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胡适

胡适

胡适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61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60篇、会议论文38篇、相关期刊1666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文史哲、做人与处世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国图书馆学会2015年年会、长三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等;胡适的相关文献由4150位作者贡献,包括史飞翔、庄森、邵建等。

胡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60 占比:99.39%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61%

总计:6198篇

胡适—发文趋势图

胡适

-研究学者

  • 史飞翔
  • 庄森
  • 邵建
  • 胡适
  • 李传玺
  • 张家康
  • 傅国涌
  • 魏邦良
  • 陈漱渝
  • 胡成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李炼; 欧阳玥
    • 摘要: 胡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伦理思想,特别是其教育伦理原则对“五四”时期教育制度的改革影响较为重大。胡适提出的教育伦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实用主义原则、民主平等原则和独立自由原则。实用主义原则是其教育伦理原则的基础;民主平等原则是其核心;独立自由原则是其目的。胡适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转换。
    • 宫云维
    • 摘要: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学术大师。其治经,跳出了清代以来的今古文之争,把经学还原为独立科学研究的对象,用最新的考古材料来与古经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其方法胡适称之为“科学的治经方法”,其人胡适称之为“始创新经学的大师”。王国维以经证史,在古史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过来,以史治经,也为古经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潘新和
    • 摘要: 胡适国文学观是中国传统的涵养性与西方实用性矛盾的统一,其本质体现了汉语教育文化精髓:自由发表思想(培育思想者是根本)、历史的国学研究法(治学——治史是涵养)、札录讲论(言语实践是手段),其核心是表现本位——“立言”。
    • 李燕
    • 摘要: 《考信录》成书并非一孤立的事件,将其置于崔述人生与治学的历史情境中考察,正可一窥崔述思想演变及其与时代的若干关联。崔述治学特点有三:在治学旨趣上,主张崇圣尊经以明道;在治学原则上,强调辨虚实而论得失;在学派观念上,不拘汉宋之见。《考信录》的传与不传,既与学术思想的发展逻辑相关,也与社会、个人的关怀和利益相关。20世纪上半期,该书经由顾颉刚、胡适等人的推阐,进而与“层累地造成古史”说发生关联,对近代学术流变产生深远影响。
    • 顾玲玲
    • 摘要: 新诗的传统问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新诗传统的初步建构,应追溯到新诗开创者胡适的新诗实践。胡适对新诗传统的建构,主要体现为纯粹的白话文表达、自由的体式以及尝试探索的精神。这三点看似寻常,却保障了新诗发展的连续性,也约束了人们关于新诗传统的想象方向。当下看来,胡适更注重新诗之“新”貌,忽略了新诗之“诗”性,这是因为受到新诗初期建设的时势所限,胡适对新诗传统的建构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新诗建设。
    • 冉魏华
    • 摘要: 胡适《读楚辞》一文长期被视为“屈原否定论”的代表文章,但该文事实上只是怀疑屈原存在。胡适旨在倡导文学的进化论与科学的史学观,以新文学的眼光重新审视楚辞。由于表达不准确,胡适易被误解为否定论者,其论证较为粗疏,部分地方只有结论没有论证。胡适虽意识到屈原名下的二十五篇作品非真实的屈原一人作,却未意识到《离骚》篇也非真实的屈原一人作。但该文率先号召建设新楚辞学,得到了陆侃如、谢无量、梁启超、游国恩等人的回应与认可。胡适提出的“二十五篇作品非真实的屈原一人作”这个大原则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可谓明确号召建设新楚辞学的第一人。
    • 李怡
    • 摘要: 中国新诗的第一人是谁?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在竭力排斥胡适,对《尝试集》多有挑剔,这主要是出于政治的考量,新时期现代新诗研究的评论反正,就是从承认胡适《尝试集》的时间意义(个人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开始的;同样,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何在,也常常落实为对白话文学的“第一”的认定上。
    • 刘幸
    • 摘要: 杜威在华期间的英文演讲底稿过去曾被认为片纸不存。笔者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研究中心档案中新觅得杜威讲演原稿一份两页。杜威在这份讲稿里阐发的核心议题包括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教育改革应当回应中国的社会需求、中国和日本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不相同等。通过这份英文原稿,可以看到,杜威在华期间的讲演始终围绕几个主题展开,其内在具有一致性,可以互为印证。杜威的英文原稿尽管大量遗失,但我们可以基于现存资料,对其内容及形式进行大致猜想。这份新史料提示我们,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价值和阐释空间需要有合理的估量。
    • 杨炀
    • 摘要: 1927年胡适因为竺可桢的文章《论以岁差定四仲中星之年代》一文发表而写信道贺。在信中胡适由《尧典》中星谈到了日本汉学家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史的研究,继而提及《左传》真伪问题。从历法等科学的角度考据和辨伪《左传》,契合胡适所倡导"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的整理国故的原则,这也是胡适关注、扶持科学发展,用科学方法服务于文学、史学发展的有力佐证。
    • 薄守生; 赖慧玲
    • 摘要: 1918年,胡适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个口号,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双潮合一之观”。然而,百年来人们对这个口号屡有误解,常常以“循环论”来解释,在“文学”与“国语”哪个以哪个为前提、为基础的问题上显得扑朔迷离、难以理清。通过对胡适的相关著述进行梳理,该文认为:在“国语_(1)的文学_(1),文学_(2)的国语_(2)”这个口号中,胡适所理解的“国语_(1)”应该侧重于指“文字形式”,但又不是全部都这样理解;胡适并没有明确地对“文学_(1)”和“文学_(2)”加以区分,混同了“经典文学”和“文学作品”的关系;胡适对“国语_(2)”的理解比较迷离、很不确定,有时希望与国语运动所倡导的“国语”混同,有时却仍然侧重指“文字形式”,这可能也与当时尚无“国语”有关。对于“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该文认为更应该把它定位为响亮的鼓动性的口号,而不是某种自洽的学术概念,其革命性很强,而严谨性比较有限。但是,这个革命性的口号具有很大的鼓动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加速形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