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319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文物考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82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496篇;相关期刊978种,包括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文博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第七届(2009)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等;考古发掘的相关文献由2975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太鹤、刘诗中、李先登等。

考古发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82 占比:84.58%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1.81%

专利文献>

论文:496 占比:13.61%

总计:3644篇

考古发掘—发文趋势图

考古发掘

-研究学者

  • 梁太鹤
  • 刘诗中
  • 李先登
  • 本刊编辑部
  • 杜金鹏
  • 罗宏杰
  • 许智范
  • 贺云翱
  • 于建军
  • 佚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南竣祥; 李季真; 周磊; 郑智成; 乔晓亮; 申茂盛; 武丽娜
    • 摘要: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考古发掘,可以准确、直观地记录、再现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遗物的三维空间分布状态。近年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软硬件发展迅速,从宏观的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到微观的手持三维激光扫描均发生了重大变革。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坑考古发掘数字化项目实例为参考,梳理目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服务考古发掘及出土文物的数字化技术与应用,阐述利用Model Painter软件进行真三维文物模型建模的基本流程,实现文物数字化存档。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成果,列举在考古发掘现场还原、出土文物数字化拼接、模型虚拟修复、纹理虚拟修复、色彩虚拟修复、俯视图制作和平立剖面图制作等方面的应用实例,为类似项目提供技术参考。
    • 李雪涛
    • 摘要: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安特生1921年夏在奉天锦西县沙锅屯石穴遗址的发掘活动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安特生的"考察报告"的分析,指出安特生将近代田野考古技术引入中国,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沙锅屯石穴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和制陶表明,当时的辽东地区已经从之前的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了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从而彻底改变了之前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没有新石器时代的历史。
    • 李迪; 陈科
    • 摘要: 天冷了,四川省广汉市文物发掘现场的考古工作人员通过一键控温,就能让文物们在"空调房"内"安稳入睡"。这时,肯定有同学要问:"这到底是什么‘空调房’?"其实,它就是2020年大火的三星堆"全透明"考古发掘方舱。过去,对新发掘的祭祀坑,考古工作人员一般会使用竹竿搭建围栏将其"圈住",发掘出来的文物也多半用纸包住,再被放进木质箱子运出去。如今,这些"粗糙"的手段早已被更加精细、高效、安全的方法取代。
    • 摘要: 2022年1月21日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了解到,2021年考古工作者对秦兵马俑一号坑的两个过洞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陶俑25件,其中出土的中、高级军吏俑对研究一号坑军阵排列有重要意义。这次的发掘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具体区域为G8、G10两个过洞。其中,G8清理出陶俑15件,从中提取10件、拼对完成8件。G10清理出陶俑10件,从中提取7件、拼对完成4件。这次出土的陶俑彩绘保存状况较好,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将陶俑运至保护修复室进行保护修复,对俑坑出现的霉菌进行了科学处理,确保了文物和环境的安全。
    • 韩鹏翔
    • 摘要: 渑池鱼池家园工地位于渑池县黄花村会盟路以南、韶峰路以西,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为了配合陈村乡鱼池村及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地下车库和幼儿园工程,保护好工程占地范围内的文物安全,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1年5月开始对该项目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到8月结束,历时3个月。
    • 刘佳
    • 摘要: 实际存在的墓葬绝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躯壳,而是建筑、壁画、雕塑、器物、装饰及铭文等多种艺术与历史形态的综合体。但当我们把墓葬打开向世人展示时,将其迁移并放置在博物馆中,逐渐使具有综合性的墓葬变得单一化、物质化,导致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理由逐渐由接受文化教育转向了"猎宝""赏宝"。文物没有生命,无法开口说话,因此更需要策展人注重综合考虑并展示墓葬的空间性、物质性以及时间性。空间性就是将在墓中构建的专为祭奠死者灵魂特殊的主体空间还原至展览中;物质性则是要强调墓葬中的随葬品并非简单的物品,而与生人所用的有所区分;时间性是要在展览中展示出古人如何在封闭的墓葬空间中创造出生机。
    • 陈克禹
    • 摘要: 笔者主要基于考古发掘简报,浅析建窑兴盛的考古学表征及原因,认为建窑的兴盛期仅为北宋中晚期至北宋末,而南宋时期只是延烧,并非兴盛期。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烧制工艺技术先进是建窑兴盛的基础,斗茶之风影响下的国内市场需求是其主要依据;而南宋时期之所以延烧则主要依靠海外市场。北宋建窑兴盛与南宋延续烧造的原因并非一致,而是市场需求由国内转到海外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 王伟民(拍摄)
    • 摘要: “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环礁内侧。1996年经当地渔民偶然发现,后经考古发掘,通过对其中一件刻有楷书“壬午载潘三郎造”字样的青白釉碗以及其他一些器物的研究,推断该船应是南宋中期,从福建泉州港启航,途径海南,驶向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商船。
    • 摘要: 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获悉,近日,安徽省2022年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陆续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其中繁昌窑遗址、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名列其中。据介绍,繁昌窑遗址2020-2021年的发掘已经揭示了繁昌窑遗址五代文化堆积层和窑场生活区的分布迹象。2022年的发掘,拟结合繁昌窑基础及配套设施环境整治工程建设项目,在遗址边缘部位布方,学术目标是解决聚落考古视野下窑场生产、生活的功能分区以及瓷器产品外运通道等学术问题。
    • 郑新东; 王豫洁
    • 摘要: 考古发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伟大文明的重要手段,如何提升考古发掘成效值得深入研究,而如何在考古发掘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采取针对于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考古发掘中的文物多数处于地下,在发掘现场容易受到地上环境的影响,如果无法很好地控制环境要素对文物造成的各种影响,那么很多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文物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本文以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为研究切入点,翔实阐述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主要任务,深入剖析含氧环境、湿度因素、光突变、微生物四种因素对出土文物造成的影响,并尝试从科学保护、制度完善、人才培养三大方面,提出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应急措施,最大限度确保出土文物免受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影响,确保出土文物能保持原本面貌,为历史研究提供原始资料,为我国文化传承与文明传播创设良好的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