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12、13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
第12、13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

第12、13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河南新乡
  • 出版时间: 2015-10-01

主办单位:中国文物学会

会议文集:第12、13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净气型无管过滤防护设备无需管道工程、可移动、方便灵活,可以把文物保护修复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分子吸附过滤干净,既保护了修复工作者自身的安全,又确保修复场所环境空气的洁净,这个自净化内循环的过程不会把有毒气体外排大气中,不影响修复场所周遭的环境。
  • 摘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它包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仪器,对文物保存环境、病害等实施监控、检测、预防,以及采用传统修复技艺对已破损文物进行修复,甚至还包括文物复(仿)制等等具体内容,其中多项技术必须在文物本体上施行,即会或多或少给文物造成伤害.就此,从业人员在长期工作中不断改革工艺和革新工具,力求减轻可能对文物造成的二次伤害.随着3D打印技术的日益成熟,其三维立体扫描、数字建模、快速成型,为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上一层提供了条件.
  • 摘要:现代博物馆的职能不只是展览、研究,它有个更加重要的功能就是对文物的保存和保护,文物保护与修复作为一种新兴的职能迅速深入博物馆,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比拟的。然而现在越来越规范的体制要求,在针对某件文物保护与修复前一定要有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这样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受损文物进行修复,同时能够延长文物的保存寿命。
  • 摘要:通过本次实验,探明了这批纸张原料成分主要是以草、皮、竹纤维为主,因纤维的降解断裂,纸张的强度明显降低。在这批纸张的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填料主要是以高岭土、白至细粉为主,部分纸张经过了施胶处理。建议采用控制库房温湿度及传统书画装裱技术和丝网加固等方法以保护这批珍贵的纸质文物。
  • 摘要:由于我国文物保护和修复人才极度缺乏,所以对人才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艺传承方式,通过参加国内国外大学已开办的文物保护和修复相关专业的学习,通过参加文物保护和修复培训班的学习三种途径。
  • 摘要:可移动文物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2014年开始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中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国家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专业工程.各收藏单位和普查人员在工作中应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文物的安全保护,确保文物安全无事故.
  • 摘要: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介绍一下欧洲艺术品保存与修复国际工作室.然后笔者将根据自己在法国的工作经历,简单介绍一下欧洲艺术品修复行业的现状.艺术品保护与修复国际工作室励志于为艺术品收藏家群体,艺术品拍卖机构、画廊、各级博物馆、美术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机构、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等提供艺术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支持,成为中法间文保领域信息沟通的桥梁。
  • 摘要:目前,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主要对象,大部分是经过科学系统规范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从墓葬及遗迹中清理出土的残缺遗物。因此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与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两者之间相辅相存。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重大历史人文信息、古代环境地理信息等重见天日,使中华文明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 摘要:中小博物馆是中国文博机构的基础单位,处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前沿.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管理体制滞后,中小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如:中小博物馆的专门工作人员往往数量少、专业知识不足、科学研究能力有限;中小博物馆的展陈和库房条件落后,一些珍贵文物得不到妥善保护,这些都使得中国中小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发展艰难.
  • 摘要:据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的统计,2005年中国馆藏文物的数量达到了2000多万件,其中百分之七八十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问题,而文博行业的专业修复人才却不到500人.八年来,中国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达到了近四千所,馆藏文物品种丰富,数量增加,而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的不足一直是各地区文博行业存在的一大难题,地处中原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河南亦不例外.近年来,河南省文物局高度重视馆藏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已将其纳入全省文物工作大局.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河南省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至今连续举办了四期,其目的就是使参加学习的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全面提高,修复技术更加完善,加大对中原地区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科技支撑力度.
  • 摘要: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修复、复制必须要为后人留下可操作的空间。3D打印技术真正做到了在不直接接触文物的前提下,将科学技术保护和传统工艺相结合对文物进行的保护性复制、修复。对于存世较少珍贵的文物,今后可采用这种方法对其打印、复制,这样既保护了原器物的安全,又可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呈现在大家面前,将这笔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
  • 摘要:文物保护修复事业任重而道远,在具体修复中所遇到的困难多不胜数,需要修复者有过硬的技艺,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经验,而对于传统行业来讲,这些经验方法多为师徒相授,不可能系统学习,而对于同样问题,往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次书画局部修复技术,是老师多年来经验的积累,也只是其中一种处理办法,特此记录,供同行参考和讨论。
  • 摘要:通景贴落画在清代宫廷中使用非常普遍,故宫、圆明园、颐和园以及各行宫都有贴落画的装饰.由于使用功能的特殊性,作品长期裸露在外,受损的几率和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类别的藏品,在妥善保护这些贴落画的同时,更要了解不利环境因素照成的损害.此作品在修复过程中难度颇大,修复过程也是异常艰辛。经过细致填密的修复和装裱加以保护,使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艺术作品,又重新恢复原有的时代面貌。
  • 摘要:纸质文物一般都置于库房或放在陈列室供人参观浏览。它们暴露在空气中,其寿命和使用价值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是保存纸质文物的重要条件。但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影响,使纸质文物保存环境不尽人意,在某些情况下,对纸质文物的寿命影响很大,通常引起纸质文物变质。纸类藏品保存时必须严格避免光线中的紫外线照射,库房、展厅、展柜要保持洁净,绝对禁止烟、煤气和各种有害气体,存放时要小心平放,不得重叠,取用时需戴手套。如发现虫蛀、霉变,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处理。己脆弱的藏品应进行加固处理。
  • 摘要:陈毅安与李志强1929年结婚,该信是陈毅安1927年4月18日为军队将开回湖南郴州等事写给未婚妻李志强的.信札分为信封和内页两个部分:信封纵15厘米、横9厘米,纸质,正面有钢笔字迹、铅笔字迹、邮戳、邮票以及红色油印字样,背面有铅笔字迹和长沙等地的邮戳;内页是印有雷峰夕照图案的粉色信签纸,纵24.7厘米、横16.2厘米,钢笔书写.为了更好地保护保存原件,此次对该信进行了原样复制,阐述了具体的制作方法.
  • 摘要:在修复《清代董浩花卉图》整个过程中,根据此幅书画具体伤损状况,制定了周密计划。对每道工序都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再进行修复工作,经过重新装裱和修复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与原有的艺术效果。
  • 摘要:馆藏书画文物可属纸质文物保护范畴,而纸质文物较其他类别文物相比属脆弱型易老化文物,在日常修护工作中一直作为重点对象.当前,国内馆藏书画文物修护在实施程序上日趋科学规范.作为文物大省的河南非常重视专业化队伍管理,多年来在文博单位纸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工作流程追求科学严谨,文物日常修护科学规范.
  • 摘要:文章阐述了近现代民国文献损毁的原因,近现代民国文献的保存现状以及近现代民国文献应采取的抢救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内容。
  • 摘要:日本装潢修复技术源自中国,推动了本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增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同时日本的装潢修复技术又充分吸收本土民族文化的特点,融合其本土文化优秀的创新意识,结合本土的自然、文化、心理、审美状态,改变了装潢修复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了装潢修复技术,推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有着两千年字画装潢历史,现今又有大批古代文化遗产急需修复、保护的文物大国来说,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只有在转变观念,增强保护意识的基础上改进工作方法和思路,做好文物本体修复工作,保持文物的原状,还文物以本来面目,才能达到原本的工作目的。才能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 摘要:历时3个多月完成了这件王铎《延香馆帖》拓片装裱修复工作。装裱修复完后不仅利于日后的保存工作,克服了拓片材质本身脆弱的缺点,同时也为随时观赏提供了方便条件。古旧书画和拓片的修复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虽然拓片的修复方法可以借鉴一些古旧书画的修复方法,但是不能完全地照搬和模仿,如用纸的选配,粗糊稀稠的调制等,也有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方面。根据拓片自身的特点,修复中有效保存拓片原有的凹凸不平的图形和字口状况,如托裱刷纸的力度不能太大。对拓片原捶拓用纸的延伸性要特别关注,不同的纸张延伸性不同。装裱时刷纸用力太大,势必造成铭文字口笔画的变粗,字体变形。否则图形字口一旦发生改变,那么拓片的装裱修复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 摘要:用于加固画芯断裂的折条,在修复装裱之后,会在折条边缘或折条中间形成更多的二次折痕,从而给画芯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在装裱过程中,研光对二次折痕的形成也具有直接的影响,今后将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 摘要: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以淀粉作为胶粘剂添加入纸浆中的内施胶工艺,并广泛应用于文书用纸和写经纸抄制。淀粉作为胶结物令纸张纤维间交结更加紧密,纸张紧度和强度更大,同时淀粉颗粒还能填充纤维间毛细孔隙,增强纸张的抗水性能。隋唐宋时期,继承和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淀粉内施胶工艺,并发明了在纸张表面施胶的工艺,发明了睡纸法,使纸张性能更加优越;所用胶料包括淀粉粗糊、熟性纸药、白友液和动物明胶等,在胶料中还会加入白矾、花椒等物质以进一步改善纸张的吸水和辟蠢性能。元明清时期,主要继承前人的施胶工艺,并将成熟的施胶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记录;所用胶料包括淀粉糨糊、动物胶、白芨液、皂荚水等,一般会加入矾制成胶矾水,施于纸张表面。
  • 摘要:刘墉书法四屏由于年代久远,出现了严重的折痕和断裂,因此要卸去装饰的材料,如天、地杆,揭去绢,被纸和命纸,并进行清洗去污、修补残缺,再按要求重新裱成适宜的品式.这个重新装裱的过程中有揭裱.揭裱的目的是为恢复、保持书画本来面貌,有益于收藏、观赏、更有益于书画寿命.
  • 摘要:院藏民国纸质文献经保护后质量从2.26g增加至2.36g,厚度从0.116mm增加至0.163mm,主要应是丝网加固的原因。该纸质文物经保护后其pH值提高至9.13,纸张由酸性变为碱性,达到了理想值。该纸质文物保护前后,可看出保护前后色差△E在1.5-3.0之间,属小色差,颜色略有变化,主要是纸张经脱酸后颜色变淡。该纸质文物经保护后保存现状明显好转,强度得到有效提高,拿取方便,可达到展陈和保管的要求。
  • 摘要:书画复制之所以那么重要,经久不衰,主要是它不但对名人书画有着保护作用,而且能让人们有目共睹。古代己经失传的的名人真迹,传承了历史文化减少了对文化传承过程中遗失所造成的遗憾。而且如今复制品更有着欣赏、学习、研究等的众多作用和意义。高仿真的复制品更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作用。总之复制品的用途广泛,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它不是真迹这一角度去看它,更应该发现它那些优点并且更好地利用这些优点。现代仿品也是人们智慧的高度结晶,高科技仿品的大量出现并不是对真假作品的混淆,而是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更高度的重视与保护。随着时间流逝,年轮飞转,书画真迹即使流传下来却也逃不过岁月的磨砺,虽然可以几经修复但较之原作必定面目沧桑、风格迥异。而这时复制品却可以“容颜”不老,真实地记载并反应了作品的原貌,一如既往,直到永远。
  • 摘要:古旧字画的修复是一项难度较高、极为复杂的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传统装裱修复技术的同时,现代科技的介入将为收藏书画的保管和修复提供更有效地科学途径.只有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保证书画有效地延年,展现出其历史价值.
  • 摘要:文献文物(文献文物指的是信函表格、印章痕迹及印刷文字、图案等等)的复制,PS版印刷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油印、铅印、丝网印等印刷技术,现已基本被淘汰.由PS版在中国推广已有多年的时间,其图文再现性能好,操作简单,耐印力高等优点已被公认.PS版作为平版胶印印刷的传递媒介,它通常为铝金版材,厚度在0.15mm~0.30mm,表面涂一层感光液.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和要求,尺寸可自行选择或裁定.在印刷行业,印刷图文是靠印版滚筒、橡皮滚筒和压印滚筒三滚筒在合适的印刷压力作用下,通过水墨平衡原理传递到纸张表面的,或者用石印机其操作更简便.复制一件高质量的文献文物复制品(印刷品),首先要掌握PS版文物复制技术,其中印版质量的好坏就取决于PS版的晒制工艺情况及其他影响因素,应该说印版质量是印刷产品质量保证的一个前提和根本.
  • 摘要:作为纸的发明国度,中国藏有大量的纸质文物(如:古籍、档案、书画等),由于时序的单一性、不可逆性和环境的恶化,使得这些纸质文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害,纸张酸化是病害之一,这些酸性物质主要是在造纸过程中和外界空气中酸性气体引起的.纸质文物属于有机文物,时光流逝,由于酸的作用和材质的变化等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如:温度、湿度、光、虫蛀、霉变及机械的磨损等)而引起的损害现象,造成纸张变色、发脆,甚至一触即破而无法阅读.纸质文物一般存放在库房保管或置于陈列室供人参观浏览、纸质文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其寿命和实用价值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纸质文物保存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使纸质文物的保存环境越来越差,对纸质文物的寿命有较大的影响,结合纸质文物本身的特性和引起纸质文物变质的因素探讨其保护及修复措施.旨在为研究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法寻找依据.
  • 摘要:通过经精心细致的修复,此田房草契的表面色泽较修复前整洁平展,做到字迹、印章清晰完整无变化,纸张物理性能经过可逆性的糨糊粘贴命纸、褙纸,使其抗裂强度明显提高,便于欣赏和研究。
  • 摘要:纸张老化、酸化是目前纸质文献收藏机构面临的重大问题.纸张保护研究专家提出纸张脱酸的呼吁,并不断研究具体的脱酸方法、技术需求显得十分迫切.
  • 摘要:石质文物和拓片技术是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代表,本文通过对石质文物的危害因素以及在拓片的制作过程中对石质文物的影响的简要介绍,使人们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让人们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和观念。
  • 摘要:化学清洗是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强的技术,操作者需要学习了解化学清洗的基本原理,同时吸取前人的经验,根据污垢的特点、周围环境的情况和石质文物本身的性质,积极探索更安全有效地配方,是做好石质文物化学清洗的前提。化学清洗能够清除渗入到岩石内,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去除污染物。这是激光清洗、蒸汽清洗、机械清洗等清洗技术无法做到的。化学清洗技术由于实施起来简便,经济实惠,是大型石质文物清洗不可缺少的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把化学清洗与机械清洗、激光清洗、蒸汽清洗等清洗技术相互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将成为石质文物清洗实践中比较可行而有效地组合。
  • 摘要:石苏老虎等造观世音菩萨立像的保护修复,满足了最大限度的保留文物原状及信息;除加固外,所有处理均具有可再处理性;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均有相关文献及案例支持。同时在保证文物安全及遵守文物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多次与保管、展览部门沟通,充分尊重相关部门的意见,最后达到了多方满意的效果。 在保护修复过程中,也遇到了尚未解决的挑战。比如断面上残留的虫胶如何完全去除,被虫胶染色的石材如何恢复,如何在不影响表面彩绘的前提下将石材孔隙中的污垢去除等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及案例研究,认为激光清洗技术应该可以解决或部分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在未来可以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另外虽然大部分彩绘信息肉眼己不可分辨,还是希望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肉眼不可见的彩绘部分进行识别,并虚拟重建,进一步还原及发掘文物价值,更便于研究人员进行研究。
  • 摘要:画像石棺是一种以砂岩为原材料,内部整体凿空,外部采用线刻、浮雕或镂空雕等技法将图像或文字雕刻其表面的一种独特葬具.川渝一带也是发现画像石棺的密集区,仅出土画像石棺数量过百,对研究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民俗民风具有重要意义.东汉房形盖画像石棺出土于成都天回山3号崖墓,是这座崖墓发现的唯一一具画像石棺.棺身左侧刻伏羲女娲、鱼、朱雀,右侧刻一男一女相对而立,前档为双阙,后档为尚未刻完的房屋轮廓,棺顶为九脊庑殿式,表明棺主人身份等级高贵.该棺出土时保存完好,随着时间推移,石棺表面出现裂隙、剥落等现象,导致精美的纹饰雕刻逐渐模糊,发生自然断裂.本工作从石材内部结构成分、外部保存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石材病害类型,探求病变原因,对保护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 摘要:相对于水的直接危害而言,盐的危害要大得多,且广泛得多。即使岩体没有出现可流动的水,盐风化也会在温湿度变化下进行,且频率很高。同时盐风化过程中的结晶张力,足以让岩石孔隙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从而导致岩石变形,强度降低。 可溶盐作为石质文物劣化的重要原因,脱盐是一个必要的环节,通过对宣纸纸浆,及COCOON材料实验比较研究,得出COCOON材料脱盐效果显著,表面无任何残留,而宣纸贴附和宣纸纸浆吸附脱盐效果相对较差。另外由于COCOON材料施工简单,可进行大面积喷涂,可作为大面积脱盐材料。
  • 摘要: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对广场群雕实施了保护性修复。修复完成后,其开裂、破损、缺失处均得以修复,人物和动物造型、道具的残缺部分修补如初,修补工艺科学合理,达到应有的强度,整体外观也体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在恢复雕塑原有风貌的同时,通过增加加固封护层的方式,还有效提高了雕塑表面抗风化、抗侵蚀能力,修复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著名雕塑家范伟民、何布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摘要:“桐荫仕女图”玉饰是一件由匠人做出来的艺术品,受文人画意识情怀的影响和作用较深,巧做雕成,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这件清代宫廷玉雕优秀作品因由天、地、人因素融合而成,符合中国人自身的感同身受,表达了中国手工艺艺术所体现的爱真、爱善、爱美的至高境界。同时,它是我国古代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优秀的精神文化所赋予的宝物。
  • 摘要:现在的做旧技术高深莫测,中国人的造假技术全世界一流,经常让行家打眼,而造假者不会主动说出真相,作为消费者、收藏家,了解一些辨伪方法,防忠于未然很有必要.做旧是古玩古董行业常常出现的作伪方法,目的大都为了追求商业利润.辨别古旧家具、做旧家具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从用材、造型、工艺及家具所携带的历史符号来判别.其中,历史符号很重要.不同时代家具反应的是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它上面携带的各种图案纹饰传递的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器用典章、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审美意趣等信息.辨别一件家具的真伪,就必然先了解明清家具的特点及其上面所携带的信息,因为伪造家具都是以明清经典款式为原形来制作的.
  • 摘要:经过研究保存现状、制作工艺、病害成因等,制定保护修复方案。清洗耳杯残片,测量尺寸重量,制作和耳杯相符合的石膏内模和外模,将耳杯和石膏模进行加热,软化残片,在热环境下将耳杯整形于模具中,放于阴凉处,控制温湿度变化,缓慢自然脱水。脱水后粘接残片,为了防止修复过程中的材料污染,在残片的内外漆膜上均一层宣纸。用聚醋酸乙烯乳液调细木屑补配胎体,固化后打磨平整,调腻子补配漆灰层,经多次打磨找平,然后用丙烯酸颜料做色,手法以点涂为主。经过保护修复,还原耳杯原状,造型优美,强度增加,铭文清晰,向人们展示了两千年前的灿烂文化,便于保存、研究和展出。
  • 摘要:本次修复是针对出土饱水陶胎漆器保护修复的一次完整实践。采用控湿缓干对出土饱水陶胎漆鼎进行了脱水保护,最大限度保持了漆膜的完整性;使用传统陶器修复工艺对其进行修复,恢复了陶胎漆鼎的形体完整性;采用传统探漆工艺对脱落漆膜进行有依据的复原,极大地恢复其蕴涵的文物价值。
  • 摘要:此次奥林匹克公园待修复物为下沉花园的七号院木雕龙形景观,修复物木材材质为榆木,榆木是容易变形的木材,再加上室外的暴晒、风吹、雨淋、湿度温度变化和游人触摸之后,导致目前木雕风化,颜色污浊,呈严重损毁状态。修复过程选材必须考虑木材的稳定性和抗自然的耐受力;制作过程中必须有特殊的工序及相对应的工艺处理;制成安放后需定期维护保养;一旦出现局部损伤需及时修理;未经专业论证不得随便在木雕表面随意上漆。
  • 摘要:经过这次唐庄壁画墓的搬迁工作,认为墓葬壁画的保护与考古发掘出土的其他文物的保护方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其主要区别是:墓葬壁画的保护专业性强,技术复杂,时效性更强,建立科学、规范的保护程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壁画保护成功的关键。
  • 摘要:唐代墓葬壁画大都是在石灰地仗层上绘画,颜料层随着石灰的钙化可以较好的长久固定下来,实施异地保护修复时多为表面污染物清理和后背支撑材料的筛选.2011年6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古玩市场抢救征集到一批较为特别的唐代壁画文物,其特殊之处在于绘制过程中没有像以往发现的唐墓壁画中常见的设有地仗层,而是直接用矿物颜料绘制于墓砖的外立面上,关中地区目前尚未发现不施用任何白灰层而直接绘制在墓砖上的唐代壁画,同时,随着这批砖壁画的入藏,丰富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的藏品序列,也为此类壁画的保护修复及其展存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大多砖块残缺不完整,不利于日后保存和陈展,为了重建砖壁画的稳定性,达到陈展要求和保存的目的,以展示画面的完整性,使历史信息得以长久保留下来,这一批砖壁画保护修复颇为重要.
  • 摘要:岩画大多地处于野外,不能得到有效地保护。受外力侵蚀,有些己逐步地消耗殆尽。采用复制方案,可以使内蒙古境内的大量精品岩画展出,极大地丰富馆藏岩画陈列内容。组织《内蒙古中西部岩画精品展》赴外地展出。岩画复制品重量轻、强度高、携带方便、展示效果可以和原物相媲美,是外出展览的理想选择。可以在复制品上制作拓片,减少对原画画面的损坏,有效地保护了文物。目前,岩画保护复制工作一直是困扰学界多年的难题,项目完成后,将填补岩画复制技术方面的一项空白,在自治区乃至国内形成影响,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 摘要:吐鲁番地处欧亚交通要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干燥、少雨的独特气候以及地下水位低等自然环境,使大量皮质品保存下来,有皮铠甲、皮大衣、皮鞋、皮囊等300余件,对研究古代人们的衣着服饰、手工技艺及社会生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些皮质品历经千年,都存在干裂、破损、虫蛀、叠压等程度不同的病害,亟待进行有效保护.然而,由于对皮质品保护修复技术还不成熟,这些珍贵文物一直放在文物库房里.2015年,吐鲁番学研究院与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所合作,德方派出从事皮质品修复二十多年的Refine Vogel教授和Patrick Wertmann博士,与吐鲁番学研究院技术保护所工作人员一起,共同修复一双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皮鞋.
  • 摘要:本项内容将以笔者参加该培训班时在德国波恩莱茵河州立博物馆(Rheinisches Landsmuseum Bonn)实习期间修复的一件鞋面残片作为案例来介绍.此件鞋面残片出土于Haus Pesch,现收藏于德国波恩莱茵河州立博物馆.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考古工地出土了大量皮革类文物,其中有不少清晰可辨的鞋底、鞋面,但完整的鞋履几乎没有;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便是将这些残破变形的鞋底、鞋面进行整修修复,以便于进行下一步的拼对工作.
  • 摘要:本文以两幅库房收藏的绘画唐卡为例,一幅为故宫藏《清人画普宁寺弘历佛装像轴》,另一幅为现代绘画唐卡《四臂观音》,在分析二者保存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讨论保存方式、保存环境对库房收藏唐卡的影响,围绕保存保管、保存环境监控和保护处理提出科学建议。尽管唐卡《四臂观音》是现代艺术品,但是其绘画工艺与古唐卡有相似之处,且病害类型较多,是博物馆馆藏唐卡经常面临的病害问题,可以以此作为案例摸索出一套针对绘画唐卡的修复方法,为古唐卡的修复保护提供可操作性参考。
  • 摘要:通过修复两件清代玻璃器,深知修复工作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修复技艺作为基础,更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背景作为依靠。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对修复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要求修复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服务于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 摘要:本文主要阐释养心殿唐卡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病害状况,并对这些病害状况进行归类总结,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依据.
  • 摘要:本文对此次开展的虫害防治工作进行一个简单地梳理,并对取得的防治效果及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一些讨论.指出此次虫害发生很突然,虽可确定虫害发生的重点区域,但仍无法明确虫害发生的源头。因此,本次虫害防治工作只能作为一次有针对性的害虫灭杀,根本性的虫害治理还应该建立在对害虫源头认知明确的基础上,展开更为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工作,确保文物藏品的安全。
  • 摘要:基层博物馆工作现状,由于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上问题,广东珠三角地区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如果基层博物馆长期无作为,就会失去应有的地位,甚至沦为边缘性单位,被社会所遗忘。基层博物馆不能改变硬件,起码要在理念上有所突破。只要大家充分意识到博物馆现状所引发的后果,积极着手革新,从基础做起,利用、保护好馆藏资源,做好公共考古,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当地的文化、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定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 摘要:文物保管和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必不可少的两方面,这两者一为“防”,一为“治”.文物保管是“防”,即预防性保护,是从文物的存放环境和人为日常维护两方面保护文物,从源头上防止损害文物的情况发生.文物修复是“治”,即在文物出现问题时,找到适合文物类型的、对文物损害最小的修复方法,对文物进行修复,达到对文物保护的目的.共同保护好文物是文物保管人员和修复人员共同的工作和目的.
  • 摘要:文物藏品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其原状.藏品保护这个概念,是由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和承担的专门任务而形成的.其保护内容是研究对抗自然力对藏品破坏的科学,即研究历代各种质地文物和自然标本,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质量变化规律,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维护藏品质量,对抗一切形式的质变,阻止延缓质变过程,控制降低质变速度,对藏品的劣化进行综合防治,还包含对已损藏品进行修整复原,断定藏品的确切年代,为探索藏品的构成材料、制作工艺、质变规律、保养措施、修复方法提供科学资讯等诸多方面.
  • 摘要:通过对欧洲文物修复理念的探讨以及欧洲石质文物的修复方法分析可以看出,欧洲文物修复理念是基于欧洲古代建筑的特点而产生的。最小干预、科学性、安全性、可逆可辨识性等文物修复原则在保护修复欧洲石质结构的古代建筑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借鉴欧洲修复理念的时候应清楚地认识到欧洲古代建筑与中国文物在材质、保存状况、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欧洲那种简单修复文物的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文物的特性,因此,不能盲目套用欧洲文物修复理念用于中国的文物修复,对秦始皇陵铜车马、长城八达岭和居庸关的成功修复就是一个例证。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理念虽然在保护修复文物方面发挥过很好的作用,但是它的缺陷己经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以前对质地脆弱的文物采取损伤式的修复方法应坚决禁止。通过文物修复实例的实践应用过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在中国传统文物修复理念的基础上吸收欧洲文物修复理念,把中国传统文物修复理念与欧洲文物修复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快建立一个权威统一的中国文物修复理念和原则。做到:在修复文物时对文物修复前后都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要经过科学仪器的检测分析、对残缺变形文物在确保文物不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使所修复文物恢复原貌、使所修复文物在满足视觉美感的同时与科学性、安全性、可逆可辨识性与最小干预性的完美结合,共同为各类文物打造一个长存久安的环境,把古人创造的文化精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 摘要:中国“非遗”的各种相关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及保护.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兴民间艺术应运而生,但其明显“先天不足”,新兴艺术的“传承危机”与传统领域的“百年标准”狭路相逢.人亡艺绝的危机与昙花一现的困境,申请“非遗”中“百年标准”不达标的现状引发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拓展及标准弹性的思考.
  • 摘要:地质标本作为国家的宝贵科学财富,是进行科研教学、公开展示等活动的物质基础.对标本的科学管理与保存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准确、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本次研究编制了可溶性盐类矿物标本保存技术规程,主要适用于可溶性盐类矿物标本的保存工作,规范了可溶性盐类矿物标本的保存技术要求,是可溶性盐类矿物标本保存工作的技术规范.
  • 摘要:现代科学分析技术在修复之前对文物进行检测,为科学修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以有效防止保护处理过程中违背修复保护原则情况的出现。但是不同的科学分析技术反应的文物的信息不尽相同,在进行检测时需要将多种仪器检测方法结合起来。
  • 摘要:AC-33在固化后就不能再溶解,只能溶胀,对其溶胀能力强的溶剂是丙酮和乙酸乙酯之类材料,这些材料是丙烯酸树脂的良好溶剂,与乳胶固化后的材料有相近的溶解度参数。所谓AC33的可溶解,其实是使用一些溶解度参数接近的材料使固化的树脂溶胀软化后,使用机械力量进行了清除。虽然没有溶解,但是溶胀仍可清除这种材料,所以这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可逆性的,如在表面使用的时候。但是作为加固材料己经渗透到文物的内部,使用有机溶剂溶胀这些材料,也难以将材料取出,所以这种情况下是不可逆的。乳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与乳胶的特性有关的。
  • 摘要:文物保护工作者通过有意识地将隐形荧光颜料引入到我国文物修复做色环节中,或可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修复可识别新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两点优势:首先符合国内对文物的传统审美:日光下,做色部位与原件颜色浑然天成,体现了强调美学整体性的美学真实。其次,依据荧光特征,观者只需使用简易工具(如紫外手电)便可识别出补配部分,不造成观察者的认知错误,突出了文物的材料真实。可以说,荧光识别法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审美文化与西方文物修复的科学优势。通过对该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或可扩展应用至绝大部分文物中,成为国内文物修复可识别共识,这对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 摘要: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修复室环境分析处理和具体的功能性划分。减少同一区域的多功能复杂程度,预防合混合污染和环境交叉变化的发生,正确的环境控制和处理方法,修复室产生环境问题现状并不可怕,及时适当的分析修复室用途,细化工作区域,加强管理,就能积极改善和彻底解决。
  • 摘要:传拓是金石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没有照相术的时代,对于古代金石学者而言,想要亲眼目睹古物风采并非易事,所以古人多通过绘画或者拓片来研究古物,而拓片的真实性和逼真度又胜绘画,因此有学者认为没有拓片即没有金石学,将传拓技术在金石学中的地位予以了肯定。全形拓这门传统技艺有着自身的脉络。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保护、传承好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摘要:本研究印泥样品中固化干性油成分为蓖麻油。利用常见的三种安全有机溶剂复配可以得到高效溶解结块印泥中干性油的溶剂。复配比例可以利用“溶剂溶解度互动三角”软件得到。利用复配溶剂溶解结块印泥后加入新蓖麻油可以达到理想的软化效果。
  • 摘要:一件文物的修复过程,很多都要经过上百道工序。让科技辅助真正成为修复保护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做到在文物修复领域的多学科融合,是更多要学习、要引进的问题。如今,X光片在美国拍卖市场己经普及。作为国内的博物馆馆藏文物,更应该引入这项技术。一张X光片,既可以为传统修复做好科学性引导,让修复工作少走弯路,直指问题真相;又可以充实修复完成后的档案资料,做到有图有真相,避免档案绘制和填写疏漏。因此,文物修复领域做到X光片在每一件文物上的普及应用,是文物修复环节的一项重要跨越。
  • 摘要:囊匣介绍囊匣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就是通常所说的存放文物古玩的传统装潢盒,它是保护文物古玩的传统装置.讲究珍品包装的“严丝合缝”,传统囊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早的包装装潢工艺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需要特别考虑包装材料对珍贵文物本体的无有害影响、缓冲文物保存微环境波动等预防性保护功用.
  • 摘要: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文物学会最早成立的六家专业委员会之一.当时从事文物修复的老专家面临退休,青年一代又接不上,处于文物修复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1988年提出组建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得到郑思远、王定国、孙轶青、罗哲文、庄敏、金枫等老领导老专家的热情支持.1990年11月28日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正式成立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26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在中国文物学会的领导下,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历届领导大力支持下,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专委会在一无人员编制、二无经费来源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活动,促进文物修复技术的进步和交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得到了全国文物修复工作者好评.
  • 摘要:近年来,随着三峡库区消落带文物保护工作发展,出土了不少缺损瓷器亟待修复.为了不仅要满足考古资料整理的需要,还要尽可能地达到地方文化风貌的展示要求,这些对于这样出土的瓷器修复,有别于商业修复中对瓷器藏品的小补小修,更多的是缺损过半的大面积补配修饰.因此,传统的小区域补配是不能满足这样的需要的.笔者在具体从事此类瓷器的修复补配过程中,结合瓷器商业精修的要求以及传统青铜器修复的理念,将传统木作榫卯结构中的榫接关系灵活运用在翻模补配中来,从技术上反复进行了实践和探索,采用对残留瓷器多次翻模、逐块榫接、组合成模的方式最终完成补配操作.以下就几种常用补配材料进行翻模榫接的技巧做简要说明.
  • 摘要:受德阳市旌阳区文管所所托,我馆文保修复中心对其馆藏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其中,有一件绿釉琉璃鼎,该鼎三足两耳通高20.2厘米.足高6.5厘米,兽蹄形足.腹径14.8厘米,腹上于两腿之间分布一组兽面纹,耳为一只向上爬的走兽(疑似“狻猊”).移交我馆时一足从其根部断裂脱落,一耳缺失并于口沿处一块脱落,另有一处残缺.器物除鼎内为砖红色未施釉,鼎身为绿釉底,并多处为银白色.在修复前我们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资料建档、拍照等工作,便是对其进行相关的文物修复等处理工作。
  • 摘要:西周饕餮纹提梁壶出土于官桥镇前掌大,器物通高:34.2cm,口径:10.5cm,足径:14.9cm,重:4040g.最大腹径偏上,圜底,扁圆状提梁,提梁上饰四组云雷纹衬地的夔龙纹和列旗纹,提梁两端各饰一立体状兽头,兽面和颈部各饰一周云雷纹衬地的饕餮纹,上有一周列旗纹,上下各饰有一组圆圈纹,颈部的饕餮纹被环耳和两条扉棱分割为四组,圈足一周饰三角云纹,云纹之上附加四枚目形乳钉,盖内和器盖底各铸一象形“鸟”字.
  • 摘要:在博物馆文物库房内和考古发掘工地上,会经常发现有很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较高的精美文物是残缺不全的,由于残损严重,已无法正常陈列,也严重影响了对它的研究及保管工作.为了使它的形体能够真实完整的重现,就要把它完整的修复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并真实地反应出它的非凡的艺术魅力.2013年,笔者接手一件残缺严重的唐代真子飞霜故事纹饰青铜镜的修复。此铜镜修复前仅存三块残片,拼合起来还残缺近半,真子飞霜铜镜在该地区还不多见,为了陈列展出,要求修复复原。接此任务后,根据残存铜镜上的纹饰风格,查找了大量的同时代、同类型、同纹饰的铜镜资料和图录,根据其破碎情况及残片的现状,尊重客观事实,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技术水平,制订了一套完整的保护修复方案,依据方案,对其采用拼对、粘接、焊接、纹饰雕刻、翻模浇铸等一系列方法进行修复。
  • 摘要:贵州苗族银饰,丰富多彩,做工精细,文化内涵深厚,是苗族文化遗产的一块瑰宝.精美的苗族银饰,是苗族匠人优秀传统技艺的具体表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实物体现.苗族银饰的传统技艺包括对银材的铸炼、锤打、拉丝、焊接、编结、洗涤等一整套工艺,有30多道不同的工序.这些世代相传的银饰制作技艺与出土银器的修复似有雷同,多可以借鉴使用到现阶段出土银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中,为银质文物修复工作服务.
  • 摘要:鞍马饰是辽代金银器的重要组合,以做工精致、纹饰华丽著称.自汉唐以来,金银马具沿用至今,成为人们生活和征战的必备品.契丹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养马、用马、爱马、敬马.辽代契丹族鎏金银马鞍,是在我院接受的捐赠文物中挑选而出.为丰富文物藏品,增添陈展的多样化,需进行修复.马鞍的桥饰共有6件,鞍桥前后为两件拱形饰,刀形饰两件,半月形饰两件.可惜的是马鞍上的六件银饰虽然都得以保存,但包银的木结构早已腐朽,银饰扭曲变形、破损残缺、薄弱酥脆的情况非常严重,必须通过修复,才能重现出辽代鎏金银马鞍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摘要:以山东省高青县陈庄出土西周中期的青铜簋(M35:38)为例来谈谈对青铜器做旧上色的技法.此件青铜簋是从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在M35中发掘出来的.该簋外形尚存,整体残缺约1/3,有若干块残片,可以做复原修复.该簋的大部分文字被锈蚀掩盖.通体土锈,整体呈灰色,与一般所见出土古铜器的锈色有很大差异,其锈蚀极为严重,通体矿化.在经过表面清洗、拼对、补配、粘接、封护等多道工序之后,该件青铜器需要进行最后一道做旧随色处理.青铜器修复工作最为重要的便是前期的各种准备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准备充分,在正式修复中才会得心应手,而不至于手忙脚乱。另外,对于不同的锈蚀要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随色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上为个人一点心得体会,权做抛砖引玉,为以后的工作做一点修复积累。不及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 摘要:青铜器修复中,刻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文物缺失部分带有花纹,一般方法是从对面的花纹翻模过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能使花纹完全对上,最后对不上的花纹用锈色盖上,这种修复对展览尚可,如按照商业修复的要求,就不行,商业修复要求修复后完全看不出修复过的痕迹,所以缺失的花纹,需要采取刻花的技术修复完整.
  • 摘要: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于新时期时代已经出现了简单粗糙的陶器,属于我国珍贵的文物遗产.由于它自身的物理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亟需进行文物修复,使其恢复原有的光彩,进而更好地展示其赋有的价值.
  • 摘要:在给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指导瓷器修复过程时,经常有机灵的学生在一道工序结束后拿着他们做的东西问我这样行吗?一开始我会认真检查,给他们改进或者可以进入下一步的意见.渐渐发现这种处理方式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标准,于是有一次我将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标准写在了黑板上,都只有一个字.学生们都无法理解,笑道:“老师,您能说得再明白一些吗?”我也笑答:“我只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你们要在修复实践中去悟这个字的意思.不怕走错路,走弯路.试错是提高最好的方式.不过有了这个字,也不会错多远.”通常瓷器修复的工序为七道:清洗→粘接→补缺→打磨→打底→上色→做旧.每一道都有它的质量标准.
  • 摘要:纸绢文物在文博领域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每个博物馆都有,特别是综合性的博物馆,经常要和纸绢文物打交道.由于纸绢的质地纤薄、柔软,绘制后如不及时装裱不仅不便于保管和收藏,同时也不利于展示和欣赏,而且还容易造成画面污损和破碎,致使许多著名书画无法流传下来.为此,先人们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中国书画发展的状况,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使这一长期困扰中国书画发展的瓶颈被彻底打开.最初人们从单层纸绢质地比较脆弱,容易出现破损和变形等方面入手,采用布帛或麻纸等材料在书画背面加托一层,这种做法看似平常,然而效果却非同一般,它不仅使脆弱的画芯得到了有效地加固,而且更便于展示、欣赏和收藏,特别是在延长书画寿命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就绢本为题展开讨论,绢本书画属丝织品,成为书画的绢是作为书画作品的载体存在的,这就意味着绢与呈现于它上面的艺术创作是不可分离的一体.作为书画的绢是离不开装裱的,就算是书画作者不要求对其作品进行装裱,绢本书画的特殊性也导致它必须加托一层宣纸才能更好地呈现其他完整的画意.
  • 摘要:书画装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装裱后的书画不但便于保管和收藏,更便于展出和欣赏,同时还能使其延长自身的寿命.然而由于书画本身及装裱所用的材料均为质地柔软纤薄的纸绢,要想将其有机制粘贴在一起,就必须有一种有效地粘合剂将其有机地粘贴在一起,这种粘合剂就是“糨糊”,这种东西尽管十分普通,但它对于书画装裱这种传统工艺来讲却至关重要.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此话虽然有些过头,但不无道理,一幅书画装裱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都与糨糊有关,这方面古人早有定论.
  •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书画装裱形式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各种款式以适应各种书画作品,主要有轴(立轴)、卷(手卷)、横批、片(镜片)、册(册页)、扇(折扇、团扇)、屏风等几大类.众多形式的出现,无一不是为了更加适应人们的欣赏习惯.不同的装裱种类和装裱款境协调统一的一门学问.
  • 摘要:这件蟠螭纹青铜铜鼎出土于河南林州市桂园东区春秋战国贵族墓群.2002年6月至2009年12月,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和林州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03座,车马坑一处,其中大中型贵族墓16座,取得了多项重要考古发现.这批以青铜大鼎为代表的青铜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土时大部分器物出现了扭曲、断裂、破损、锈蚀等现象,加之出土之后环境的变化,普遍发生了锈蚀蔓延、点状酥粉等病害,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的锈蚀程度还在不断加剧,急需进行保护和修复.
  • 摘要:由于青铜器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残缺情况多种多样,在修复工作中会经常遇到器物因破损的部位已不复存在,通过粘接或焊接不能将其形体完全复原,这就需要对器物进行配补复原,使其恢复本身的协调性与完整性,进一步体现器物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此讨论怎样选择和调制配补材料,并介绍常用的几种配补方法.
  • 摘要:湖北省赤壁博物馆在诸多馆藏文物中首批选定的88件青铜器,准备举办新的文物展览.这些器物是在1983年至2006年之间分别在赤壁镇的赤壁山、哈西山、南屏山和金銮山等墓地发掘出土的,按器物的形状分有青铜鼎、壶、盆、钫、镜、剑、弩机、矛、箭镞等,器形品种全,自东周至宋代时间跨度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遗憾的是这批珍贵的青铜文物出土时就存在残损、缺块、粉状锈生成等现象,个别器物氧化腐蚀严重,仅留锈层维系着薄薄的铜芯,影响了文物的科学保藏和对大众的正常展出,该馆特委托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部,对该批器物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本人有幸参与了这批珍贵文物的修复保护,现从中选出两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作为实例,简要地阐述一下文物的修复经过和个人体会.
  • 摘要:近来我校修复了一批山东省枣庄市出土的青铜器。该批青铜器出土于山东省枣庄市峰城区政府驻地以西的两座墓葬。两墓共出土铜器193件,多数为实用器,配置比较齐全,据推断两座墓葬的年代应为春秋晚期。这在枣庄地区尚属首次发现,纹饰精美、制作工艺精湛。下面以该批青铜器中的提梁罐(M1:3)和车盖(M2:14)为例,通过科学分析方法,分析提梁罐(M1:3)和车盖(M2:14),尤其是其金属环和活动部件的制作工艺。
  • 摘要:杭州闸口白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白塔岭上,与六和塔遥相对峙.白塔为八角形实心塔,自下而上分别由塔基、塔体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体基座包括台基(“九山八海”)和须弥座两部分,塔体为九层,每层均由平座、正身和塔檐构成,平座和塔檐均施斗棋.塔刹通高337.5cm,全部用生铁铸成.现存主体构件自下而上由覆钵、宝珠、仰莲、相轮和刹杆组成,但都已经残损严重.
  • 摘要:该壶是河南省洛阳市文物一队的库存文物,发掘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该壶出土时破损十分严重,而且当地青铜器文物修复技术人员短缺,所以一直未予修复.2007年洛阳市文物局决定加强提高青铜器文物修复技术力量,特选派系统内部的几位同志前往北京首都博物馆技术部学习青铜器文物修复技术.此件文物随之被带往首都博物馆技术部以配合我们的学习.
  • 摘要:青铜是铜与铅或锡的合金,根据其成分配比比例的不同,铜的强度和韧度也会出现不同变化,由此可以用来铸造不同类型的器物.青铜器的考古发现是青铜时代人们掌握合金冶炼技术的重要证据,也是青铜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器传统修复是青铜器保护工作中重要而有效地技术手段.它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产生的,包括青铜器修整复原和复制两方面的内容.
  • 摘要:2007年元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三峡库区忠县乌杨花灯坟墓群发掘中出土一件汉代铁熏,我当时作为考古工地的文物保护修复人员,见证了这件文物出土时的状况.铁熏炉锈蚀非常严重,根本无法分辨出它的器形.由于考古工地既无材料又无设备,没有条件对其进行彻底保护修复,则只能对铁熏炉进行简单的去除了些浮土,仅对铁熏炉局部出现的裂纹,用502胶水将缝隙进行临时加固,待完成考古任务后再开展进一步保护修复.
  • 摘要:近年来随着吉林省辽金时期考古遗存的不断调查发现及配合基建进行一系列的考古发掘,众多的辽金遗迹、遗物呈现世人面前,以辽金陶器文物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为最多,它不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还具有独特民族性及地域性的风格特点,因此成为考古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 摘要:2014年3月份,我院对库内的一批三彩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在此,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83·临18·杭016号三彩镇墓兽的修复过程和方法,与各位同仁朋友们交流,望多提宝贵意见.
  • 摘要: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文物安全.瓷器修复自然也不例外.不谈修瓷人水平高低,保障整个修复过程的安全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瓷器修复安全包括瓷器本体安全、修复工作室安全和修瓷人自身安全.
  • 摘要: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保护好文物,国家对于文物保护修复方面所使用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所使用的部分传统修复材料,已不符合当前的文物修复要求,故需逐步淘汰或停止使用.2012年,在承担“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彩绘泥塑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的修复任务时,放弃了部分以前所使用的传统材料,选择了新型材料与部分传统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泥塑文物的修复.
  • 摘要:长沙窑釉下褐绿点彩瓷罐系重庆万州博物馆藏品.该器造型为圆柱体、直口、圆肩,肩部贴有对称双耳.器高28.6厘米;口径14.4厘米;腹径23.6厘米;底径19.4厘米.通身图案为倒三角菱形联珠纹,中间部位绘有双层圆形联珠纹,四周配有圆形联珠纹并在圆心点有红彩,颈部为双层红绿联珠纹.器物保存状况:口部与腹部残缺较多,双耳一只缺失,另一耳保存完整.瓷罐原有过石膏补配修复.
  • 摘要:本文就文物修复实践中,古陶器修复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受“视死如生”死后厚葬制的影响,而陶制品被视为最珍贵的生活用品,所以在人们过世后,都会把生前用过的各类陶器随遗体一起下葬.因而在今天考古发掘的古遗址、古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制品.这些陶器带有微孔,具有较强的吸水性等特点.而陶器大多数埋藏地下,受埋藏环境和地下水的影响,出土后又受环境的影响表面变化很大,往往会出现开裂、酥松等问题,加之埋藏于地下又受地下水中的有害物的影响,出土后环境突变,尤其是代彩的陶瓷,会出现表皮翘起造成彩绘脱落、釉面开裂等现象.如何保护以及修复这些文物,是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难题,长期以来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文物保护实践中,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在总结前人对古陶瓷修复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环境,不同质地的古陶瓷器文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科学的对症下药.
  • 摘要:站姿类动物俑,是一种常见的文物类型.其大小不一,材质各异,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根据修复需要,将这类有四肢且腹部与踏板或底座间空间较大的器物,比如马、骆驼、等动物型器物统称为站姿类动物俑.以陶制器物为例,虽然每件文物都有其独特性且车马仪仗、男女随侍等每朝每代乃至各个时期都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还是具有极大相似性的.从修复角度来讲,可以互相参考,总结数据而后批量复原.举个例子,唐李寿墓出土的仪仗中,有大量精美的骑马俑,每一批的制式和数量都各不相同,使用支架,调整位置,相互对比,计算比例和高度,详细补全了各种制式骑马俑的数据,然后根据需要调整支架,使其在修复时不但能固定形态,稳定重心又可以快速成型,如此,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摘要: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纸质文物是我国馆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2014年国家文物局对全国馆藏文物进行了大普查,发现文物的损毁情况十分严重.纸质文物主要由纸、油墨、墨迹、颜料等组成,由于纸质文物的材质属性,其损毁情况最令人担忧.纸质文物由于其特殊的质地决定了,其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和高精密性的工作,因此在进行文物修复时,要从理性的角度看待文物,避免过多的人为干扰,尽可能还原文物本来的面貌,修复过程要保证三大原则。
  • 摘要:反铅是发生在古旧书画画面中常见的一种损害现象,其发生机理是绘画创作过程中所用的颜料中含有铅的成分,通常在用作垫色或烘染的白粉颜料中含有铅的成分比较大.由于“铅”是很活泼的化学元素,在同空气中氧气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后,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环境条件,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在用过白粉颜料的部位就渐渐地变成了黑色,出现反铅反应以后的画面都会出现色彩斑驳、面目全非的残损状态,对古旧书画艺术品伤害性极大.在我国传统的书画修复装裱技术体系中,修复反铅反应现象是一个常用的技术,方法也有多种多样.然而,有关方面的文字材料很少,因此,有必要就修复古旧书画反铅反应现象的技术做进一步的探讨整理,以期形成一个完整的修复技术体系.在此,本文谨结合对金梦石所作《潘桃益寿图》的修复过程,探讨一下有关于花鸟画反铅的处理技术,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前辈.
  • 摘要:博物馆藏品是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收藏的.有的藏品历经千年,为什么有的藏品能够保存得比较好流传至今,而有的藏品却只能勉强保存下来.其中原因有很多,有人为保管不当的,自然灾害等原因,不同程度受到损伤,如气候变化,温湿度,阳光,灯光,油烟,空气污染,害虫蛀蚀,各种霉菌侵蚀等都会对藏品有致命的伤害,每件文物藏品都需要采取科学修复和保护措施,只有不断改进我们的管理方法,加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文保意识.采取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措施,才能使现有的藏品长久的流传下去,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在此首先要强调的是以防为主。如何科学有效地保管好书画藏品,我认为每个文物工作者都必须有防范任何问题出现的意识,用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工作,不断地去探索,更加规范自己的工作。“防”就是要在各种问题可能出现之前,做好防范工作,使问题不出现,所以说文物保护要科学管理,有效地采取措施,制止损坏文物,使文物尽可能长期稳定安全,防止其出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我们文保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增强对文物的安保意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每一个细节都规范操作。
  • 摘要:《三仙图横轴》是清代画家吴梅所作,现藏河南博物院.画面尺寸278.5cm×135.7cm,原装裱形制为小绫边裱横轴而边上绫边细窄,装裱比例略有不当.画右侧轴杆缺失,表面有大量的污渍、水渍以及霉斑,画面人物手部、面部及衣服等部位均有反铅现象,特别是画面重色部分掉色现象十分严重,画面左侧及中部有大小不等6块缺失后修补部位,前人修补痕迹明显,但无修复记录档案.
  • 摘要:此次保护的20件文物,是张大千在敦煌时期临摹的壁画粉本,尺寸大小不一,均为纸本,由于临摹的需要和条件的限制,这批文物只是经过了简单的托芯、画芯和命纸都是由大小不等的纸张拼接而成.画面上保留着最初拓搞时所留下的铅笔、炭笔痕迹,画芯背后边缘有张大干亲笔书写的所临壁画的洞窟号及名称.
  • 摘要:由新乡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对济源博物馆公开招标的55件套文物进行修复.此铜佛像造型端庄,制作精良,为研究明代佛教制度提供了实物标本,是该批保护修复文物中精品铜佛像之一.明代佛像面部及背部破损严重,为了全面了解其材质,检测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对其材质和破损部位的科学认知,可以准确地指导修复方案的制订,进而采用有针对性的修复工艺.
  • 摘要:楚国为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江淮流域的重要方国,下寺墓葬区的发掘,对研究楚国高级贵族墓地的随葬习俗、埋葬制度以及生产力发展状况,发掘该墓葬,为研究春秋中晚期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青铜鼎整个纹饰布局严谨,左右对称,栩栩如生,年代明确,是研究中国青铜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和科学的断代标准器实属难得的珍品,青铜鼎保护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貌”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下,依据有关规定和行业技术标准,采用传统和现代科技方法,对铜鼎进行保护、修复,修复部分做到“修旧如旧”,注重与整体的协调。保护修复所使用材料符合可再处理性的要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