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化学工业>’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景德镇
  • 出版时间: 2012-10-23

主办单位:中国硅酸盐学会;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

会议文集:’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对柴窑和裸烧陶艺进行了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从欧洲、北美、日本,到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柴窑在世界上变得越来越流行,什么是柴窑裸烧陶艺?这是指不施釉且不用匣钵的陶瓷烧制方法,这意味着火焰和烟能够直接接触到胎体,这将导致烧成的器物上拥有这种烧制方法独一无二的天然灰釉。世界上所有的原始陶器烧制都能归类为“柴窑和裸烧陶艺”,但由于宋代官窑的出现,中国人开始追求无瑕疵和无落灰的完美烧造器物,匣钵被用来保护施过釉的瓷器远离烟灰,民间艺术与柴烧的观念自中国陶瓷文化中消失殆尽。
  • 摘要:基于光纤光谱技术的非侵入无损分析技术,在古代陶瓷研究领域是一项极具前景的技术,特别有助于古陶瓷的工艺、产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物保护的研究。rn 本研究针对古陶瓷的非侵入无损分析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光源、光谱仪、光纤和探头,其中探头设计是技术关键。古陶瓷的表面不是非常规整,为了获得稳定的测量效果,我们专门设计了两种测量探头,一种未使用了聚焦光路,另一种则使用了聚焦光路,它们分别适用于颜色参数的测量和光谱数据的采集,而其设计差别主要是出于测量效率的考虑。为了检验其测量效果,使用聚四氟乙烯的样本进行测量评估,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 摘要:近年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热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再现、展示和复原,增强了对其保护、研究和传播的有效性。众所周知,中国瓷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而瓷器属于易碎品,遗存至今的古瓷器破损很多,多以瓷碎片的形式存在,古瓷器碎片往往混杂在一起,数量极其庞大,传统人工对瓷器碎片(简称瓷片)进行分类和管理的方式比较费时费力。本文以瓷片图像为对象,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以瓷片的釉色和釉面纹理为依据实现瓷片图像的自动分类,方便后期的瓷片管理和修复。
  • 摘要:本文对6至7世纪邢窑制造瓷碗的工艺进行了分析。今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旧属邢州的内丘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古代北方白瓷重要产地,历史上称为邢窑。邢窑陶瓷烧造始于公元6世纪南北朝晚期,终于13世纪的金、元时期,北朝后期邢窑成功烧制出白瓷,促进了北方白瓷体系的形成,邢窑制瓷技术在隋朝得以迅速发展,入唐后邢窑步入全盛,改变了以往青瓷为主导的陶瓷特色,与唐代南方越窑青瓷有“南青北白”之称。
  • 摘要:邢窑陶瓷烧造始于公元6世纪南北朝晚期,这一时期邢窑瓷碗底足具有以下特点:底足呈圆饼状。底面呈从底足边缘向足心凹陷,总体上北朝后期比隋代凹陷的程度要深些.北朝后期底足往往高于隋代,这个高度是北朝饼足更加凹陷的条件。碗腹壁贴近地足处往往在腹壁有或深或浅的沟槽,称作足沟,底足侧面与底面相交处往往切削成“倒角”。因而饼式足、足沟、倒角构成北齐、隋代邢窑瓷碗底足的典型特征,这种底足样式大约保持了一百余年,后被足脚分明的“玉璧底”和“玉环底”逐渐取代。rn 本文以274片北朝晚期至隋代(公元6~7世纪)邢窑瓷碗残片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模拟实验揭示了北齐、隋代邢窑瓷碗底足特有的凹形足底、足沟以及足沿倒角等典型造型的设计依据,饼足凹陷的底面是北齐、隋代瓷碗典型特征之一。
  • 摘要:青花瓷是中国古陶瓷的辉煌成果之一,而钴料的使用是制造青花瓷的关键因素.古陶瓷研究者对青花瓷所用钴料研究非常重视。以前对钴料的研究大都用青花釉测试进行.因青花瓷制作工艺需要,钴矿原料已经过碾磨、添加其它成分(如石英,硼砂,氧化锌等),并经过1300℃高温熔于透明瓷釉而形成的青花釉,其化学组成与钴矿料已并非一致,其物相结构的特性也将消失。rn 本文对钴矿料直接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云南珠明料,江西丰城,江西上高,浙江江山和福建生产的五种国产钴矿料,还有产于伊朗的一种钴矿料。采用PIXE技术测量上述样品的化学组成,采用XRD测定上述样品的物相结构。PIXE结果表明,五种国产钴土矿料中氧化锰含量都很高,其含量在28.0~51.6%之间;而氧化钴含量则不高,其值在2.51~7.45%之间;氧化铁含量在1.42~8.9%之间;都有少量氧化镍存在.上述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相符。测定的伊朗钴料中氧化钴含量高达11.8%,而氧化锰含量仅为0.65%,氧化铁含量为4.72%,并有1.20%的氧化铜。
  • 摘要:本文应用热释光前剂量测年技术对浙江慈溪上林湖及周邻地区11个越窑窑址的200余件青瓷样品进行了热激活特征、古剂量、含水率、U、Th、40K分析测试,以及部分瓷样的烧成温度测试,并同时在几个重要窑址样品采集点埋放热释光剂量计以测试古窑址的环境剂量率。先后应用热释光前剂量熄灭法与激活法分别测定了中国古代各时期瓷样的古剂量,得到前剂量熄灭法技术更适合测定越窑青瓷的古剂量。利用这一测量技术,对采自狗颈山、低岭头、开刀山、瓦片滩、和寺龙口等11处越窑窑址的202个瓷器样品进行热释光年代测定研究.青瓷样品年代涵盖了唐、五代、北宋与南宋历史时期.瓷器样品的热释光前剂量熄灭法曲线图。
  • 摘要:陶瓷鉴定理论是我们从事陶瓷研究和鉴定的方法论支持,目前古陶瓷鉴定主要依靠传统的“目鉴法”辅以科技手段,而未考虑或较少考虑当时社会环境等人文因素,这易使我们在鉴定工作中产生误判。本文以出土元、明青花瓷为对象,从大量的考古资料研究中发现,许多出土文物,在给它们断代定命时不能只从器型学或装饰艺术风格上考虑,还要综合考虑当时的生产能力、丧葬制度、区域和民族的差异性及外来文化等因素,比如目前考古界将部分明初墓葬出土青花瓷断为元代,其实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 摘要:本文根据“六书”理论,运用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参照古代文献,详细解剖陶瓷(磁)结构,系统分析其各个部分的涵义,论证陶瓷(磁)工艺特点、器物特征、文化特色、使用功能、社会意义,从而揭示人们对于陶瓷(磁)的认识历史演进。
  • 摘要:本文对国古陶瓷专用词汇英译进行了研究。中国的传统陶瓷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中国古陶瓷词汇的准确翻译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有关中国古陶瓷词汇的翻译尚不规范,一词多译、错译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青花瓷”一词的英译,目前普遍采用“blue and white porcelain”,直译便成了“青色和白色的瓷器”。近几年也有不少学者对这种译法提出质疑,但像这种对中国陶瓷专业词汇作词不达意的英译的现象,目前正广泛存在于中国古陶瓷器词汇的英译中。
  • 摘要:本文对十四至十七世纪越南在亚洲海洋贸易航路的外销陶瓷进行了研究。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拥有3000 km以上美丽的海岸线处在东西交流之路上的越南被视作东南亚自由贸易门户,在国际航贸易航线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九世纪,随着几个贸易港口的出现以及加入了中国与阿拉伯的贸易,陶瓷获批准正式进入海洋贸易体系并建立了“海上陶瓷之路”。越南是包括越南、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亚洲四个拥有长久且著名的陶瓷生产传统的国家之一。越南也是三个包括越南、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出口陶瓷发展至外国的国家之一,越南陶瓷制造业形成并发展于公元一至三世纪,由于越南人在公元十世纪早期获得了自由,陶瓷制造业也蓬勃发展,自从李朝(公元1010年)开始,越南陶瓷的生产方法不断发展且在产品类型和用于陶瓷的装饰花纹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 摘要:本文对荷兰人的珍贵餐具,画家心目中的艺术精品进行了分析。Klapmuts乃荷兰语,至今未见有中译名.它用于日常用餐时盛汤用,因其形状宛若17世纪初荷兰常见的一种卷沿毡帽或皮帽,故以之为名。它本为普通餐具,何以一跃而成奢侈品,而后又回归寻常百姓家?其演变历程反映了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载体的中国青花瓷在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独特而又影响深远的重要作用。
  • 摘要:曜变星盏复烧,举世并作。台湾李春和曾以土法试釉,潜心钻研建窑系黑釉。本文以春和星盏为研究样本,从样本归纳出生成星釉的“点润原理”。依据点润原理,鬃眼和光色成为辨识星釉之钥,通过辨识之道,严谨定义星釉,此将有助于厘清复烧黑釉星盏之正讹。星釉,黑釉出光之釉相.黑釉以铁发色,铁结晶成点过程同时润化,凝聚成点的结晶作用,加上釉表润化作用,决定星点釉相,此即点润原理。经李春和烧窑经验佐证,黑釉点生于釉层气泡,鬃眼是来不及敉平的黑釉点。
  • 摘要:本文对环氧树脂面团在古陶瓷修复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环氧树脂面团指在环氧树脂粘结剂中加入适量的固体填料,制成如同面团一样的具有延展性的膏状物质,它广泛应用于古陶瓷等文物修复中。至今,关于环氧树脂面团的应用已经有较多报道,专家认为面团最大特点是操作简便。
  • 摘要:本文对高科技材料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探讨。元青花收藏热带来了元青花修复热。现代高科技材料与工艺的发展,尤其是合成高分子化合材料、计算机模拟软件、以及现代口腔修复材料为古陶瓷的修复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是未来古陶瓷修复发展的大方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