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福建泉州
  • 出版时间: 2016-12-02

主办单位:福建省文化厅;中国艺术研究院;泉州师范学院

会议文集:“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选择"海上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之为"海上陶瓷之路"作为主题,由于篇幅有限,仅选择唐宋中国陶瓷的海上贸易为对象,讨论中国曾经有过的海洋贸易的辉煌.唐代的水上运输发达,强大的海运能力促使当时的中国各瓷区的瓷器得以运销到世界许多国家,当时的贸易,一方面是中国的商人走出去,另一方面是西南亚等地的商人走进来,形成一种循环的流动。宋代由于西北地区战乱不断,陆运困难,朝廷比唐代更重视海外贸易,北宋初年朝廷就在杭州设立两浙路市舶司,以辖管杭州、明州的市舶事务。笔者认为在唐、宋、元,包括明中期以前,中国都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国家,是“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共存的国家。
  • 摘要: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各种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与海洋互动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构成浙江海洋社会有别于内陆社会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以海为生"的经济生活方式是明清浙江海洋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外向型生产的出现是明清浙江海洋社会的重要特征,海神信仰是浙江海洋社会民众的精神支柱,海洋走私与反走私是海洋社会不同利益博弈的表现,人口流动加快是浙江海洋社会形成的又一表现,海洋意识的形成是浙江海洋社会成熟的标志等几个方面.明清浙江海洋社会的形成是浙江沿海民众长期与海洋互动的最终结果.明清时期浙江海洋贸易孔道众多,通过浙江沿海可以到达东洋、西洋乃至南洋各重要贸易地区,更能方便于往来国内沿海各地。浙江作为明清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作为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一时期的海洋生产也引人注目,并弥漫着浓郁的海洋商业气息。以海为生,以洋为市,“每获重利而归。穷洋竟同闹市”的海洋生活意识,以海致富、以海破家的生存意识,祈求海神的恐惧意识,不畏高压冒死下海的进取意识以及流落他乡,“多有归国立功之志”的祖国意识都构成明清浙江海洋意识的重要内容。
  • 摘要:唐代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的是自由放任政策,对来中土的海外贸易团体或政府使节的原则是临而存之,以宣扬圣德为主.受当时的航海技术所限,海上运输风险极大,尽管与唐政府有朝贡关系的国家比前增多,唐代海外贸易的规模有较大增长,但是由于蕃舶停靠的地区仍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几个主要港口城市,对东南沿海的几个主要港口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较大,辐射地区有限.唐代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芦荟、樟脑、马鞍、瓷器、丝绸、肉桂、生姜等日常用品,其中丝织品为大宗,瓷器也逐渐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这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 摘要:本文以实例与分析相结合,希望西方国家几十年以来在泰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外交策略,能为当今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西方国家在泰国展开的文物保护及文化研究工作,已经通过长期的实践建立了一套日趋成熟和完善的系统,西方世界与泰国民间的密切交往,也使得两种文化自然而然地交融渗透,从而推进了西方文化在泰国的传播,这正是西方国家文化外交的最重要的成果和最终目的。在目前“一带一路”策略和海上丝绸之路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处于十分敏感而关键的时期。中国的对外文化宣传近年来力度不断加大,成绩斐然,但与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相比,仍显得效率不高,在对外文化宣传的思路与方式上仍显得相对单一,中国对外政策的另一个误区是,文化外交活动多由政府主办,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的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而不够活跃;此外,中国外交整体过分依赖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相对薄弱。
  • 摘要:明清时期的江淮地区活跃着一个巨大的商业资本群体,就是闻名天下的两淮盐商.“两淮盐商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现象,它曾经所创造的辉煌和文化实践活动,对于当代文化中国建设,对于如何凸显文化软实力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启示性意义应该是多方面的,非常值得研究和总结。两淮盐商文化的主导核心即在于它的新价值观理念的建立。盐商文化则将“儒学”与“商道”结合在了一起,高扬“崇儒尚贾”的思想旗帜,奉行“以道经商,以义行事”的经营原则,商业交往中互利共赢,为盐商经济注入了内在的生命活力,使之充满了发展生机。两淮盐商文化中的“以道经商,以义行事”原则,“见利思义”的儒家思想,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宽厚、包容的特点和优势。故从这一点上说,它对于今天的文化中国建设不乏启示意义。重新审视“两淮盐商文化”产生的实践过程及内在驱动因素,深刻认识其“生产条件再生产”的本质特征,“文化自觉”无意识始终居于最权威的支配地位。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来自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不屈不挠中华民族精神自立的骨气。它既蕴含着世代中华儿女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又预示着对未来生活的更高追求。
  • 摘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牵头主办、由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形成了一种机制性的合作,为人们从学术上呼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了重要的平台.参加这次论坛的有来自美国、韩国、东南亚相关国家的学者,也有来自我国台湾的学者,具备了国际性。注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重考据、重田野调查;突出了研究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建议将这个主题长期做下去,坚持“海丝”“陆丝”一体化、整体性的研究,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关的内容都纳进来,不能仅局限在艺术学或艺术相关的领域。在研究中不能只注重中国文化,也要研究沿线国家的文化,提高论坛的国际性。
  • 摘要:"一带一路"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有着多重内涵,是指当今中国与陆海沿线国家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是以合作方式对沿线国家、地区、城市的经济开发。此外,还包含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双边和多边的政治交往关系,乃至文化交流关系。从文化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属于古老文明区域,亚欧大陆作为古代文明的母体,有着悠久而多样的文化传承。从文化的立场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与创新,将可能激括与再造亚欧非文明中的古老遗产,特别是它们对待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资本和市场因素的态度和措施。总之,“一带一路”国家有这样的文化责任,传承古老文化遗产,创造出一种适应新型区域化、全球化的新的文化伦理,最终克服为利润而生产、为消费而生活的发展模式,推动一种新的文明模式。
  • 摘要:湖南铜官窑(中国唐朝彩瓷的发源地)的故事资源创造成起源地文化IP有巨大品牌价值.通过创作20集《君生我未生》系列微电影,打造铜官窑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全面发掘其商业价值,实现线上线下波动式产品植入,创新营销模式。以湖南铜官窑IP微电影商业模式运作为试点,“一带一路”全线各地可分别打造各自起源地文化IP和衍生品,通过深度体验和轮转消费,开辟数字时代丝绸之路创造性转换和发展的线上、线下双轨发展路径。
  • 摘要:本文试图从文化心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重释百年以来敦煌文化学术的发展历史.因中外往来而产生而繁荣的敦煌,也曾因往来中断而衰落沉寂,最终在新的世界文化交往中,成为丝绸之路上沟通中西、连接古今的重要文化坐标.百余年来敦煌文化学术的发展,也和两千年的敦煌历史一样,深深受到中外文化沟通交流的制约影响.归纳起来看,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敦煌学,其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文化失守、文化保护(保守)、主动出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同时又分别对应着自卑退让、保守自立、自强自信三种不同的文化心态.敦煌学百余年来的兴衰历程,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提出,是中国国力强盛与文化自信的必然产物.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率先走向国际的学科,敦煌学也必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发挥重大作用.
  • 摘要:敦煌既是“西天”佛教在中国生根的实证,又是佛教艺术东方民族化的文明象征。敦煌佛教艺术,无论壁画、雕塑,还是经文古卷,无不散溢出东方式的美与和谐。这是因为,敦煌艺术毕竟有它自身地域的人文环境作为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在其壁画与雕塑的创作绘制过程中,必然成为激发艺术灵性和悟禅观照的现实契机。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摩挲,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渗透,以及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凉州文化、中原文化、魏晋文化、隋唐文化与敦煌地域文化长期碰撞、融合所形成的“合力”,最终才熔铸成今天如此伟大的东方佛教艺术精品。
  • 摘要: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同时外来文化也涌入泉州,多种文化也在此交融.泉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港口,航海业、渔业是泉州的传统行业,对海上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业就是海事管理行业,而这是由海事局承担的,海事局在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海事文化。泉州海事局在日常管理、海上搜救中体现出了浓厚的闽南文化,保证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为两岸的海事教育牵线搭桥,促进了闽南文化在海事领域的发展。而在对外籍船只的监督和管理,也成为外籍人员了解闽南文化的重要渠道。海事文化是闽南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闽南文化的特质,也把闽南文化传播到海峡对岸,传播到世界各地。加强行业文化的建设对推动闽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必要的。如何加强行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摘要:本文根据最新国际贸易中心数据统计和2011-2015年中国海关数据统计,采用行业内贸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和HM指数,深入分析了泉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紧密度以及不同类别体育用品对各板块的市场依赖度.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后,泉州与沿线国家间体育用品贸易关系的下滑趋势得到缓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泉州体育用品出口的主要线路;可充气的球、其他球,草地网球拍、羽毛球拍或类似球拍,一般的体育活动、体操或竞技用品是泉州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类别,高依赖于东盟市场的类别为高尔夫球和其他滑雪器械,南亚一般的体育活动、体操或竞技用品,西亚及北非草地网球拍、其他乒乓球运动用品及器械和其他高尔夫球用具,蒙俄可充气的球,中东欧草地网球拍、其他滑雪器械.建议加快泉州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通道建设,鼓励泉州体育用品企业发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项目,对特色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和补助。
  • 摘要:泉州是我国古代“梅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体育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应充分利用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目前,闽系体育品牌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赞助营销模式,同时,还在各个国家形成了较为流畅的代理商结构和渠道。建议闽系体育品牌抓住2022北京冬奥会的优势,成为背景2022冬奥会全球赞助商,介入筹办事务,参与冬奥会衍生服务,抓住群众冰雪运动商机,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 摘要:“一带一路”跨越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非洲、欧洲多地,其沿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400余项,数量众多,占全球世界文化遗产总数的近55%。在风险客观存在的当下,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不受侵害,文化遗产如何走出被遗忘的困境是人类需要解决的共同难题。世界风险社会迫使人们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同样也要求人们拥有着超越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去寻求合作与沟通。在当下人人追逐物质财富的时代里,文化依旧是人类最后的凭仗。如何在经济发展、财富增长、社会进步的同时,通过保护和“活化”文化遗产,守住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存、发展的底线价值和终极意义,需要人们有共同的担当。
  • 摘要:泉州作为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巨埠,存留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为了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璀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扶持。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地区纽带、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宣扬其珍贵的文化价值,应与当地涉及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类的文化产业项目相结合,建立一整套加强维护、合理利用、综合管理的政策体系。身为丰富多彩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应自觉尽到保护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义务与责任。
  • 摘要: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屿,地处古代世界主要十字路口,靠近印度洋东南沿岸.保守估计,斯里兰卡岛屿周围的沉船数量大概在200艘。自1890年以来,考古就成为斯里兰卡的国家性活动,1992年,在海事考古学家Jeremy Green(西澳大利亚博物馆)率领的一组国际人员的协助下,考古部门、中央文化基金会(CCF)以及PGIAR在加勒对经挑选的斯里兰卡大学考古学生和保护人员开始进行海事考古以及海事考古保护培训计划。1940-1998年间,斯里兰卡通过了相关法律,为水下文化遗产现场以及文物提供保护。
  • 摘要:传统表演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各种审美元素,如故事、形式、服饰和装饰等,除了利用视觉和声学方式传播外,很难维持它的原始形式,保存其价值并将其传递给子孙后代.就保持传统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而言,“时代共鸣”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重要。可以将传统的表演艺术与现代符号相结合,或者将传统的视觉和声学方法应用于世界级名作和流行曲目中,让公众了解这些传统表演艺术的基本价值,加深公众对传统表演艺术的审美情感。总之,为了保护和弘扬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和形式,必须实现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相互交流。以反映当代趋势的方式再现传统艺术将成为这一任务的出发点。
  • 摘要:自2013年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文化建设一直是该倡议重要的题中之义.“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事实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而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如何积极利用其机制,针对性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充分挖掘丝路文化遗产的共享性,促进沿路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是本文思考的主要方面。丝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和西南四省,应立足全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开发。在深入研究沿线省份与古丝绸之路交融互动历史的基础上,更迫切需要建立“非遗”资源定向开发的协同机制。在开发过程中,出于保护地方文化生态、加强文化传承的考虑,要特别保障这些地区的社会参与权利和参与机制的构建。
  • 摘要: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陈三五娘"的传说.曾广泛流布于闽南、粤东、港台、东南亚乃至日韩等地的经典传奇"陈三五娘",在"基型触发"下"孳乳展延",曲中有戏、戏中有曲,情态各异、数量繁多,从不同方面向世界展露闽南经验的生长与可能,亦昭示了闽南民俗曲艺之不朽生命力的文化密码.深入发掘“非遗”申报冲动中的“陈三五娘”传说,不仅能够在全球本土化的时代语境中更新发展这一全球闽南人所共有的文化记忆,而且能够对敏感脆弱的地方戏曲文化生态进行创造性的“生产性保护”,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模式。
  • 摘要:中国的提线木偶戏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作为剧团自身,明确地把“传承古稀剧种艺术”作为剧团工作的第一要务,把抢救保护传统剧目、表演艺术、剧种音乐、制作工艺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的工作摆在剧团日常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创作演出新的剧、节目时,既强调对剧种本体艺术、艺术风貌和技艺特点、审美特色的坚守和保护,也强调在吸纳国内外其他剧种艺术手法、艺术手段、艺术观念时,注意不使本剧种的个性受到弱化和变异。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更应该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开拓交流传播渠道,学习和运用新媒体手段,丰富传播手段,提高传播实效,更好地发挥独特的桥梁作用,为提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摘要:本文系在长期的实地调查汉族,兼及若干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理论性地建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特性,并经由以"亲临其境"的学习研究南管/南音为对象,论述能穿越绵长历史长河的乐种之生态特征与艺术特性.经调查发现,各个社会或民族皆蕴含数量不等的各种表演艺术,在学术研究涉入此领域时,皆将此类型的传统文化称以"民俗音乐",由于词汇的不正确使用,造成人们对(例如)南管或北管的止步.音乐传统文化基本上系以艺术为内核,并承载传播地域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如草原上的音乐,节拍舒缓而绵长,音调高亢.
  • 摘要:本文拟从台湾已登录的南管与太平歌之团体与个人谈起,再论及台湾南管传统文化圈中当代发展现象,最近数年来,与不同乐种或不同领域做跨界演出于舞台、剧场、庙宇、古迹等地,音乐与不同的领域交融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保存与创新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是当代人应该认真省思的问题。在传承问题上,传统一对一口传的教学已无法适应现代的社会,新兴以民乐系统教学方式似乎较为现代年轻人所接受,但是此方式的教学所产生的问题是声多韵少。
  • 摘要:2015年10月11日晚7时许,南音新作《凤求凰》在福建省泉州市梨园古典剧院隆重首演.新作品以当代人的思维演绎历史经典,以古老南音的腔韵表现既是对南音发展的一大创举,也是对南音传承的有益实践,无论从艺术品质上还是音乐体裁上都创造了历史新高度和新篇章。传统南音在今天多元化、信息化的后时代潮流中如何留存是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深刻命题,而仅以南音的方式传承南音已然是一种一厢情愿,因而问题已经悄变为如何在继承南音基础上创新传承,让更多当代人尤其年轻人接近南音,如此方是南音之传承大计。
  •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明清以来重要弦管谱本中《金井梧桐》记谱法的历史衍变过程,试图归纳总结其所反映的记谱法衍进发展特征,以此窥探弦管记谱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对弦管曲谱的一些现象提出思考,以供学界探讨.弦管指套《金井梧桐》经历了从明清直至近代四个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弦管指套及记谱法体系形成的发展过程。福建南音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曲目,这些庞大的乐曲数量经过历代中国传统音乐的历练洗礼,逐渐形成一套以滚门为核心的曲目分类系统。这套曲目分类系统中的层次是管门、撩拍、滚门、曲牌、乐曲,它们互相之间按照从属逻辑关系彼此相互制约。
  • 摘要: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理论视角,探讨了泉州南音在我国的起源及文化价值.在探究其当代保护理论的同时,也比较了海峡两岸在民间南音保护机制上的差异,并希望从整体性、传承性和人文性三个方面来理解泉州南音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南音作为一种民间音乐文化形式,对它的保护应该是百年大计。而无论政府如何扶持,对南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依然需要仰仗广大群众对它的真爱程度。
  • 摘要:笔者试着以吕氏所论为基准,探析台湾台南市新营区土库里土安宫竹马阵团的音乐表演,和南管音乐的脉络关系。对竹马阵团的音乐结构与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台湾竹马戏音乐与闽南南管音乐有一定的脉络关系;其音乐性质以调门区分,目前曲调可归为C调、D调、F调、C调转F调四种类型;属于曲牌体中的“粗曲”,基本上多属于一剧一曲的单段体,每曲前有〔前奏〕、曲末有〔后奏〕,具有宗教驱邪意义。从本文对于台湾竹马阵音乐及咒语的分析,以及和闽南泉州梨园戏的比较,发现台湾竹马阵和竹马戏的音乐,确实与福建泉州的“南管”音乐有脉络关系,尤其戏曲的部分也与梨园戏的内容与表演形式接近,所以笔者认为这是南管音乐民间化的创造性转化之现象,也确认两岸“一带一路”的脉络关系。
  • 摘要:本文立足于福建省重要文化遗产之一的南音文化,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以南音在马来西亚的传承传播为例,考察福建南音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传承及其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与变迁.当前,在国家倡导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下,国内及国外丝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积极行动起来,海上丝绸之路又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商贸经济与文化交流之路.从历史上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时期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活动,也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沿途国家之间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南音作为闽南的代表性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随着"海丝"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从闽南一隅走出,走向了东南亚乃至更广阔的世界.南音在东南亚尤其是马来西亚的传承和传播,是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传播的典范,能为后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可供参考的案例.
  • 摘要:汉唐间,随着西域被“凿空”,中土与丝路诸国文化交往频繁,乐舞文化成为亮点之一。西域乐舞的重要特征是歌舞乐三位一体,以“部伎”相称,群体性进入,其最高形式为大曲。西域乐舞进入中土,从区域存在到统一的国家为用,从礼制仪式为用到非礼制仪式为用,在国家制度下呈现从宫廷、京师到各级地方官府均有之,继而民间存在的局面,在籍官属乐人—乐舞承载者与文人互动过程导致齐言歌诗向杂言曲子词转化,这是以声律为中心把握的意义,从西域乐舞母体之语言、节奏、时值、结构全方位的不同对中原用乐产生实质性影响,此为中唐以后“洛阳家家学胡乐”的真正内涵,应对这个过程刻意关注和更多论证。关键在于把握这些西域乐舞礼俗兼用的性质,以及国家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人们面临着如何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就此,以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为例,谈谈《丝路花雨》成功的几个重要原因。《丝路花雨》剧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取材上独具慧眼,取其精华,选择了敦煌乐舞壁画中最具特色的舞蹈风格。《丝路花雨》主题突出,歌颂了丝绸之路上中西人民弃恶扬善、友好往来结下的深情厚谊,讴歌了向上向善的伟大丝路精神,利用舞台的特殊空间,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总之,任何艺术的生命都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重视其保护,而且要更加注重它的传承和发展。
  • 摘要: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中国书法于2009年9月30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一带一路”的构想下,加强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中国书法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篆书是中国书法对外交流的首选书体,只有那些仍保留象形成分的文字才能让外国人产生兴趣,并因此而喜欢上中国书法,有抱负的篆书书法家要以创新的意识重塑篆书的新形象,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中交流互鉴,共同享受人类文化遗产的优秀成果。总之,篆书的继承和创新,仍有巨大空间。
  • 摘要: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及族群的重要标识,人们一般都把风格不同的民族服饰看作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福建泉州渔村汉族随着历史的变迁因特定的劳动形式和生活环境,而形成了特殊的汉族族群,其服饰也成为区别周边族群的典型标志,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形成了泉州渔村汉民融合了外来多元化的服饰特征.当今汉民族的服饰遗存只有在极少地区保留,它是现代社会中留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地区蟳埔渔村汉族服饰作为一个典型代表,传承保护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蟳埔渔村的汉民服饰承载着千年的海上丝路多元文化,不论是服装还是头饰都体现出中外文化、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融合,由商贸活动所产生的海上丝路为人们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泉州具有地域鲜明的社会风貌。泉州渔村服饰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中重要载体的一部分,它具体形象地反映出了历史文化的特征。
  • 摘要:"女儿国"传说起源甚早,原在希腊古风时代就已经形成."女儿国"传说得到充分演绎,是在古希腊神话中.在古希腊神话中,这个传说以亚马逊人(Amazons)的名称为人所知.从根本上讲,“女人国”传说的出现,乃是各文明圈内族众与边缘区部族社会交流互动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文明中心区族众对边缘区部族社会的认识,或者说,是周边部族社会的信息通过某种渠道,袅袅地传播到文明中心区后,在文明中心区族众心中形成的带有想象性的“知识图景”。作为较早发达文明的民族,希腊历史上的“女人国传说”,所代表的是他们对边缘区部族“他者”的异己性的认知,对边缘区部族的身份“认定”。这种认知和“认定”乃基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于自我认同的要求,对它的接受与传播在客观上巩固与强化了族群的自我认知与认同。
  •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跨越文明板块的交流通道,根据海上丝绸之路的演进历程及沿线主要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特质,与"海丝"密切相关的有六大主要板块.中国处于海上丝绸之路海路网络东部,是古代东亚板块的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史迹见证了风帆航行时期,伊斯兰教、佛教和妈祖信仰等,及以瓷器为代表的生产工艺沿海路传播与交流的历史,是古代人类价值跨海交流的典范。与郑和下西洋、“伊斯兰先贤来华”等古代海洋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有直接联系,一些重大的祭祀和节庆传统流传至今,并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和平交往做出了积极贡献。
  • 摘要:本文试图对“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开辟到最终形成作一个简略的考述。从山东半岛经由辽东半岛,“循水岸而行”至朝鲜半岛,再向南渡过朝鲜海峡的这条“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史前文明时期开始逐步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期得以开通,在秦汉时期最终形成,与朝鲜和日本进行贸易往来。这条海上通道,为沟通中朝、中日间的友好交往,文化的传播、互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直到唐代,这条海路都是中韩、中日官方和民间往来的首选通道。直到明、清时期,这条海路才衰落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对承载着文化传播的这条“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应该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摘要:泉州峰尾已有600多年的港城历史,圭峰塔、"姑妈"义烈宫是圭峰文化的具体象征,见证了峰尾半岛人民自古以海为田,从事海洋捕捞、近海养殖与航运贸易的发展历程,彰显了峰尾的海洋文明历程.峰尾私人海商以峰尾港为依托,自明代乃至更早时期就已活跃在南北海运与对外贸易之中。抗日战争前后,峰尾航运贸易繁盛一时,时有“小上海”之美誉。抗战时期,有着丰富航海经验与精湛航海技术的峰尾人民,敢于冒险,纷纷弃渔从运、从商。总之,圭峰文化就是在峰尾半岛这一特定地理环境和圭峰人民“耕海牧洋”的发展进程中孕育生成的。无论是史迹—圭峰塔、“姑妈”义烈宫,还是峰尾半岛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海洋捕捞、近海养殖与航运贸易,都相互彰显了峰尾的海洋文明历程。
  • 摘要:论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原因,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都是这一历史创造者,中国人民也是丝绸之路的受益者。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3日至13日访问中亚四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2013年峰会,提出了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新丝绸之路设计的背景中,还应当隐含通过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创造全球新需求,使中国能在新时代得到更大发展的考虑。这是中国100多年来,根据自己目前的国力与未来可能的国力,在现在国际关系的框架之下提出的世界战略。也许它的眉目还不很清晰,当然也不可能清晰,可以预计在推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想到与想不到的困难,也许会有不断的调整与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它是顺应时代的,是一种在现有国际关系体系与框架之下,设法让中国这个正在成长中的大块头,有一个容身之地和发展空间的尝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普通的百姓与民间之间交往形成的。国家应当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活动,也注意吸纳有志于在中国发展的外国人来中国,传授他们的知识,创建他们的事业。
  • 摘要:古代“丝绸之路”功能众多。从官方角度讲,“丝绸之路”是政治之路、外交之路。但从民间来看,“丝绸之路”更是经济之路。元代之前龙泉青瓷产区的繁荣、青花产生后景德镇产瓷区的繁荣,以及民窑重镇德化产瓷区的兴衰史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瓷,就是东西方商品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承载物,较好地诠释了经济学上之生产与需要的关系:中国瓷在满足海外瓷器市场需求的同时,海外瓷器审美趋向又反过来影响并决定着中国产瓷区的兴衰。
  • 摘要:本文拟通过文献梳理与质性访谈,借助NVIVO软件,对消费者“非遗”产品文化认同的概念、维度、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非遗”产品设计开发、“非遗”产品管理、“非遗”产品营销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对“非遗”产品传承人和生产企业来说,应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认知,如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形式的创新、声誉的维持、个性化等,增加他们的群体归属感,如建设爱好者交流社区、社交媒体产品营销等,沉淀消费者的情感承诺,增强“非遗”产品满意度、增强消费者的产品信念等,提升消费者的文化自尊,提升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塑造“非遗”产品文化品牌等。本研究是“非遗”产品文化认同研究的初步尝试,今后可围绕“非遗”产品文化认同的驱动要素、对消费者行为(如购买意愿、产品忠诚、产品依恋)的影响效应等深入展开,从而使该方向的研究更具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摘要: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印尼时,提出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由于地缘政治权力格局的变迁,东南亚国家一些人士对中国倡导的海上丝绸之路抱持疑虑,必须运用中国软实力,重塑中国形象。文化影响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东南亚丰沛的侨务资源,推动“海丝”文化建设,是中国提升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这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借力东南亚华侨华人,提升中国软实力,是推动“海丝”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以多种形式拓展公共外交,展开“迷人攻势”,传播中华文化和“海丝”精神,“构建善意的国家形象”,营造对华友好的公众舆论,以影响所在国政府政策,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应当成为我国政府和民间共同关注的课题和战略。
  • 摘要:本论文将全面回顾泰国南部地区过去到现在的文化及社会发展过程.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联系,泰国南部地区实行对外开放,由之产生的发展方式的巨大变化给民众带来了一定挑战.当地人学会了如何汲取外来文化和技术,并将其加以调整,便于社区或社会的发展.从地理位置上看,泰国南部主要包括一个大半岛,西邻安达曼海,东临泰国湾和中国南海.贸易方面,位于西面的印度、中东和欧洲及位于东面的中国和日本对泰国南部地区古迹考古和历史遗迹的影响颇深.14世纪以来,泰国各州与中国而非西方国家建立了强大的贸易-外交关系,泰国南部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第一个中国移民定居地,中国移民带来的传统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在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作用。
  • 摘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海丝"文化充满了民族传统特色和浓郁闽南本土气息.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地方戏曲、民俗风情和各国宗教文化在泉州并生共存以及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造型艺术糅合交融、多姿多彩、交相辉映.以文化优势打造管理特色,以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是增强城市个性魅力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城市中注入人文内涵,注重文化创新理念,必将引领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 摘要:古代丝绸之路有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道路,更是大乘佛教进入中国的道路.通过对佛教译经传统、对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内部史实的梳理,考察大乘慈悲精神的生长轨迹,指出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慈悲”和“智慧”。“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一带”覆盖的中亚各国,在地理上是欧亚交通的十字路口,是中、印、欧、阿拉伯等文化板块的接合部,自古便是多元宗教文化交汇并存的区域。整理和彰显中国佛教文化中的慈悲精神,将推动和促进大乘佛教和中国文化的复兴,“慈悲”亦可堪作中国佛教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支点”。
  • 摘要:历史上的泉州,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下的泉州,作为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及"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首个地方试点,担当着我国改革发展先行先试的重担.当创意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与未来发展方向时,泉州也在积极探索创意产业发展道路,并提出打造融合制造业、融合闽南文化、活跃发展的全国特色艺术创意产业基地的目标.客观地说,泉州发展艺术创意产业具有许多天然的优势,如发达的实体经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流的工艺美术大师等,但现状显然不尽如人意.艺术创意产业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更多的是外观设计及概念设计,很难真正实现实体经济的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此外,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资金补助着眼于政绩工程,很难让小微企业受益。泉州的艺术氛围较弱,对本土创意缺乏信心,导致泉州本土艺术人才外流,且相关产业的聚集效应不强,产业园区的定位不清晰,综合竞争能力不强。
  • 摘要:当前福建省实施“十三五”规划时,要转变思维模式,以文化软实力指导硬实力,为硬实力的增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硬实力的增强也会为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和后盾。把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列为“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各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通过改善用人机制,加快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建设文化产业科学、高效服务平台,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全面启动城市品牌工程,立足优势资源,凝练品牌,推进福建省的文化品牌建设。
  • 摘要:明代万历年间自海外传入农作物番薯,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领域颇具革命性的事件之一,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饮食结构乃至精神生活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泉州是我国较早引种番薯的地区之一,探讨番薯传入泉州及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番薯传入后,由于它适应性强,产量高,因此得到迅速推广,当地的传统粮食作物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新的变化。番薯物美价廉,改善了百姓的日常饮食。番薯传入泉州后,民间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传说、俗语以及戏曲,并且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
  • 摘要:自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所崇尚的包容与开放,还遗留下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从隋唐以来形成的科举制度及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应加大对科举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整理,系统地阐述科举的历史,剖析科举制度对古今社会多方面的多重影响,探讨科举制度的启迪和借鉴。以此为基础,开发科举文化旅游产业,充分挖掘科举文化的内涵价值。借助互联网和信息化、数字传媒等技术,开发“复活”科举文化遗产。建议在北京、南京等申遗的重点城市,依托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科举文化申遗专家顾问团,帮助解读申遗政策、制定工作规划、谋划构思申报材料,积极为科举申遗提供建言咨询和智力支撑。
  • 摘要:一直以来,泰国文化产权由美术司管辖,由其进行保护、维护及实现增值.然而,受到盗掘者盗掘文物及种植或施工等不当土地开发的影响,很多位于偏远地区的国家级文化遗址受到严重损坏.因此,美术司采用很多方法,保证各个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在各省设置地方志愿者队伍,保护地方文化遗址;在目标群体中开展特别的有关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针对地方学者及活动人士的国家级和世界遗产知识能力建设;制定科研、个人交流和展览交流等双边协议,开启跨文化之路,并与东盟或东盟+3(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一道,打击非法贩卖文物活动。为适应未来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工作,这些国家还共同制订了进一步的行动计划,因为它们长期以来都是“一带一路”上因文化遗产产生联系和相互交流的国家。
  • 摘要:闽南传统民间艺术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演绎着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图景,是闽南民众的精神归宿.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将闽南传统民间艺术分为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工艺、传统体育游艺、传统曲艺。随着经济的腾飞,闽南人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速的生活节奏割裂了现代人与传统的联系,导致部分闽南传统民间文化逐步消失.2013年"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让闽南的传统民间文化在经贸合作的现实背景下找到了新的契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广泛深入的实施,让人们重新看到闽南传统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播的新视角,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为代表的闽南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不应再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应拓宽传播渠道,举办海外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传播广度。
  • 摘要:"一带一路"构想目标是带动沿线64国的经济腾飞,完成各国利益共赢的目标.根据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经验,对未来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应当成为专家关注的问题。关注“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的生态性保护、“非遗”的旅游开发、“非遗”的数字化和大数据保护是否可以成为当前国际通行的保护方法,需要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面前,加强对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同时强化对其他国家尤其是沿线国家的“非遗”的了解和认识,并帮助一些不太发达的国家认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必须认识和担负的使命。了解熟悉并达成文化共识的过程是漫长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开始,让非物质文化沟通世界成为一条捷径。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地方高校保护和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责无旁贷,同时又在人才培养、资源配备、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地方高校可以设置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程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平台,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依托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实现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于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对泉州市文广新局、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福建梨园戏实验剧团、泉州南音乐团、南音艺术家协会、泉州市木偶剧团、泉州歌舞剧团、泉州南安岑兜村(高甲戏发祥地)8家单位(地点)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访谈.对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模式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做出研究。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在市场化探索模式、专业演艺人才发展和对待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极其相似,但又略有不同。政府支持缺失导致剧场建设艰难,专业演艺人才培养力度参差不齐;政府应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相关人才,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泉州文化品牌建设。
  • 摘要:闽南民间戏曲是中国南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梨园戏、高甲戏、傀儡戏、打城戏、歌仔戏、掌中木偶等诸多剧种.其中梨园戏因保存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誉为"活化石".迄今为止,它仍活跃在当下舞台上,深受海内外闽南人的欢迎.闽南民间戏曲伴随着早期闽南先民的足迹,深深地嵌进居住地区的现实生活中,成为他们认识社会、评价生活、升华情感的文化仪式,也是向外界展示闽南族群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域外传播彰显一种典范的作用;同时,闽南民间戏曲在与他者文化交流中,推动了在地化的转型、变异与重塑,为所在国(或地区)多元文化体系的构建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关注那些曾经走出且历史悠久的闽南民间戏曲,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如何打造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今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价值与现实意义。
  • 摘要:高校对于丝绸之路传统音乐的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泉州师院在海内外高校开创性地把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泉州南音引入高校的专业设置,招收南音本科生,2010年成立泉州南音学院,2011年招收南音研究生.从培养方案的研讨与制订、教材的编撰与课程的建设,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从师资队伍的构建到教学大纲的研制;从课堂教学内容的探讨,到课外南音实践的延伸;从南音学术团队的构建,到南音学术成果的涌现;从保护传承南音到南音的弘扬发展,从传统南音的表演到南音的当代再创造一一举措;逐步形成以泉州师院为海内外南音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中心地位,其办学案例不仅是泉州南音传承方式的探究与实践,也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出一条途径.
  • 摘要:笔者在对南音指谱的谱面分析过程中,注意到了骨谱中出现的少数几个偏音,这几个偏音虽然数量很少,却意义重大,可作为南音受欧洲音乐影响之佐证.南音骨谱中虽然有少量偏音,但是这些偏音数量之少相比起南音指谱的庞大体系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可以认为,将偏音引入南音骨谱,尚只是一种试探性、偶然性的有限尝试。说明南音虽然可能受其他各种外来音乐的影响,但是它的主体、它的源流是以五声性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这点毋庸置疑。润腔中使用的偏音与骨谱中的偏音是两回事。骨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带有一定的稳固性。润腔则需要人来演绎,有自己的润腔规则,而且必然会随不同时代的人的乐感之变化而变化,其中虽然因为师承关系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相比乐谱来说又有一定的时代变异性。
  • 摘要:新加坡南音的母体是泉州的南音.如何让南音与华社文化发生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开拓南音新领域,推进南音文化的研究,推动南音事业发展应具有的积极意义。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唯有改变方有出路,秉承和学习先辈改革创新的精神,抱着传承南音使命,无畏地面对挑战,走出新格局。应保住传统发挥创意,不断创建新平台,为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生命,使南音成为代表新加坡传统文化的品牌,祝愿海内外南音同仁团结互助,共荣共进,使南音“一带一路”走上世界舞台,名扬天下。
  • 摘要:"郎君祭"是闽台南音的重要仪式活动之一,其祭祀仪式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其"原始版""经典版"无从确定,但其仪式结构内核应系于我国上古时代的祭祀文化,延承了孔儒学派"仁礼一体"的本质特征.它以纯粹音乐和富于音乐性的人声、器物声以及器乐声演释仪式,是有别于其他祭祀仪式特有的艺术回归与升华.泉州南音之所以传承千百年而不衰,在于其乐种本身能在历史的长河里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地自我完善,发明、创造,“郎君祭”祭祀活动的出现即一明证,这是南音发展里程内的一个自我完善、一个新的飞跃,是南音成熟期的标志之一。南音“曲”“指”“谱”,以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的中和之美,受到人们千百年来的钟情与喜爱。“郎君祭”的祭祀仪式活动正是最大限度宣扬、巩固、提升中和之美的净涤心灵之举,其仪式活动的功利性远远超过仪式活动的本身,而是更深刻、更充分地显示了“郎君祭”高度的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
  • 摘要:泉州南音,原称絃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泉州南音记录工程是泉州市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为了认真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组织开展的一项伟大工程,这项工程在南音的发展史上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对于人类“非遗”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将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之举。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加大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建设数据库,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共建共享。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技术以及资源方面的优势,并协同行业以及相关单位和社会力量,为南音记录工程提供必要的软件研发、数据库建设等技术。通过与相关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宣传,推广南音记录工程的成果。
  • 摘要:南音套曲中的道教、佛教曲目共有《弟子坛前》套、《南海观音赞》套和《普庵咒》套等3套.不同版本的联套方式体现出各自的民俗功能和审美倾向.就笔者观之,南音套曲中的道教、佛教音乐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音乐在形态和审美上并无本质区别,甚至可以说,南音套曲中的道教、佛教音乐就是民间的道教、佛教音乐,这还可以从目前流存表演中采用敲木鱼、念咒语等仪式中得到明证。
  • 摘要:本文拟以7部丝路题材的舞剧为个案,重点介绍其中开先河的《丝路花雨》的创作背景、情节线索、艺术特色、精彩舞段和所获殊荣,对《大梦敦煌》、《丝海箫音》、《丝海梦寻》、《传丝公主》、《丝绸之路》、《丝路长城》6部舞剧进行了点评;并对近年来的"舞剧热"中团队、编剧、编舞、包装等方面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批评,希望能为几部具有"高峰"品相的舞剧问世提供前车之鉴.应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思考如何用舞剧或其他任何形式讲好“丝绸之路”的故事,讲好中国和世界的故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世界文化走进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 摘要:隋唐大运河促进了古代中国南、北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唐朝胸襟博大,政治开明,军事强大,此一阶段乐舞沿着宫廷乐舞形态格局的发展,展示出繁盛的景象。宫廷雅乐、燕乐、胡乐、散乐等,都创作出丰富的作品。隋唐大运河带来的交通发达与经济繁荣,使得国家日益倚重大运河,这时,濒临大运河中心地段的洛阳和汴渠岸上的开封,逐渐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大运河开通以来,在隋朝、唐朝、五代、北宋、南宋的朝代变迁过程中(历时698年),都城经历了从长安-洛阳-汴梁-临安的迁移,这个迁移过程,始终在贴近、濒临大运河。乐舞文化也呈现出自南向北、自北向南,双向交流与传入,在此过程中,传统乐舞的形式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乐舞的创作和表演,逐渐由宫廷模式转向了民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发展,它贯穿亚、欧、非大陆,如此全球性的思维与规划,体现了中国智慧的当代发挥与运用。作为意识形态的当代乐舞艺术,也必然随之而联动发展。
  • 摘要:闽南红砖建筑,被誉为"红砖文化".红砖红瓦,燕脊山墙,其建筑装饰艺术多式多样,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千变万化的图案,千姿百态的作品,诸多雕饰手法的运用,譬如砖雕、石雕、木雕、瓷雕和室内、室外别致的修饰,线雕、浮雕、半透雕、镂空雕各种技艺交织在一块.这些建筑,经过历史的锤炼,尤其在诸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其建筑装饰艺术的特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应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培养古建修复的技术人员。此外,还应加强相关的研究,引进海内外先进的修缮技术,将研究成果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闽南地区红砖建筑装饰艺术瑰宝显示出永恒的生命。
  • 摘要:本文以景德镇天后宫妈祖信仰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景德镇天后宫的历史与现状,妈祖信仰在景德镇的陶瓷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信仰移植的原因。景德镇天后宫是景德镇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一个重要历史证据,有力地证明了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的历史盛况。妈祖是航海者的保护神,在风险莫测、危险重重的航海过程中,能够为其提供保护。福建商帮精于贸易,善于航海,他们沿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陶瓷远销至海外谱国。对于妈祖的崇奉成为他们世代秉承的信仰习俗,故贸易所到之处,他们便会将供奉妈祖的庙堂修到那里,将信仰带至此处以便于随时供奉。因此,景德镇的天后宫随着陶瓷贸易移植而来,成为福建商帮供奉妈祖的一个信仰空间。实际上,信仰移植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伴随着移民、贸易等,都会产生民间信仰从一地移植到另一地的情况。
  • 摘要:"以海为田"的福建沿海渔民在长期渔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海神信仰体系及与此相关的民俗,其海神信仰与祭祀具有区域性、功利性和诸神合祀等特征.通过参与祭祀海神的民俗活动,渔民们获得某种心理安慰,增强与大海搏斗的信心与勇气,体现了福建渔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闽台两地的海神信仰一脉同根、一本同源,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从文化认同方面对地区的稳定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深远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