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1-10-11

主办单位: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乐用"是指用户乐于去使用.主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方便使用也就是"易用"的;另外一个层面是指用户在使用甚至看见这个产品时就是心情愉悦而"喜用"的.所以"乐用型产品"就是用户"易用"和"喜用"的产品.本文基于工业设计专业本科基础课程"设计心理学"的教学体会和心得,从用户认知和情感角度出发分析影响"乐用型产品"开发的用户心理因素,并从记忆、愉悦体验、象征、习惯、审美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的来说,在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中从分析使用者的“易用”心理和“喜用”心理出发,针对目标用户发现“什么样的产品特征用户用起来是方便、舒适并且是能够让他们喜欢的”。这些产品特征可以作为产品设计最有用的依据展开创意,最终设计出用户期待并且超出预期的“乐用型产品”,研究结果可为实践产品设计开发的参考依据.
  • 摘要:"工业设计"需要一种社会化、循环性的"产业结构机制",当前我国迫切需要构建工业设计的产业链."工业设计"诞生于工业社会萌发和进程中,是在社会化大分工、大生产机制下对资金、资源、市场、技术、环境、价值、社会结构、文化和人类理想之间的协调和修正;是能整合、集成极具潜力"新产业"的机制和平台.中国目前所处的国内外经济社会态势和发展正是急需要把"工业设计"作为中国"新产业结构创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我国自己的新型工业化产业链、新型工业文化的国策.
  • 摘要:设计是一种指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为造物活动.但是,在商业社会的背景下,设计更多地被经济利益的力量所驱使,使其原本具有的双重属性正在被人为畸变.今天,包豪斯及其设计作品仍将极大地引发人们重新认识、借鉴、反思设计的实质内涵.本文对莫里斯、格罗皮乌斯等设计先驱在设计实践和设计思想等方面的探索作了比较和探讨,并结合当下政府、企业、设计、教育所遭遇的问题,再次强调在当代设计中社会责任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 摘要:交叉学科体系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构建,是为了培养适应现当代多元化经济社会模式的工业设计领域人才所提出的,现今作为工业设计高校改革方向的重点对人才全方位思维的培养搭建一个新的发展平台.1919年建立的包豪斯在设计教学中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开创了早期的学科间的交叉,并得到了很好的反馈.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专业学科交叉发展情况不尽如人意.本篇论文就交叉学科在高校中所面临的问题给出了三方面的回答,即对交叉学科的认识不明确,一切尚在起步期;教师对新知识的掌握需要时间去提升自我价值;学生对新学科的负担心理以及对新思维的排他性。并在这三方面基础上举出一些关于如何克服这些外来因素对交叉学科改革的阻碍的措施.
  • 摘要:中国美术学院新近购进的包豪斯藏品及即将举办的该藏品的展览,是一个让中国当下设计及设计教育界乃至国人再认识和研究包豪斯的契机,也创设了一个重新思考设计及教育问题的时机.中国目前的设计及设计教育状况,需要寻找一种精神动力,来消化和改善三十年来人们对于现代设计的狼吞虎咽式的实践和产品质量粗陋的局面.而这种精神(姑且称为工艺精神)曾蕴含于包豪斯的实践、设计中,将之有的放矢地提取并借鉴,是提高人们自身、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 摘要:包豪斯不仅仅是设计教育的典范,更是设计界乃至制造业的楷模.包豪斯精神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设计教育的重新审视,更是对设计现状的进一步反思.包豪斯的"中国化"不应仅限于设计教育中,正如包豪斯并不只是一个设计教育机构的代名词一样,中国化的包豪斯应该是从整个设计行业乃至社会对工业设计以及产品质量的全新认识和高度重视,也应该是对包豪斯的时代精神的全面继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确立,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变的要求更为强烈.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使人们无法再安于代加工或者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时代要求工业设计对社会和经济提供更为强劲的原动力和更为广阔的前景.
  • 摘要:探讨包豪斯学校的相关研究,面向极广且各有专注.但从时代变迁因素和教学实务措施来检视其恰当性的研究,则较为少见.因此,本论文首在肯定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所开创出的理念蓝图及其实践路径,但也对其办校成就与动荡历程的相互影响,引发一些好奇.至于,采取文献资料借以佐证、厘清和整理,乃在重估包豪斯和现代主义的关联与定位.继而才从科技与人文之发展影响来评述现代化理论及其产品美学观之局限所在,并借此进一步说明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学系在"基础训练"和"产品设计"课程规划上,对其不表一致性认同之理由.最后,基于假设和期许,提议五点看法:量产系统之运作理性(含机能主义和高科技);形式基模之本质思考(含基型思维和简约主张),与包豪斯较具有传承关系;符号逻辑之诠释路径(含Memphis、新历史意识、仿生、解构等);弱类想象之创作实践(含Droog.拟像动漫产品等);伦理价值之延伸关怀(含社会弱势、绿色环保、通用设计等)。此外在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学系的“产品设计”教学上,除了对以上五大类己发生的设计思维和风格,秉持兼容并蓄的多元学习态度外,亦特别鼓励个人朝向开放性和个己性,以史具实验性的方法、概念和语言来实践其设计探索。
  • 摘要:包豪斯时代,为机器注入人文情怀和艺术血脉的思想开始成形,由此陆上交通工具走上了越发人性化的进化之路,包豪斯主张设计的对象是人,交通工具使用者的安全就放在了第一位,陆上交通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在速度与安全之间求得平衡,汽车和火车是主要的陆上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陆上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来越快.诚然,高速的移动满足了人类的部分需要,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常态下的人们很少会去考虑安全问题,当危险来临时,人们才会思考是否被无节制的需求冲昏了头脑,这也引出了一个哲学高度的反思,在几何级数发展的科技环境下,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师应该保持最大的克制,毕竟设计的对象是血肉之躯.包豪斯思想是近代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起源,在执行设计时必须考虑人的生理特点,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限制,交通工具在一定的速度内,安全系数是相对可控的。但一旦接近或超越了相对介质的极限行驶速度,安全系数就会骤减。人们只能在速度与安全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高速状态下的设计不能以正常情况论之,必须防患于未然。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完善安全保障系统,做到人力所及的万无一失。
  • 摘要:为了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尽早地考虑人机因素,快速生成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产品,建立人与产品设计的和谐关系,本文提出基于工作空间约束的产品设计方法.即根据工作性质决定操作姿势,将人在该操作姿势下的工作空间范围作为产品设计的约束条件,建立了大、小个头操作者的工作空间数据与产品草模型的关键尺寸之间的关系,快速生成符合人机性能要求的产品.并以CATIA为平台,VB为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了相应的产品设计系统,适用于近身操作的产品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产品开发的成本.
  •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的教育越来越强调抽象知识和概念的传授,而忽视了对感知觉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所激发出来的鲜活感受常常被抽象的课本知识所淹没,在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能力远没有得到开发.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提出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感性与理性之间内在的交汇与融合,揭示了人类创新思维的基本内涵.该理论对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的新设计概念"大设计"孕育而生.当今设计的"跨界"热潮,设计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信息、科技和全球化对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催生了"大设计"的概念;融合环境科学、技术、艺术的"大设计"与以往任何设计概念相比更加复杂和系统化,并将设计推向新的高度,也预示着"大设计"时代的到来.然而,这一新设计概念对大多数设计者来说却很陌生.本文通过探讨"大设计"概念本身及其所使用的新思维方式—系统思维,以帮助人们理解这一处理复杂设计事物的新设计方法.系统思维作为一种整体的、全面的、立体式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是解决当今复杂社会的繁杂事物问题的理想工具.可持续性设计和产品系统设计具有整体性和系统优化的特点,是系统思维在设计概念中的成功运用;从"大设计"的本质内容和时代性特征来看,"大设计"全面的运用系统思维来做指导.
  • 摘要:包豪斯的教育模式是设计学科的世界性基础,在今天依然影响深远,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包豪斯著名的协同教学方式将艺术与工艺结合,设计上趋于理性和功用性,在作坊的教学中,强调对新材料特性的掌握,通过结构与形态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到功能与形态的高度一致性,开了功能美学的先河,提倡功能决定形式,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在现今的设计基础教育中,特别在家具设计专业中,功能与形式统一的关系可以通过结构与形态的训练方式来体现.通过理性的分析获得好的结构,在实践中同时也具备了向多种形态转化的可能性,最终能以结构美学的方式实现产品功能与形式的统一,结构与形态训练对现代设计类人才关学修养和实践能力培养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 摘要:工艺美术相对于工业设计而言,它与传统民艺(folk art)同属于工艺母系——根植于生活的艺术,今天各类对于传统民艺的研究及设计实践其实一种回归,是经历了断层后的一种积极的"反思".事实上,这种反思是必要的,它为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注入新的生命力.一方面,本文通过民艺的概念、研究范畴概述,进而发掘民艺与工业设计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创新实践案例导入,进而探讨在工业设计领域进行民艺创新实践紧迫性与必要性.
  • 摘要:德国包豪斯是一所对世界现代设计影响巨大的学校,对其设计观念的研究有助于设计界把握和思考现代设计思潮的源流和成因,从而对现代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但包豪斯设计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创立者的设计教育理念有着多元的来源,并受到当时德国和西欧社会思潮的影响.本文着眼于包豪斯成立之前已存在于西欧设计界的思想转变和社会上的观念变化,分析了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之后包豪斯以及西欧设计界的影响。一方面,包豪斯的设计观念被类型化,形成所谓的“包豪斯风格”,格罗皮乌斯本人对此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包豪斯又被民粹主义者批评为导致了“国际式”的出现,直接毁灭了建筑(原本呈现多样性面貌的世界各地的建筑文脉)。其实,包豪斯无法承载,也不应该承载这诸多的内容,它只是展现出了一种精神,一种循着时代而不断自我更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传递出一种理念,即对生活、对艺术的坚定信念,这就是包豪斯创立之际西欧诸国设计观念的重大转变,这种观念对于人类、对于设计有永恒的意义。
  • 摘要:谈到与工业革命相关的现代设计教育,形成相对明确的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体系,则包豪斯无疑是一座雄踞起步之处的里程碑.自1923年起,设计教育与机器工业技术相结合的明确理念主张在包豪斯真正形成.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理念和策略有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双重自觉:艺术性与工业技术性的双重自觉,基本知识技能与委托业务项目的双重自觉,产品标准化与个性创意的双重自觉,教学实践与理论建设的双重自觉.包豪斯设计教育的这些双重自觉对于今天的设计教育者们依旧具有不容忽视的启迪作用.
  • 摘要:现代设计,言必称包豪斯.包豪斯之路不是一种建筑风格和教育模式所能涵盖的,而是反映了代表普遍价值的思想和观念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交汇和传播过程.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包豪斯,它见证了人类观念的转变,并以突出的普遍价值泽惠于全世界,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保存和有效利用作为包豪斯历史证明的包豪斯物件是大家共同的责任,而它的前提是,必须为每一物件建立起真实、完整的可描述性信息,同时挖掘、阐释包豪斯内涵及其艺术和科学价值.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收藏的布劳耶(Breuer)作品B3椅(瓦西里椅)为例,建立了可描述性信息的基本构架,提出了科学保存环境的基本标准,并就有效利用问题和拓展设计进行了方案设计的尝试.目前,有效利用包豪斯除了旅游、教育等项目外,还有比较多见的是以高仿制作或是小模型复制方式生产包豪斯物件。把瓦西里椅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延续性设计和丰富,已成为今天在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可以试错的有效利用途径之一。对于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利用,无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还要有足够专业的技术加以支持。因为文化遗产保护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除了来自考古学、民俗学、美术史学、博物馆学、文化地理学、信息历史学、文化资源管理学等多个不同的专门学科的综合知识的集成以外,还比较多地涉及文化遗产与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材料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及相关与交叉的领域。如关于材料内部结构的研究与分析,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后代的保护环境的研究,保护与修复所需的保护材料和保护技术的开发研究等。因此,保护包豪斯与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职责,同时也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 摘要:笔者查阅大量现代设计史资料,针对包豪斯的摄影教育进行专题归纳和整理,主要阐述纳吉等摄影教师对摄影教育的教学理念和贡献,并扼要总结出包豪斯摄影教育的成功经验.包豪斯设计学校是历史上最早将摄影引入设计教育的。将摄影与印刷相结合,通过图像、文字、图形、色彩等要素,运用科学和艺术的组织和表现方法来表现主题。摄影、设计与印刷密不可分,它们是相互作用和依存的关系。在平面设计的诸多因素中,影像传情达意、美化画面作用显著。在包豪斯所处时代,图片真实可信,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拍摄对象。它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容易从情理上得到人们的信赖,增强视觉的可视性,在心理上缩短平面作品与消费者的距离,使平面作品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 摘要:不知道为什么,在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界总有一股力量在排斥着艺术,好像技术中引入艺术的概念,这就不是在搞技术了,而且认为工业的发展就是技术的发展,工业中引入艺术的概念来发展工业,或者说技术的领域引入艺术的概念来发展技术,就是不对的了.这个在包豪斯时代就已经解决的问题,不应该再成为现代中国发展工业设计的一个纠结.工业设计的终极指向是艺术化生存,这是一种高品质生活的概念。产品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的工具,更是增加生活“欢愉感”的载体。要达到这个设计境界,人们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目前的设计总是感觉情感不到位,缺乏视觉上一种“振奋人心”的东西,缺乏一种美学的张扬。因此,设计必须在情感上真正地去关爱人,使工业产品这一媒介将人性的情感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达到心意的通感,从而使消费者提升生活品质。工业设计的本质是来自产品内在的品质是否满足了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的需求。要使产品具有吸引力,设计师就必须对生活方式展开研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往往是文化的力量。
  • 摘要: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物品系列收藏进驻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造型艺术界的大事.本文以遭遇包豪斯为题,梳理包豪斯与笔者经历、此批藏品引进的亲历,以及面对这个时代,作为设计学人当下的思考,来琢磨他山之石,审视德国学人对重要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反过来反省本土攻玉之道,来思索应该有的作为.基于这样一个认识,至少可以做三件事:一、建立一个研究机构——"包豪斯研究院";二、创建一个博物馆,设立一个公共展示平台;三、开启一个开放设计学科的学术平台,来应对这个包豪斯提出的课题.笔者计划在可预见的"十二五"期间,有义务和责任整合各方资源,努力地持续推出一批成果,以此作为来源于城市的收获,努力地创造城市所需而用之于城市,换句话说是取之于民,回报于民.通过这样的思考方式与追究过程,更深一层地反省自己的问题,为中国的原创时代的到来寻求一个清醒的思路与做法.在探索中,破解难题,探寻方法,创建学科,完善体系,完成使命——在杭州与中国美术学院创建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西方近现代设计艺术史研究的重镇.对当前国家提出的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或"中国设计"升级工程能够有所作为.
  • 摘要:20世纪初期诞生的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21世纪迅猛发展的高科技以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交往方式.站在时代变迁的潮头,包豪斯在当时所倡导的诸多理念,对于步入信息时代和非物质社会的当代设计,仍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文章从交互设计领域里的"少就是多"、设计教育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从干中学"以及人本主义精神与当下非物质主义的契合三个方面,来研究和探索21世纪设计和设计教育中的包豪斯理念.九十多年前包豪斯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革命性的,它改变了整个现代设计的面貌。时至今日,包豪斯仍是全球设计界绕不过的一个课题。希望通过设计改变社会、改变生活是包豪斯的重要本质。包豪斯不是在把玩形式,而是在考虑事物的本质问题,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和诗意栖居的21世纪,包豪斯的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继续造福于人类。
  • 摘要:产品设计研究的关键是在"研究"二字,它是产品创新设计的根本,也是产品创新设计的命脉.通过产品研究,设计师可以建立一个产品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才会具有科学依据,不再是以个人好恶为基准的评价标准,才能保证它所产生的设计目标具有可行性,为未来的设计产品化提供相应的保证.产品研究是设计研究的基础,在设计活动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不管一个设计的思想有多先进,多时尚,多超前,最终这些信息还是要通过一个三维的具体形态来表达,这就决定了形态的研究就成了设计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
  • 摘要:包豪斯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与源头,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形成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提出将工业革命后的机械生产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才,正因为它的成功,给后人们以很大的启发.学习包豪斯就是学习现代设计教育的形成与其意义,更重要的在于重新认识了艺术设计,明白作为一个设计师,尤其是工业设计师,需要学习些什么,可以从包豪斯的经典作品中学些什么,这正是在工业设计课程中设置包豪斯课程的重大意义.针对当下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存在教学体系不完善,师资缺乏,学生素质有待提高,教学设施条件不完善等问题,笔者认为,进行包豪斯课程的讲解,使得学生对其历史,作品有了充分理解后,可以对其中的大师作品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解读,尤其在有了实际的作品成品以后,有了如此优越的条件,就可以对这些经典产品进行详细测绘,然后对其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结构进行模拟实验,最终以同样的材料用可考证的当时的方法进行复刻,然后再用现代工艺手段进行复刻,发现其中的工艺特点,就会了解当时设计师制造的过程是多么的辛苦,需要进行多少修改与探索,同时,这个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仅对大师进行了一次解读,更是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使得对材料与工艺的认识更加深刻,培养了优秀的实践能力。
  • 摘要:传统的手工艺产品与现在的工业产品都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展示作品,也是人类构思过程的结果的表现.本文认为两者都是以寻求得体的审美为其终点,同时寻求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用及功能为目的,把服务社会、改善环境等也纳入创作的范围之内.它们两者都是一种展示人类创造力的活动,但手工业者们强调手的能力,工业设计师重视思维和想象力的展示,整合形式、功能、程序、材质和具有原创性的作品.本文主要通过实例对传统手工艺产品和现代工业设计产品当中所共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做一些分析和比较,以期在其中重新找回一些探索和获取新事物的方法,吸取手工工艺的人文制作过程因素,完善工业设计产品的实体本身的重要性和可批量重复制造的属性.唤起人们投入对手工艺的再挖掘,充分认知原始材料性能,找到现代工业设计发展创新的一个突破点.
  • 摘要:包豪斯教育模式开启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大门,特别是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院校的参照范例和构架基础,美国、欧洲都深受其影响.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也不断地探索,配合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中的优点、缺点也逐渐体现出来.包豪斯教育模式注重社会、技术、实践相结合,注重设计基础教育.本文着重研究包豪斯工业设计教育方式对于当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借鉴意义.作者认为,在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纸上谈兵,缺乏实践动手的意识.这所带来的结果是人才培养不实用,企业不敢雇用应届毕业生,人才培养出现"滞胀".本文提出, "实践性"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参考包豪斯教育理念与教学架构.教育注重实践环节,合理的教师体系构建,从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与产业、研究进行紧密结合的实践性设计学习.
  • 摘要:在艺术设计界,人们经常使用"概念"一词,却常常难以准确解释一什么是"设计概念",以及设计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各学科领域对于"概念"的不同定义出发,揭示设计"概念"与艺术设计之关系.通过对设计"概念"的深入解读,探讨艺术设计过程和创意思维的规律和特点与"概念"的关系,揭示设计过程的重要性以及'概念更新'为何有助创意.以期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能够为设计概念对艺术设计创意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将概念更好地运用于艺术设计实践.
  • 摘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有一种特性,即一旦规模化之后就难以停下或缩小.因为如要减产或缩小规模,就必须重新调整已增加的庞大系统,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一旦开始了就没法停止,这种巨大的矛盾,只有通过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才能得到消解,而设计则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具有魔力的一种手段.企业正是用自己的商品制造"流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包豪斯把工业化带来的统一划一作为指导思想,展开了对几何形的美学探求,从而确立了稳固的设计思想—"形态服从功能",解救了大工业生产模式."标准化的美"一直影响人们到如今.
  • 摘要:本文梳理了迈耶时期的包豪斯与工业设计相关的教学改革、设计观念的变革和商业实践等方面的成就;简述了二战后马尔多纳多和格罗皮乌斯对迈耶矛盾的评价的主要内容,分析了矛盾的成因.指出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迈耶促成了包豪斯本质性的转变,使包豪斯摆脱了传统艺术和手工艺的束缚;迈耶时期的包豪斯对二战后工业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 摘要:中国古典弹拨乐器是古典乐器中的一朵奇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弹拨乐器在设计上可以推陈出新,充分吸收优秀中国传统古典弹拨乐器的形制样式并加以创新.并可以打破旧的方式,探索多种艺术表现样式.本文就中国古典弹拨乐器的形制设计、演奏方式、摆放空间、发声方式等,结合实际以艺术设计的思维方法,尝试探索古筝等中国古典弹拨乐器设计生产的发展创新之路作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策略.以工业设计的研究方法,从产品人机使用界面、人体工学为研究手段分析产品,吸收传统优势“再设计”中国古典弹拨乐器,振兴古典民族弹拨乐器产业。依托学院公共实验中心为基础,通过电脑辅助设计CAD、CAM设计输出方式,实实在在地进行实验室产品造型模型研究,结合之前的已有研究成果,积极地与企业合作建立古典乐器设计工作室,以此为市场接轨平台,开发创新古典乐器样式。结合已有的古筝专利成果,对畅销产品的经验总结,继续深化研究,完善设计成果检测标准。
  • 摘要: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教员既包括设计师、工匠、雕塑家,也包括部分早期抽象主义画家.由于抽象主义绘画与包豪斯设计在造型语言上的异质同构特征,以及艺术理想的一致性和社会价值实现方式上的矛盾性,致使包豪斯的抽象主义画家一度成为包豪斯教师的骨干,继而又纷纷离开包豪斯或被边缘化.这一现象不仅使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与抽象主义绘画之间具有了特殊而复杂的联系,也反映出早期抽象主义画家的社会工程理想以及面对现实所作的无奈选择.
  •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包豪斯以来工业产品设计在形式追求上的发展变化,说明产品造型设计的方向早已不是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而是更多关注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人的各种感官及心理因素出发,探讨物可能存在的更多的外部形式语言以及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内涵要素.文章通过分析上世纪产品设计界的造型观念和设计人物,并对比近年来日本设计界的一系列新锐设计活动后,得出结论:未来产品造型的方法应从捕捉人的心理感知着手,将形、色、材料、介质等各种要素均衡考虑,从更高层面把握造型法则与美感之间的联系.
  • 摘要:20世纪初,凭借着一批中国设计界的前辈们对包豪斯的认可、选择、赞赏与引进,中国设计才开始产生了与之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前辈们相信并接受了其由工业时代所赋予的艺术和手工艺高度结合的理念,但人们对于包豪斯的消化、理解则是一个由"误读"发展成为"自觉误读"的过程.前者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拣选,后者则旨在学习外域文化并"终为我所周"式地建立起自己的可能价值体系.那么误读的后果是什么呢?笔者归纳为几个方面:“设计为人民服务”理想的挫折;道路特殊而曲折;艺术与手工艺始终没有很好结合;经济全球化以来,设计在中国常常被狭隘和功利地看成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而忽略了设计与整个社会所产生的更广泛的联系和注重社会因素综合的格局。
  • 摘要:阐述了包豪斯作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无论从专业设计还是艺术教育,都对现代设计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任何设计都是社会整体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与其他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包豪斯历任的教师和教学方式上可以看出它曾深刻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笔者将包豪斯对中国现代设计理念启示归结为以人为本、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与时代相吻合三方面。从中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在追逐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的同时,应该传承并深化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意义与地位.
  • 摘要:包豪斯学派在东方的传播和影响,将随着中国美术学院最近引进的一批德国藏品而进入新的阶段.但是,中国对于包豪斯的讨论,由于地缘和历史流变上的种种原因,向来容易陷入时代性和精神性的双重理解误区之内.剖析这些可能的错失,实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人类文明中的经典,继而通过其成功的造物表现获得属于本民族的前进勇气与动力.
  • 摘要:目前,我国在工业设计的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视创新设计,而学生依靠科学技术理论做创新设计的不多,很多局限在于外形的设计.主要原因是学生大部分为艺术类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和几何等科学理论没掌握好,大学阶段由于受课程时间的限制,工科的知识仅仅学习了表面知识,没有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从静平衡的理论出发,结合设计作品,分析静平衡在创新设计的应用,唤起人们对基础科学知识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产品构造等工科课程中加深各学科知识的认识,在设计中能灵活运用,在创新设计中发挥作用.
  • 摘要:本文从"以包豪斯为中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系统收藏"项目的亲历感受出发,比较了类似设计收藏的各自特点,认为本次收藏的价值不仅在于藏品本身,更是一种设计系统和设计思想的深度引进;进而通过对包豪斯、德意志制造联盟、德国设计与制造的系统关联分析,结合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境遇以及至今未能在整体社会认知层面上解决的两个基本设计问题:形式语言与系统逻辑、设计风格与以问题为中心设计的双重错位,提出建立一种社会性设计共识的重要性.由此,人们更需要研究从手工艺、工业化到信息化的社会变革,通过“以包豪斯为中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系统收藏”的研究,真正以人为本,以史为鉴,鲜活地进行从社会生活、设计创新、工业制造到信息建构的演绎,凸显一种当代设计变革的对比与反思,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提供强大的动力源。
  • 摘要:包豪斯是现代建筑和设计艺术强有力的推动者,在其短暂的十四年办学历程中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它的创始者之一的格罗皮乌斯,一位疯狂而伟大的、坚忍不拔的理想主义者.他和他的包豪斯有着明确的理想、鲜明的教育理念、强烈的直观理性主及后现代特征.然而,包豪斯依然有其粗暴的负面性.它过分地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强调几何构建的裸露形式,反对传统诗性和人文精神的情趣,以致造成工具理性主义在建筑领域泛滥成灾的后果.
  • 摘要:从诞生到解体,包豪斯共计经历了短短的十四个春秋,在这段时间内,这所不大的学校却一直在书写着现代设计的传奇.它甚至由一个集设计研究、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于一体的现代设计集团,发展壮大成为现代设计思想形成的里程碑.它的观点和理念还在延续,它的理想如今已变为现实.本文旨在通过对包豪斯草创、建校、发展、解散及其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回顾,再次重温对这座现代设计精神家园的足迹和辉煌,以期对今天的设计有所启示.
  • 摘要:本文提出包豪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设计教育理念,即通过设计教育完成社会改造、服务大众生活,这一理念的强大的凝聚和延伸力量成就了包豪斯的历史价值.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思考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具体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敏感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勇于发现问题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推陈出新,寻求切实的解决办法,是包豪斯的重要贡献.从教育理念而非课程本身出发的角度既是传统包豪斯研究所缺乏的,也是当代中国设计教育中最值得参照的内容.同样处于历史转型期,包豪斯的理想与实践应成为对照解决当代设计教育问题的借鉴.
  • 摘要:以包豪斯为一个节点,从人类知识谱系的角度对现代设计发生及存在的状态进行一次知识结构及认知逻辑的梳理,以期建立针对设计知识历史的自觉意识与批评精神,促使现代经济结构与文化语境中的设计即使在一种依附性的主体关系之下也能呈现更为有效的知识增长.包豪斯的出现,是一次有意无意地将"设计"的行为概念与知识雏形纳入人类知识谱系的努力.然而,以包豪斯为名的设计变革,其实质性努力却并不在设计知识的系统构建,而是追随工业生产的逻辑推进了一种影响至深的主体性剥离,以及从教育行为至设计拓展的全面实验与机制性加固.包豪斯的瓦解,意味着尚未定形的现代设计溶液从一个实验的试杯倒入另一个试杯,在"设计何为"的知识澄明尚未完成之前又倒入更为混杂的商业主义消费经济汪洋大海,为设计知识乱局的形成制造了事端.
  • 摘要:中国设计教育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也应该说受到包豪斯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中国设计发展的情况,和艺术发展情况不太一样,艺术发展,是从北京开始的,北京是首都,全国的最杰出的艺术家都集中在那里,最好的艺术学院也都在那里,因此,新中国成立几十年间,北京是艺术之都,毫无疑问。设计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是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从南方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经济方面,南方比华北、华东、西南、西北地区都走得早。包豪斯在中国,是一场发展中的经历过程.经过了这个阶段,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就发展到一个更加理性化的、更加关注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现代设计的新时期.期望通过讨论包豪斯在中国,对于认识人们今日的设计教育,了解设计教育中的成功和缺陷起到一定的帮助.
  • 摘要:本文认为,随着"以包豪斯为中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系统收藏"落户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将开启"包豪斯研究"的"新纪元".这不仅意味着人们终于能够充分地"以物证史",而且也将督促国内学界摒除语言的障碍,将更多的研究成果译介进来,而不仅仅只是依赖目前有限的文字资源.本文结合作者对英国设计教育方法的考察,认为当代对包豪斯的研究,除了对其进行严格的历史性研究外,应重在对其精神的把握和传承,包豪斯教育中"美术对设计的浸润"和"回应社会的设计批判"正是其中值得深思的两点.
  • 摘要:魏玛文化把20世纪初的欧洲文化艺术运动推向了一个高峰,对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20世纪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最独特、灿烂的一个阶段.作为魏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新型艺术学院.包豪斯始终致力于德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文艺术与工业机械之间的沟通,是当时欧洲探索工业机械与人文艺术之间融合、协作的典范.在此过程中,由于包豪斯对传统艺术教育决绝的态度和对"精神革命"的倡导及其践行,亦使其成为魏玛文化中理性观念和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层面上最为突出的体现.
  • 摘要:本文将以用户体验设计为基础,对剪纸博物馆体验活动进行研究,并从人、事、物、场四个方面结合现有国情加以分析,借用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 "避重就轻",摈弃传统的剪纸工艺体验模式,从众多艺术表现手法中汲取灵感,创新性地采用拓印体验模式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体验设施设计来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改变了此类博物馆传统的体验模式,并通过目标人群年龄段的区分、体验设施尺度区分和体验内容难易度区分来全面解决问题并获成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