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陈寅恪

陈寅恪

陈寅恪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9篇、会议论文8篇、相关期刊880种,包括文史哲、书摘、做人与处世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三届青年学术讨论会、“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陈寅恪的相关文献由150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克敌、刘梦溪、唐宝民等。

陈寅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9 占比:99.6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38%

总计:2117篇

陈寅恪—发文趋势图

陈寅恪

-研究学者

  • 刘克敌
  • 刘梦溪
  • 唐宝民
  • 谢泳
  • 史飞翔
  • 余世存
  • 刘经富
  • 张求会
  • 胡晓明
  • 朱新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关爱和
    • 摘要: 后五四时代,中国大学的学术发展日新月异,大学成为民族精神培养和新知识、新学术生产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陈寅恪希望中国学术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从而把谋求本国学术独立,变为清华乃至全国大学的共同责任。他个人的学术发展,经历了由“殊族之文,塞外之史”,向隋唐政治制度史,再向元白诗及明清弹词诗歌的文学研究的转换。陈寅恪的大部分著述,完成在抗战流亡时期和双目失明之后。陈寅恪用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巨大的学术贡献,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 韩一丹; 楼玮玥
    • 摘要: 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之韵,凝聚了日常生活的物质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发明创造的智慧之韵、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之韵,小可精致入文,大可进取卫国;雅者赏其质,俗者乐其澜。对于杭州这座古都而言,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和传承,宋韵已形成一种〃基因融化为城市精神和生活美学,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
    • 徐可达
    • 摘要: 有一个少年,历经世事沧桑,家贫体弱、战乱饥荒、失母少亲、颠沛流离、孤身求学、有家难归、批斗迫害、冤屈难伸……何其苦哉。有一个少年,清华、哥廷根、北大、社科院……名校频伸橄榄枝;胡适、傅斯年、冯友兰、陈寅恪、梁漱溟、马寅初……名师慧眼识英才,何其幸哉。有一个少年,嗜读万卷书,遍寻一方清静的书桌,“盼望有这样一个书斋”,对一盏灯,一卷书,一只猫咪,一塔湖图。春夏秋冬皆温暖,人间有味是清欢。
    • 欧婷婷
    • 摘要: 岭南大学中文系学生李炎全于1950年完成的毕业论文《李义山无题诗试释》,是陈寅恪最后二十年中指导的第一篇论文,也是现存极少数由陈寅恪指导的古典文学论文之一。李炎全撰写的回忆录《康乐园》一书,保留了陈寅恪指导其撰写论文的诸多细节。论文、评语、回忆录是追索陈寅恪传授实证诗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材料,联系三者加以解析,通过追溯李炎全对学术问题铺展、衍生的足迹,不仅可以揭出陈寅恪研治中国古典诗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问题,也可进一步总结他实证诗学的研究方法——以“时、地、人事直角坐标”法为考证的重要手段,以“了解之同情”的生命情感对待研究对象,在“整个历史关系”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的具体问题。
    • 邓康延
    • 摘要: 一部回溯民国先生的十集纪录片,共鸣了隔代不相逢的后生们,《先生》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揭示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梳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观念嬗变,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十集选定的十位人物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
    • 刘佳慧
    • 摘要: 陈寅恪的《审查报告》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名篇。通过述学文体的视角揭示陈寅恪《审查报告》蕴含的“对话性”,同时深入爬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史语境和思潮风向,可以掘发陈寅恪与学界的多重对话及其时代议题。陈寅恪针对整理国故运动中存在的弊病提出了“了解之同情”的研究立场,恰能有效矫正胡适以“一己之眼光”来条理统贯中国哲学史和白话文学史时出现的偏颇。陈寅恪不仅对科学方法的“假设实证”和“求真”这两重意旨进行了深度的辨析,而且秉承对中国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守正开新之宗旨,展望现代中国的中外融合之路。
    • 李玥瑢
    • 摘要: 1932年清华入学考试中由陈寅恪代出的对对子、作文题等国文试题引起风波,声音多来自民众,与此相反知识界则鲜有议论。陈所反对的“格义式”文法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的先声。知识界对该事件的反应,恰好体现出新文学倡导者冲破传统所造成的文化断裂是一个难以避免的事实,而新文学倡导者与他们反对的传统仍然大有关联。过渡时代透露出的多歧性和复杂性,或可从这一事件中窥见一二。
    • 戴莹莹
    • 摘要: 1900年,敦煌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时意外发现了“藏经洞”,数以万计的敦煌遗书重现天日,震惊了世界学人,堪称20世纪考古学界的重大发现之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1925年,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在大阪讲演时提出了“敦煌学”的说法。1930年,中国学者陈寅恪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所作的序言中提出了“敦煌学”一词。从此,海内外学界开启了一个世纪的敦煌学研究。
    • 赵耀锋
    • 摘要: 陈寅恪与胡适是20世纪的学术大师,他们对中国新语体的建设有过针锋相对的观点,陈寅恪对中国现代新语体建构的思想是建立在对胡适中国现代新语体建构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胡适倡导以西洋语法与白话文建立一种白话语体,陈寅恪则主张以古文文法与韵散同体的文言文建立新语体。胡适以提倡白话文开启五四运动的序幕,随后,陈寅恪对胡适新语体建设的观点以一种隐含的方式展开批判。陈寅恪与胡适之间关于新语体的学术论争成为一桩至今未被人揭示的新文化运动公案,他们两人之间对新语体建设的不同意见对理解新文化运动历史进程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有重要价值。
    • 邓勤
    • 摘要: 学者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当然离不开发达的经济基础。以城镇商品经济为例,北宋东京开封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店铺多达6400余家。宋朝打破坊市分区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开设,还出现夜市与晓市。南宋临安府(今杭州)人口在1274年达到125万人,城内极其繁华,时人称为东南第一州。就连南宋灭亡后,马可·波罗依然称杭州为“天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