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政治

中国政治

中国政治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6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5734篇;相关期刊802种,包括党政论坛、人民论坛、行政论坛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创·四方”两岸四地青年论坛、2012北京文化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比较视野下的国家建设与民主学术研讨会等;中国政治的相关文献由1276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卫平、杨光斌、本刊编辑部等。

中国政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6 占比:20.50%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5734 占比:79.11%

总计:7248篇

中国政治—发文趋势图

中国政治

-研究学者

  • 黄卫平
  • 杨光斌
  • 本刊编辑部
  • 万高潮
  • 俞可平
  • 章敬平
  • 高民政
  • 魏明康
  • 黄禹康
  • 刘一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天宇
    • 摘要: 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是中国政府政策过程中较为特殊的组织模式。本文从制度变迁与组织理论的双重视角剖析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的运行机制与现实困境,试图提出重构议事协调机制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议事协调机构是长期稳定存在于中国政府机构体系中的一个弹性要素,经历了部门代管、部门内设、合并设立的不同阶段,其运行机制呈现出权威式决策与科层式督导的特点。在实际运作中,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存在着“进出”机制缺乏、监督机制匮乏和治理方式疲乏的困境,可能的重构路径是将职能聚焦于决策阶段、强化监督与问责制度、打造松散耦合的组织结构。
    • 焦连志; 孙其宝
    • 摘要: 西方精英政治理论是西方政治发展的产物,其理论发展经历了早期精英政治理论到后期精英政治理论的演进过程。精英政治理论对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演进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价值,对于分析当今中国政治也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精英政治理论中对政治精英即干部精英重要性及其作用等议题的分析对加强中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 储建国
    • 摘要: "民心"政治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十六字心传",关键是在"道心"和"人心"之间如何"允执厥中".朱熹将其精髓阐述为满足人民"合理"的欲望.这一世俗理性的政治理念启发了欧洲的启蒙运动,经过深度加工后又以马克思主义为中介输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以独特的方式复兴了中国传统的"道心"和"人心"政治,并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在"先善后众"的原则下,努力在"合乎善"与"合乎众"之间进行审慎的平衡.
    • 赵健池; 王正绪
    • 摘要: "政治信任"是政治心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变量.政治心理学界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工作中,就政治信任的性质、客体、内容、来源、形成机制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在政治信任的关系结构、发生学解释、田野测量情境等层次上,也形成了系统的分析结构.中国政治学界在引入国外政治心理学中的"政治信任"概念和理论的过程中,尚缺乏对概念内涵和结构的检查和反思,也未能完成理论话语和范式的本土化调适.因此,尽管国内学者对政治信任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对信任关系要素的理解和运用不够准确,对信任发生机制的认识和解释过于模糊等.因此,未来国内的政治信任实证研究需要进一步开阔理论视野、调整测量方法和拓展解释路径.
    • 桑玉成; 周光俊
    • 摘要: 改革开放后的政治学是在邓小平"补课"的号召下恢复与发展起来的,梳理四十年的发展成果是政治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政治学的发展是随着中国政治学的恢复与发展而同步前进的,是中国政治学的一块阵地、一方重镇、一个缩影.围绕研究组织、研究议题与研究方法,上海政治学在中国政治学的恢复与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开创与旗帜的作用.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主要矛盾转换的背景下,上海政治学能否为中国政治学乃至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新的贡献,这需要所有上海政治学人的共同努力.
    • 王笛
    • 摘要: 20世纪20年代,中国基本没有面临严重的外患,还收回了山东的主权,近代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废除,也就是说国际局势出现了对中国非常有利的改变,这是中国走向富强难得的机遇.然而不幸的是,中国国内政治仍然是一团混乱,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这个时候,真正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国的内部.这种局面下的中国外交,在世界舞台上能有多大的活动余地,能够在外交的斗争中为保障中国利益做多少事情,都是非常不容乐观的,这也是中国在国际上得不到尊重的原因之一.本文依据五四运动以后美国媒体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以及对中国局势的分析,来考察西方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认识,讨论美国媒体对中国内政的看法,对当时各种政治派别的态度,以及它们对中国未来的预测和思考.这些媒体报道和新闻分析为我们理解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政治演变,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和珍贵的资料.
    • 杨娜
    • 摘要: 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发展尚不成熟和完善,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政治研究倾向于在西方政治理论框架下展开,研究多以回应西方政治理性诉求或西方学术问题为主。在此基础上,要想更好地诠释中国政治发展脉络,解决现阶段中国政治实践面临的困境,研究中国政治独特的本土发展轨迹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 杨天保; 文春霞
    • 摘要: 世界孝老文化与家庭养老的"双重"危机,实根源于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通过"异化"劳动和建构精致化的文化政治,破败了"长者政治"和年长者的社会资本,彻底终结老年人及其文化再生产力的合理性存在.因此,超越社区养老等西方主流模式,既是传承孝老文化的东方性考量,更是自觉抵御资本主义、坚守正义的政治选择.尤其是,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政治文化中,应修复和重构老年个体的社会资本,令其老有所值地继续演绎出"家国同构"的政治效应;激励老人们的文化再生产活力,再现集体主义的组织优势,让其老有所用地增进中国政治的制度品性.
    • 陈国权; 皇甫鑫
    • 摘要: 权力分工是国家治理复杂化的客观要求,但不同国家的权力分工形态存在着较大差异.以“三权分立”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性分权是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无论在政治实践还是学理探索中都否定了政治性分权对于中国的适用性.近十年来党和国家的政治建设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分权体系,提出以功能性分权解决我国公共权力的分工问题,即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在基本理念上,功能性分权强调积极权力观下的有为政府,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公权力的运行效率;政治性分权则强调消极权力观下的有限政府,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公权力专断与滥用.在制度基础上,功能性分权与公有制经济占主导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政治性分权与私有制经济占主导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在表现形式上,功能性分权表现为权力集中统一下的组织内分权,是一种过程性分权;政治性分权则表现为国家权力的一分为三,是一种组织性分权.
    • 张师伟
    • 摘要: 中国政治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就已初具雏形,在秦王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后,就在形态上基本稳定了下来,并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秦汉以后的政治体制,乃是先秦时期政治发展漫长积累的产物,其基本的形态特征及伦理属性特质,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追溯中国政治在先秦时期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梳理中国政治在这个历史阶段所展示的伦理政治特质,并呈现出先秦诸子在自觉建构伦理政治的理论努力,既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人们进一步认清中国传统时代政治形态的伦理特质,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根本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核心本质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人们认清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潮以政治伦理为焦点问题的独特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