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会员大会暨研讨会
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会员大会暨研讨会

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会员大会暨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福建泉州
  • 出版时间: 2016-10-14

主办单位:中国古陶瓷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会员大会暨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福建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文化内涵不断丰富,逐渐形成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陶瓷文化.作为福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陶瓷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福建陶瓷文化的发展有几个较重要的历史阶段:一是宋代建阳水吉建窑黑釉瓷器的烧造和外销;二是宋元时期德化窑青白釉瓷的烧造和外销;三是元明间德化窑白釉瓷器的烧造和外销;四是明清时期闽南、闽中等地青花瓷器的烧造和外销.福建陶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对产品消费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福建陶瓷文化是值得加以总结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结合窑址考古发掘和海外发现的福建陶瓷,就福建陶瓷文化发展脉络、制造工艺、产品特色等问题做简要介绍和论述.
  • 摘要: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海域发现丰富的宋元沉船资料,从器物组合看它们分属不同的阶段,揭示了不同阶段港口变迁和海外贸易发展变化的过程.宋元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传统南海贸易逐步繁盛,并在东洋航路上不断扩展,揭示了我国东南海商势力逐渐崛起的过程.从考古资料看,宋元时期的陶瓷遗存遍布澎湖列岛,其中85%产品来自福建,12%来自浙江。福建陶瓷中包括福建仿龙泉青瓷、建窑系黑釉盏、德化窑青白瓷、磁灶窑产品等。菲岛上元朝瓷器的出土数量最多,而宋以前的瓷器数量并不多。前面提到的菲律宾广泛发现的景德镇青白瓷俑、枢府型卵白釉瓷器、早期青花瓷、釉里红、铁锈斑瓷等绝大多数均属于元代。菲律宾群岛南部地区还大量发现连江浦口窑及莆田庄边窑等福建产品,这些制品也多见于前面提到的元代沉船遗址中。新安海底沉船的发现,则再一次证明元代包括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在内的东洋航路贸易的繁盛。
  • 摘要: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点和发祥地.我国很多特产如茶叶、丝绸、棉布、瓷器、铁器、果品、纸张等商品,都是通过泉州口岸和漳州月港出口,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通往世界各地.由于是出口地,即形成规模庞大的国内外商人贸易和通往海外的交通中心.在这里,汇集来自全国各种各样准备出口的货物,其中,瓷器是作为大宗出口的重要物品.出口瓷器有来自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浙江的越窑、龙泉窑、德清窑,福建的建窑、德化窑、磁灶窑、漳州窑等等.随着时空穿越,岁月流逝,尽管瓷器有易碎缺点,但又有赖于永久保存的优点,如不属于意外毁坏,世上还能保存相当部分,可在民间、在出口地周围、在丝绸之路沿途和出口消费国等地找到它的踪影,并可通过它去追踪,探索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走向与辉煌.
  •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德化瓷业也应运崛起,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经久不衰.20世纪以来,伴随着水下考古的不断发展,德化外销瓷频频出水,在给世人带来一次次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关于古代海外交通以及德化窑的历史信息.本文拟结合水下考古发现的德化窑产品与德化陶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相比照,体现德化瓷器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角色.
  • 摘要:德化青花瓷,约产生于明代中叶,至清代工艺技术臻于成熟.清代,德花窑大量生产青花瓷,将窑业推向全盛.德化青花的繁荣生产,应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又以乾隆朝处于黄金时段,嘉庆时高潮有所延续,其后呈下坡之势,清末民国时期走入低谷.本文中笔者特选取一些德化窑青花盘精品器物进行描述和赏析,相信对德化窑青花瓷的鉴定与外销历史的认识起到一定的作用.
  • 摘要:明清时期仿生瓷的发展迅速,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福建德化窑所生产的仿生瓷品种丰富、品类齐全,且极具有闽南地域特色.德化窑以其洁白如玉的"中国白"与精湛的瓷塑艺术闻名于世,所生产的仿生瓷精品也多以白瓷为主,造型逼真创新,充满浓郁的民间色彩,成为民间仿生瓷界的一朵奇葩.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陶瓷的“器”与“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相互依存,因此塑造出自成一家的“陶瓷之美”。
  • 摘要: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德化的瓷业蓬勃发展.这时期,德化窑在生产青白瓷的同时就生产出了白瓷,但德化白瓷还不是主流,生产的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明代中叶以后,德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和广泛的市场需求,制造了大量的白瓷,并且以其晶莹剔透、白如凝脂的胎釉及高超的制瓷艺术,博得世人的珍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中国白"、"象牙白"、"猪油白"等.特别是在瓷塑造诣上,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德化窑艺术的高峰.本文试从馆藏德化窑白釉瓷看其文物价值及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影响.综上所述,德化白瓷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俱佳,无论是釉色和造型,还是装饰艺术,在世界陶瓷史上都独树一帜。
  •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福建德化窑与江西景德镇窑、湖南醴陵窑被称为中国三大瓷都.德化窑是福建最具有代表性的瓷窑之一,据近年最新的考古资料证实,德化窑始烧于商周时期,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尤以明代的白瓷最富有特色,明代德化窑白瓷在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在宋元之上,其釉色洁白、釉面莹润,凝脂似玉,胎质致密,由于原材料配方不同,以及窑变现象等原因,产生了不同的白瓷瓷种,主要瓷种有"孩儿红"(白中闪红)、"象牙白"(白中闪黄)、"猪油白"(白润如脂)等,被称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本文主要介绍泉州市博物馆馆藏的九件明代德化窑精品瓷器及其价值,以供参考.这九件明代德化窑白瓷制作精细,造型各异,即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可作艺术品摆放、鉴赏。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德化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是研究德化历史及德化窑产品特征的重要实物资料,体现了明代德化窑的高超制瓷技艺。
  • 摘要:华安位于漳州西北部九龙江的中上游.据考古资料记载,华安东溪窑明清时期是一处陶瓷生产的大窑场,其生产运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华安东溪窑瓷器商品凭借漳州港及周边港口的优势,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商品,远销世界各地.本文拟从华安东溪青花瓷的特征、鉴赏及与周边窑口青花瓷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在器物上几乎没有留下可辨别生产年代的纪年款识,但大部分留有堂号、商号、吉样及笔者等款识,这给华安民窑青花瓷的年代断定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根据采集的标本进行反复的辨别、对比、探讨,获得了许多信息。初步的认识主要分为地域特征、年代特征、装饰特征和工艺特征等。
  • 摘要:东溪窑古遗址位于华安县高安镇的东溪头,是明清时期以生产青花瓷为主,兼烧青瓷、白瓷、米黄釉瓷、酱釉瓷等的民间大型窑场,其产品最具特色、延烧时间长,也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东溪窑的历史源流与明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交通中心——漳州月港、厦门港的兴衰起落、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之一."漳窑器"又是东溪窑富有特色的产品.主要介绍了东溪窑的发现与分布,东溪窑遗址的内涵与年代等。
  • 摘要:华安归德溪得名与归德将军陈政有关.唐军困守九龙山待援屯垦,带动东溪陶瓷业成形与发展,可视为漳州制瓷业的起始点.本文认为,米黄釉开片的漳窑品种受南方越窑影响,至少于宋代发轫,元代已较成熟,明中叶形成闽南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外销瓷并被视为珍宝.兽耳尊作为漳窑名器,体现了漳州窑业产品技艺的最高水平,辨识其纪年有利于了解历史真相,认知漳窑文化.
  • 摘要:本文对怀安窑址1982年发掘资料进行再整理,通过对该窑址的产品、制瓷工具和窑具的典型标本进行类型学考察,将该次发掘遗存出土的器物分为5段4期,将它的工具、窑具等分为早中晚3期,使清晰地看出这些典型标本的演变轨迹,如执壶:从第二期的器矮胖、直口→第三期的器稍瘦高、小喇叭口→第四期的器高甚、大喇叭口;Aa型碗:从第一期的假圈足平底,圆唇,微侈口,腹较深→第二期的假圈足平底,微张口→第三期的假圈足平底,大张口,腹变浅→第四期的圈足.乙类D型垫座则由敞口束颈→敛口弧腰→敛口更甚,直身.通过分期,又使其时间脉络得到进一步清晰.它的最早遗存——T3②B层早于出刻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同三年(537年)"纪年垫座的T3②A层,也就是说大同三年(537年)之前这里已有烧窑,但这两层的器物变化差别较少,因而T3②B层应早不到南朝梁武帝萧衍登基(502年)前的南齐(479~502年)时期;而最晚的遗存——耕土层下的第①层(黄褐色砂土层即原报告T5②层)最晚部分当在贞元年间(785~805年)之后,可推定为晚唐时期或更晚,从而为我国古代瓷窑的断代分期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断代标杆.
  • 摘要:闽清义窑位于闽清县东桥镇义由村、青由村一带,沿闽江支流安仁溪往上连绵约10公里,是福建省最重要的青白瓷窑场之一.该窑址20世纪50年代末调查发现.1983年12月,厦门大学考古专业与闽清县文化局等单位合作,又对该窑址进一步调查,在15座山头发现大量瓷片和窑具堆积.2015年1月至4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义窑下窑岗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一处保存较好的窑炉遗迹及部分作坊遗迹.同时还对义窑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共发现110多处窑址,并采集大量标本.从出土标本分析,产品以青白瓷为主,部分青瓷.器形种类丰富,有碗、执壶、罐、碟、洗、炉等.装饰技法主要为刻划,此外还有少量模印、堆贴等.纹饰有篦划、卷草、莲花、文字(如"寿"、"福"、"满")等,年代大致为北宋晚期至明代中期.义窑产品在国内外遗址、沉船均有大量发现,是我省最主要的一处外销瓷窑场之一.
  • 摘要:南坑窑是宋元时期闽南著名的窑场,生产的青瓷、青白瓷远销海内外.从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出,南坑窑青瓷在泉州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拟就南坑窑在古陶瓷研究中的作用,阐明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发展,南坑窑瓷器在对外贸易中的足迹.南安产瓷历史悠久,窑群是当时的主要产地。早在唐代便有人开始烧瓷,宋元两代是南安瓷的鼎盛时期、东田南坑南安瓷的外销是伴随着泉州港的崛起而繁荣。的深人开展,相信在广大文博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南安瓷会大放光彩,随着近年来海丝申报工作为泉州海丝繁荣添砖加瓦。
  • 摘要:陶瓷是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大宗,这些大量向海外销售的宋元陶瓷作品中,有相当多是以篦梳纹作为装饰.本节中所列出的是古代环中国海域(黄海、东海、南中国海)的水下沉船和遗迹中所发现的篦梳纹陶瓷,且多来自华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至于目前在海外的陆地考古和水下考古中有发现篦梳纹装饰陶瓷的地点,涵盖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甚至远达非洲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等地,几乎只要有出土中国贸易瓷,就可见篦梳纹装饰的踪迹.本节中仅就日本及泰国两地进行讨论,介绍了菊花纹,弦纹,婴戏纹以及莲瓣纹(叶瓣纹)的装饰特色,篦梳纹装饰亦对该地的文化或陶瓷装饰技术造成影响.
  • 摘要:泉州港兴起于唐代,是中世纪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性贸易大港.泉州港的繁荣给泉州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泉州沿海民间发现的航海针簿记录着民间百姓自己的历史地理,传承着祖辈世代留下的宝贵经验,为航海人保驾护航.本文拟以泉州水下考古陆上调查发现的海上航线针簿,浅谈民间航海针簿的历史地理.航海针簿记载着水返潮退、航线、航向、暗礁位置、路标参照物等等。此针簿虽然是民国时期的航海针簿代传承下来的,所以,可以看出小册子藏着航海人的大智慧,但是它承载着前人的经验,并代民间航海针簿的历史地理价值有:时空测算价值,历史文献价值,保障安全价值。
  • 摘要:南平茶洋窑位于闽江上游的茶洋自然村.宋元时期茶洋窑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茶洋窑安后山废窑处采集的青白釉"蜂猴纹碗"属北宋晚期日常生活器皿.但此碗装饰内容特别,宋代器物中常纹饰有莲纹、双鱼、水波、如意……而蜂猴纹饰尚属罕见.碗的底部刻划一只大蜂王,四壁刻划四只背靠背的双手护头、圆睁大眼斜视四周飞舞的蜜蜂,十分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充分体现了窑工们的高超技艺.小猴曲蹲坐在含苞待放的桃枝上,嫩叶树枝春满人间,充满了浓浓的祥和气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窑工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将人们期待的"辈辈封侯"的美好愿望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器皿中.其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 摘要:闻名世界的"鬼谷下山"青花纹大罐的真伪问题,自2005年以后,在国内陶瓷界,收藏界及新闻媒体各方展开了激烈论争,延续至今,余波未平.本文通过对大罐实物的器型、胎地、底足处理、釉色、青花用料、使用痕迹、内壁修胎接痕、施釉特征、纹饰风格等各方面特征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考察,并结合古代历史文献,绘画作品,墓葬壁画,考古出土文物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鬼谷下山"青花大罐的历史真相,以充分的证据证明,"鬼谷下山"青花大罐是一件元代晚期景德镇窑生产的优秀作品.
  • 摘要:本文梳理了"海洋性陶瓷"提出的过程,并对其理论进行了初步界定,比较了"海洋性陶瓷"与"外销瓷"、"贸易陶瓷"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探讨了海洋性陶瓷在我国东南产生的人文基础并概述其历史时空变化轨迹.陶瓷是特定区域内人的文化创造。不同自然与人文环境造就了瓷器及瓷业生产技术鲜明的地域特征。我国东南地区独特的海洋文化背景造就了东南陶瓷鲜明的海洋性特征。要全面、系统地重建东南海洋性瓷业体系发展史,既要系统地收集、整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历代海洋性窑业、陶瓷考古资料,也要认真吸收几代古陶瓷学者在“外销瓷”、“贸易陶瓷”、“海洋性陶瓷”等领域已有的学术成果,通过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整合研究,将东南沿海的陶瓷考古置于环中国海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宏观背景下思考、研究,挖掘我国东南沿海瓷业历史的海洋性特征。
  • 摘要:宋元是中国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沿着不断拓展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陶瓷大量外销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本文通过梳理水下沉船等考古发现的陶瓷器,探讨宋元福建陶瓷的外销问题,兼谈中国外销瓷对东南亚社会文化的影响.
  • 摘要:闽南地区的成熟瓷器生产的历史可上溯至南朝,宋元时期,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闽南地区的陶瓷业进入了鼎盛阶段,窑口众多,产品丰富,远销海外.随着对闽南陶瓷研究的深入,窑业技术也愈加受到重视.装烧工艺是全面了解福建宋元瓷业生产的必要渠道.闽南诸窑由于产品构成和时代存在差异,因此在窑具的使用和装烧工艺上也会有所区别.本文以资料及窑址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闽南宋元时期陶瓷的装烧有一个简要的梳理.
  • 摘要:德化是"世界瓷都",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重要产瓷区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制瓷,宋代,这里的瓷器就远销国外,历经宋、元、明、清迄至现在,外销绵延不断,遍及世界各地区.它的外销范围非常广,目前发现的有亚洲、非洲和欧洲各地,其中以销往南洋、东南亚各国和日本、菲律宾等地为多.这些外销瓷的发现,为研究古代我国海外交通、对外贸易及泉州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 摘要: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之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宋元时,更是被中外人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从这里出发销往世界各地,特别是瓷器,泉州货源充足.尤其是德化,作为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产瓷地区之一,瓷器外销有着悠久的历史,销售范围遍及亚洲东部、南部、西部各国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德化瓷器具有质地纯净坚硬,色泽明亮洁白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主要略述泉州"海丝"文化历史,并介绍部分馆藏宋元德化窑外销瓷,探讨泉州外销瓷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作用.瓷器作为封建时期泉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蕴涵着精湛高超的工艺水平与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其不因年代久远、时空转换而变形变质,使得今天在探索研究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同时,依然能重新一睹中国古瓷的神韵与风采,并通过德化等中国陶瓷外销路向,架构起中外经贸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 摘要:"持物"是指佛、菩萨等诸本尊手持的物品,尤其在密教的诸尊像中,以此来表示契印与尊像的标识.菩萨与诸本尊,随着展现的形象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手势.持不同的持物,就如同菩萨的另一重表情与语言,将他们的心意传达给信仰的人.本文拟对德化窑瓷观音手持物进行归纳探讨,有法器类,庄严器具类,动植物及自然类,藏密特别的持物等.可以这样说,观世音名号中含摄一切法,观世音的法器无量,也代表一切法。德化窑瓷观音像持物完美地表现出德化窑厚重的历史内涵与宗教文化底蕴。
  • 摘要:漳州窑是中国古代外销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漳州月港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港口,漳州窑瓷器的对外贸易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通过文献考究和考古发掘,并对漳州窑瓷器外销东南亚以及经由东南亚转运外销进行综合考察发现,漳州窑瓷器随着月港的扬帆通商已遍及欧洲、非洲、美洲、东南亚、日本等世界各地,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明进程.
  • 摘要:平和南胜田坑窑素三彩瓷是明末漳州窑系外销瓷中的一个品种.因目前发现的窑址单一,传世量小,资料难寻,所以专题研究困难较大,笔者尝试对比海外收藏的素三彩瓷盒和田坑窑标本,浅谈漳州田坑窑素三彩瓷的工艺特点.前文介绍的海外藏素三彩瓷盒,除个别釉层严重剥落外,大都品相较好,不仅器型完整而且纹饰清晰,釉面保存良好,为研究漳州素三彩瓷盒的造型、胎釉、装饰手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且在田坑窑出土瓷器标本中基本能找到这些瓷盒的相同或相似品,将窑址标本与海外瓷盒进行对比,有利于深入了解素三彩瓷的烧制工艺和特点。
  • 摘要:漳窑瓷器技艺失传至今近百年.要想恢复其传统烧制技艺,只有结合古代文献,多参观传世实物并研究窑址出土标本、残器、窑炉,分析胎、釉的化学成分才能实现.用原产地东溪窑的矿物原料,用工匠精神,是寻找恢复漳窑瓷器传统烧制技艺的最佳途径.先介绍了窑火始末,胎、釉和外观特征,造型与纹饰,烧成工艺等,然后对练泥、修坯、制釉、烧窑等一系列工艺进行了复原。
  • 摘要:近年,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及东溪窑调查、发掘的推动和影响下,学术界及陶瓷界更多的开始关注和研究"漳窑"的相关问题.在漳窑的产地、历史渊源、产品介绍、烧造工艺等方面都有了较多的研究,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介绍厦门市博物馆收藏的漳窑人物造像,并探讨其与德化人物造像的异同,在胎釉方面,两者差别较大,制作工艺方面,两者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在造型风格方面,两者的艺术造诣各有所长。从类型上看:两者人物造像都以佛道教人物为主。
  • 摘要:随着华安地区东溪窑的考古发掘,漳州米黄釉瓷器逐渐被了解.但和漳州窑五彩和青花瓷器情况类似,漳窑器在国内藏品数量有限.本文选取几件海外藏漳窑瓷器,分析其特点与来源渠道,以期能丰富目前的漳窑研究.首先,漳窑的发展伴随着当时月港兴起和海上走私贸易繁荣的时期,而欧洲刮起的瓷器热促使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不远万里、扬帆远行,将中国瓷器销往世界各地。在这一大背景下,尤其是利益的驱使下,漳窑,乃至整个漳州窑系才得以繁荣。此外,漳窑器在海内外均不乏做工精良,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藏品,可见当时漳窑是具备烧制上等瓷器的技术,甚至在某些东南亚地区,漳窑属于十分珍贵的传家宝。
  • 摘要:厦门是闽南陶瓷生产的重要地区,迄今已发现从唐代至近代的陶瓷窑址40多处,生产的陶瓷品种包括青瓷、白瓷、青白瓷、黑釉瓷、酱釉瓷、青花瓷及陶缸器、陶器等.厦门古陶瓷生产的兴衰历史始终与海洋密切相关.陶瓷产品在唐五代已通过海路运输销往周边,宋元时期大量销往海外,远至非洲,生产"珠光青瓷"的汀溪窑享誉海内外,其规模之大成为福建瓷业的杰出代表.明清时期,厦门港逐渐形成和发展,近代成为东南沿海国际商埠,厦门本地生产的青花瓷、民用陶缸器等不仅由此销往世界各地,厦门还成为闽南地区漳州、德化等著名陶瓷产区的陶瓷产品集散地和外销起运港.因此说,厦门古陶瓷窑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 摘要:泉州自商周年间始烧瓷器,唐代制瓷工艺的延续,宋元窑业的兴盛,明清甚至现代陶瓷技术的传承,泉州生产的瓷器物美价廉广受海内外喜爱,成为历代外销瓷的大宗商品.泉州东门窑临近泉州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其陶瓷生产与外销繁盛,所生产的青釉瓷故有"土龙泉"之称,泉州作为港口贸易城市,外销需求影响着该地陶瓷生产.现以泉州东门窑出土的瓷器标本为例,探讨其生产与外销情况.宋元时期,泉州地区大量生产仿龙泉窑的青釉瓷、仿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瓷,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器形方面,东门窑采集标本主要还是以日用瓷为主,制瓷技艺方面,制瓷工艺主要有手拉坯和模制两种,装饰纹样方面,东门窑出土的产品纹饰简洁。
  • 摘要:将乐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自然条件优越,蕴藏丰富的瓷土和水源,为陶瓷生产和运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将乐窑位于将乐县境内,因地命名.始见商周,兴于唐代,盛在两宋,明清窑火不断,延续至今.宋代将乐窑主要生产青瓷、青白瓷、酱釉瓷等品种,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色.将乐窑融汇南北方制瓷工艺,博采众家之长,产品以娟秀造型和传神气韵享誉中外,体现了宋瓷不浮、不嚣、不靡、不媚的艺术风格,诠释"美到极致是自然"的艺术境界.
  • 摘要:明清时期闽南地区釉上彩主要有五彩和粉彩.五彩瓷以平和窑和德化窑最为突出,但总体数量在陶瓷产品中所占比例很小;闽南地区粉彩瓷以德化窑产品为大宗,安溪及华安也有少量发现.本文拟就馆藏釉上彩瓷为例,略述其装饰艺术及与景德镇彩瓷的不同之处,同时,又受景德镇窑影响,闽南制瓷工匠娴熟地运用各种装饰技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釉上彩瓷纹样和艺术风格,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并促使制瓷工艺、生产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 摘要:对官窑的传统研究方法,除依据文献资料以外,还要依据北京与台北两所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学者一般会通过研究两院所藏传世"官窑"瓷器的由来与传承情况,来对其性质、年代、窑口等,作出论述.但此类论述,只涉及部分"官窑"瓷器在皇家的独占性、珍贵性和主要特征,却无法体现所有"官窑"建立的过程与确定崇高地位的原因,也因此湮没了其他非馆藏"官窑"的存在.本人对于"官窑"地位的新论述为:"贡茶"、"贡盏"与一朝皇室的兴衰存亡,大体上是一致的.三者之间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休戚与共的因果关系.既然"贡茶"是皇帝派遣重臣,在严格的监管下督造的,那么饮茶必备的"茶盏"须配套上供,也属理所当然.所以"贡盏"成为皇家官窑地位亦就此建立,但最重要的是要有文献、实物的证据来确定官窑地位及得到大家的认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