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199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1999-08-20

主办单位: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

会议文集: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关于"使人"卜辞、作者曾经作过一些论述.仅就其所知使命而言,"使人"不是作为外交使节奔赴诸族属地,而是殷王朝因宗教、军事方面需要从王朝派出的与祭祀或者军事行动相关的人员.这一解释依然成立、本文对此作了进一步作些论述.
  • 摘要:1991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东庄地钻探与发掘,发现了一个长2米、宽1米、深2.5米的长方形窖穴,编号花东H3.坑内共出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辞的574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辞的5片,共计刻辞甲骨579片.此坑甲骨以大版的卜甲为主,其中完整的刻辞卜甲达300多版.据地层关系,共出陶片及甲骨卜辞的内容判断,该坑甲骨属武丁时代,上限在武丁前期,下限或可到武丁中期. 此坑甲骨卜辞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卜辞的主人不是王而是"子",字体、文例均有独特风格.自花园庄东地的发掘简报发表后,这坑甲骨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学者经常询问有关情况.本文就大家最关心的H3卜辞的性质与"子"的身份与地位两个问题交流一下的看法.
  • 摘要:本文要介绍一片新发现的殷墟出土刻辞骨,并就刻辞所体现的意义作一探讨.笔者从宇野雪村氏处借到这一骨片,要追溯到十几年前了.宇野氏是何时何地得到这片骨的,现在已一无所知.笔者初见这块骨片的时候,其正、反两面都黏结着厚厚的、坚硬的泥土,只有较小的一部分露出文字.拜访宇野氏的时候,在宇野氏"还是由专家来处理吧"的委托下,笔者接受了甲骨剔泥的任务,此后约10年一直由笔者保管.
  • 摘要:东北师范大学原名为东北大学,创办于1946年2月.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历史系的正式成立,各项工作逐渐地走向正轨.20世纪50年代之初,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系里决定筹建中国古代史陈列室.当时先后派人到北京、天津等地选购甲骨,其中"大购"三次、"专购"二次,共得甲骨85片,并且,还包括李之纯《殷商贞人龟板拓本文字考》一部.几年前,笔者曾先后两次返回母校,按照拓本、摹本和照相三位一体的要求,对这一批甲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工作.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1997年,笔者曾就近几年来在殷墟陆续发现的零星甲骨片,进行了调查选拓,写了《殷墟甲骨拾遗》一文.随后继续留意这些零碎甲骨的调查和选拓,又得拓片百余,在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之际,经整理作为《殷墟甲骨拾遗》的续篇,本文对此作一介绍.
  • 摘要:现存礼经《仪礼》十七篇原是士礼。礼经所言祭事,乃为士祭。其《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及《士虞丰L》皆阴厌之后迎尸入室,行馈食之礼。按之祭例,凡正祭于室,滨尸则于堂。宾尸即天子诸侯之绎祭,绎祭宾尸,于祭之明日行之。本文对殷礼进行了介绍.
  • 摘要:用辞和果辞好像从来没有同在一条卜辞中出现过。祭祀卜辞,不管是黄组的,或是早于黄组的,好像都只有用辞而没有果辞。祭祀卜辞卜问的主题,是举行怎样的祭祀,如是否祭某位或某些祖先,用哪些种类、多少数量的祭牲等等。本文最后谈谈周原甲骨和西周全文中的“厄”字。
  • 摘要:"妇"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女性的一个重要的字眼.《现代汉语字典》对"妇"字的解释为,一、泛指女性;二、专指已婚女子;三、指妻子.准确地概括了"妇"的内涵.但是查看古代文字书,妇的字义往往是"持帚"、"洒扫"、"服也"云云.这些解释与当时妇女每况愈下的社会地位密切地联系着,由之,妇的真实造字本义被掩盖起来.若要追溯"妇"的本义,还需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探寻.事实证明,"妇"字本来源于标志王妃贵妇身份的一种发式.本文对此试作分析,以就教于各位学者专家.
  • 摘要:甲骨文中的冉字,罗振玉谓系爯字省爪、陈邦怀以为即古举字.金文中的冉字,(宋)薛尚功等人释举.阮元以为举字象鬲形.吴云以为象鼎字草出.张廷济、刘心源释冉.吴大澂释同,李孝定释卢.高田忠周以为是冓字省文. 按甲骨文中习见的"爯册"虽然有时可省作"冉册",但还不能迳释冉为爯.因为爯意为举,而冉无举意.故两者不能混而为一。
  • 摘要:多年来,作者注意甲骨文"(酉彡)"字的研究情况.可是至今还没有见到学者对此字的考释,在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之际,作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从事殷商文化及诸相关领域的研究,正确释读甲骨文和有效掌握、利用相关的古文字资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环节.如今甲骨文考释以及古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但有关考释成果的整理与推广似乎还不够,有关字书的编纂与当今的释字水平之间亦还有一定差距,为此专业工作者往往自己要有一本文字"经". 笔者在往日学习古文字之余,曾着意吸收众家之长,去伪存真,间出己意,整理出一套商代文字可释字形表.这个字形表本来只是统计注册可以确释的甲骨文字形,也兼容了少量可以补缺的周原甲骨文字头(字头右上皆加◎号为标志).1996年春曾以《甲骨文可释字形的初步整理》为题拟提交给南阳方面所倡议的纪念董作宾先生百年诞辰学术会议,惜该会议临期而夭折,字表遂又置案头.此后又试增添了部分可以补缺的商代金文字头(字头右上皆加○号为标志).字表进一步分成按音序排列和按《说文》序次排列两种.后者在每一字下先进行字形分析解说,再罗列各类(组)典型字形及著录号,并建立了配套卡片,主要为平时的教研工作服务.如今我校古文字研究室计划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大收字范围,着手系联、摹聚出土所见结字清晰、具有分类分组特征和量化统计指标明确的各种字形,从而尝试建立一个具有断代性质的商代文字字形库.值此甲骨学世纪盛会,笔者不揣浅陋,谨以简略方式将原字表例字列示一二并按音序排出,祈请各位专家、师长不吝指正.
  • 摘要:殷墟一期的青铜器主要是指20世纪30年代在殷墟小屯333、388、232、331、188五座墓出土的青铜器、殷墟三家庄1964年和1980年发掘和征集的青铜器以及武官所出的青铜器.本文认为殷墟一期青铜器的时代与其墓葬的年代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因限于篇幅,仅从器形方面就有关问题略申己议,以就教于方家鸿学。
  • 摘要:出现在二里岗时期的青铜盘,直径多在25厘米左右,下部带有圈足.郑州出土铜盘仅有两件,殷墟出土的铜盘只有7件,还有以陕西为中心的地区也出土过几件.另有一些传世品.虽然目前墓葬出土例子不太多,但是可以肯定青铜盘是重要的随葬品之一.本文对商代铜盘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将就铜盘内底上所见独特纹饰做一些考察.本文还对于殷墟出土盘的形态来进行分析,然后以地方出土盘为材料,按照王都铜盘的演变进行考察.
  • 摘要:1989年年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卧虎大方鼎和郑州商城遗址所出的三组八件青铜大方鼎中的五件,从器形到构思都非常相似.但是若详加观察便不难发现相互间的各种差异,和基于独特的装饰法的其他新干方鼎有共同性,也可视其为自身的独特性.由卧虎大方鼎的造形缺少稳定感,亦可见其形制的不成熟. 卧虎大方鼎和郑州大方鼎的相似性,说明了郑州大方鼎之构思的传播,而它们的相异性或许反映了两者间在制作时间上的不同及各种各样影响下的结果.那么郑州大方鼎的制作意匠究竟是如何传播到新干地区的?卧虎大方鼎又是何时制作的?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关于卧虎大方鼎制作地的问题,有意见认为是中原地区商代中期的铸造品,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认为是在新干地区铸造的.
  • 摘要:为了纪念甲骨文出土100周年,为了纪念首先发现甲骨文的金石家王懿荣,对近20年来的甲骨文研究作一番回顾与小结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而且,这种回顾与小结还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本文即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略陈浅见,以就正于同道方家及对甲骨文有兴趣之读者.
  • 摘要:《竹书纪年》记载了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一说,但关于"邢"之地望在何处,没有说清,由此而引发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众多专家学者的纷争.既有河南温县说,又有山西皮氏说,还有河北邢台说等.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了探索商王祖乙迁邢之地望和探讨商代中期文化的详尽面貌及绝对年代,设立了"祖乙迁邢之邢墟调查发掘"专题,经过近一年来,在河南、山西等地作了大量工作,收获不尽人意.1998年11~12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组成联合考古队,由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协助,对邢台县东先贤遗址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商王祖乙时期的实物资料,为探索祖乙都邢之地望提供了新的证据.1999年5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在葛庄遗址结合教学实习进行考古发掘,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给以配合,本次发掘又发现了一批商王祖乙时期的实物资料,无疑又为探讨祖乙迁都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就根据东先贤和葛庄两处商代遗址的文化内涵,谈谈祖乙居邢建都的看法。
  • 摘要:直至西周末与春秋初期,对社神与方神的祭祀仍然存在.《小雅·甫田》中提到"以社以方",而在《大雅·云汉》中亦有"方社不莫";然而后来变为只对社神的祭拜.根据甲骨文刻辞,得知商人祭祀土神与方神,因而了解到这两位神明之相异处,以及而后为何不祭拜方神之原由,或许可助于对商人与土地间关系的认识,进而发现这两位土地神与祖先间所存有的关系.研究认为:新石器时代之后的商人非常重视祖先与土地,因为祖先是生命的起源,为使生命的维续,则必须有丰富的收成.如把一颗种子埋在土里,不久即可见到幼苗,可见土地蕴藏生命力;而始祖不仅是家族的根源,亦是孕育土地生机,使之丰收,得以维续生命之本源.商人重视祖先,热爱自己的土地,是因为他们了解生命的价值.
  • 摘要:殷墟卜辞中的全部13次日月食记载与公元前14至12世纪所发生的6次日食和7次月食完全相符.仲康五年秋和禹三年"天再昏"两次日食也确认了《今本竹书纪年》夏代纪年的准确性.随着这些日月食年代的确定,也就给定了共和元年以前各代君王的世系.最优拟合的曲线既能满足经证实的王系的连续性,又可适应日月食断代的精确性.这对中国"九五"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而言,具有99%的准确性,无疑可以作为建立夏商周三代详细的绝对年代的基础.本文探讨了对夏代两次日食记录的分析。现存的历史文献也提到其他相当夏代时期的天象,不过时间的流逝看来导致了某些资料由于流传错误引起的释读困难。
  • 摘要:殷人是用干支来纪日的.那么,两个相邻的干支日是如何分界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日界问题.日界,有人又称之为"日首"或"日始",即以什么时辰作为一日之首或一日之始的.名称叫法不同,所说的实际上是一回事情. 古今中外,干支日的分界有过夜半、清晨、正午、黄昏等多种说法.那么,殷人是如何划分两个干支日的界线呢?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以夜半为日界;另一种以日出之际的"旦"时为日界.这个问题很重要,它关系到殷墟卜辞中月食日期的确定,而月食日期的确定又关系到殷周年代的推定,所以殷代的日界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但是,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学术界目前意见仍有分歧.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讨论,以取得共识.
  • 摘要:卜辞中"亚"字的基本形有两种:(亞)、亞.其他形有亞、(亞)、(亞)、(亞)、(亞)、(亞)、(亞)、(亞)、(亞)、(亞).有人认为也为亚字,但它们与亚字的形状有差异,用法((*)、(*)、(*)、(*)仅作人名、地名讲)又不像亚字(有七种意思)复杂,故不能视之为"亚"字."亚"字的其他形是"亚"字基本形的变形.本文对"亚"字基本形的变形进行了探讨.
  • 摘要:关于殷商之历法,《汉书·律历志》说上古至三代有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古六历.但南北朝时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祖冲之指出:"古之六术,并同四分.四分之法,久则后天.以食检之,经三百年,辄差一日.古历课今,其甚疏者,朔后天过二日有余.以此推之,古术之作,皆在汉初周末,理不得远."(《宋书·律历志》)这就是说,所谓古六历是讬名为古,实际是周末汉初行用的历法.因此六历中的"殷历"也就并不是殷代所曾经行用过的历法,它只不过是假讬名为"殷历"而实际是周末汉初的历法而已.本文内容包括:历日的研究;历月的研究;历年的研究。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殷商历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殷商历法问题经过学者们近70年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对殷商历法是阴阳合历,学者们已达成了共识;但对其是什么样的阴阳合历意见还不统一,有的认为其已是精密的推步制定历,有的则认为还是观象授时历。因此,对于殷商历法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今后的研究任务仍然是很艰巨的。
  • 摘要:在甲骨上写、刻文字,显然要比书写于简牍困难,事后阅读甲骨刻辞,也较简牍墨书吃力.许多甲骨刻辞摹释辞条,虽寥寥数字,然征诸卜用甲骨实物,每布满累累锯齿、凿穴、刀印、锥划、墨痕、笔迹,背后曾经投入之人力物力,绝非如一般想象之简单.本文探讨了3000年前的殷人,如何使用甲骨进行书契与释读,以期从此一特殊写、读方式的整体过程,寻绎其底蕴.
  • 摘要:《小屯南地甲骨》经过学界20多年努力,已经拼合近600版.但仍有遗漏.近段在整理《屯南》同文卜辞时发现属于历组二B类的屯南900与1053可以缀合. 屯南900原本就是由三片碎骨拼成,其缀合号是H24∶94+326+553.本文补缀的1053也出于H24号灰坑,其登记号为H24∶334.屯南900是左胛骨直边之中段,1053是骨扇部分,缀合之后,一巨版卜骨大体上得以复元.从缀合图版看,接缝合若符节,"宁""(叀)"二字因此能够破镜重圆,天各一方的兆序和卜辞也因此联成了一体.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不能不提起咒术,因为它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如J.Beattie所述,咒术是象征意义的愿望表现,也是扎根于该社会的宇宙观.那与其说是实际的、科学的观念或是活动,毋宁说意味着仪礼的、象征的观念或活动.为了得到他们自己的希望的结果,进行了咒术.卜占是咒术行为,而且是社会行为,它必须受人们的认知.社会必要接受先验的占卜的基础.同时,卜占以解释行为作核心,但技术上的程序是不可缺的.卜骨用动物的肩胛骨,以火灼之,而从其兆面上占吉凶的方法之中,与自然界的各种各样之"物"、共同生活的人们"对话".所谓"物语=对话"的世界是存在的,而且内在有使其"构造"变换的异化作用,那就是形成了所谓卜骨的象征仪礼.通过卜骨的象征仪礼,人们追求着意图行为的正当化.卜骨是在铜石并用时代,从仰韶文化时代晚期到龙山文化时代的社会变革中,必要再组成及强化氏族共同体成员间的纽带的社会状况中产生的。以粟与黍作为主谷,从事家畜与狩猎的火耕农业为基础的人们,在以咒术信仰为基本、面对火的强大力量的咒术信仰之下产生了卜骨。卜骨的象征仪礼,以供荐的动物的肩肿骨作为媒体,是火、动物、人类与神的“物语=对话”的世界。这个卜占行为是获得该社会的先验的容认的。
  • 摘要: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粟、黍、稷等杂谷类.这一点从考古学上已经得到认证,气候适合这些谷物的生长这一基本观点也未发生变化.考古资料的具体例子可参见《资料一》.在以往的研究中,殷代卜辞所见的农作物也一样,都认为是黍等.但是,仔细研究农业卜辞或有关农业的气象卜辞时,可以发现在麦的栽培期间内进行的占卜占大多数.同时,与农业有关的占卜次数随麦的栽培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增减.换言之,随着栽培期间的降雨量的减少,与农业有关的占卜次数则增加.这就意味着占卜者们即支配阶级的人们,对麦的生长具有异常的关心.由此可见,殷王朝支配阶级的主要谷物是麦.总之,不只是殷代的支配者,《春秋》时代也同样,特别是对“鲁”、“齐”、“晋”、“温”、“陈”等国的支配者来说,“麦”是主要谷物。
  • 摘要:殷墟甲骨文纪录着丰富的贡纳内容.半个世纪之前,胡厚宣先生作《武丁时期五种记事刻辞考》,首次全面地辑录了当时的贡纳资料,从商代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今日作者在此基础上再事裒集,深入考察,能得到新的启示和论断. 本文拟着重探讨:商后期王室的贡纳品类及其各项大致数额的差异,以明确贡纳的范畴;贡纳显示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贡纳活动的方方面面及其所反映的王室经济、财政的某些设施,官贾的渊源;贡纳及所谓"贡纳制"之间质的区别,等等.凡此,都是力图把贡纳置于社会历史的背景与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
  • 摘要:辽宁喀左小波汰出土一件商代铜罍,其上有如图一组铭文.这组铭文因为涉及到古代货币的有关问题,颇受钱币界的关注.笔者对这组铭文也颇感兴趣,对此作了一番试解.
  • 摘要:在日本,提起甲骨学,大概马上会想到林泰辅之名的。不过在当时所谓支那学者中,一当论及他的学术位置,其不被指为亚流,也会被看做是异端。这方面的情况,神田喜一郎的《由贝稼教授制作甲骨文图版篇回忆林泰辅博士》一文中,有详细的说明。今对其中有关内容作一介绍。
  • 摘要:本文介绍了董作宾对第一次殷墟发掘情况,内容包括两部分:一、彦老从事甲骨文研究之始--庄尚严与董作宾的对话民国十四年;二、民国十七年(1928)10月13日至30日——董作宾安阳小屯试掘报告
  • 摘要: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现象,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自然神和祖先神两大神系,成为人们意识中的主要神灵,形成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在古代,宗教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体,它几乎无处不在,主宰着人们的思维和现实活动.商代也是如此,宗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把世间的一切都看做神灵的意志,并希冀通过占卜、祭祀等方式,以达到沟通神灵、祛灾致福的目的.占卜、祭祀等宗教活动成为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这类宗教活动的团体,而诸妇就是这个团体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群体. 骨卜术是随着宗教的出现而产生的.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址中,就有大量卜骨出现.到了商代,骨卜之术更加发达,商人对占卜极其重视,几乎无事不卜,甲骨刻辞本身就是占卜的遗物,诸妇在这种占卜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商代诸妇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很高,她们不仅能在生时主持对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各种祭祀,而且能在死后成为神灵系统中的一员.享受各种祭祀,有时所受的祭祀非常隆重,可见在王室中享有平等的宗教权力。但从妇死后不能独立代表一代神灵,而是被置于男性祖先神的保护之下看,商代女子可能已受到男性的压抑。
  • 摘要:商代的宗教信仰和上帝崇拜,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商代宗教是上帝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三大宗教信仰系统.本文内容包括: 一、祖先崇拜及其意义 二、自然崇拜及其意义 三、商周宗教祭祀的比较及其意义
  • 摘要:本文内容包括: 一、周礼裸祭与卜祭用日 二、殷卜辞之裸礼 三、卜辞祼礼与各种祭祀 四、商裸礼的诹日与卜日 五、商裸礼的用日 六、商裸礼的卜筮用日
  • 摘要:成汤有三毫:其始居之毫在浪水流域,今长垣、封丘一带。或即卫国之蒲城;二是景毫,为成汤合诸侯会盟之所,在今曹州侯集乡梁涸堆;三是汤灭夏后建都之所,即今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对于汤居亳近些年来仍时有争议.本文探本求源对此进行了探讨.
  • 摘要:《左传》昭公四年,椒举言于楚王曰:"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蒐,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昭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所言六王、二公,皆上古各代开国之君和实主天下的霸主.而所言这些故事,亦皆是奠定这些王公主盟天下业绩的重大举措."景亳之命"既在其列,当是商汤建立商王朝之前取信天下诸侯、确立其中原盟主地位的一次军事会盟活动.“景毫”,今天没有留下任何遗迹,考古未发现些许残存。但从《诗经·商颂·殷武》来看,“景毫”于晚至商代后期武丁之时,仍是一个规模宏大、建筑坚牢、不断修缮的毫都。如今还山依旧在,“景毫”杳无踪。
  • 摘要:洹水,亦叫安阳河,发源于林州市(林县),流经安阳县、安阳市,在内黄县入卫河,全长160公里.洹河千百年来哺育了殷商文化和世世代代的安阳人民,安阳人民十分感谢它,称之为安阳的母亲河.然而,洹水为什么叫洹水,过去一直以《水经注》的误解作为认识基础,造成千余年的讹传.笔者经过长期细致地考证工作,依靠殷墟出土甲骨文的有力证据,否定了《水经注》对洹水发源于山西"洹山"的解释,提出自己的新解.
  • 摘要:史前中美洲与中国商周时期究竟是否存在某种文化联系,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曾对此课题有所关注.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泛太平洋中美文化对比研究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一些历史、陶器、玉器石雕、宗教、文字及遗传基因等方面的对比介绍,揭示史前太平洋两岸文化的相似和相同性绝非偶然.
  • 摘要:殷墟甲骨文中的男字,从田从力,对其释读已无异议."男"字在甲骨文中是不多见的字,且所在的卜辞多残,故其字义在甲骨学界引起争议.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地探讨.
  • 摘要:安阳自1950年以后,有很多重大发现,如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殷虚五号墓等等,尤其殷墟五号墓出土器物的丰富与精工真是空前.又把甲骨、金文与人物联系在一起,更是一件无比重大的贡献.开始在时代上,有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派主张早,为武丁的配偶.一派主张晚,为康丁的配偶.可是它是妇好墓,确是双方所共识的.其他学者恐怕也无异议.最近有五位朋友赠送一部他们合著的专书,即1994年新出版的《殷墟的发现与研究》,拜读之后,获得许多新的知识,特此谢谢他们.把所著录的各地区出土的大墓,加以粗略的比较之后,对于妇好墓发生疑问,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 摘要:刘朝阳先生,浙江省义乌县山口富村人,物理学家,也是最早运用近代科学方法检验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末,他曾致力于中国古代天文史的研究. 他研究中国天文学史,始于利用古书记载的天象,考订古书的成书年代.最早的代表作是考订《周髀算经》和《尚书·尧典》的成书年代,这个工作与当时历史学界的"古史辨"派的疑古考信精神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在顾颉刚先生的直接影响下进行的."古史辨"派疑古精神的核心是反封建道统,破除"三代盛世"的迷信,要求实事求是地以进化论的观点来阐述古史.从而,用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考订古书记载中的某些自然现象及其表述方式,以探索其成书年代和科技水平,也成为研究古史的一个新领域.但"古史辨"派在破除"三代盛世"迷信的同时,往往矫枉过正,有否定过头的偏差.刘朝阳早期的文章中也不免受其影响,以致有将我国古代天文成就估计过低的看法.然而,疑古是为了考信,而不是否定一切.后来,他钻研得深入了,又把那些过头话改了过来.例如,他最初认为甲骨文中所反映的殷历很疏阔,理所当然地便推论商代的天文水平也很低.当他了解到甲骨文中已有日月食的记载,并可推算其发生年代,感到历法的疏密与天文知识水平高低,不是简单地互为因果.他便作自我批评,说自己过去的看法未免"厚诬古人",表现出一个科学家探究真理的坦诚和执着.为了判断学术上的得失和继续深人研究殷历,本文概要地介绍一下刘朝阳先生的主要研究成果。
  • 摘要:作者从事甲骨文殷商史的研究始于1949年,从甲骨文发现那一年算起,当时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已经过了50年.作者对出席这次研讨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并且回顾了五十年甲骨文研究的情况.
  • 摘要:王宇信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和安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1940年5月出生于北京市平谷县,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4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胡厚宣研究员甲骨学商史专业研究生.本文介绍了王宇信对甲骨学研究历史和作出的贡献.
  • 摘要:本文选释甲骨片的来源,可参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购藏甲骨选释》;《历史语言研究所购藏甲骨选释》。二篇论文的前言部分,此处不再赘言.
  • 摘要:卜辞中的(丩又)、(丩白厶又)是商代“兵农合一”军事制度的反映。 这些被(丩又)、(丩白厶又)的众人,是生活在农业共同体即农村公社中的成员,他们占有一份土地,具有自由的身份,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打仗,既是社会的直接生产者,又是为国家承担征伐义务的战士。本文对甲骨文中(丩又)、(丩白厶又)进行了研究.
  • 摘要:"(屮戈)"字的结构并不复杂,但却困扰古文字学家近一个世纪.历史上究竟有多少学者讨论过这个字,笔者无法精确统计.仅据平日泛鉴所及,已知有"(土戈)"、"蠢"、"屠"、"诛"、"勦"、"捷"、"芟"、"戡"、"搏"、"折"、"戒"、"截"、"馘"等十几种释法.即在释"(土戈)"说中,又有"灾"、"哉"、"斩"、"裁"等不同读法.专门讨论此字的文章,也已看到六、七篇之多,最近的一篇,是1996年黄盛璋先生发表的.如用"众说纷纭,迄无定论"这句套话来形容,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本文对"(屮戈)"字进行了研究.
  • 摘要:《左传·襄公九年》记载:"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殷墟卜辞的验辞中有"新大星竝火"的记述,证实了商人对大火的观测与重视,然而能否进一步证明"祀大火"及存在"祸败之衅,必始于火"的观念,是学术界关心而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此试作探讨.
  • 摘要:殷墟卜辞中有一奇字,其形体作(),又作(),(),均是一个字.根据形体和结构,可隶定为"()".由于现存的汉字中,没有哪一个可以与之相联系,故该字之考释一直是甲骨文中的难点.又由于该字出现于"己未夕()庚申月出食"(合集40204反)中,是记录月食的重要材料,早已引起甲骨学家、历史学家、天文学家的极大关注,也是这次"夏商周断代工程"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该字特别重要,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不少学者就纷纷进行考证:孙诒让首先释"豊",无人响应;叶玉森释"垔",孙海波、董作宾、严一萍、金祥恒、范毓周等先后从之;岛邦男释"禋",白川静、陈梦家、董作宾、严一萍等从之;郭沫若释"蚀",李旦丘从之;唐兰释"良";于省吾释"亞"(读为(亞斤)),刘朝阳、李孝定、许进雄等从之.此外,还有鲁实先释"囱(蒸)"、龙宇纯释"(虑)"、徐中舒释"(钅亞)".不同的说法如此之多,说明大家没有真正认识,没有明白该字的真谛.近年来,连劭名先生将此字释为"血",认为是"血祭";裘锡圭先生则将此字释为"皿",读为"嚮",张培瑜先生从之.笔者在拜读这些文章后,感到裘先生对()字的理解,确比前人前进了一步,但他对()字形、声、义的考释仍欠妥,须重新探讨.现在,作者将自己的意见及其思考过程写出来,以就正于学界.
  • 摘要: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一桩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100年来,从王国维到郭沫若,再到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甲骨文研究取得了卓著成绩,甲骨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学科. 在甲骨文研究和甲骨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安阳殷墟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历时10年的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中,发现了王陵区、宫殿宗庙区等等重要遗迹和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白陶、玉器等珍贵遗物.殷墟科学发掘不仅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还为今日考古学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甲骨文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文字,它同古埃及的纸草文和古巴比伦的泥板文书交相辉映,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大放异彩。100年来,甲骨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成绩,硕果累累,令人欣喜。
  • 摘要:甲骨卜辞习见"(卜口)凡(屮一)疒"的习语,旧释包括拙释在内说法不下五六种,细绎之皆不可从,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 摘要:据《竹书纪年》,太甲复辟,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阶、伊奋。刚好是两位,伊尹二子有没有可能就是卜辞所说的“二压”,他们共同担任“大甲师’之职。这里提出来,供研究商史的同仁们参考、指正。
  • 摘要:甲骨文发现迄今虽已百年,但在文字考释方面仍有许多未获识读尚待考释之字,有关"戎"字诸字即是其中一例.1999年4月,作者在南京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的"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甲骨文字考释补苴》一文中曾经简要论及,会后又作进一步探讨,感到仍有再作通释的必要.兹再申浅见,以就教于海内外方家.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乍"这个字的发展讹变现象,可以给我们在古文字考释,形体辨别等方面提供一个思考线索,本文提出来求教于方家,恳请批评指正。
  • 摘要:本文探讨了甲骨文造字基本分类情况,甲骨文造字的基本类别有三:形意字、纯粹约定字和形声字.透过形意、约定和形声三种方法,大致可以掌握甲骨文字形的特性.
  • 摘要:1989年吉林大学姚孝遂等编纂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这是继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简称《综类》)之后,目前为止资料最完备、使用率较高的一部甲骨文工具书.由于历史的条件及种种限制,是用人手编纂,难以避免在内容上造成不少遗漏和错误的地方,而今天则利用科技手段将甲骨文字输入电脑,基本能达到资料上的类聚完整和统一效果,但是关键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甲骨文字检索系统.1996年我们所开始建立甲骨文电脑资料库计划,输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甲骨文合集》释文本,首先需要有一个检字《总表》,在这前提下,我们利用原《类纂》的字形总表(简称《总表》,约4000文字)重新作了一次整体性的核校和整理,工作大致分为7个部分.经过校勘之后,发现《总表》漏缺的新字包括未认出的异体字、误摹和重复的字,以及列错部首的字等等.借此机会本文把这些校订上的各种问题向与会学者汇报并请指教,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具述,本文只挑选部分代表性的说明.
  • 摘要:对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问题,中外学者们有种种解答.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七种,即疑问质问说、命龟说、修祓祝祷说、预言宣言说、魔力说、二元论魔力说和综合说.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 摘要:笔者怀疑殷墟五号墓极可能是武丁配偶妇好之衣冠塚,原因墓中既没有墓主骸骨,而从卜辞去推论,疑点更多.本文探讨了殷墟五号墓墓主骸骨存没的问题.
  • 摘要:在墓地中心部位掘一个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小洞穴,并在里面埋上狗,这种所谓腰坑的墓葬形式,可以看成是殷商葬俗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早期,尤其是武丁、祖庚、祖甲时期的大型墓很盛行设置腰坑.腰坑葬俗以殷墟为中心,但也发现于湖北黄陂盘龙城、山东益都苏埠屯、山西灵石旌介村等墓葬中.到了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这种葬俗的分布开始从以殷墟为中心向以洛阳、长安为中心的所谓关中地区集中.这种葬俗迁移现象,可以认为与周初推行的政策有深刻的关系,它给此后的腰坑墓的继承以巨大的影响.有关腰坑的研究,以往几乎仅仅局限于以发掘报告为中心,很少有人把它作为殷商人的葬俗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过考察.但是,近年来,彭文先生发表了《从蜀墓腰坑的设置看巴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交流》的论文,论文根据殷墟大型墓中可以看见腰坑这一事实,认为腰坑的设置与墓主的身分有关,并且认为这是贵族的一种特权.他把越往殷末走越发可以在奴隶主阶级及一般平民的墓中见到腰坑的这一现象,归因于腰坑本身已经变得不是贵族的特权.而且,他还注意到了周代,拥有腰坑的墓主几乎都不是贵族,主要是下大夫、士和平民,并阐述说那是葬俗一般化的结果.彭文先生所指出的这些内容,在考察腰坑发展史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把葬俗作为民族文化的具体的表象加以把握,这是应该受到高度评价的.但是,把腰坑从周初传至春秋或战国时代的事实单单看做是对殷商文化因素的简单继承,笔者认为这还很有值得商讨处.本文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对作为葬俗的腰坑的传播进行一番再考察.
  • 摘要:江西新干商代大墓自1989年发掘以来,至今已整整10年了,不仅中国国内很多考古学者,就是海外也有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其深入研究,其中有的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但仍有某些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歧议较大,比如遗存性质问题、年代问题和文化属性问题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 摘要: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青铜"人面盉",传河南安阳出土,通高18.5厘米."盉有盖.器颈两侧有贯耳.腹前有管状直流,下部膨出.低圈足,上有镂孔.盖作有角人面形,人两耳为半环耳.器饰有方格纹和鳞纹构成的龙身,接于人面之下,其前器两侧有前足及爪,足有小兽首,腋下加饰夔纹.管流上饰夔纹,流基部两旁也饰有夔纹.圈足上为云纹"(见图一).此器名称:一说是"盉";又一说是"卣",学者陈述不同.笔者考证认为,以上两种命名均与该古器的形制和用途不符,实有商榷之必要.此器不是盉,更不是卣,它类似唐以来带流的铜质灯具;考究其呈现在器上的人面、龙角和盘旋于器体之龙身的形态及纹饰,恰与《山海经》所记载上古神话传说里的"烛龙"有关,故名为"烛龙铜灯".本文内容包括: 一、"人面盉"非盉非卣辩 二、烛龙铜灯命名的缘起 三、殷代的照明器具有甲骨文可证
  • 摘要:自1899年殷墟甲骨文被王懿荣鉴定并作为珍贵文物而有意识收藏以来,迄今已经经历了100个年头.作为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珍品的甲骨文,自它被发现之日起,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今天的甲骨学,已是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形成了严密的规律及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课题的一门成熟学科,和语言学和汉语史、历史学、考古学、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和一门"国际性"的学问.本文介绍了100年来甲骨文研究及相关学术交流情况.
  • 摘要:中国字虽是先贤智慧的结晶—“观象于天,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一笔一画都有它的道理,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又经过长时间的衍生变化,使人对文字常有繁难之感。因此,从1909年起就有人倡议改革。本文对中国文字改革进程作一介绍.
  • 摘要: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铜器铭文的比较研究可以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考古、历史、文字、器物等不同学科通过二者的比较研究‘都有新的突破,成果斐然。其中,又以历史的研究最为突出。尽管如此,殷墟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的比较研究仍有尚待开发的空间,仍有尚值得深化的领域。
  • 摘要:早期殷代甲骨刻辞地理研究,开始于每条卜辞随文考释中顺便对个别地名的辨识上.王静安先生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存·考释》,本师容希白先生与敝同门瞿润缗合作的《殷契卜辞》,家师商锡永先生的《殷契佚存》,唐兰先生《天壤阁甲骨文存》,李亚农先生的《铁云藏龟零拾》等所附的《考释》中有关地名地理释文,皆初期作品.属于此阶段的著作尚有王襄、叶玉森等先生之大作,未能一一备举.此期偏重在认字、分析文字形体的结构上,对地名地理的研究多未能深入,盖文字符号尚不认识,自然无从对地名地理作深入之研究.本文介绍了殷代厥方甲骨卜辞集例、(氒隹)字形体、语音及其地望综考,并且得出一些结论。
  • 摘要:今山东海岱地区,三面濒海,地理环境优越,是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在先秦时期,几乎成为当时思想、文化与艺术的中心.本文根据甲骨金文考证探讨了山东古国与商王朝关系.
  • 摘要:周武王伐纣,成汤建立的商王朝宣告灭亡.西周初期,大量的殷代遗民被周人迁到洛邑地区,这是学人所共知的.但这些被迫迁到洛地的殷人,在商代是何种身份,社会地位如何,学者似未充分注意和讨论,本文在这方面作了些考察,撰成这篇小文,希望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并以乞教于大方.
  • 摘要: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宾组5次月食的刻辞,学者们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20余家不同的结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 摘要:为动用法是指动词的宾语不是动作的受事,而是动作服务的对象,动宾之间有"为宾语而动"的意思.如:"文赢请三帅",意为文赢为三帅请求.甲骨文中动词和介词都有为动用法,笔者曾作专文论之.因其对卜辞的解读特别是对祭祀对象的认定有重要的意义,特再作申论,请诸位专家教正.
  • 摘要: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将记时名词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关系,整理为一个表.笔者在其加以若干修正后形成"表A".本文对表中的几个问题点进行探讨.研究认为:甲骨文中所见指示词,近称‘兹”与中称“之”被使用,而远称的指示代词,因甲骨文的性质却很难看到。在后世,“兹、之’被“此、是”所取代,进而“中称”的概念消失,一并被解释为“近称”演变成了“近称、远称”的二分法。
  • 摘要:本篇论文以甲骨文中的时间表现法和时间表现词为其分析对象,考察其表现的具体方式及特征,并通过诸如纳西文字、英语、韩语等其他语言里的时间表现方式之异同窥测商代中国人有关时间表现的原始思维特征之侧面,同时略谈此种思维特征产生之基础,以作为本文的宗旨.
  • 摘要:《甲骨文合集》出版以后,深受国内外学者重视和好评,被誉为甲骨学史上"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著作".但它同时也存在着漏收、重复、选片不当、漏缀、误缀,吸收前人成果不够等问题.已经完成和即将出版的《甲骨文合集补编》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必要的增补、整理、正误工作,并同时推出《释文》、《材料来源表》等附录和索引.这对下一世纪的甲骨学、考古学和历史学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内容包括: 一、《甲骨文合集》的编纂与评价 二、《合集》的自检与不足 三、《甲骨文合集补编》的提出和上马 四、《补编》的主要工作追记
  • 摘要:作者在《无名组卜辞中父丁称谓的研究》中说过:"无名组的卜旬辞和一部分田猎卜辞的前辞中仍用贞字,过去不顾字体的差别,把前辞有贞的卜旬辞和田猎卜辞一概定为'第四期'是错误的.这个问题将另文专门讨论."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中说作者的这一意见"可从",但未加具体说明.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中对前辞作"干支卜贞"的无名组田猎卜辞作了一些分析,但对无名组卜旬辞仍未论及.所以,本文就前辞有"贞"的无名组卜辞作一次通盘的讨论.
  • 摘要:自19世纪末迄今,安阳殷墟已经出土15万片以上的商代甲骨文,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作为史料,首先要求其年代明确,这样才能准确地运用于历史学研究之中,如果年代不明,则无法应用.因此,对于甲骨文的断代研究是甲骨文研究的基础课题之一.自1933年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发表以来,甲骨文的断代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有些卜辞的年代,学术界争论还比较大,尤其是历组卜辞的年代,尚在继续讨论之中.本人,在此谈点看法,以供学界参考. 总之,大家认为考古地层对于甲骨文断代有着一定的意义,不容忽视.但它仅是间接依据,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只能提供各组甲骨文的年代下限,而不能最终确定其年代.小屯南地发掘提供的地层证据并不足以说明历组卜辞的时代属于武乙、文丁时期,仅是一种可能.关于历组卜辞年代的两种意见都与小屯南地发掘提供的地层关系不矛盾,仍然都是可以成立的.今后解决历组卜辞的年代,仍然主要还要靠对历组卜辞本身的研究.至于地层关系,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如果能在早期地层中发现历组卜辞,那将成为历组卜辞属于早期或更早的地层证据.今后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中既应把对甲骨文本身的研究与考古地层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又应对考古地层学的原理正确地、全面地予以运用,并且要强调甲骨文本身的研究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 摘要:商代统治者崇信鬼神,占卜活动十分频繁.商人大量使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占卜,根据灼烧后显示出的兆纹的情况判断吉凶,以指导自己的行动.那么,商人占卜之后如何处置所用甲骨,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 摘要:礼俗,是礼的俗化及俗与礼的交合,它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生活行为,文化属于生活的产物,礼俗则是根植于一定社会经济氛围中的被缘饰而重复习行的生活实践形式.本文内容包括:《尧典》与甲骨文中有关中国上古农业社会史影的比较例征;商代的谷物种类;商代社会的农业礼俗,并且得出一些结论。
  • 摘要:笔者并不否认殷代存在着奴隶或类似奴隶的隶属民、不自由民,但是不赞成将卜辞中的众规定为奴隶,进而将殷代社会判断为奴隶制社会。殷代社会的奴隶和隶属民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处于何种地位?他们的地位在制度上得到了多大程度的确定?这些问题不但应从众的角度,而且应该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得到讨论。本论只以甲骨文为考察的对象,而将《尚书》等有关古典及西周金文资料留待后论。
  • 摘要:本文探讨了商代的御祭情况,内容包括: 一、古代神话中的人神性交迷信 二、人神之间的性恋活动 三、商代的御祭
  • 摘要:从甲骨文的发现,至今已有100周年.由于大量的甲骨文是在安阳殷墟出土或发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安阳殷墟应是商代甲骨文的"故乡".以往的学者大都承认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273年"更不徙都",但迄今为止,在殷墟未曾发现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甲骨文,也未曾发现这个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何以如此?本文就此一问题为切入点,陈述自己对于盘庚迁都的一些新的看法,就教于方家,并以此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这里所说的"新议",绝对不是说它是一种全新的说法,而是与以前自己的学术观点相比,有一种新的考虑、新的见解而已.
  • 摘要:1899年,王懿荣发现了商代甲骨文.1908年,罗振玉经过多年的考查,认定了"贞卜文字出土之地应为洹滨之小屯".1928年8月,董作宾到安阳小屯调查之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安阳小屯连续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1950年以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在此进行了多次发掘.通过历次的科学发掘,获得了大量的有字甲骨和各种遗迹遗物进一步确认安阳小屯一带为商代后期的王都--殷墟.同时,安阳殷墟的发掘,建立了商代考古学.1955年发现了比安阳殷墟早的都城遗址--郑州商城.迄今,尽管对郑州商城为何王所都的问题,尚有很大分歧,而在学术界对它为商代前期的王都并无疑问.郑州商城与安阳殷墟二都分别是商王国前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考古发现.透过二都的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研究,可以揭示商王国内在的发展趋向.谨作此文,以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内容包括: 一、商代前后二都的对比研究 二、从二都的考古发现来看商代经济的发展 三、从二都看商代社会的特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