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冯友兰

冯友兰

冯友兰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2篇、会议论文10篇、相关期刊754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州学刊、做人与处世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医药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冯友兰的相关文献由1139位作者贡献,包括柴文华、王仁宇、陈晓平等。

冯友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2 占比:99.34%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66%

总计:1522篇

冯友兰—发文趋势图

冯友兰

-研究学者

  • 柴文华
  • 王仁宇
  • 陈晓平
  • 高秀昌
  • 张克政
  • 杨海亮
  • 田文军
  • 陈来
  • 刘金鹏
  • 乐爱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晓慧
    • 摘要: 冯友兰在20世纪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问题进行了艰难探索,陈来《冯友兰的伦理思想》一书对冯友兰的伦理道德思想展开了富有洞见的考察,并有所推进。其一是探究了冯友兰早期的"伦理概念"说及其对陈寅恪的影响;其二是全面阐释了冯友兰"新理学"体系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三是在冯友兰四种境界伦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三层九境"形态的境界伦理学;其四是结合西方诠释学的理论视野,提出在中国传统道德遗产的继承问题上,要实现继承方法的转变,即从"批判的继承"到"创造的继承"。
    • 徐可达
    • 摘要: 有一个少年,历经世事沧桑,家贫体弱、战乱饥荒、失母少亲、颠沛流离、孤身求学、有家难归、批斗迫害、冤屈难伸……何其苦哉。有一个少年,清华、哥廷根、北大、社科院……名校频伸橄榄枝;胡适、傅斯年、冯友兰、陈寅恪、梁漱溟、马寅初……名师慧眼识英才,何其幸哉。有一个少年,嗜读万卷书,遍寻一方清静的书桌,“盼望有这样一个书斋”,对一盏灯,一卷书,一只猫咪,一塔湖图。春夏秋冬皆温暖,人间有味是清欢。
    • 苏培君
    • 摘要: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转型不是一种现成的“在场”,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当代形态。这一转型不仅要在逻辑上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更要在历时态的时间场域中对二者之间的逻辑贯通性做出衡量因此,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应突破仅从逻辑上考察传统与现代之间内在一致性的抽象继承法之藩篱,补上历史性梳理之方法。这是因为,只有凭借历史性梳理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哲学逻辑发展的主脉线索,从而实现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贯通,使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精神追求和价值旨归能够在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中得以彰显。在冯友兰研究的基础上,将讨论的重点置于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历史性梳理方法层面,并试图通过与抽象继承法的比较,彰显出从抽象继承到历史性梳理逻辑延展的必然性,以期为新时代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培育系统而深厚的方法论根基。
    • 吴兴杰
    • 摘要: 基于黑格尔辩证法(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反思人生境界这一企业家素质与德性的本源。本文指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于提升企业家的人生境界有特殊意义,企业家承担着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培育道德型企业家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 陈嘉明; 郑伟平
    • 摘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识论是缺位的,这是现代中国哲学界的共识。冯友兰曾断言:“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①汤一介也说:“我们知道,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在中国传统哲学缺乏系统的认识论理论。”②金岳霖等大家也写作过《知识论》等著作,进行了重建中国知识论的尝试。
    • 郑志兵
    • 摘要: “武圣”涉及中国人的精神认同和武学思想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讨论了冯友兰先生以其哲学家的身份抛出的“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的武圣观。研究认为:冯先生的“墨子武圣论”由关羽、岳飞的道德层次,提升到了思想层次,赋予“武圣”以思辨的生命力,实现了对“武圣”的层次升维,极大地丰富了“武圣”的思想内涵,拓展了武学视野。提出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墨家思想,应更加关注墨家思想的内在张力。
    • 柴文华; 郭佳明
    • 摘要: 冯友兰在哲学上打通形上形下,将理论落实于社会生活,彰显了其浓郁的现实关怀。冯友兰在对“忠恕”的解读中,肯定了儒家思想中的实践旨趣,强调人的理性和社会性。其从“实行道德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方法”两个层面诠释了“忠恕之道”的灵活与全面,冲破了以往宋明道学家“道德与不道德”非此即彼的硬性框架,将其拓展至“道德与非道德”的行为判断新标准上。在生活和境界中,他更侧重于生活,这种生活不仅是平常人的日常,更是成圣成贤后的价值追寻。冯友兰尝试将古训归于生活方法并应用于社会日常,用理性精神指导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忠恕”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践性进行了深度挖掘。
    • 杜保瑞; 张雅迪
    • 摘要: 冯友兰以《贞元六书》建立了新理学的形上学系统,这关涉到中国哲学形上学方法重新定位的问题。考察冯友兰对哲学的定义、旧的形上学的缺点的分析以及新的形上学的定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关于形上学的方法有正的方法及负的方法的理论。冯友兰的正的方法讲形上学可以视为是他个人结合程朱理学及西方形上学反省之后的个人创作,应予肯定,但负的方法讲的形上学却存在着方法论上的问题,那就是他所说的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对传统道佛哲学的准确理解及诠释上的观念。冯友兰的形上学承接程朱之学,对存有论讨论的抽象的形上学的意义进行揭示和发扬,使这一路的传统在中国当代哲学的视域中崭露头角,这是其理论的重要贡献。
    • 陈来
    • 摘要: 谈到20世纪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一般都以“中国哲学史”为名的大学教科书为主要依据,这是符合学科发展历史的。具体说来,多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为代表。特别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取代了胡适著作的地位之后,其成为学界公认的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熟的标志。
    • 路欢欢
    • 摘要: 本期推荐图书:《西南联大哲学课》(冯友兰、汤用彤、贺麟著)图书简介《西南联大哲学课》是根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教授的讲义及著作编撰而成,为“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图书之一。本书主要汇编了冯友兰、汤用彤、贺麟3位哲学大师的研究成果,以时间为脉落对我国古代的哲学史、思想史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和解读:从子学时代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罢百家,独尊儒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