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47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32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148819篇;相关期刊1720种,包括文史哲、学术研究、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等;王国维的相关文献由3865位作者贡献,包括彭玉平、陈鸿祥、姚淦铭等。

王国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32 占比:3.08%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48819 占比:96.90%

总计:153587篇

王国维—发文趋势图

王国维

-研究学者

  • 彭玉平
  • 陈鸿祥
  • 姚淦铭
  • 佛雏
  • 夏中义
  • 罗钢
  • 叶嘉莹
  • 史飞翔
  • 蓝国桥
  • 周锡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屈任飞
    • 摘要: 王国维的境界论下,励志音乐《稻香》境界的形成主要通过渐进式的三个步骤:1.意象符合情意,2.意境兼顾五根,3.活用动词,聚"意"成"界"。本文进一步从创作者、创作内容和受众三个方面,总结音乐境界形成条件:1.真情实感的创作者,2.情真景真的创作内容,3.拥有天才领袖的用户群。
    • 饶曙光
    • 摘要: 电影共同体美学作为作者美学、文本美学、接受美学合乎逻辑与现实的发展,是在借鉴、吸收与改造西方文艺理论、西方电影理论基础上,全面展开的中国式创造、中国式表达。电影共同体美学建构的核心旨归,即克服传统作者美学、文本美学与接受美学偏于一端的不足,尝试建构新的融合式美学,有效串联起作者与观众、生产与消费、内部与外部、东方与西方、历史与当下。共同体美学所追求的主客体的统一和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和西方文艺思维的有效结合与转化。为了建立起文化自信、美学自信,尝试梳理和解决当下中国电影的复杂问题,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自塑"起中国的国际形象,我们需要建构起能够渗透和贯穿电影各个层面的中国电影话语体系和本土理论、批评体系。同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们有建构的依凭。而电影共同体美学正是在这种多重合力相互影响下共同推动的结果,其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具备多重面向。
    • 彭玉平
    • 摘要: 1927年,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因其国学大师的学术地位和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的身份,而引起中日学界、政界深度关注,相关追忆追思之诗文数量甚多。两个月后,在罗振玉的统筹下,由王国维之子王高明等具名编辑《王忠悫公哀挽录》一书,略见一时之思之情。此书中虽全文照录溥仪之诏书,但未见罗振玉代拟代奏之遗折,这与罗振玉的特殊心理有关。《哀挽录》序出自罗振玉之手,但署名“沈继贤”,对以郑孝胥为代表的晚近士大夫进行了道德人格上的尖锐抨击,带有檄文色彩。罗振玉自称先后犯三死而未能,并非虚饰之言,而是深契其当时处境与心理。吴可读、梁济与王国维,被认为是晚近五十年间三位尸谏殉节之士。《哀挽录》一书除了悲音悲情,还夹杂着不少隐喻,实际上是当时逊清朝廷政治斗争的一次集中反映,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 乔淼; 房春雨
    • 摘要: 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对于“物象”当中所承载的“意象”,往往缺少发现。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物当中浸透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学生往往难以直接发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找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思,感受文章带给我们生活当中的启迪。
    • 宫云维
    • 摘要: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学术大师。其治经,跳出了清代以来的今古文之争,把经学还原为独立科学研究的对象,用最新的考古材料来与古经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其方法胡适称之为“科学的治经方法”,其人胡适称之为“始创新经学的大师”。王国维以经证史,在古史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过来,以史治经,也为古经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侯冰玉
    • 摘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对词作展开批评,如情境辅助线法、对照比较法、摘字摘句批评法、人品词风互照法等。情境辅助线法主张批评者回归作者创作时的情境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对照比较法指将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对比,以显现异同、分析优劣。摘字摘句批评法侧重对单字或单句的品评。人品词风互照法强调将作者的品性与其作品风格联系起来考察。
    • 王林瞄
    • 摘要: 原始社会是人类漫长的文明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某些极具艺术特性的思考体系成为文艺创作的滥觞。而“赤子之心”作为原始与理性思维交会嬗变阶段的重要产物,经王国维的理论加工成为了独树一帜的美学符号。因此,本研究立足文化人类学视角,以李煜词为范本,旨在透析这一学说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穿透力。
    • 万星君; 岳洋
    • 摘要: “气象”一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概念,在“国粹学报”发表的《人间词话》64则中多次出现这一概念。此前不少学者为了厘清它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境界”一词的区别,试图探究过“气象”一词的具体所指,从“气象”的词源着手探析“气象”一词的内涵,但都缺乏对王国维语境下“气象”一词的分析。《人间词话》中“气象”概念探析对比“气象”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的语境,进而归纳出“气象”作为特殊术语和习惯用法的两种情况。“气象”在习惯用法方面亦涉及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学中“气象”一词的语义接受,重点是《朱子语类》中“气象”的含义。
    • 周凤莉; 徐蔚
    • 摘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煜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词“神秀”,其人则如“释迦、基督”,能够“担荷人类罪恶”。学者据此认定王国维偏爱李煜。深入关注该问题,除了要对王国维偏爱李煜的原因进行探讨外,还需要全面搜罗王国维偏爱李煜的证据。探究王国维偏爱李煜之证,不仅需要通过通读、细读《人间词话》,对王国维的评词理论逐条进行分析,还需要辅以比较的维度,将《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所评价到的与李煜相关的词人与李煜并置,进行对比分析,另外还需要结合词学批评的更为广阔的语境,关注其他词学理论家对李煜的评论,并审视王国维如何在其他词学理论家品评李煜的基础上进行再批评,从另一个侧面掌握更为有效的实证。
    • 徐威
    • 摘要: 将“代”的概念引入对文学创作的考察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常见方法之一。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开篇指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2)胡适认同文学进化说:“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