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0年内共计42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82篇、会议论文38篇、相关期刊1373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做人与处世、安徽史学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国图书馆学会2015年年会、长三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等;胡适的相关文献由2950位作者贡献,包括史飞翔、李传玺、胡适等。
胡适
-研究学者
- 史飞翔
- 李传玺
- 胡适
- 邵建
- 傅国涌
- 庄森
- 魏邦良
- 徐希军
- 陈漱渝
- 唐宝民
- 张家康
- 王光和
- 梁阁亭
- 苏育生
- 林建刚
- 罗志田
- 陶方宣
- 杨海亮
- 胡成业
- 佚名
- 刘杰
- 孙郁
- 宋广波
- 岳南
- 张耀杰
- 杨天石
- 段怀清
- 汪大白
- 游宇明
- 闫红
- 东方小四
- 张光茫
- 智效民
- 朱德发
- 李小玲
- 赵映林
- 陆发春
- 陈鲁民
- 刘继兴
- 史义银
- 周良发
- 周质平
- 尤小立
- 张书克
- 张文禄
- 徐国利
- 李宗刚
- 杨建民
- 欧阳健
- 王彬彬
-
-
李宗刚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
-
王汎森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陈寅恪的历史解释,是为了“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重建古人面对各种情境时种种可能的做法以及表达的意向.通过“象征化过程”“隐形的条理”“诗文写作的机制”三种进路,或可了解陈寅恪诗史互证的工作.陈寅恪的历史解释相当重视历史的层次,常以出典追索具体情境,亦常以诗文写作的特定方式,追索人际网络的分合.这种对“心史”的解释,胡适似不完全同意.1958年,胡适在台北获读油印本《论再生缘》,并留下若干眉批.在陈寅恪用其非凡的想象力与“隐形的条理”进行历史推论之处,胡适每每打上问号,或径批为“穿凿”.陈寅恪认为研究者应与“通习古今事变之君子”为同一层次,他的解释既是个人情感世界的,也是历史的;而胡适认为“假设”可以大胆,但求证必须小心,其眉批正代表这方面的原则.这批未曾公布的材料,隐隐显示了民国历史考证学派对历史推论方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
-
-
宋开金
- 《中国地方志》
| 2020年
-
摘要:
嘉庆年间引发的《直隶河渠书》案可以视为《水经注》案的另一“战场”,许多学者曾参与此案.胡适对此案用力甚勤,他理清《直隶河渠书》的编纂过程,明确此书的著作权归属,对于平息此案涉及的著作权之争贡献较大;通过考证,发现《畿辅安澜志》所引《水经注》与赵、戴二人校勘成果之不同,为解决公案的核心问题——《畿辅安澜志》是否攘窃《直隶河渠书》提供了新的见解;对《直隶河渠书》稿的整理研究,注明现存各册各卷的稿本情况,纠正以往学者的错误,为研究书稿扫清障碍.当然,胡适的研究亦有其不足,有待作进一步探讨.
-
-
高健
- 《东岳论丛》
| 2020年
-
摘要: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诗集之一,其中的对称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新旧过渡痕迹,反映了胡适在新诗初创期的一系列对称形式实验.在尝试之初,胡适无意识地沿用了古典汉诗以整齐一律为主导的对称形式,影响及延滞了新诗的现代性建构.在此情况下,胡适以破坏为建设之前提,大胆破除了传统诗歌对称形式的束缚,推动了新诗对称观念与审美倾向的转变.与此同时,胡适也有意借鉴西方诗歌中自由多样的对称形式,并主动吸纳以双声叠韵为代表的传统诗歌对称形式.胡适一系列破“旧”立“新”的对称形式实验,为新诗对称艺术的自由探索开辟了道路.
-
-
贾红霞
- 《广西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年谱自宋代发端,清代受考据学影响迅速发展,在近代学术转型之际,又因"知人论世"、朴实客观以及感召人心等特点契合时代需要再度受到学者的青睐.然而年谱毕竟带有旧史学的痕迹,必须加以改造方能适应近代学术的要求.胡适、梁启超十分看重年谱,不仅对年谱的撰述旨趣、体例、格式进行革新规范,还撰写了多部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年谱.此后,年谱的发展蔚为大观,它弥补了近代历史书写中"人"的缺位,具有初步的学术研究性质,保存了广博繁多的史料.年谱在史学转型的过程中被创造性转化,为现代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
-
任翔
- 《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胡适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开创者.百年前,胡适以敏锐的时代意识、前瞻的教育思想、开阔的学术视野发表了《中学国文的教授》,成为今天研究现代语文教育的珍贵文献.胡适理想的语文教育,曾深刻地影响了新学制国语课程标准研制以及教材教法改革,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对当前语文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只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不断提升语文教育质量,使语文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
-
-
-
-
-
-
马波
- 《中国图书馆学会2015年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官商大户家庭,字希疆、适之,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驻美国全权代表大使,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胡适的一生角色众多,阅历丰富,身份复杂,史学界对其研究颇多,然而,作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践行者,胡适对中国图书馆事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者讨论尚有不足.本文试图从胡适的图书馆学理论思想,胡适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
-
竺洪波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对于胡适早年增改《西游记》第八十一难,学界一直未有肯定性评价.而从现代文艺学科特别是接受美学与阐释学的立场来看,胡适的改作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作为文学阅读的"读者反应",主体能动介入理应得到尊重;改作本身的优劣得失是客观存在,但对其"个性化加工"的评价见仁见智,不宜一概;即使对《西游记》原著有所肢解,但"误读"中隐含创见,"误解或具创见而引人入胜",故亦不应完全否定.
-
-
吕周聚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美国文化影响,标新立异的艺术追求、自由创造的精神特质、勇于尝试的科学精神等美国因素不仅成了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的灵感来源,而且成了引发中国新文学革命的导火索,赋予了中国新文学以标新立异的艺术追求、自由创造的精神特质和勇于尝试的科学精神,无论是对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形成还是对于中国新文学的生成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
-
曹万生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胡适与梅光迪、任鸿隽之论辩的表面是文言与白话之争,论辩的本质却是白话诗的诗性之争.胡适在初期白话诗学中主张用白话,强调清楚明白,强调用白话写的即是诗,忽略诗性,论辩中的任叔永、梅光迪主张重视诗性.1918年后,胡适逐渐改变关于诗性的看法,重视音乐性、具体性.他关于现代汉语多音节词的理论创新,为新诗的音乐性作出了初期的理论贡献.胡适的"影像"(意象)概念,源于意象派理论,同时也体现了胡适1919年以后对新诗诗性反思的成果,标志着胡适诗学的历史贡献.
-
-
季蒙;
程汉
-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 2014年
-
摘要:
儒的问题是近代中国的大问题,各家屡有讨论,而以胡适的《说儒》最为典型.但是胡适的意见人们似乎重视不够,其实他对儒的考察,以《说儒》一文最为精审,该论无疑是胡适关于儒家问题的代表作.客观地说,二十世纪文科学者一般都绕不开儒的问题.胡适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代表学人、中哲史研究的开山人物,他对儒的态度就更有一种参考的意义.而对"儒"这一问题的讨论也从历史事实(胡适《说儒》)开始.
-
-
-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写于1930年,后收入《胡适文存三集》卷三的《读吕氏春秋》,是胡适唯一的一篇《吕氏春秋》研究论文,该论文打破了有汉以来传统上研究《吕氏春秋》只重视文本解释的局限,采用了中西比较的思路与方法,从人欲、人性的思想高度审视把握《吕氏春秋》,提出了不少现在看来仍不失为有价值的观点与问题.文章视野开阔,论从史出,文风明白晓畅,易于接受,方法与结论都令人耳目一新,初步改变了以后《吕氏春秋》研究的路向,在现代《吕氏春秋》研究史上具有开拓之功.
-
-
徐国明
- 《长三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本文简略检讨胡适先生与宋明理学的关系,发现:胡适先生是较早将宋明"理学"称为"Neo-Confucianism"的学者;总体言之,胡适先生最熟悉、最服膺(终其一生)的是"民主"与"科学",他看理学(还有佛道,或者说整个中国学术思想)正是戴着装有这两块镜片的眼镜来看的.用"民主"这块镜片来看待理学,因其未深入理学的塔中、未入理学之庐山,所以只能是对塔说相轮,而对理学的评价多为负面的.用"科学"这块镜片来看,他在程朱的"格物"说中照出了"科学"精神,或者说是"科学"方法.并认为这一方法为清儒施于故纸堆成就了考据学,同时却因未施于自然界发展出西方近代的科学而使得考据学又回归到了理学最初的形态:经院哲学.这一见解其实是以清代考据学源出宋代之理学.胡适先生所讲的这一方法,与他所主张的"Pragmatism"是一致的.所以一种学说一旦脱离实际事物,背离"经世致用",指向精神境界层次,就往往会遭到他的批评.宋明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此流弊,故而遭到他的批评.此流弊在明代理学中尤为突出,故而他批评道:明代之理学,空洞、虚妄、涵养功夫自欺欺人,是一种古老的半宗教式的哲学.另外,胡适先生很早就在强调理学与佛教、道家、道教有甚深之关系,以及理学最终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圣"通乎"外王"),这些是很有价值、很值得注意的见解.
-
-
耿云志
- 《2014年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文化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就不会静止不动,永远僵立在一个地方.它要活动,要生长,要进步.一种文化要存在,要生长,要进步,也要不断地新陈代谢.笔者现在把胡适作为开新一派人物中,稳健派的代表人物,略为深入地揭示其主要观点。主要是谈他对于建设中华新文化,或者说,他对于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见解。
-
-
-
童亮
- 《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1947年学术独立论战中所谓的学术独立立足在中国已经移植并建立类似西方的现代学术体系之后,其所谓的学术以西学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谋求自身学术的独立发展.此时所谓学术独立不强调学术独立于政治之外,更不强调为学术而学术,而注重于从西方移植而来的学术能够实现自主的应用,将其运用在中国的现实当中.同时那种以国学为自身学术的学术独立的声音基本上受到压制.对于学术独立的看法本质上涉及到对于学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问题.参加论战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特别注重自由对于学术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思想和学术自由是实现学术独立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