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
敦煌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02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8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3141篇;相关期刊368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敦煌学辑刊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浙江、甘肃两省敦煌学研究会联合研讨会、第九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等;敦煌学的相关文献由741位作者贡献,包括荣新江、黄征、张涌泉等。
敦煌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141篇
占比:93.58%
总计:14043篇
敦煌学
-研究学者
- 荣新江
- 黄征
- 张涌泉
- 李并成
- 刘进宝
- 白化文
- 韩春平
- 李正宇
- 柴剑虹
- 沙武田
- 郝春文
- 颜廷亮
- 刘再聪
- 刘显
- 刘瑞明
- 王冀青
- 王晶波
- 赵书城
- 赵和平
- 高国藩
- 余欣
- 周绍良
- 姜亮夫
- 姜伯勤
- 季羡林
- 张先堂
- 张子开
- 李鸿恩
- 杨学勇
- 段文杰
- 汪正一
- 汪泛舟
- 耿昇
- 蒙应杰
- 郑炳林
- 郑阿财
- 金夏
- 陈东辉
- 陈国灿
- 陈海涛
- 顾炳枢
- 丛春雨
- 乐凌
- 于淑健
- 付江
- 任半塘
- 伏俊琏
- 余秋雨
- 傅杰
- 储小旵
-
-
李琴
-
-
摘要:
借助中科院NLPIR汉语分词系统和Python核心科学模块scipy对国家社科基金敦煌学研究项目(2000—2019)进行项目数据挖掘和共词可视化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敦煌学研究聚焦于敦煌文献研究、敦煌文学研究、敦煌艺术研究、敦煌历史文化研究等热点领域,但还存在敦煌学外译成为短板、学科理论建构尚需完善、跨学科交叉研究欠缺、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研究不足、冷门绝学亟待加强等问题,期待引起学界关注,并且政产学研协同推进,共同推动敦煌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
-
吕戈
-
-
摘要:
“只要坚持追求和梦想,时光会为每个人馈赠最好的礼物。”对来自俄罗斯的奥莉娅来说,在来中国西北兰州定居的这几年,她用始终如一的专注和热爱,孜孜不倦于敦煌学的博大精深,醉心沉浸于丝路文化的万象包容,徜徉于奔腾不息的黄河之畔,传播着对中国丝路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及痴迷。在岁月的沉淀和感悟中,她成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者。
-
-
-
敦煌研究编辑部
-
-
摘要:
《敦煌研究》是敦煌研究院主办的敦煌学专业学术刊物,为双月刊。《敦煌研究》立足敦煌,面向世界,以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发展为宗旨,主要刊发敦煌学各领域及与敦煌学相关的古代宗教、历史、艺术等学科的研究论文,以及敦煌学资料、研究信息等。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本刊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惠赐佳作。作者投稿请注意以下事项:1.来稿一般不超过15000字符、图片15幅(特殊约稿除外),并提供中英文题目、内容摘要(200字以内)和3—5个关键词。
-
-
呼东方
-
-
摘要:
八十年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从海外留学归来,或从名牌大学毕业,却在最炙热的青春年华放弃更为优越的生活,选择来到西北人迹稀少的荒漠深处,成为千年莫高石窟的“守护神”。如今,这个曾经的疮痍之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随着世界敦煌学中心逐步形成,陈寅恪先生曾哀叹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已经成为过去,世界敦煌学的中心逐步形成。
-
-
叶之声
-
-
摘要:
姜亮夫(1902-1995),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1902年,姜亮夫出生在云南昭通的一个书香世家,受父亲影响,他自小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基。中学毕业后,姜亮夫以官费生资格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在名师指点下遍读经典。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跟王国维先生学习文字声韵之学。1925年9月,还未毕业的姜亮夫就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本著述《昭通方言考》。1927年,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鱼藻轩,梁启超也去了天津,他只得离开清华,辗转到南通、无锡教了两年的中学。后来到上海,在大夏、暨南、复旦等校任教授。
-
-
周百义
-
-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曹雪芹还没有写完,京师士人便争相传阅,脂砚斋等人就开始评点,各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抄本就四处流传。曹雪芹逝世近三十年后,书商程伟元经多方搜罗,并请高鹗补缀,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终付诸梨枣。两百年来,阅读《红楼梦》,讨论《红楼梦》,成了继甲骨学、敦煌学之后的一门显学。
-
-
李舒
-
-
摘要:
最近一直在读敦煌的资料,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片段,王道士的玄奘崇拜,张大千的敦煌菜单……但更为打动我的,是敦煌的那些女性们。多年前我有幸采访过常沙娜先生,春节里又有缘探望了樊锦诗先生。樊先生个头小小的,说起话来声音不大,却是率真直接,一语中的。这些敦煌的女儿们,看上去如水一般柔弱,却有着不可思议的能量,令人心生敬意。或许大家不一定知道,我国第一部敦煌学专著《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正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这位女子,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何正璜。
-
-
日菅野智明;
范丽雅
-
-
摘要:
辛亥革命后,罗振玉携带家眷东渡日本,避居京都,而后他精力旺盛地投入了文物资料的影印出版活动。但罗在避居京都之前曾多次因公访日,在短时期内,与东京地区的汉学家、鉴藏家、书法篆刻家及出版商也有过亲密交流,并影印出版过珍藏的金石文字图录。本文把这个阶段视作罗移居京都后的影印出版活动萌芽期,重点探讨罗与这些学者的交流如何成为孕育这个萌芽的土壤,以及罗的交往圈如何从东京移往京都的历史背景及人事经纬。
-
-
汪正一
-
-
摘要:
刘进宝先生著《敦煌学记》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2021年7月正式发行。该书为刘进宝先生关于亲身经历的敦煌学学习、记录、研究和学术史考述的成果集,内容涉及敦煌学概念和由来,敦煌学发展历程和历史,石窟保护、研究人物的访谈与书评等。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学习、回忆和记录,用朴实的记录文学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代代敦煌学人关爱、保护、研究敦煌文化,宣传优秀传统敦煌文化的奋斗历史,揭示了保护、研究、弘扬和长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使命。
-
-
吴文科
- 《2018“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众所周知,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的学问或者说综合性的学科集群.自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说为1899年)莫高窟第16窟的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被偶然打开以来的百余年间,围绕“敦煌遗书”所展开的各种学术研究,包括延展至莫高窟建筑及其壁画艺术等的种种研究,已使这个由考古学和文献学所支撑,并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艺术学、文学等相关内容而兴起的具有较强广泛性和交叉性的学科集群,成为—种长盛不衰的国际性“显学”.从而在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重镇敦煌赋予更为丰富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十分广阔而又细密的持续探索空间.其间,曲艺研究或者说曲艺学及其在敦煌学中的价值与地位,同样值得特别予以关切和瞩目.
-
-
王晶波
-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试图从文化心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重释百年以来敦煌文化学术的发展历史.因中外往来而产生而繁荣的敦煌,也曾因往来中断而衰落沉寂,最终在新的世界文化交往中,成为丝绸之路上沟通中西、连接古今的重要文化坐标.百余年来敦煌文化学术的发展,也和两千年的敦煌历史一样,深深受到中外文化沟通交流的制约影响.归纳起来看,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敦煌学,其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文化失守、文化保护(保守)、主动出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同时又分别对应着自卑退让、保守自立、自强自信三种不同的文化心态.敦煌学百余年来的兴衰历程,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提出,是中国国力强盛与文化自信的必然产物.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率先走向国际的学科,敦煌学也必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发挥重大作用.
-
-
倪咪·盖茨
-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 2016年
-
摘要: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对美国广大观众意味着什么?2016年对敦煌而言是重要的一年,大型敦煌展览2016年首次在美国举办.在洛杉矶盖蒂中心,三个由敦煌研究院艺术家们手绘的模拟洞窟,四十三件原藏于莫高窟第17窟的精美佛教艺术品,以及采用新科技3D立体虚拟实景的莫高窟第45窟,均受到极大的欢迎.盖蒂敦煌项目、展览会与研讨会标志着一个重要的开端,它提高了美国对敦煌的了解,也提升了敦煌的地位,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中国端口。敦煌不仅使美国公众认识到中国艺术与文化的灿烂和深厚,同时也让他们注意到,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已然与世界接轨。正如中国学者所指出的:这是一个使希腊、罗马、波斯、中东、印度和中国文化交汇的地方。诚如斯言:敦煌在中国,但是,敦煌学属于世界。美国敦煌基金会将继续与敦煌研究院合作,造就跨文化、跨学科的新一代学者,以促进今日敦煌艺术的活泼生机,同时协助保护莫高窟的古朴风貌,由于敦煌研究院高度负责且充满智慧的管理方式,敦煌已经成为文化遗址的楷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