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铜器

青铜器

青铜器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3年内共计437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4篇、会议论文194篇、专利文献1945篇;相关期刊1344种,包括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 相关会议77种,包括全国第十三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全国第十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等;青铜器的相关文献由4093位作者贡献,包括秦颍、李学勤、王昌燧等。

青铜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54 占比:65.46%

会议论文>

论文:194 占比:3.13%

专利文献>

论文:1945 占比:31.41%

总计:6193篇

青铜器—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兆年
    • 摘要: 商代是青铜器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酒文化盛行的时代,商代初具规模的酒文化为后世酒文化的延续奠定了基础。大量出土的商代酒器,可以为剖析商代酒文化乃至更大维度的殷商文化带来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隔而观全局的效果。文章试图将酒的起源与酒器的发展相结合,对殷商时代的酒文化进行初步探讨。
    • 周飚
    • 摘要: 在现有的小学美术教材中,以青铜器[1]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课程较少。实际上,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技艺高超,常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该文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为基础,从青铜器相关内容的教育价值、教材的基本情况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 李强; 黄海燕; 李立新; 魏国锋
    • 摘要: 皖北地区地处安徽淮河以北,是先秦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矿北进中原的必经区域之一,该地区的青铜器对于探讨长江中下游铜矿与中原青铜文化的关系至关重要。本工作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对出土于皖北地区4件青铜器及湖北吉家院战国楚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并与长江中下游的皖南及湖北矿区矿石的铅同位素比值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皖北地区青铜器的合金配比及矿料来源。成分测试结果显示皖北4件青铜器中,铅锡青铜3件、锡青铜1件的铜含量范围为60.69%~76.65%,锡含量普遍较高,为9.66%~33.24%,铅含量为0.43%~18.07%,成分波动范围较大。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均属于普通铅的范围,两件锡青铜(WB-3、JJY-1)指示铜料来源,其余样品反映的都是铅料来源信息。通过与不同地区的矿石进行对比,发现西周时期皖北青铜器和湖北铜绿山矿区的数据较为接近,战国时期皖北青铜器开始使用皖南矿区的矿料,因此从西周至战国,皖北地区所使用的金属资源开始从湖北铜绿山地区逐渐向皖南沿江地区转变。本研究为皖北地区周代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及其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 杜金鹏
    • 摘要: 考古发现证明,晚商时期存在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墓葬随葬品有单独使用青铜器、单独使用玉器、同时使用铜器和玉器三种模式。不同的随葬模式,标志着不同族群的人们在社会地位、职业身份,可能还有宗教信仰方面,各有不同。即便在同一族群里,人们的职业属性虽然基本一致,但社会地位却差别很大。殷墟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资料说明,当时没有把青铜礼器用作赏赐、进献、交易的记录。商人在祭祀天地神祇、祖先神灵等活动中,青铜容器是作为“礼器”——容盛“礼物”的器物而存在,而装盛在铜容器里面的牲肉、粟米、酒醴,才是“礼物”。青铜礼器是施礼者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不可用作赏赐、贡纳、馈赠、交换等。而玉礼器则主要用作赏赐、进献、贡纳、祭祀,是真正的“礼物”。在当时,铜器更多代表地位和权力,玉器则更多偏向代表地位和财富。铜器和玉器分属两个不同的社会功能体系——即在表达社会功能时实行铜器、玉器“双轨制”,它们虽有交集却不可互为替代。
    • 马聚魁; 王鹏; 马铭
    • 摘要: 我国是陶瓷的故乡,在世界上享有“陶瓷之国”的美称。陶瓷装饰艺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光辉历史且非常发达,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很多装饰的方法,其中除釉上釉下、彩绘外,还有雕刻、艺术釉及综合装饰等,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雕刻是陶瓷装饰最早出现的方法之一,在明代以前的陶瓷彩绘方面还没有发现很多颜色时,受青铜器、漆器以及后来的建筑艺术和佛教艺术的影响,雕刻便一直流行于市,因此很长一个时期内,雕花在陶瓷装饰艺术上居首要地位。
    • 赵婷
    • 摘要: 青铜器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被各大博物馆收藏、陈列,目的就是让人们了解青铜器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文化背景、青铜器时代的审美、我国古代铸造技术等,并将这一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然而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在陈列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影响着青铜器的展示效果,也影响着观赏者的观赏效果。做好博物馆青铜器的陈列工作,对人们深入了解青铜器有重要的意义。
    • 徐成
    • 摘要: 1986年,在四川广汉月亮湾附近,当两个被尘封了3000多年的器物坑被打开之后,成百上千的青铜器、金器、玉器、陶器、百上千的青铜器、金器、玉器、陶器、象牙猛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向世人呈现了古蜀人那完全陌生却又精彩有留下任何文字,并且关于他们的一切都没有进入中原古史文献的视野之中。
    • 核桃仁
    • 摘要: 河南省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古代多个王朝都把都城建在这里,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掘出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今这些历史文物很多都存放于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中段的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主展馆设有16个展厅,展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众多文物珍品,其中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藏品最为丰富。今天瑾小萱就带大家走进河南博物院。
    • 胡宏鑫; 臧美莹
    • 摘要: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提出,在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先秦时期的美术成就为其自创和独有,是中国历代美术发展的本源。这不仅给予先秦美术极高的定位和评价,还强调了先秦美术研究的重要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尽管历史久远,我们能够追溯和探索的内容已经不多,但是依然在留存的历史遗迹中能够管窥先秦美术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青铜器和绘画,而这些成就反映出的最大的一个基础特征就是写实主义。
    • 王子今
    • 摘要: 上古时期青铜器遗存可见“貘”的形象。相关信息透露生态环境史涉及气候、植被与野生动物分布的趋势。“貘”的存亡,与当时生态环境条件有直接的关系。野生动物分布情势,在历史时期多有变化。而“貘”在中原的消失,提示了生态史的重要转变。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导致相关历史文化变局的重要因素。西周“貘尊”等青铜器在黄河中游的发现,也提供了文明重心地区社会文化进步的文物见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