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考古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1年内共计30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文物考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4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208篇;相关期刊1061种,包括文物鉴定与鉴赏、收藏.拍卖、收藏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分会第十届年会暨第四纪古人类一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200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等;考古的相关文献由3223位作者贡献,包括无1、易西兵1、霍巍等。
考古
-研究学者
- 无1
- 易西兵1
- 霍巍
- 佚名
- 向安强
- 吴再丰
- 宋艳波1
- 钱星博
- 冉万里1
-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
- 张强禄1
- 张文绪
- 徐良高1
- 李敏
- 李莉
- 赵冬菊
- 韩宜恒
- 仲元
- 何驽1
- 周立刚
- 唐世贵
- 唐际根1
- 无12
- 李伯谦
- 杜金鹏1
- 杨富学
- 栾丰实
- 王青1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黄剑华
- 黄大路
- 丁永明
- 于海广1
- 付仲杨1
- 令狐若明
- 何德亮1
- 冯向前
- 刘剑1
- 刘庆柱
- 刘树人
- 卫奇
- 周道其
- 奇云
- 姚大全
- 孙勐
- 孙庆伟1
- 宋江宁1
- 张中华
- 张伟
- 张建林
-
-
封磊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顾颉刚先生以古史辨伪而知名,但并不忽视考古实物资料在古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20世纪30~40年代,顾先生受"二重证据法"与"整理国故"的影响,展开了频繁的古迹古物考察活动,成为其学术生涯转折的重要部分,促成其学术事业的再次转换,而学界对此却多有忽略.有鉴于此,文章梳理了顾先生考古实物思想的学术渊源及其古迹古物考察活动,分析了顾先生考古实物思想及其古迹古物考察活动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
王婷
- 《文学少年》
| 2020年
-
摘要:
考古文化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瑰宝。要加强考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促进考古能力提升,促进我 国考古事业,全面地、清晰地呈现我国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提高中国文化自信。本文首先阐述考古文化传承与 保护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然后分析考古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并分析考古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困境,最后尝试探索考古文化传承 与保护的策略。
-
-
- 《意林》
| 2020年
-
摘要:
你见过青铜器、三星堆吗?你听过有关祝融、共工的神奇传说吗?不管你相不相信,考古专家们正利用化石、文献资料等蛛丝马迹,帮你揭开古代事物的神秘面纱。本期意少编辑部走进博物馆,带你回到远古,测一测你对考古知识的了解有多少。
-
-
-
陈卫军
- 《写真地理》
| 2020年
-
摘要:
从考古发现最早的美洲人类遗迹出发,依据最新遗传及古气候领域的研究成果,对长期以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古亚洲北部人通过白令海峡迁移到美洲的假想发出质疑,提出更合理、可能的路径为经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迁移的设想,进而对该路径条件进行了分析;另外针对美洲少量分布,较为特殊的“Y”群体,提出其祖先顺着西风漂流横渡了南太平洋的设想;针对马达加斯加岛原住民,提出其祖先自太平洋岛顺着印度洋南赤道暖流渡船而来的设想。
-
-
潘语晨
- 《当代学生》
| 2020年
-
摘要:
"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人类受牙病所困可不是现代的问题,自山顶洞人以来,就有考古记录记载了人类的蛀牙。很久以前,我们的前辈们都经历了哪些折磨?又有哪些聪明的人缓解了他们的痛楚?在9月20日,全国爱牙日来临之际,我们一起去"考古"。蛀牙"考古"保护好牙齿有多重要呢?拿最常见的龋齿来举例。
-
-
周颖
- 《科普童话》
| 2020年
-
摘要:
相传,擅动古埃及法老墓葬、破坏法老安息之人,都会受到法老的诅咒,使其厄运缠身,死于非命。法老诅咒之说的盛行,要从图坦卡蒙法老陵墓的考古与发掘说起。
-
-
-
-
-
赵青云;
施志平;
臧克成
- 《200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05年
-
摘要:
关于唐青花的研究与探讨,长期以来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而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然而,由于实物标本的数量极为有限,又没有发现其确切的窑口,致使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尽管如此,在学术界还是有许多前辈及有识之士,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有不少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出版发表[1],不仅为我们研究这一重要的学术课题开拓了思路,而且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唐三彩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偶然获得了唐代青花瓷器的实物标本及窑口新资料.这一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唐青花、探寻其创烧历史以及破译烧造唐青花窑口之谜,提供了科学的而又详实的文物资料,同时,也对抢救、保护唐青花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了解在河南民间收藏界尚存有为数极少的几件唐青花完整器,实为难能可贵.现就有关唐青花研究历程、唐青花的考古新发现及唐青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等问题,结合民间唐青花完整器的藏品论述于下,就教于诸方专家.
-
-
-
-
-
王书敏
- 《200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05年
-
摘要: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我国的陶器生产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已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在东汉晚期出现成熟的瓷器以前,陶质器皿在我国古代居民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陶器生产因而也成为我国古代,尤其是史前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在考古发现中,陶器是史前遗址和墓葬中出土最多、最重要的遗物,这不仅表现在出土的陶器数量多,种类丰富、齐全,同时还表现在陶器最能够代表和反映着某一区域的文化面貌和文化特征,是蕴藏着大量的可供比较全面复原当时社会面貌的重要信息资源的物质载体.正因为如此,在史前社会,陶器以及陶器生产已经不仅仅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极好的素材.因而,对于史前陶器以及陶器生产进行研究这项工作,一直受到考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
-
-
-
王春洁;
孟晋辉;
高瑄
- 《第四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CAD/CAE软件对古代机械进行复原及其相应的动力学分析,并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数据.首次将现代科技综合地融入古代机械考古复原研究中,这是一个CAD,CAE技术应用的一个新领域.对古代机械的复原不仅是对古代机械的重建,并且对那些由于资料原因而产生分歧的关键部件进行分析,有助于解开历史之谜.
-
-
-
夏元复;
黄红波
- 《第九届全国穆斯堡尔谱学会议》
| 2003年
-
摘要:
穆斯堡尔谱学今天主要在干什么?一是发展新的方法,二是用来阐明各种新现象.由于它的特别高的能量分辨本领,在特定位置上各种不同共振原子核可以提供其它手段难以提供的局域信息,再由这些局域信息构筑起一个完整的图像,以判断物理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