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0年内共计51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87篇、会议论文21篇、相关期刊1803种,包括青春岁月、文学教育、安徽文学(下半月)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中国天台山茶文化寻根探源国际研讨会、第三届湖北省青年学者论坛等;浪漫主义的相关文献由4609位作者贡献,包括石兴泽、王欣、吴亚南等。
浪漫主义
-研究学者
- 石兴泽
- 王欣
- 吴亚南
- 周天楠
- 孙国忠
- 李明辉
- 王颖
- 苏芳
- 季欣
- 张剑
- 朱雅芬
- 杨柳
- 肖霞
- 赵立坤
- 青藤
- 党国英
- 姚小娟
- 徐懿
- 李增
- 林葳蕤
- 汤奇云
- 王彤
- 王敏
- 王洋
- 王蒙
- 石小寒
- 章长城
- 万红芳
- 俞兆平
- 凌继尧
- 刘聪
- 夏多多
- 尹玉生
- 张静
- 强琛
- 於璐
- 李华
- 李正义
- 李莉
- 杜吉刚
- 杨春时
- 杨荀
- 林明理
- 王娟
- 王薇
- 甘露
- 胡继华
- 董婉
- 许淇
- 赵丽娟
-
-
荣博
- 《电影文学》
| 2020年
-
摘要:
《纽约的一个雨天》是由伍迪·艾伦执导的爱情轻喜剧,影片围绕着盖茨比和阿什莉这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情感展开,讲述了一段关于爱情与成长的故事.影片中人物密集的表达心理状态的台词、神经质的举动都具有明显的"伍迪·艾伦式"表达方式,通过一对年轻情侣在两天内的际遇,表达了以盖茨比为代表的美国上层社会"文艺青年"的内心困境,并以略带讽刺的手法探讨了亲密关系的异质化,表达了伍迪·艾伦的浪漫主义电影美学.
-
-
胡雅楠
- 《电影文学》
| 2020年
-
摘要:
电影《庸才》是一部讲述日本灾后如何重新建构体系的电影.导演以日本东京地震的破坏性为视角,切入日本灾后现实,揭露出早已隐藏在日本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尽管影片充满着窒息的氛围,但导演将其革新和反叛的因素灌入,使得影片显露出如史诗般壮阔的浪漫主义气息.本文旨在阐明忧郁浪漫主义与园子温电影的内在联系,透过影片中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进一步揭示影片传达的意识形态.
-
-
高洪生
- 《学语文》
| 2020年
-
摘要:
浪漫主义作家侧重从主观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李白的浪漫天马行空,拓宽了人们生活的空间和观物的视野,带给人们别样的审美体验.在《蜀道难》中,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式浪漫主义的特点.
-
-
-
傅书华
- 《创作与评论》
| 2020年
-
摘要:
作为生命本体生命意义的生命激情,是《心爱的树》所重点表现的内容,也是其后所重点表现的“生命之力”“生命之爱”得以生长的“根”.生命之力的强韧,是作为生命本体生命意义的“干”而存在.生命之爱则是作为生命本体生命意义的花朵而存在.上述这些可以视为是浪漫主义小说之魂,而与此血肉相连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不凡的生活情节、瑰丽的想象、华美的语言,则可以视为是浪漫主义小说之血肉.因之,《心爱的树》是中国文坛上难得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浪漫主义小说在中国不能强盛的命运,是蒋韵小说之所以在中国文坛始终不能成为一个“焦点”“中心”的原因所在.
-
-
石小寒
- 《齐鲁学刊》
| 2020年
-
摘要:
郭小川是忠诚的战士,也是坦诚的诗人."战士诗人"的心理组合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个性追求和行为习惯存在深刻矛盾,并导致其创作道路曲折蜿蜒.但在郭小川那里,"战士诗人"终究是统一的.统一的心源是战士的忠诚和诗人的坦诚.忠诚和坦诚使他的诗歌创作无论顺向高歌还是"逆向"宣泄都是"战士诗人"的生命燃烧.郭小川诗歌的审美力度源于时代政治列车呼啸前进的惯性力,歌颂国家和领袖意志的群体力,维护和巩固政治秩序的助动力,鼓舞斗志、激发豪情、追求理想的顺风力.这决定了郭小川诗歌创作特质首先是革命浪漫主义,然后才是个性浪漫主义和审美浪漫主义,或者说是在革命浪漫主义框架内显示出个性浪漫主义和审美浪漫主义特色.
-
-
王若璇
- 《电影文学》
| 2020年
-
摘要:
2010年以来,中国大陆电影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类型片随之得到长足发展,其中犯罪片在艺术水准与票房成就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相较于香港犯罪片显著的动作性、 场面性与戏剧性,中国内地则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近10年间,中国大陆犯罪片通过对时代隐喻与改编自真实事件的题材取向折射出现实主义本质,通过影像真实感的营造传达出对小人物内心与命运的关切,通过浪漫主义元素的杂糅实现诗意化的人文关怀.
-
-
吴睿
- 《四川戏剧》
| 2020年
-
摘要:
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中,音乐与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浪漫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音乐相继诞生,两者之间彼此渗透,相互联姻,为各自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灵感、素材与方法,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作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其音乐作品中文学性、技巧性兼具,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本文以舒曼的著名钢琴套曲《蝴蝶》为例,分析了《蝴蝶》音乐与文学联姻的特征.
-
-
-
-
金铖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把浪漫主义文学与"革命"简单联接在一起,无法准确地说明一场极为重要的文学变革的丰富内容与深刻变革.弗莱认为只有视浪漫主义为对旧的基督教神话模式的第一次重大改变才能充分理解浪漫主义.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对弗莱的浪漫主义研究中的某些核心观念做出解读,试图展示弗莱如何把他的批评体系与具体文学现象结合在一起,并总结弗莱浪漫主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
舒志锋;
单正平
- 《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德国早期浪漫派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源头,而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理论根据又在康德那里.康德以牺牲哲学的绝对与同一为代价,解决了知识的有效性的问题.但追求哲学的体系性一直是康德努力的方向,《判断力批判》为实现这个目标指明了方向:即通过"美"来实现知性与理性的过渡与联结,但这种联结只在主观形式层面才有可能,具有观念与期备性质.将这种观念与期备客观化、现实化,真正实现哲学的绝对与同一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美学所致力的.席勒、谢林、施莱格尔、诺瓦利斯、荷尔德林的哲学、美学主张都可以看作是这种努力的表达.所以,无论是浪漫派所遭遇的问题,还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的提出,都与康德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此,认为康德是"浪漫主义之父".
-
-
陶楠;
金云峰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废墟"景观是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中最独特的景观语言,它在物、情、境三个空间层次中的表征,传达了历史文化影响下的18世纪英国社会思潮,并且折射出了英国风景园林哲学思想根源——浪漫主义的深厚内涵.同时浪漫主义在英国社会的广泛流传也加速了废墟在园林中的主景作用.通过分析“废墟”原型的表征,能够更加具体形象地剖析浪漫主义的深层内涵:在追求诗意和理想人生中体现的诉求自然解放张扬主观思想,其理想背后的矛盾感伤心理和逃避心理;倡导“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思想;及强烈的民族意识感。与此同时,看到了作为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思想哲学根源的浪漫主义审美对英国造园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实现了英国风景园林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规则到不规则,从正式(古典的感觉)到非正式(浪漫的感觉)的发展和转变。这也验证了园林史学研究中的思想哲学影响形式风格这一观点,分析一种形式风格的产生,需要研究其背后的思想哲学和文化历史背景。
-
-
-
庄沐杨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夏济安日记》中的观影记录,反映了夏济安作为艺术批评家所具备的浪漫主义审美趣味和他对于女性美的欣赏.电影在成为其消遣方式与研究对象的同时成为其苦闷生活的精神出路,并反映出在时世变局下,其作为"后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所独有的复杂精神世界,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也在夏济安的私人趣味中成为一面镜子,其投射出的镜像是这位现代艺术批评家最为本真的心灵写照.
-
-
陆扬
- 《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暨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
| 2016年
-
摘要:
在今天后现代"空间转向"的语境中,空间己不复是仅仅是一个口号,空间的分析势必成为人文学科的一种基础方法,从而,也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基础方法.如果说巴什拉《空间的诗学》演绎了哲学直接介入文学批评的前奏,那么福柯的权力-空间地缘政治学,终而演绎为了性取向-性别建构的主体性空间对峙.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作为空间批评的主流谱系,更大程度上下沿了一个资本空间的批判传统,诚如大卫·哈维所示,国家和资本终将替代巴尔扎克的浪漫主义巴黎幻想.而地理批评作为最为晚近的西方当代空间批评走向,在种族性别研究、阶级分析、伦理学研究的交叉语境下,深入探讨当下西方空间叙事学转向中鲜明的政治寄托,已为大势所趋.当现代都市空间经验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变迁,文学的理解不可能无动于衷.
-
-
-
黄莹
- 《第三届湖北省青年学者论坛》
| 2012年
-
摘要:
中原文化与楚文化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表现出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心理.本文试从蛮夷本色——开放、浪漫主义,冲动、神秘巫祀,达观这三个方面探讨积淀千年的楚文化心理特质.楚人从不以中华正统自居,所以楚文化也从来没有中原文化那样的中心辐射的优越感和排他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一面北和诸夏,一面南抚蛮夷,联合巴、越、三苗等少数民族。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与世居两湖、江汉的自然环境有关,也与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社会环境有关。巫文化的产生是对自然力量的强大和对自我力量弱小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基础源自人们对神灵的信仰,这种坚定的信仰有利于培养出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死的超脱认识。楚人从信仰中获得了力量,这种力量也使他们形成了达观的文化心理。而这种心理,既蕴含着人们宽厚善良的本性,也为楚人在兴邦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中提供了乐观的精神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