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967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85篇、会议论文82篇、专利文献116166篇;相关期刊1292种,包括文艺生活·文海艺苑、美术教育研究、艺术科技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2012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22届(云南)年会、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Design and Management Summit Forum in 2011 & the Second Design Academic Conference of Chinese Worldwide (IDM 2011)(2011国际创新设计与管理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世界华人设计学术研讨会)等;现代设计的相关文献由504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友柏、刘静、陈静等。
现代设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6166篇
占比:95.90%
总计:121133篇
现代设计
-研究学者
- 谢友柏
- 刘静
- 陈静
- 李若辉
- 李颖
- 王伟
- 王鹏
- Dio
- James
- 凌士义
- 吴丹
- 周小儒
- 庄一兵
- 张馥玫
- 方海
- 李洋
- 萧柏
- 袁浩鑫
- 丁力
- 何静
- 刘峰
- 吕艳
- 宋玉洁
- 尹定邦
- 张帆
- 李东娜
- 李伟
- 李甜
- 李砚祖
- 李飞
- 滕飞
- 王健
- 王颖
- 赵娟
- 邵攀科
- 陈珊珊
- 刘怀敏
- 刘斌
- 刘燕
- 刘飞
- 周婷
- 孙翔宇
- 席卫权
- 张丽
- 张超
- 张雅丽
- 徐青
- 朱毅
- 李娜
- 李晓鲁
-
-
刘昕;
李若辉
-
-
摘要: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该文论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历程,归纳其艺术特征,分析其文化内涵,探讨其在现代设计中的灵活应用。
-
-
沈鑫
-
-
摘要:
中国夏商周青铜器纹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完美诠释了夏商周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彰显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本文以研究夏商周青铜器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为出发点,分析夏商周青铜器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现状,明确夏商周青铜器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及具体体现,提出夏商周青铜器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主要应用策略,以期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
-
叶玉换;
江澜
-
-
摘要:
莲花纹作为中国的传统纹样之一,发端于原始社会,定型于南北朝,盛于隋唐,普及于宋元明清时期。尽管莲花纹有着本土的历史渊源,但它的成熟与发展和佛教的传入密不可分。正是受佛教艺术的影响,莲花纹才开始定型为一种中国的主题性纹样。其在原有佛教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增加了儒家的君子品格、中国佛教的圆融思想、道教的神仙风尚以及民间的祥瑞寓意。对应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拓展,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莲花纹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趣味。直至今日,莲花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设计中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呈现出璀璨多彩的艺术面貌。
-
-
李泓锐;
朱炜
-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审美人生的美学思想带给现代设计的启示与帮助。文章通过对尼采美学思想发展时期社会背景的叙述,分析了其思想产生的原因;结合相关设计案例阐述了尼采美学观点在现代设计中的表达与影响,梳理并总结出其美学思想对于现代设计的启示主要在于强调生命力、以人为中心、打破传统、与时俱进,保持设计活力。给予相关美学与设计研究一定程度上的参考。
-
-
李苗
-
-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单一的“标准化”设计产品已经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即使“标准化”原则在工业背景下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利刃,但仍要以人的实际需求为第一要素,要根据时代背景、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权衡“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切莫走向“过度标准化”。否则,只会抹杀人的个性,把人当作“物”,从而变成机器的奴隶。
-
-
贾鑫伟
-
-
摘要:
时代高速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早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多元与融合、开放的时代,生活各层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中国作为四大古国之一,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积淀自不必多说,同时,作为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一直在高速发展,尤其是经历了几次重大考验后,中国的实力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公认。随着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文化自信"在设计中的体现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个处处是信息的环境中,海报设计也有了更多元化与更深远的变化与影响,"意象"一直都是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意象"元素表现形式的探究,对于现代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
-
郑茜文
-
-
摘要:
以巴洛克艺术风格为切入点,阐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总结巴洛克时期设计的特点及现代产品中巴洛克风格的应用和体现,从多个类型产品中进行归纳阐述,剖析现代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对于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应用,总结巴洛克艺术风格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
-
杨雪;
郝若琳
-
-
摘要:
传统色彩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民族情感与文化内涵,是现代艺术设计的灵感与创意的来源,体现了现代设计的特色。该文从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与作用角度着手,重点探讨现代设计中传统色彩元素的渗透与融合,旨在为提升现代设计的审美价值与丰富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建言献策。
-
-
张彤彤
-
-
摘要:
中国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最为重要的文化遗存,与原始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设计来源于日常生活,并高于生活。本次设计作品对原始彩陶纹样元素进行再设计,将其分解重构,在保留传统纹样意蕴和内涵的基础上,将元素符号化繁为简,使其更具现代美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取向,真正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
-
崔梦茜
-
-
摘要:
传统手工抄纸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传统手工抄纸工艺是随着古代社会不断发展形成的一种技艺,对当时手工纸制造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手工抄纸技艺提升了手工纸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手工抄纸技艺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蕴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所以,应当推进传统手工抄纸的传承,将传统手工抄纸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光彩。
-
-
赵汇鑫
- 《2017工艺美术学术论坛暨第五届北京工艺美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民间美术图形语言在现代设计的教学实践研究中,教师设定“因势利导”、“温故知新”和“学以致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点为突破口去探究民间美术图形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结合现代的表现创意应用于设计中,进而使学生作品既符合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审美特征,又反映出现代人内在寻根的精神追求.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既学习到了现代设计的外在表现手法,同时又感悟出民间美术蕴含的传统精神内涵,以使师生在反思中成长,以客观的态度,在扬弃中继承传统,并且以开放的心态,吸取人类设计普适价值观念,最终使传统可以延续、现代得以进行.
-
-
朱达黄
- 《第五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9 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传统手工艺品是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凝结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具有博大精深内涵的优良传统工艺结晶.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是由文化发展的规律决定的,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传统手工艺艺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手工艺必须注重与现代设计创新相融合.以漆艺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
-
-
-
袁玉晓
- 《2018北京设计论坛》
| 2018年
-
摘要:
2018年9月26日至29日,北京国际设计周什刹海分会场“大美非遗造物节”系列活动在北京金奖胡同5、7号举办.本次活动为期4天,邀请了12位非遗传承人向大众零距离传播非遗文化,带领参与者体验技艺创作,感受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的魅力.大美非遗造物节的体验内容包括剪纸、毛猴、绒鸟、面塑、葫芦彩绘、风车、鼻烟壶、泥人、彩蛋、宫灯、绢花和风筝等项目,通过让参与者与传承人近距离感受非遗,并进行沉浸式体验,让大众近距离感受非遗与设计的融合之美,感受从传统手工艺到生活美学态度的转变.
-
-
袁庆桐
- 《2018北京设计论坛》
| 2018年
-
摘要:
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论坛及展览,既呈现了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和作出的努力,也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设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现代设计的同时,也应对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做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
-
余俊生
- 《2018北京设计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文化产业是五大幸福产业之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必然要求,是北京经济社会迈入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把守正创新作为重要原则,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增长.2017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908.8亿元,占GDP比重达14%,今年1-7月,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5672.3亿元,同比增长15.9%,文化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
-
周武忠
- 《第四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8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东方设计学是一门立足于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吸取东西方文化之精髓,秉持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态度,以传承和创新的角度从传统设计中汲取营养,充分结合现代设计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的设计学科.东方设计学的构建将运用东方智慧以设计的途径服务于今人精神和物质层面的需求,继而搭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以此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文中着力于探讨东方设计学在建构过程中涉及的若干关系,包括东方设计学与东方学的关系、东方设计学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及其文化立场,以及东方设计学与传统和现代设计之间的联系,从而厘清东方设计学与相关学科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东方设计学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勾勒出系统化、科学化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架构.
-
-
Wang Xiaoqian;
汪晓茜
-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建筑是重要的历史载体.在当代,传统建筑和街区的保护更新以及结合传统的现代设计中都需要梳理面对历史的态度和方式,如何以恰当的建筑语言导引一条“诚载过去”之路值得好好思考.既往实践中往往引入和复制了大量的西方模式,造成水土不服和诸多破坏性的建设.而事实上涉及如何面对历史传统时,东西方建筑是有着跨文化的差异.文章探讨了东亚和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中关于建筑记忆,物质和精神统一性的不同态度,以及所引发建造观念的差异,提出当代中国在遗产保护和设计中如何表达东亚思维和审美的几个观点.
-
-
曹盛盛
- 《中国设计理论暨首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说到中国的设计的发展,让人们想起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大高校设计专业的兴办,九十年代设计专业队伍的初具规模,21世纪初的设计国际领域的频繁交流,设计作为经济增值方式,形象提升方面的作用日益被认可.但整体上,都还是跟随着西方现代设计的步伐,在模仿学习中,逐渐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传统,如何在设计中挖掘自己的设计基因、文化根基,成为这条探寻之路中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
-
陈剑
- 《中国设计理论暨首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在"设计"日益走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这一年轻的学科也不断的暴露出一系列自身的急需重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如何重新认识设计的本质,以及正确认识在"设计生活化"的过程中伦理学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