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4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史、工艺美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0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447篇;相关期刊475种,包括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四川文物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六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2015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学术研讨会、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等;商周时期的相关文献由934位作者贡献,包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彭适凡、王志芳等。

商周时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0 占比:66.62%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1.36%

专利文献>

论文:447 占比:32.02%

总计:1396篇

商周时期—发文趋势图

商周时期

-研究学者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彭适凡
  • 王志芳
  • 吴昆
  • 吴艳丽
  • 孙明
  • 向桃初
  • 杜建民
  • 韦晔
  • 黄剑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丛苍; 曾丽
    • 摘要: 商周时期是中国医患关系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商、西周时期,巫、医关系密切,巫医掌握着主要的治病救人之法,身份等级较高,神权与王权成为维系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至春秋战国时期,医学摆脱巫术而独立发展,出现了许多民间医者。走下神坛的医者需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技术,医术高低成为维系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这一新型的医患关系为后世所继承,促进了中国古代医学不断发展。
    • 石磊
    • 摘要: 辽西走廊,是一条地理交通要道,更是一条人文历史大走廊。从孕育我国北方先古文明之一的“红山文化”,到商周时期中原诸侯国抗击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前线;从各条走廊的繁荣和废弃,到山海关出现,数百年的战火纷飞……
    • 核桃仁
    • 摘要: 河南省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古代多个王朝都把都城建在这里,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掘出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今这些历史文物很多都存放于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中段的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主展馆设有16个展厅,展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众多文物珍品,其中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藏品最为丰富。今天瑾小萱就带大家走进河南博物院。
    • 郝建杰
    • 摘要: 作为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商周时期的祝寿类语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嬗变的发展历程。先周时期,商、周两个族群祝寿类语辞内涵既呈现出以现实需求为根的共性,又因文化差异而呈现出商人重神性与周人重人情的礼制区别。西周时期,周人的祝寿类语辞充斥于贵族的礼制生活,一元独尊化、现实政治化、亲族人伦化的倾向愈加明显。东周时期,祝寿类语辞的使用出现了向下层贵族泛化的趋势,其礼制内涵也逐渐形式化、空洞化。这一嬗变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不同族群、不同时代礼制的起伏跌宕,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一个轻礼制的新时代的来临。
    • 摘要: 罍是商周时期的青铜贮酒器,制造工艺复杂,因周朝提倡简约,在春秋后期就难得一见,所以,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这件造型独特、工艺精美、器物完整的卷体夔纹蟠龙盖罍就尤显珍贵。此罍于1973年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北洞村出土,通高44.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6.5厘米,重8.2公斤。其盖子为蟠龙造型,整件器物通体以雷纹作为衬底,纹饰以浅浮雕为主,结合细部刻划,有很强的立体感。此罍纹饰分肩、腹两部分,上腹饰以对向变形卷体夔凤,可见突目、利爪、尖齿。高圈足部分饰有一周龙纹,也就是夔纹。早在3000多年以前,辽宁就已是商周文化所及的地区,以卷体夔纹蟠龙盖罍为代表的这批青铜器的发现,对研究北方燕地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中原文化向东北地区的传播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阿迪力·阿布力孜
    • 摘要: 簪与钗是用于固定或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是中国古代妇女常用的物品。先秦时期将簪称之为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女孩未满15岁,发式是丫髻,头上不插笄。女子年满15岁,要举行笄礼,表示已成人。古代男子也用发簪,主要起到固冠的作用。如《释名·释首饰》记载:“笄,系也,所以系冠,使之不坠也”。到了汉代以后,发笄逐渐被发簪所代替。《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簪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大量的发现,当时的发簪以骨簪和木簪为主,此外还有玉簪、蚌簪、石簪等。在商周时期,骨簪占据重要地位,两汉以后,铜、金、银、玉、琉璃等质地的发簪逐渐增多起来。
    • 齐吉祥; 孟凯(图)
    • 摘要: 同学们到博物馆参观时,往往会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看到这样一种纹饰:它瞪着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张着有獠牙的巨口,浓浓的眉毛,大大的耳朵,而人们铸造器物时形成的扉棱成为它又高又大的鼻子。这是什么纹饰呢?我刚做讲解员的时候,按照讲解稿上写的告诉观众:“它是饕餮纹。”那什么是饕餮呢?讲解稿上写的是:“饕餮是一种神话中吃人的凶兽,因为它太贪吃了,竟然把自己给吃死了。”然而,现如今博物馆的展品说明牌上却将这种纹饰改叫“兽面纹”而不是“饕餮纹”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 姜颖
    • 摘要: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我国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萌芽,并兴盛于唐宋时期,为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助力。海上丝绸之路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动力。广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留下了众多丰富的历史遗迹。这些历史遗迹向人们展示了广西和世界的沟通轨迹,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物。要想能够发挥历史文化遗迹的现代价值,必须要做好保护工作,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基于此,对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迹概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以期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参考。
    • 刘雪婷
    • 摘要: 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高度发达,除了常见的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等,人们开始使用较为稀少的青铜农具来进行农业生产劳动。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商周时期青铜农具的定义、分类及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同时对商周时期青铜农具的功用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时期的青铜农具具有祭祀和实用的功能。
    • 刘仁慧
    • 摘要: 棺是用来装殓遗体的一种葬具,使用历史久远,多为木料制作而成,亦有金属、石材等材质,但数量相对较少。单以石棺而言,有文献记载它最早的使用年代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史记·秦本纪》云:“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这一段话是目前有关石棺的最早的文献记载,说明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用石棺丧葬的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