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激进主义

激进主义

激进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政治理论、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7篇;相关期刊321种,包括开放时代、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界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首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激进主义的相关文献由469位作者贡献,包括萧功秦、俞祖华、岳凯华等。

激进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3 占比:70.0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74%

专利文献>

论文:197 占比:29.19%

总计:675篇

激进主义—发文趋势图

激进主义

-研究学者

  • 萧功秦
  • 俞祖华
  • 岳凯华
  • 王岳川
  • 赵慧峰
  • 高瑞泉
  • 夏振坤
  • 干春松
  • 张宝明
  • 朱学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焦建利
    • 摘要: 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这是技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在技术丰富的环境中,在教导和抚养孩子时,每个父母都感到准备不足和不知所措。我们担心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在究竟如何处理学生的技术应用问题上,我们不经意间就陷入了两种极端的观念之中,一种是激进主义,另一种是谈虎色变式的卢德主义。
    • 唐慧丽
    • 摘要: 辜鸿铭对康有为的文化批判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物质主义;二是激进主义。他的批判,切中康有为思想学说的弊病。把康有为与罗伯斯庇尔进行对比,分析二人个性人格与思想主张的相似,更是从批判方法上别出一格,从而把中国文化语境内的现代性反思纳入世界范畴的反现代化思潮,辜氏代表了中国范围内现代性反思的开端,其文化批判也具有世界文化史的意义。
    • 薛冰清
    • 摘要: 正是在北美殖民地与英国裂隙加深的十余年中,大西洋两岸的激进派发现他们面对着“共同的敌人”:腐败而专断的英国议会。通过书信往来、出版物交流和跨洋旅行等方式,他们逐渐建立起一个互通声气的人际网络。这一网络的发展,既推动了殖民地的反英运动,也逐渐加深了英美激进主义者的分歧,最终影响到美国革命的走向与英帝国的命运。
    • 江璇
    • 摘要: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采用增强技术对人体进行直接干预的问题产生了较大的争议.激进主义者倡导通过运用人类的理性以及高新的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消除先天性的不足与障碍,进而追寻人人平等,提升并挖掘人类的潜能.保守主义者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秩序的安排,不应该妄想通过人为技术去干预或改变它,通过技术干预进而改变人类的自然状态和能力,是对上帝意志的冒犯,也是对宗教文化的挑战.因而关于通过增强技术来对人体进行干预的问题,需要从形而上的理论层面对其进行伦理的综合考量.
    • 邹诗鹏
    • 摘要: 与此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研究较为轻视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相比,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学界存在着抬高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乃至于将赫斯视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倾向.有必要结合从青年黑格尔派解体到激进主义转变再到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实践哲学形成的总背景,重新厘定赫斯与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关系.本文认为,赫斯有关社会改革、经济学、行动哲学、经济异化、拜物教、一般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等均对青年马克思产生过影响,但这一影响应置于青年黑格尔派解体到激进主义转变过程中众多人物(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赫斯、切什考夫斯基、魏特林、格律恩、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卢格、施蒂纳、蒲鲁东等)的思想活动及其交互激荡的复杂思想空间中进行把握.惟有马克思突破了从青年黑格尔派解体到激进主义之转变的界限与局限,才实现了从启蒙自由主义经激进民主主义的逗留,进而自觉创立了唯物史观及其实践哲学.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限于从青年黑格尔派解体到激进主义的形成.但赫斯所强化的斯宾诺莎式的精神性的实体,乃是马克思《博士论文》起即超越的鲍威尔式的自我意识.赫斯的行动哲学、"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非历史主义的抽象",均止步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其实践哲学创立.而对赫斯的无政府主义及其左翼激进主义的批判,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方向.
    • 苏畅
    • 摘要: 在中亚激进主义以政治伊斯兰势力为载体向极端主义演变中,激进主义与极端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中亚伊斯兰文化断层”是中亚激进主义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是中亚传统社会对外部极端思潮缺乏辨识能力的历史原因之一,中亚激进主义与中亚极端主义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中亚极端主义是在激进主义的巨大影响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今天在中亚各类社会思潮中,中亚激进主义与中亚极端主义仍然同时并存,相互作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中国与中亚国家深化反恐合作,重视新出现的安全隐患,加强人文沟通.
    • 熊鹰
    • 摘要: 著名美国记者、作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与苏联或共产国际的关系一直是战后美国史学界关注的问题.斯蒂芬·麦金农夫妇在他们的学术传记中矢口否认史沫特莱和共产国际的关系,而露丝·普莱斯则在她的传记中揭示了史沫特莱与苏联、共产国际及美国共产党的隶属与合作关系.在这表面看似截然相反的论断背后却有着相似的政治逻辑,即对史沫特莱苏联经验的拒绝.经历越南战争后的麦金农更强调史沫特莱对于中国的认识,普莱斯则通过以加缪的《反抗者》为原型树立起来的个人激进主义者史沫特莱形象在形而上的普遍主义中拒斥了具体的革命经验.这两部史沫特莱传记不仅体现了近几十年来美国历史研究的范式转换,更揭示了战后两代美国左翼学者重估中国革命经验时所遇到的根本困境.
    • 范凌志; 王雯雯; 许海林
    • 摘要: 美国“退役军人和平(VFP)”组织负责人加雷特(曾在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狙击手):我们习惯于重复制造这些复仇战争,然后深陷泥潭。我们在相关地区部署并进行军事侵略的时间越长,当地针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极端主义和激进主义就越合法。我们占领阿富汗近20年,结果对阿富汗人来说是毁灭性的。
    • 赵梓淳
    • 摘要: 《去学校化社会》是当代著名社会批评家、教育思想家伊万·伊利奇的作品,由我国著名教育社会学专家吴康宁教授翻译。这本书虽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但毫无疑问,其观点在今天仍然是犀利前卫的。基于伊利奇激进批判教育学的理论背景,我们在阅读时可以获得更客观且更思辨的视角,这对教育的重构多有启迪。
    • 王锦
    • 摘要: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在生产力飞跃的同时也激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加之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以工人为首的群众政治诉求激增.19世纪初,英国工人激进主义运动发展迅速.1810—1820年间英国工人激进主义出现了合法方式与暴力方式相交织的特点.工人运动从卢德运动的暴力斗争开始,历经汉普顿俱乐部的请愿运动和斯彭斯协会的武装起义,合法斗争在彼得卢事件中达到高潮;随着"六条法令"的颁布,暴力斗争又在加图街密谋中走向顶点.这一时期的英国虽然处于托利党的高压统治之下,却并不存在革命的基础.因为英国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残酷镇压激进派运动,对工人运动定罪却采取了合法的程序,依法处理,这让和平派继续斗争有了希望,并寄希望于获得普选权来改变现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