓最普通的一件事,越往后发展越丰富。而其中,茶器则是茶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具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其鲜明的特点。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开始使用陶制水器,可以堪称茶具的源头。茶饮始于巴蜀一带,当时还未出现专业茶具,往往一器多用。
-
-
蒋旭峰
-
-
摘要:
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典型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地。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作为世界遗产所具有的价值也应进一步得到展示和发挥。
-
-
-
李雪涛
-
-
摘要: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安特生1921年夏在奉天锦西县沙锅屯石穴遗址的发掘活动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安特生的"考察报告"的分析,指出安特生将近代田野考古技术引入中国,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沙锅屯石穴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和制陶表明,当时的辽东地区已经从之前的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了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从而彻底改变了之前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没有新石器时代的历史。
-
-
核桃仁
-
-
摘要:
河南省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古代多个王朝都把都城建在这里,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掘出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今这些历史文物很多都存放于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中段的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主展馆设有16个展厅,展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众多文物珍品,其中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藏品最为丰富。今天瑾小萱就带大家走进河南博物院。
-
-
郑昕雨;
丘志力;
杨炯;
叶旭;
赖舒琪
-
-
摘要:
以欧洲新石器时代硬玉质(翡翠)玉器的兴起、流散、发展和衰亡为线索,对近20年来欧洲各国学者对新石器时代阿尔卑斯山出产硬玉岩(翡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了史前欧洲翡翠用玉的分布范围及其器型特征;并以6000 BC—3000 BC期间法国莫尔比昂湾及卡纳克地区为中心的、广泛流散于欧洲的大型翡翠质玉斧为例,分析了在旧石器技术、新兴资源冲击、主流文化演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欧洲大型翡翠质玉斧形制多样,流散路线复杂的原因。同时,还探讨了不同区域条件下欧洲大型翡翠质玉斧具有的功能,即对超自然环境的崇拜与敬献、精英阶层的权力标识及丧葬礼仪,归纳了翡翠质玉斧消失的三种原因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
林响;
邱丽杰
-
-
摘要:
在艺术设计史中,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已经成熟。尤其是彩陶装饰纹样,从简单逐步走向复杂,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无论是在纹样还是造型方面都趋于完善,这也为后世装饰设计奠定了有利基础。在彩陶装饰纹样上,有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黑色或红色的宽带纹,由直线或曲线为主的几何纹,还有写实的动物纹或人物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过程,许多纹样都随着不同的组织形式构成新的图案内容,以此丰富装饰风格。在现代设计中,彩陶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常常在纹样中得到体现,这充分说明彩陶纹样的重要意义。当今对彩陶装饰纹样的传承,隐含着民族性的意义,将各类艺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为现代设计注入文化内涵。
-
-
徐成
-
-
摘要:
有人认为,三星堆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晩期,三星堆文明又是一个青铜铸造技术极为发达的古代文明,而中原最早的复杂青铜器铸造技术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晚期,此时三星堆遗址已经繁盛,由此推测,三星堆的复杂青铜器出现得更要比中原早,因此认为三星堆才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是受三星堆影响的结果。
-
-
钟雪
- 《第七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中华民族尚玉、爱玉的传统自古有之,动物造型玉器作为阅读我国新石器时代社会、文化等信息时的重要手段,一直为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明确其时空分布规律,并试图归纳出其区域和时代特征.
-
-
王艳玲
- 《第10、11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因距今年代久远,不易保管,所以宁夏博物馆现存的陶器残损的较多.对于已残缺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为了使这类陶器得到更好的保护,必须对残损器物进行修复工作.通过新石器陶碗的修复过程,进一步介绍了陶器修复方法以及修复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等,并为下一步其它时代的陶器的修复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
-
V.N.Tarasenko;
陈思
-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对滨海边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陶器进行了探讨。在过去十五年中,对于早期新石器问题的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新的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若干新遗址,诸如:Ustinovka-8,Vetka-2,Sheklyaevo-7等等。这些发现拓展了我们的知识来源,也为业已出现的发展中的新文化取得了新的证据。最引入注目的遗址之一是Orlinyi Klyuch。该遗址位于一片我们之前从未发现过相似遗址的区域,它提供了新石器时代最古老的陶器。Orlinyi Klyuch发现于Big Ussurka江左岸(伊曼河入口,距Melnichnoe村西北6km),它位于靠近被溪流截断的有18m台地的柱脚建筑的边界附近的一个缓坡之上。这一遗址由V.A.Lynsha和V.N.Tarasenko于1999年发掘,并于2006-2010年进行了研究,发掘面积为28m2。
-
-
江富建
- 《中华宝玉石文化产业化高层论坛会》
| 2012年
-
摘要:
对南阳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研发现了一大批斧、铲、锛、凿、镰等玉制品.研究表明,它们均属于独山玉,其材料为附近“就地取材”的独山,其制作大体经过了选材、打制、切割、琢磨等工艺过程,砂岩、石英砂岩质的砾石、石钻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解玉石”,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这些大量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玉制品表明,黄山遗址是一处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古文化遗存,同时是一处区域性的玉器加工中心.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独山玉器,表明独山玉的开发始于前5500年的裴里岗文化晚期.
-
-
卫馨桐
- 《第七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我国新石器时期的墓葬中经常见到二次葬,按照考古资料来看,这些二次葬大致可分为单人二次葬、多人二次葬以及一次葬与二次葬合葬等类型.虽统称为二次葬,但在对其进行分析的时候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看待,包括原因、背后所包含的社会机制、运行规则等,本文将借助民族志资料与考古学资料,综合分析不同类型的二次葬产生的主导因素是否存在差异;何时消亡,导致其消亡的因素有哪些;是否有明显的存在先后顺序;与早期丧葬制度的变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变是否存在某种关联.
-
-
王榕煊
- 《第七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有一种理论认为社会复杂化与人口增长相关.早期的城市和宫殿中心都是与周边成百上千的村镇联系在一起的.这就需要大地理区域的考古学研究.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新的方法,20世纪中期以来,考古学家已找到许多方法系统地记录与研究众多考古遗址在整体区域的分布状况,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聚落形态考古.如果要研究一个区域里社会的复杂化过程,可以将聚落形态的同时性和历时性特点进行整合研究,从而追溯其演进的具体轨迹,并判断其社会发展的层次.太湖流域是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通过数十年在环太湖地区的工作,似己显示出,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己可以由良渚文化上溯到先良渚文化.大约距今6000至4000年,太湖流域文明因素开始出现并得到持续发展.本文以等值线图的形式表现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至良渚文化遗址的聚落密度,从而寻找聚落密集区域,并检验那些出现新产生的文明因素的遗址是否出现在被找到的全部聚落密集区域中,再进一步检讨社会复杂化过程与聚落密度的关系.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从马家浜文化至良渚文化聚落密集区域内聚落的数量在持续增加;二、那些出现新产生的文明因素的遗址都出现在被找到的全部聚落密集区域中;三、社会复杂化程度显然与聚落密度正相关.
-
-
刘成纪
- 《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暨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
| 2016年
-
摘要:
20世纪以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器物考古的进展,打破了传统国史"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为认识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更趋多元的向度.但是,这种早期文明的多元性,并不能掩盖其文化、政治逐渐走向一体的事实.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史前文明多元性的判定,主要依据当时陶器器型所显现的地区差异.与此比较,青铜铸造技术的出现,一方面接续了陶器,另一方面则以其跨区域的生产模式,将广大的国家疆域连缀成了一个整体.这样,中国早期器具制造史上的陶铜之变,其实就成了中国文明从分离走向合流、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最恰切象征.以此为背景,见于史传的夏铸九鼎传说、殷商青铜器组合式图案,则为中国早期的国家一统观念提供了审美、政治乃至神学的证明.据此也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美学界对史前陶器和青铜器的研究,往往停滞于工艺、艺术或美学的层面,而对其政治价值视而不见.现在是对这种自设樊篱的研究法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
-
LynshaV.A.;
陈思
-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对滨海边区北部陶器及其与中国北部考古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不久之前位于滨海边区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伊曼河谷(Iman River Valley)几乎成了滨海边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地图上的空白区域.然而,在过去的25年里,在伊曼河谷中部的核心地带发现了约40个考古遗址。已发掘的10个遗址中有4个具有多个地层.现已获得一系列29个14C数据。已发现五个出土古陶器的新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OrlinyiKliuv(公元前6370-5750年)、Shivelaza(公元前5500-4000年)、伊曼(公元前2870-1780年),以及两个金石并用时代文化Almazinka(公元前2570-1520年)和Dal'niy Kut(公元前900-400年)。所有这些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露天堆烧。所有的容器都是小平底,现已为伊曼河谷中心区域建立起了一个地方的考古学文化序列(Lynsha等人,2011年),其中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Orlinyi Kliuv及伊曼)在陶器和石器制造方面与中国东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相似之处。
-
-
郁永彬;
吴隽;
张茂林;
吴瑞;
李家治
-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古代保留下来的遗存中陶器最为丰富,承载着我国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类丰富信息。本文在以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单位对我国早期陶器相关科技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相关考古机构对我国南方广西桂林甑皮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浙江浦江上山等若干典型遗址出土早期陶器的科技研究积累,对各遗址制陶原料的选取和加工、陶器成型及烧成方法等一系列我国早期陶器制作的工艺特点、技术内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我国南方不同文化区系早期陶器的工艺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