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6、7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
第6、7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

第6、7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浙江宁波
  • 出版时间: 2009-06

主办单位:中国文物学会

会议文集:第6、7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遵循适度原则,古代青铜文物的除锈不能做到完全去除氯离子。对于部分氯离子去除较为完全的青铜器,可以采用成膜效果较好的缓蚀剂处理,形成保护膜,阻断外界腐蚀介质,是一种较安全的做法。粉状锈生长较为严重的青铜器,适度去锈后尽量先不做封护处理,可将其置于无有害因素的保存环境中长期观察有害锈的再发生情况,在确保文物内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做缓蚀封护的处理,防止封护后粉状锈向铜体内部生长,造成文物的损毁。为了更多地保持文物的历史面貌,要遵循文物保护中的最小干预原则,在器物上做最少的操作实验,同时,让青铜器粉状锈生成的基本条件基本不存在于文物的存放环境中,保护手段更加安全。
  • 摘要:汉代铜镜,距今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变造就了众多的精品.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而且还由于它的铸造精良、造型多姿多彩、纹饰华美大度、铭文内涵丰富,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为广大收藏者所钟爱.文章阐述了铜镜原物损坏的基本状况、铜镜修复方案的制订、铜镜修复的清理步骤、器物的开槽及粘接步骤以及器物有害锈的去除情况等方面内容。
  • 摘要:西周柿蒂纹铜尊的修复由于是为了陈列调展展出,所以修复时间较紧。在修复补缺时比较遗憾的是没有采用低熔点合金补配方法,而是选择较为简便有效的环氧类材料作为补配。文物修复,一定要根据本馆自身所具有的技术能力和条件来决定适当的修复方法。确保文物的安全,做到万无一失是首要的。文物的修复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学习,修复实践中耐心、细致,积极地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技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真正做到“整旧如旧,恢复原貌”。
  • 摘要:由笔者修复的青铜器有圆鼎、甬钟和盉各1件.这些出土不久的青铜器残缺变形极为严重,修复起来相当棘手.这批青铜器的修复任务时间紧,难度大,为了能按时保质完成修复任务,针对这批青铜器现状,制订了科学严谨的修复方案,并且量身制作了一套整形工具,使得修复速度有了较大提高.经过两个多月精心细致的修复,原来残缺变形的3件战国青铜器以靓丽完整的姿态呈现出来.通过这次修复工作,笔者总结出一套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法,现在整理成文,以就教于同仁.
  • 摘要:降解的研究说明Incralac在保护金属本身防止风化作用时,起着相对较好的作用。但是,与酸雨或者光照对有机质涂层的作用不同,生物不像其他降解因素那样受到了足够的重视。研究表明微生物能够加速Incralac的降解。理解了保护膜提供的保护作用的有限性使得定期的维护工作成为一种必需。在制订室外金属纪念物保护方案的时候,Incralac的生物变质应当同风化作用一道被考虑进来。
  • 摘要:铁质文物保护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保护和修复铁质文物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保持原貌、整旧如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而铁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难度较大,需视其保存环境和自身腐蚀情况的不同,分别要作科学的保护方案和修复方案。铁质文物的保护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需要多方面配合和支持。出土的铁质文物大多收藏于博物馆及文管所内,这样就需要文物保管员在保管工作中做到勤观察、勤通风、防止灰尘对文物腐蚀,注意铁质文物在保存中的腐蚀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这样使铁质文物有一个良好的保管环境。保护好古代遗存物是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定会有更多更新的技术与理念应用于文物保护与修复上,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 摘要:清代铁狮子在一些局部地方的翻模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介绍的爪子和牙齿部位用到的填充料比较多,翻制的模块的数量也比较多,在拼接和起模的时候很困难。还有就是在最后作旧时用到了铁粉进行调色,铁粉本身和文物颜色比较接近,和玻璃钢掺兑后器物本身的颜色极为相近,只要进行局部的作旧就可以了。这种方法以前在进行复制时没有用到过,笔者认为是个比较不错的新方法,既节约了最后作旧的时间,而且对器物本身也没有什么损害。笔者感觉以后像这样的铁质文物在进行复制时在复制方法上应该有一个创新,不管是在材料的选择还是制作的工艺上都应该把传统和现代工艺相结合,争取取得一个突破。
  • 摘要:瓷器,因历史久远、制作工艺精美、升值潜力大等优点,现在已成为人们收藏、投资的热点.但是瓷器有着易破碎的缺点,因此许多有价值的瓷器需要修复.根据不同的修复目的和要求,古陶瓷修复大致可分为三类:研究修复、展览修复、商业修复.研究修复是为考古学家和学者提供研究资料的,以恢复器型为主;展览修复是博物馆、展览馆为广大观众提供观赏的,以恢复器型、简单作色为主;商业修复是要把修复后的器物作为商品来进行交易的,也是修复行业中技术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
  • 摘要:2008年襄樊市考古所在考古发掘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彩绘陶鼎、敦、壶和盘、匝等器物.器物壁面用棕黑漆髹饰,其上用浅黄和橘红矿物颜料勾绘,色彩艳丽,图案线条流畅.但该墓当时保存环境不太好,已经坍塌,大部分器物已经被压碎.墓内积水较多,器物被细腻及黏性较强的澄浆泥覆盖.彩绘陶器在本地区出土较少,保存下来的也很少,难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是干后表面漆层翘皮脱落和纹饰颜色层和底层分离剥彩及褪色.为了把这批器物完好地保存下来,制订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准备在发掘现场实地保护提取,及时做好前期的保护工作.
  • 摘要:运用泥塑复原三星堆青铜人面具,说明文物修复不仅仅是修修补补,而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文物修复与雕塑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物修复离不开雕塑,雕塑艺术是文物修复的基础。修复文物不但要掌握传统的修复技术,而且要具备雕塑艺术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器物的历史背景和它的文化内涵。塑造一件器物,不仅要塑造出器物的形,更要塑造出器物的神和韵。只有充分地把雕塑艺术运用到修复当中,才能使修复出来的器物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合理运用雕塑进行文物修复,既增强了修复手段,更为文物修复拓宽了道路。
  • 摘要:文中描述西汉鼎的修复,是比较常见的青铜器修复,但其中涵盖了补配、整形、作旧等常见的青铜器修复工艺,一般中小型的简单青铜器,修复程序应尽量简洁,减少时间,降低成本,而此鼎的修复过程,正好诠释了如何能较快完成修复,而用料不多,又能使文物更坚固完好地长久保存下去。
  • 摘要:陶瓷器修复保护,是文物保护抢救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博物馆不可缺少的业务工作。从事陶瓷器修复保护,不仅要求修复者个人有着丰富而广博的知识背景和综合知识素质,同时还对操作者的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陶瓷文物的研究不断深入,陶瓷器文物的保护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作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新理论、新知识、新材料,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并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力求全方位提高文物保护的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文物保护工作。
  • 摘要:为配合湖北省博物馆新落成的“综合馆”陈列展览工作,湖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对枣阳九连墩战国墓出土的古乐器编钟进行了修复.这些编钟由于长年在地下受到泥土等挤压,破损变形十分严重.未经修复不能用于陈列.编钟是有声文物,与其他文物相比,它们的修复多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声音.现代陈列要求全方位展示文物的价值,从曾侯乙编钟开始,对编钟的展示都实行全媒体展示,编钟的原音被收集到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终端来展示编钟的声音之美.另外,对于编钟的研究来说,声音是非常珍贵的研究对象,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样要求声音复原.对于九连墩这套编钟来说也是这样.显然,恢复编钟原声,是青铜编钟复原的一个新标准.
  • 摘要:青铜器是中国古代人类文化的优秀遗存之一,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等比较珍贵的价值.除一部分属于传世品保存相对完好之外,大多数是从古代墓葬和遗址内重见天日的,因墓穴坍塌、地层变化被撞击挤压或人为辗转运输保管不善等主客观缘故影响造成青铜文物不同程度破损变形的情况普遍存在,可以说从一件青铜文物出土的那一刻起,文物的整形修复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因此,青铜器的矫形在中国传统文物修复领域里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修复是为了还原古代文物的原貌,矫正变形则是后期焊接、粘连和作旧等修复技术水平高低的保障,没有矫形就谈不上青铜文物的修复,它是青铜文物修复工作的一个关键步骤.对于每一位优秀的文物工作者来说,在长期的文物修复工作中不变的是对文物的热爱和精心养护,可变的则是在继承传统青铜文物整形技术的基础上改进更新,开动脑筋,多思考,勤动手,制作相应的工具轻松矫形,从而快速圆满地修复古代青铜文物.
  •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因收藏环境改变引起青铜器不能稳定存在的;或因地下墓葬塌陷、地层变化使青铜器被挤压变形、撞击而残破或缺损的;青铜器存在有害锈等可发展病害,影响完好存在的;青铜器表面被附着物覆盖,需要研究覆盖物下的文字、花纹等科技信息的都需要进行修复.青铜器修复是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通过特定的技能对腐蚀与残破的文物进行复原,达到修旧如旧目的.
  • 摘要:伊犁河谷是新疆史前时期(新疆地区的“史前时期”一般是指汉通西域以前,也即公元前200年以前的时间段.另外,就现有的考古证据而言,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一般是指公元前第二千纪,“早期铁器时代”则大致相当于从公元前第一千纪初至公元前200年这段时期)重要的矿冶中心,在尼勒克县曾发现奴拉赛古铜矿冶遗址,在河谷地带曾出土较多的铜器,重要的有巩留县阿尕尔森的13件青铜工具、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的一批大型铜器.1983年新疆伊犁新源县71团鱼塘墓地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两件“对兽铜环”.有不少学者对这些铜器做了考古类型学研究,并进行了科学分析,从而增进了对该地区史前文化特征的了解和认识.青铜器是古代先民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无论是出土还是传世的青铜器,受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作用,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何对损坏的青铜器做高质量的保护修复,尽可能有效地延长其“寿命”,是我和同仁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 摘要:通过对资阳铜车马的修复,掌握了在锈蚀严重的青铜器文物不能采用锡焊接的情况,利用环氧树脂和氰基丙烯酸黏合剂的粘接技术。同时,为了使大型的、沉重的青铜文铜为,在破损很严重的情况下,能够重新站立起来,怎样采用铜管、铜棒、铜条、铜板、下物螺钉和自制铜铆钉,加入到青铜文物体内,来增强和提高青铜文物的抗压变形的能力,今后的铜车马的展出和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
  • 摘要:修复后的铜镜从纹饰看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从铭文上看应为宋代官作坊所制作。文物修复是在保持文物原状的基础上,延长文物寿命,尽可能展现其历史和艺术的特征,并非恢复其原有的使用功能,而更着重于恢复其艺术、历史及科学价值。
  • 摘要:在众多革命纪念馆中,都陈列着大量战争年代曾使用过的各种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坦克、火炮等武器.此类文物由于体积较大,陈列方式极度受限,故而多以自然裸露状态展出,不利于文物的养护.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火炮,经过战火的洗礼,又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再加上展出中人为因素的介入,金属部分极易出现锈蚀,木质部分极易风化、断裂,如不及时修复,当年的火炮就会雄风不再.本文就以两门旧式火炮的修复为例,介绍一下此类文物的修复方法.
  • 摘要:鉴于大多数出土青铜器基本上都是有土及锈包裹着,如要露出底色、花纹、图案、铭文,就必须除锈。但除锈又不能损伤铜器本胎,并要保留好的锈色。与一般除锈不同的是“粉状锈”的去除。因为氯离子的存在对青铜器的锈蚀影响最大,是产生“粉状锈”使青铜器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所以要保护好青铜器,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氯离子,将氯离子从器物里层移出来加以除去,或者是把氯离子封闭、稳定在器物的内部,使之与氧气和水分隔绝,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去除多余铜锈及“粉状锈”方法很多,采用何种方法清除,要视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一条原则,就是必须保持器物的原貌,特别不能伤害器物的铭文、花纹和古斑。
  • 摘要:为配合大连营城子汉墓遗址博物馆的筹建工作,2008年8月开始,为其修复了一批近些年来在大连地区陆续出土的两汉时期青铜器物.现就这一工作过程中部分文物的修复、保护以及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做一简单的介绍.
  • 摘要: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独特.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由于长期埋在地下,遭受各种因素的侵蚀.当它们重见天日之际,有的已残缺不全,有的已锈蚀,既给研究带来困难,又不能提供完美的陈列展出.可见残破青铜器的修整复原工作十分重要,也是博物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青铜器的修复工作者,首先要熟悉各时期的青铜器生产概况、掌握不同的器物造型和生产工艺的特点,才能在器物的补缺、做色、作旧等方面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才能完美的做好青铜器的修复和保护这项工作.
  • 摘要:青铜器的修复要根据器物的原样来复原历史,修复中不能做任何主观的刻意创造,以文物保护为目的,尽量做到器物原貌的真实再现。基本方法就是整形、焊接、补配、作旧等工艺。根据此壶的现状,在姚启东老师的指导下制订了从局部到整体的修复方案,就是先拼对出局部效果,依据各局部实际情况作出对壶整体的判断,最后由局部综合后整体起形,并在起形过程中对局部作出修整整形。因为此壶破碎状况严重,残片如按现状拼接起形肯定会变形严重,所以修复时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局部遵照全局来考虑,按整体性原则适当作出调整,力求恢复原貌。
  • 摘要:文物修复是不同于其他工作的特殊行业。它要求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必须掌握历史、化学、物理、美术等诸多方面专业知识。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修复工作中要依据文物的真实性特点,不能凭主观想象改动文物的历史面貌,运用传统的修复工艺和现代化的工具和材料,对损伤文物进行有效的修复与保护,且每一步操作都应做到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对修复与保护处理后的瓷器一定要妥善保管,最好装入囊匣内保存,这样既起到保护的作用又最大限度的延长了文物的寿命。
  • 摘要:在古陶瓷修复中,需将颜料与黏合剂(介质)、溶剂等调配成适当的涂料用于上色.其中,颜料是指有色的细颗粒粉状固体物质,可分散在媒介中,当溶剂挥发后,即留下含有黏合剂和颜料的涂层.颜料的选用对于修复效果非常重要,一是因为颜料起到着色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因为颜料的耐光性和化学稳定性对色层的持久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选择不当,会导致修复部分的变色.
  • 摘要:在古陶瓷修复实践中,仿釉层的硬度太小,直接影响修复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修复工艺问题。因为在文献中,未发现关于提高丙烯酸光油仿釉层硬度的研究报告,本文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具体研究的途径是两个:提高仿釉层固化温度和在丙烯酸光油中加人其他聚合物。
  • 摘要:蒸馏水冲洗玉壶春瓶:使用蒸馏水是因为其不含任何其他杂质,可以避免后续清洗过程中杂质对清洗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去除水锈:用大的容器调制10%浓度的柠檬酸溶液,将玉壶春瓶全身浸泡其中。每隔8小时检查浸泡进展情况,直至水锈全部脱落。顽固水锈用手术刀小心剔除。中和酸度:玉壶春瓶的水锈虽已清除,但其瓶身pH值仍为酸性,长此以往容易对釉面造成腐蚀,必须用碱性物质对其进行中和,将玉壶春瓶浸入10%碳酸钠溶液中,用pH试纸每8小时测量一次浸泡溶液pH值。反复多次,直至浸泡溶液pH值稳定在70将玉壶春瓶放入烘箱烘干。在自然空气中放置一星期,观察其釉面变化,若有结晶重新形成需重复以上程序;若稳定无反复,可完成清洗工作,交还博物馆。
  • 摘要:陶瓷器属易碎品,馆藏陶瓷文物又大多来自于考古发掘,残损器物占有很大比例.残损陶瓷文物只有通过修复才能恢复其原来的历史面貌,以达到学术研究和陈列展示要求,使之发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残损陶瓷文物的修复、还原将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古陶瓷修复目前有三种类型:考古修复、展示修复、商业修复.馆藏残损陶瓷文物的修复一般采用展示修复方法,即用现代修复理念结合传统修复工艺,按照不改变原貌、不损害文物本体,修旧如旧的原则,以使被修复文物达到展示美学的效果.
  • 摘要:通过白釉雕花盖罐和绿釉剔花凤首瓶这两件不同类型辽代瓷器的修复过程,进一步认识到,不同瓷器类型,一定要区别对待。只有修复前对瓷器的制作工艺及釉色的特点做到胸中有数,作出具体的修复计划,包括修复材料的正确选择,才能有效地进行具体的修复工作,从而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从具体修复效果观察,使用丙烯酸树脂和509树脂作仿釉的漆料和补配材料,修复后效果还是不错的。
  • 摘要: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对文物的人为干预,修复过程中必然会改变文物本身的某些特性和状态。文物修复资料是指一件文物在修复保护过程中生成的所有资料,包括对文物修复工作情况以及修复前后状态进行详细描述和记录等。文物修复资料为修复档案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信息,它既与文物本体构成完整的体系,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文物修复档案的建立既有助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总结与提高,更为以后的研究、保管、利用及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再修复提供了可查证的信息。所以建立永久性的文物修复资料档案系统是必要的。
  •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陶瓷国,古陶瓷是博物馆文物爱好者竞相收藏的对象.但是,保存至今完好无损的古陶瓷数量有限,很多精美的古陶瓷因为不同原因受到损坏,令人痛惜,急需进行修复,使它们恢复昔日光彩.笔者作为博物馆古陶瓷修复工作人员,曾多次聆听古陶瓷修复专家的讲座,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指出修复前做好修复记录,制订修复方案,进行清洗、粘接、补配打腻子、作色等修复工艺。
  • 摘要:从陶瓷制造工艺的不同之处可以把古陶瓷器修复的补配材料按钻土制坯低温烧制的陶器和高岭土制坯经过高温烧成的瓷器两种类型进行材料的选配。在动手修复这些文物之前,一定要考虑其自身特性,再定修复方案、确定修补材料的选料。
  • 摘要:陶马受出土前的埋藏环境、入库前修复保护处理不当,以及文物库房保存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了严重的腐蚀风化病害.为了延长陶马的寿命,减少其腐蚀风化的损毁,2006年文物保护工作者,为了配合新馆建设和陈列筹展的需要,对其中一件馆藏东汉陶马进行抢救修复保护.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科学保护,为今后同类文物保护提供借鉴.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助下,采用的方法是先用化学元素分析、探针表面微区分析,以探伤对部分陶片进行综合分析;其次参考相关资料,从简单、易行、有效的角度考虑选取多种修复保护材料,对具有可比性的陶片进行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修复保护的配方进行修复保护.经文物修复保护工作者数月的精心修复保护,并严格按照科学保护和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使这件东汉陶马恢复了本来面目,展示在世人眼前.
  • 摘要:遵循我国对泥塑文物的修复应做到不损不毁,整残如旧,保持原貌,不重塑“金身”的原则,根据该文物的损伤程度,制订了修复方案,全部修复工作完成后,为了使彩绘马站立得更加平稳、安全,更有利于陈列和保管以及改变该文物在包装运输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将该彩绘马原底座进行了改动。
  • 摘要:2002年新都区博物馆邀请四川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保护专家共同协商抢救修复保护方案.主要针对陶俑保存状况,分别采用化学方法分析化学元素含量,彩绘残留物的分析,探针作面微区分析及对部分陶片进行综合研究.其次参考相关资料,从简单、易行、有效的角度选取多种修复保护材料,对具有可比性的陶片进行反复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修复保护的材料配方.文物修复保护工作者辛勤努力,严格按照科学保护和文物修复理念“修旧如旧”,经过数日的辛勤工作在不改变原貌的原则上,使这件东汉吐舌执蛇镇墓俑恢复了本来面目,展示在世人眼前.
  • 摘要:在当今文博界中有大量关于纸张和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的论著、文章,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笔者学到了很多比较系统的此类文物修复、保护的相关知识.笔者在广东省博物馆从事的是书画类文物修复与装裱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结合文字资料进行了进一步学习.本文只针对书画文物中绢本书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进行阐述,目的是明确绢本书画文物区别于其他材质书画文物的一些修复、保护操作工序.
  • 摘要:中国书画装裱技艺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像许多传统文化艺术那样,是人民群众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与中国书画艺术作品唇齿相依,有效地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唐人张彦远、明人周嘉胃、清人周二学的书画装裱专著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古人已总结出了一整套较科学的书画装裱工艺流程。而且,古人在长期的实践、失败、总结、再实践中不断地将此工艺细致化,逐步形成区域性、地域性、气候性、派别性、个人习惯性等差异。
  • 摘要:美籍荷兰人华士·胡博曾于清光绪乙巳年(1905年)来华为慈禧太后创作一幅肖像,该肖像将70岁慈禧的形象表现得非常年轻,风格带有很多中国元素,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此幅画像高234.5厘米、宽144厘米,也许是深得慈禧喜爱,所以放置在太后“养颐冲和”之所的颐和园中陈设.时至今日,此幅画像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破损情况,需要进行修复.2008年,荷兰专家帮助颐和园完成了慈禧油画像的修复工作.参加此次修复的荷兰专家有来自林堡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安娜、首席修复师耀斯及妻子修复师比安卡和库勒姆勒博物馆修复师鲁克女士,他们都是经验十分丰富的油画修复师,承担过很多重要油画作品的修复工作,在荷兰油画修复界享有盛誉.通过这幅慈禧油画像的修复工作,使更多地了解了这幅慈禧油画像的绘制情况,更重要的是使了解了荷兰的油画修复技术,为国内油画修复技术的加强与提高,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参考实例.
  • 摘要:中国书画装裱是抢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事业,是书画艺术再创造并使之香溢千秋的一门独特艺术,是鉴别古旧书画的一个重要依据.本院明、清绘画藏品较多而丰富,它既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正是这些中国古代书法、绘画的历史艺术价值,博物馆才会成为文化遗产的宝库和保藏中心.为了使这些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物,能够安全妥善地得到很好的保护,也不能因为在装裱修复工作中的疏忽以及在保管工作中的随意性而使其遭到损毁.书画装裱修复人员应对自己所从事的业务要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尊重科学,勇于实践,把保养和维护文物的历史原状视为第一要素.运用自己娴熟丰富的工作经验去完成,并尽最大可能地做到“修旧如旧”的原则,使装裱好的院藏文物藏品能够长久地保持它特有的原貌.
  • 摘要:根据以往的修复经验,针对该类形制狭长的平面类丝织品,常见的思路就是采用书画装潢中的托裱法,采用针线法进行保护修复,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针线法的长处在于不添加使用任何化学材料,具有可逆性,或者称为可重复操作性,修复部位的材料可以拆除,恢复原状。
  • 摘要:绘画复制在博物馆工作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绘画复制的目的是用复制品代替原件展出,是一种对文物间接的保护.谈到复制唐代已经为开了先河.书圣王羲之书法基本是唐代复制品,历代仍然将其作为临习范本,甚至奉为圭臬.许多古旧书画作品,很多是前人复制品保存至今,原件早已荡然无存了.就绘画而言,今天所能看到是以晋代顾恺之为代表的历代画家作品,这些绘画都有几百上千年历史,所用材料基本是纸张或丝绢,虽然经过历代科学保管与修复,至今仍可以展出,但是谁都很难预料再过几千年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所有物质都不是永恒不灭的.保存文物目的是为了研究与展示.在布展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工作环节,每次展出都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损害,为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除做好科学保管,还应减少展出次数,有些原件应用复制品来代替,以避免在提取过程中和展览期间受自然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 摘要:《仿华秋岳笔意》是一张后人仿华秋岳的画,通长177cm,宽49cm.工笔兼写意的花鸟画,幽静淡雅,耐人寻味.文物状况为:画心有破洞、污渍、霉点,画心上部有开裂、下部有印折痕及破损,无天地杆,纸本,原镶绫边完全破损,未曾修复过.根据画心的完残情况决定对此画进行重新装裱.
  • 摘要:这张水陆画是一张绢本重彩的作品,修复的重要难度在于画幅尺寸大,重彩的固色,原材料的匾乏。原有的缎子材质已经无法再次使用,只能重新进行采购,可是在市面上已经没有清代以前的旧缎子了,就是同类的纺织品也很难买到。只能用绢进行染色处理后,照原款式装裱了。
  • 摘要:古旧字画修复依靠的是传统装裱技术,但仅有纯熟的修复技艺,无良好的工具、设备辅助,也很难修复出完美的古旧书画.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都博物馆字画修复室自迁入新馆伊始,就定位在较高的起点上,工作室的优质环境,先进设备的选择,在文博系统中均处于领先位置.可以说实现了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这里仅就字画修复室的环境设施和主要设备使用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 摘要:中国书画以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东方艺术体系中的一朵绚丽奇葩.而承载着这高雅艺术的载体,却是易损的缣帛、纸张.有人说,文物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洗礼下,同类物品中的幸存者.而对于同处于一个时代的玉器、陶瓷器等硬质文物来讲,书画文物能够保存至今,可以说是幸存者中的幸存者了.今天,当用崇敬的心情感受书画文物所带来的强烈震撼的同时,还要感谢一项古老而又科学的手工艺技术——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书画装裱、修复技术,今天就不会看到如此丰富的古代书画艺术品传于世间.
  • 摘要: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碑刻位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武侯祠大殿北侧的廊房内,共计21石,每石长110厘米左右,宽58厘米,厚15厘米,它与玉器和烙画合称为南阳的“三宝”.南宋绍兴戊午(绍兴八年,即1138年)八月,抗金名将岳飞率兵路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夜观壁间碑刻及祠前出师二表不觉泪下如雨,应道人索字遂慷慨书之,给南阳武侯祠留下了千年难遇的墨宝.后人刻书于碑,年久岁远,疏于管理.直至清光绪二年(1876年)南阳知府任恺方寻碑于江南之彭城,命匠人李发祥摹勒于石,存放祠内供游客观瞻.如今,原碑已不可寻,南阳武侯祠内的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石碑成为目前所知最早的孤本,其后襄阳隆中和汤阴馆慕名索拓,并刻之于石,各自保管展示.因其出自名相之祠、名将之手和名匠刻石,又被称为“三绝”碑,在南阳武侯祠内三百多块历代碑刻之中尤显珍贵异常.作为镇祠之宝,碑刻与拓本共同成为国家级的文物藏品.因此,它的管理和保护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和文博单位的高度重视.如何真正做好岳飞手书出师二表拓本的收藏养护,确保作为其他文献资料无法比拟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记录载体不受虫蛀、霉烂及人为损坏,就成为文物工作者日常相当重要的一项工作.
  • 摘要:中国书画装裱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通过不断地总结与摸索,形成了现今这样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但中国传统的装裱修复理论中感性教育多于理性教育,致使很少有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理论性文章出版.作为相对冷门的中国书画装裱,理论资料就更是少之又少.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教育,又使装裱这一领域充满了“神秘”.传统手工装裱大概分为托料、托心、方心、下料、镶活、覆背、下墙、上天地杆等几大步骤,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托心”.托心又叫托画心,古时又称“小托”,它是将一层宣纸(称命纸),用糨糊贴于画心背面并上墙撑平,以加固画心、反衬墨色,使画心平展、便于镶活.从画心所用的背纸名称一命纸,就可以看出这步操作的重要性.如果作品不经托心,后续的各项工作几乎是无法进行的.
  • 摘要:硬笔手迹比之毛笔手迹更不容易保存,减少使用频率,避免损伤,是文献保护利用的普遍措施。硬笔手迹的复制性临摹是基于这种情况下的特殊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复制技术,在线条肌理显现的逼真程度上、在对各种纸张的适应性上,比之数码打印具有很大优势。但是仅限于此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能否长期坚持精细化做法,不断充实它、完善它。在硬笔书写理论尚不成熟,各种书写工具不断出现的情况下,要使一种复制方法具有长久的使用价值,就要有更多更好的质量表现和经验支持,这一点自不待言。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随着社会对近现代文献重视程度的升温,笔者相信这一工艺的潜力必定会进一步发挥出来。
  • 摘要:书法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古来对书法教育一直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与重视。近几年一些大专院校开始增设书法专业。由于这门学科起步较晚,培养的人才又偏少,即便这些少数人才,为了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并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不愿到工作性质单一、待遇偏低的博物馆系统来工作,再加上书法界主流是以参展获奖为主来评判一名书家水平高低的,主客观原因造成博物馆界书法人才更加短缺。解决办法:一是在用人机制上可加大一些力度,并采取更宽松、更优惠的政策来利用与引进这方面的人才。二是成立文博系列书画研究会,侧重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这样既方便相互间交流、互相提高,也有助于人才流动,这对博物馆事业发展会有益处,使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瑰宝—书法,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摘要:群众对博物馆期望更多地参与,又修复保养了文物,又培养提高了人才素质,又解决了一定的经费,前提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同时也要搞好本职工作,群众参与了,对博物馆有感情了,文化遗产也得以保护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任何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文化的发展,最终都是要服务于社会。
  • 摘要:古代旧字画能够保存流传至今,历代装裱高手的揭裱和修复功不可没,古旧字画的揭裱和修复是书画装裱工艺中的精华所在.古旧字画由于年久或收藏不慎,或多或少的会被玷污、虫蛀、霉烂或破损,如果不能及时揭裱和修复,字画将毁于一旦,失去保存和流传后世的价值.所以古旧字画大多需要及时进行揭裱和修复,使之恢复原来的艺术风貌和保存价值,以便供后人欣赏、观摩和研究,并达到长期收藏的目的.
  • 摘要:书画装裱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书画装裱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诚如杜子熊先生所言:“装潢学是研究造型美、色彩美、线条美、材料美、结构美、实用美、装饰美的工艺美学,是致力于画面的协调得以精确与均衡的一门学问.”由于工艺过程多,周期长,每道工艺工序要求严格、准确、细致,初学者难以短期间内掌握,有些老艺人的绝活更无法传承下来,有些技法可尝试改进.
  • 摘要: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5年12月16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字画修复室是文物保护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什么样规模的字画修复室,才能适应于今后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需要,是在新馆筹备时主要考虑的问题.经过两年多先后承担百余件文物修复工作的实践证明,当初筹建字画修复室规模的思路是完全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首都博物馆开馆以后,字画修复室先后接待二十余家国内外文博单位,并得到了相关领导和修复专家及同行的光临指导,对他们所关注和了解的问题也一一做了介绍.
  • 摘要:针对传统手工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出现,笔者就一些相关的问题结合国内现状和国外的经验做一些阐述和对比,欲借国家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大好契机进言献策.
  • 摘要:笔者从事书画文物装裱工作近三十年,发现许多书画作品中折裂纹的出现常常分以下几种情况:装裱过程中画心没有完全用糨糊水打开,出现皱折所致.装裱过程中背纸刷糨糊不匀,出现漏糊所致.潮湿产生的霉变使局部糨糊变硬生壳所致.卷画收藏时由于操作的不当,更容易造成字画出现折裂.笔者曾经修复保护过的一幅高凤翰的书法作品为例,其修复前是一幅折皱不堪的画作,在经过精心修补,重新装裱之后,使她恢复了原始风貌,再现了原作的神采.
  • 摘要:古旧书画是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它年代久远,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难保存,流传下来的很少,因此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让它长久保留下来造福子孙后代,这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古旧书画的保存与修复方面,大家都在不断地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河南博物院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现将院藏唐代《妙法莲花经卷》的修复,谈谈具体做法,并就此存在的问题向专家和同行求教探讨.
  • 摘要:2004年5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蓟县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座东汉画像石墓,由墓道,甬道,前、中、后三个主室和东西两侧的4个侧室构成.三座墓门上雕刻了精美的画像,局部涂有红、黑色彩绘,这些图案均用线刻或减地浮雕手法雕刻而成.根据考古资料采集的需要,要将这些画像图案进行拓片提取,拓片能够清晰、真实、准确、完整地记录文物原始面貌.一般的碑刻拓片将碑刻清洗干净后上纸刷平、打实即可上墨,但这些图案局部涂有彩绘,这些彩绘的成分是矿物质颜料,经过地下近两千年的埋藏受湿度影响胶性基本已无极易脱落,所以拓印前必须对彩绘进行加固.这些画像图案是雕刻在未经打磨处理的砂岩石面上,表面粗糙不平,刻痕深浅不一,上纸刷平、打实时表面肯定会有破损,上墨时墨就会渗到石头里,清洗很困难,沾到彩绘上的墨迹不仅无法清洗而且破坏文物原始面貌.这些问题都要在拓印前处理解决.
  • 摘要:危害文物寿命的因素很多,其中微生物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质地文物滋生的微生物不同,危害纸质文物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霉菌.本文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的研究谈谈对危害纸质文物的微生物的防治方法.
  • 摘要:文物修复档案是在修复文物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并且集中保管起来的修复文物的专业资料.它的表现形式为文字资料、表格、图片、照片、胶片、视频录像等.从工作性质来划分,文物修复档案属于科技档案的范畴;从归属性质来看,属于文物档案的范围,与文物考古发掘档案、文物陈列展览档案、文物库房管理档案等并列存在.文物修复档案全面反映了文物修复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它既包括文物的状态变化特征,也包括文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特征.
  • 摘要:2007年6月15日,湖北省襄樊市考古所在襄樊檀溪路为配合城市建设工程时发掘出一座南宋时期砖室仿木结构券顶墓.墓的规格3.20米×1.20米×4.20米.该墓早期被盗,券顶坍塌,已无随葬器物,但墓的四壁所绘壁画依然保存下来,壁画以额为界,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分别绘有代表东、西、南、北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荷花”“牡丹”图案.下层南、北门上分别绘有侍女启门图.西壁是宅院建筑及宴请图.东壁绘有庖厨图.西壁和东壁长、宽为2.80米×0.80米.整个壁画保存相对较好,该墓壁画场面排场奢华,人物众多,内容丰富,各种台案家具、器皿物品,陈放到位,摆布合理.画技高超,其构图严谨、巧妙,笔墨古雅,设色鲜丽而不浓重,服饰线条流畅,人物形神皆备、惟妙惟肖,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这座墓的发掘保护,既进一步充实了中国宋代壁画宝库,又对于本地区本阶段的考古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湖北地区多雨、潮湿,不利于壁画的保存,历来很少有壁画墓发现,迄今为止,本地尚无一例宋代壁画墓发掘的资料公开发表.此次壁画的出现,填补了本地区宋代壁画墓发掘的空白.
  • 摘要:本研究模拟出土丝织品在地下埋藏环境中的不同pH值,研究了不同温度对丝织品的影响,以及溶液pH值在老化过程中的变化;还对同样温度下,不同浓度的碱性溶液对丝绸的水解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在丝绸老化试验研究中,水解老化的老化条件的选择提供参考;最后还用经过试验选定的水解老化条件,对丝织品的水解老化进行了分析。虽然pH值和温度是影响丝织品寿命的两个重要因素,但密闭的埋藏环境,对丝织品的保存更为重要;5%NaOH溶液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强化水解老化体系;水解老化是一个一级反应过程,丝绸的强度损失与老化时间有对应关系,是了解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生物酶对丝织品水解老化的影响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摘要:缂丝缘大袖袍虽已受到较大程度的损坏,但经过细致的修复后仍然光耀夺目,不失其当年的绚丽。但是,文物的修复过程确是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因此说,纺织品修复和保护是一件非常细致而艰难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有熟练的技艺,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这也是每一位纺织品修复师所应具备的素质。
  • 摘要:一件油画作品,如果因为展览或者保管场所的环境不佳,令它长时间暴露在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下,那么这件油画就会逐渐出现各种自然的老化损毁,例如:画面或画布的发霉、颜料层的龟裂剥落、颜料褪色以及光油层的老化发黄等.造成油画老化损毁的不良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空气的温湿度影响,摆放场所的光线照射,有害气体的影响,还有灰尘、微生物以及害虫的影响等.其中空气的温湿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为不适宜的温湿度不仅直接影响油画的寿命,加速油画材料的自然老化降解,同时还会引发和加速其他不利因素对油画造成的损毁作用.对南方地区来说,不良的温湿条件最容易引发微生物对油画的侵蚀损毁.要控制和减少微生物对油画的侵蚀威胁,可以有两种途径达成:第一是防腐,即利用或控制某种物理或化学条件,使微生物暂时处于不生长、不繁殖但又未死亡的状态;第二是消毒杀菌,即彻底杀灭所有微生物或使微生物永久丧失其生活力。对日常的油画保存来说,防腐是平时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主要手段,而消毒杀菌则建议只在作品出现被侵蚀的情况下才采用。
  • 摘要:中国油画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上海是中国油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期海派油画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油画大家和一批重要的油画作品.但由于历史和条件原因,早期海派油画这笔宝贵遗产的修复与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何做好对海派油画作品的保护和修复,是本油画修复中心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海派油画不同阶段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所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对于这些材料的特征分析有助于识别具体油画的具体状况,从而采取适当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 摘要:修复,让人们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家具文化。一件家具有独具的艺术性,使用场合及身份的契合是其重要的精神关照。审美意识是文成堂所追求向往的过程。古人先哲曾言:我之观物先神而后形,凡物我感应莫先乎神交,无神虽视亦无睹。固然名贵简洁的黄花梨家具境界至高,木材不过是载体,如材料运用适当,又有神形之美,加之精湛奇异的工艺就必是绝唱,工艺精美形制高古,整体造型有其绘画感的古艺术品家具使人惊叹不已。诗意言志乐乃心声文以载道。欣赏一件有魅力的家具如同欣赏一曲音乐、一张画、一帖书法作品。认识这些家具,首先要培养美感,逐渐了解,认识古家具美的过程,也是继承和创造的过程,激发智慧的过程,知美懂美谈论美,是文成堂修复经营的初衷。
  • 摘要:古典家具的修复指的是通过采取措施使得被破坏的文物家具能够呈现出可理解的状态,以最小限度地牺牲其艺术和历史的完整性为目的。修复是保护工作的深入,当保护处理被认为不够时,修复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恢复原物的作用。更确切地说,修复不仅仅是一项手工艺活动,而是一种态度,它完全不同于普通的修理工作,它是将家具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允许修复到它原始的状态的一种尝试。
  • 摘要:从观念上讲,对传世家具的修复应该不被看做是一种单纯的工匠行为,而是艺术的创造和再现,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就拿传世的大漆描金家具(无论是宫廷的还是民间)来说,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家具制造工艺:木工做骨、漆工做胎、画工做画等,手法各异,风格多样,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物理、化学无不包括在内.所以,科学的、合理的和有创造性的修复既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又促进了专业技术的发展.大漆描金家具的修复是一个细致而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掌握修复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制作年代的鉴定、产地的确认、工艺技法的识别、保存状况的分析。其次,通过对修复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制订合理可行的修复方案。然后严格按方案实施操作,进行修复。
  • 摘要:经过对此件银平脱梅花瓣形漆仓长达一年之久的保护修复,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唐代银平脱漆器工艺有了十分直观的了解。吉林省渤海国王室墓地出土的银平脱梅花瓣形漆仓通过保护修复处理恢复了它的原貌,是我国唐代一件制作精美的艺术珍品,为研究与保护金银平脱漆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摘要:木雕类捅屏文物盛行于清代中晚时期,这些文物之上汇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智慧及工艺技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一件鸡翅木透雕仙童双鹿插屏,该屏装饰图案美观,雕刻精湛,做工繁缛,代表了清代中期宫廷雕刻的高超水准.由于制作年代较远,年久失修,该屏破损较为严重.2009年2月,沈阳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组将其列为重点修复对象,制订了较详细的修复计划,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修复,很好地恢复了它的旧有面貌.
  • 摘要:首都博物馆新馆筹展期间,有两件特殊的以纸质为基材装饰的馆藏文物:清代舞狮与元代海云法师像,因破损、变形需要修复,本文就两件文物的不同破损状况与其对症修复所采用的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 摘要:在开放性的南方陈列环境中,古船上用于复原、安装、加固用的大量方杆大铁钉在十来年后都已严重锈蚀,实际上相当程度已失去铁钉连接加固作用。有的钉子已锈断,大部分钉杆已锈蚀得只剩下原有形体的一半还不到。既失去连接加固作用,其锈蚀产物又严重腐蚀周围船木,使得凡有铁钉钉位处的周围一圈船木均变得十分糟朽空洞,且污渍斑斑,每进人高湿季节,经常下滴锈水。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锈蚀圈日益扩大,对古船的保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针对上述情况,采用了中国民间古建中曾使用的传统竹钉加以适当改进来更换古船上锈蚀铁钉。
  • 摘要:通过对传统鎏金工艺和现代电刷镀技术的分析对比可知,在修复金银器类文物时,电刷镀比传统鎏金工艺更具有可操作性,操作简便、修复成本低、效果好、对人体健康危害较低、对环境无污染。在具有修复资质的博物馆中,只要购买一套电刷镀设备都能进行这一类文物的修复。因此,用电刷镀替代传统鎏金工艺修复金银器类文物,前景广阔。
  • 摘要:对于中国书画中纸本类文物的这一部分,装裱起着不可忽视的保护作用.经过装裱的书画作品,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为后人保存下珍贵的文化遗产.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能使装裱后的纸本类文物能更长久地存在,要注意装裱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 摘要:望奎博物馆在四件文物修复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破坏文物本体”的原则,在修复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修复工作,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了任务。与此同时,又对38件出土陶器进行了加固处理,对168件历史文物和230件近现代民俗文物进行清洁处理,给整个展览带来了亮丽、清新的感觉。尤其是这批中原文物,能在东北小城展现于世人,更能表现出它们的与众不同,更能显示出它们那蕴含千年的中华文明,更能体现出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人修复技艺属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还希望同仁给予指正帮助。
  • 摘要:石质文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不断丢失,此类文物的病害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石质类文物在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下被毁坏甚至消亡,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文物损坏的速度却超过了过去几百年、几千年,让人痛心、堪忧。岱庙内的大多数石质文物就处在这种状况下。 通过考察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对石质类文物的保护经验,结合岱庙石质文物保存现状及损坏程度,当前对岱庙石质文物的保护宜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就是改善碑刻的放置环境,保持良好的通风,增设防雨的设施,尽量减少气候因素及大气污染对碑刻造成的损毁风化。针对部分保存方式不佳的石质文物,如嵌置于城墙内的碑刻,应尽快取出,放置于通风透气的环境中,以减小对碑刻的损坏。其次,对部分自然腐蚀风化较为严重的石质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和加固,以防止石质进一步风化。最后,就是注重所有石质类文物的日常养护,加强对此类文物的监控及研究工作,以防止文物再度受环境污染和酸雨的侵害,延长石质文物的寿命。
  • 摘要: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综合实用性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也必定会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更大进步而同步前行。为此,文保工作必须紧紧抓住时代机遇,走科技兴馆的道路,将传统保护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保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文物部门与科研单位相结合,不断开创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 摘要:目前文物保护修复的方法及理念是历代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地摸索、实践,利用各相关学科的技术、材料、设备所取得的渐进成果.只要社会在发展,这种改变就永远不会止步.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传统的修复技艺,之所以被称之为传统,是在社会整体的进程中,被某一地域这一领域社会主流所认可了的一种行业积淀.人们正是利用这种传统的技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抢救和保护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物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不变,文物保护修复的最终目的不变,而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法、材料、设备以及理念是在原有传统修复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地更新和充实.因此,作为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随时了解和掌握本行业发展情况,不断地充实自己,及时地将这些已经被实践认可了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 摘要: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叫书画鉴定.书画鉴定从何处着眼,拿什么作为依据,认为可以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两个方面.鉴定的主要依据是作品的本身,书画的时代气息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及款识,鉴定的辅助依据很多,最主要的有:质地(纸、绢或绫),题跋,收藏印章,著录书以及装潢.书画装潢与书画本身的关系比较间接一些,但它对书画鉴定,有时却有着密切的关联,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 摘要:出土器物是进行考古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器物的抢救性保护也是为了能够给后期的科学研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在对这批墓葬出土器物的修复保护中,遵循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此次对广汉宋墓出土金器以及陶器的抢救性保护,在修复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出土金器的清洗处理以及四川地区低温烧制陶器修复保护的经验。
  • 摘要:恶劣且频繁变化的外部环境是土遗址出现病变的主要原因,即使对土体采用化学保护和机械加固,也难以使其完好地保存,所以对环境的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环境控制可采用具有保护作用的保护棚或展馆,这样可以使化学加固和机械保护措施能够更长久地发挥作用。
  • 摘要:古象足印迹是我国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获取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永久保存下来是这次工作的主要任务,遵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做到“科学保护,方便展示,加强研究”,美观方便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起取搬迁异地保护显得极为珍贵。
  • 摘要:中国的石质文物遍布各地,品种繁多.从石器时代的石质器具,到历代的石窟寺、石塔、石桥、摩崖造像、崖画、石阙、石圭、碑碣、经幢、石棚,以及古建筑内的蟠龙、石柱、石灯、石栏杆、石殿,陵墓周围的镇墓兽、石像、石牌坊以及墓葬中的石椁、石缸、墓志等,构成历史文化遗存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许多石质文物放置于露天,长期遭受自然力的侵蚀,风化剥蚀现象十分严重,有的甚至酥碱分化,如不采取措施,就会使文物中那些有价值的历史、艺术成分全部丧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要减弱古代石质文物的风化,降低它的风化作用和增强其抵御自然破坏的能力,首先要了解造成石质文物风化的原因.对风化了的石质文物的保养和修复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残破文物的修补,包括断裂文物的粘接:还有一方面是表面封护,使其延长寿命。然而不改变文物原状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要原则,石质文物的保护必须也在这一原则下选用适当的科学手段。
  • 摘要:本文旨在拓展文物修复复制的用材,尽管所做实验及尝试有一定局限性,但不失为具有积极意义的尝试。此外,其可逆性通过磷化液或化百水进行处理或丙酮、苯类等溶剂,辅以加温和机械剔除。原子灰对于陶器的修复也较为适合,特别是考古工地野外操作。原子灰在加热使用时含有机挥发物和过氧化物,应注意通风。
  • 摘要:复原的曾侯乙瑟还原了它的音响效果和本来面目,不仅形似,曾侯乙编钟音响配合协调美妙。曾侯乙瑟的复原工作填补了古乐器中琴属乐器音响上的空白,了解了我国琴属乐器的制作工艺。将古老的乐器重新搬上民族音乐的舞台上,再现往日的风采。而且声似。与古老的揭开了古瑟之谜。
  • 摘要: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不是一门新兴的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是从传统的青铜器仿古作伪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的,经过了数代人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青铜器修复工作者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工艺技术。它是适应我国传统青铜器特点的,符合我国传统审美观的一种工艺技术,为我国的文保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面对这样一门传统的技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其传承有序,后继有人,是当前面临的问题。当然也欣喜地看到,每年都有不同的培训班,陆续培训出了不少修复方面的人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这门修复技术,也真心地希望这门技艺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 摘要:故宫博物院现有150万件套可移动文物,有16.7万平方米的木结构古建筑不可移动文物.许多文物在经过长时间后,由于自身的老化、环境的影响及人为的作用,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对这些文物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重要工作,是故宫每一位文物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故宫博物院拥有庞大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在几十年时间里,保护、修复、复制各类珍贵文物数以万计.为了进一步提高故宫文物保护修复质量、规范文物修复工作,自2007年开始,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试行《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制度,要求文物修复人员在完成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同时,认真完成《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填写.
  • 摘要: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文化遗产,能够保存至今的仅是其极少的部分.而它们又随时面临着人类自身保护不当、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各种病害的侵蚀,严重地影响着文物的安全与保存.因此,开展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科学研究和管理,防止文物继续遭受各种破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是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保护好文物这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每一个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特别应重视和提高保护修复档案的管理工作.
  • 摘要:标准战略是新时期国家科技三大战略之一,近年来各种分析、检测、探测技术以及高新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缺乏统一、可行的标准或规范,难以对应用技术和材料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无法将已有的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文物保护档案作为文物保护技术及过程的记录载体,对文物保护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起着基础性作用.它的标准化可以影响和规范文物保护工作程序,强化文物保护前方案论证、文物保护中标准记录、文物保护完成后形成报告、常年跟踪分析的意识.
  • 摘要:馆藏文物的保护涉及面较广,随着文物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预防性保护越显其重要,对藏品实施科学的管理和保护,逐步探索和研究藏品的保存条件,是做好博物馆工作的基础。
  • 摘要:本文从超常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事例、近现代文物修复中超常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实例以及进一步发掘超常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四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 摘要:博物馆藏品聚集了上至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物证,件件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收藏的众多文物中,由于受各种自然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文物的损坏,因而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博物馆文物收藏保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以来,由于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概念和认识不足,造成了文物受环境的影响和文物自身的原因而腐蚀、风化、老化,逐渐趋于消失和灭亡.保护好馆藏文物是博物馆工作者的天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文物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而博物馆作为一个主要文物收藏、征集、展览研究单位,肩负着对馆藏文物保护、维护及修复的重任,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如何保护和修复馆藏文物是博物馆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博物馆科研工作的一大课题.本文以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为题,针对文物保护与修复和人才的保护及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 摘要:馆藏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战略研究工作,2004年,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开始对全国的文物收藏单位进行科学调研——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2005年,北京鲁迅博物馆成为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的重点调查单位.这项工作厘清了鲁迅文物的现状,为鲁迅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鲁迅文化已成为20世纪的文化经典,保护好鲁迅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20世纪对鲁迅的记忆.本文意在对这一项目中发现的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究.
  • 摘要:本文谈论对文物藏品的保护,主要涉及展厅环境与文物藏品的关系,使文物藏品在陈列展览环境中尽可能地排除会给展品(藏品)带来危害的那些不利因素,如空气的干湿度、热能、酸碱值、光照、霉变、蛀虫等,还强调将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形式设计的大纲中融入一些文物藏品保护的具体措施,使之成为一种“体例”,加强对文物藏品在陈列环境中的保护。任何事物最终将会消亡殆尽,在这一方面,博物馆人力所能及和要考虑做的是怎样去延缓文物藏品这一事物消亡的进程。近年来,提出了“绿色陈列”的理念,保护陈列展览中的文物藏品与库房中的藏品一样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不仅是千年大计,也是一项万年大计的“工程”,是博物馆人在平凡工作中所谓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伟业。
  • 摘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一件文物的修复不能再局限于形状的复原以及残缺的修补,而是应该为文物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安全体系.一件文物在修复前要经过科学仪器的检测,记录下文物的成分、质地等相关数据,并根据检测结果制订出相应的修复计划;要提高修复的科技含量,确保经过修复的文物能够长存久安.另外,在对一件文物修复时还应该注意对文物本身所包含信息的收集,为开展研究做好准备.例如,在2008年为海南省博物馆修复两件铜釜和一件铜鼓时,笔者详细记录了它们的造型特征、范块结构、装饰纹样等信息,为接下来对铜鼓和铜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铜鼓属于岭南文化范畴,在广西、云南一带多有发现,但是在北方地区却稀少.出于对铜鼓的喜爱,笔者决定从一位文物修复人员角度,运用对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掌握,以及对型范和范线的了解,来探索铜鼓的铸造方式.
  • 摘要:在青铜器的补配修复中,对于矿化严重的青铜器——也称为脱胎器的,仅能以胶粘修复.糠酥的全脱胎器,用手一掰即碎,此时便不能以焊接修复处理,只能使用胶粘修复.但胶粘修复操作过程在具体的文物修复中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用胶一粘即好,具体用到每件文物中来,都是有讲究的.各类质地破损文物的粘接修复,采用相适用的胶体来粘接很重要,可以说文物修复质量的好坏,一半取决于用胶的恰当性,另一半才是粘接技巧的掌握,配用适用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文物修复后的效果.适用于残损文物修复的用胶有数十种,按胶体分为腻子型、双组分膏体型、单组分膏体型、快凝液体型,以及借助溶剂与温化的固体材料型等五大类用胶.哪种胶适合于哪类质地文物的粘接,一要考虑粘接剂的强度,二要考虑被粘接器物主体与胶体的亲和性(兼容性)、耐久性与可再处理性.本文将结合在不同质地文物修复中所采用的不同胶型来谈淡胶体与文物的配适问题.
  • 摘要: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传承了本民族的历史信息,保护好、维护好每一件文物,是每一个文物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每一个文博单位,文物收藏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文物的修复工作,是各项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离不开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搞好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脚踏实地,从点滴抓起,在制度建设、硬件落实、人员结构等方面多下工夫,文物修复事业就一定能开创新的局面。
  • 摘要:多年来,举办的“全国文物修复技术培训”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还经受了社会的考验—实践的验证,完成了前面几个阶段的神圣使命。这得益于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国文物单位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国民间文物修复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得益于培训班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今后,将在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精心规划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努力创新、创优,进一步做好全国性的文物修复技术培训工作,为保护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