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落形态

聚落形态

聚落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8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7193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文博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等;聚落形态的相关文献由45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金平、李宁、林志森等。

聚落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8 占比:3.57%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7193 占比:95.95%

总计:7497篇

聚落形态—发文趋势图

聚落形态

-研究学者

  • 王金平
  • 李宁
  • 林志森
  • 王震中
  • 侯兆铭
  • 关瑞明
  • 张玉坤
  • 李思言
  • 陈力
  • 陈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露; 王婷; 杜昱璇
    • 摘要: 工业空间作为城镇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物质载体,承载着工业时代的历史记忆。苏南是村镇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存量语境下村镇工业企业将承载可再利用的更新空间,因此亟待建立适合乡土环境的空间认知方法。运用GIS核密度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以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和同里镇为例,从产业类型、分布特征、密度和空间形态对两者工业空间分布进行了探析,并从模式彩响、区位因素、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4个方面分析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
    • 潘莹; 黄悦; 施瑛
    • 摘要: 西京古道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古代交通要道,也是民族民系迁徙、融合之路。西京古道乐昌段位于湘粤两省交界,沿线聚集了大量来自江西、湖南、福建的移民聚落。以西京古道乐昌段沿线的湘赣籍和福建籍移民聚落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迁徙源地、路线、时段、迁移方式进行考察,并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分析移民聚落空间形态与民居形制,通过比较不同原籍的移民聚落形态差异,探讨移民在家园再造时受到的原乡文化影响以及在他乡产生形态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湘赣籍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聚落形态与原居地湘南、赣中地区聚落相似度高,南片区和福建籍聚落形态接近且具有明显的客家风格特点。从而总结出移民聚落形态的形成机制不仅与移民迁徙历程有关,还包括迁出地、途经地文化的影响、对新居地环境的适应以及与周边族群的文化融合,并且反映在与方言文化现象上的同构关系。
    • 童淑媛; 朱雅丰; 李哲
    • 摘要: 在如今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乡村聚落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的冲击,使其空间形态、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和重组。而其中老年群体在其演变过程中表现出难以适应的负面反馈。因此,本文选取湘西多个乡村聚落,立足其老年群体的生活环境,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研究乡村的聚落形态空间在变化发展中形成的适老性问题,对改善我国乡村老年群体的居住环境进行实践思考,同时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新改造的依据。
    • 杨涛
    • 摘要: 为准确解析乡村聚落不同拓展类型下乡村聚落道路的适应策略,采用特征值法、相关性分析等定量研究的方法,按照聚落不同拓展类型所呈现的团状、带状、指状3种形状选择研究对象,通过道路的长度、曲折度和角度3个方面在不同形状聚落的形态差异对聚落道路的适应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形状聚落的道路在道路等级构成、道路长度和曲折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道路长度、曲折度与聚落形状指数显著相关。陕南乡村聚落的不均衡拓展是聚落道路形态特征形成的基础条件,陕南乡村聚落道路系统通过向外拓展组织模式与延伸道路长度来扩大占据空间的深度,以适应聚落不同的拓展类型。
    • 孙永刚
    • 摘要: 以辽西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北方边缘地带,系统性的考古工作开展较早,文化谱系相对完善,以庙、坛、冢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的发现,揭示出社会复杂化的独特案例,成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苏秉琦先生将辽西地区称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需要从社会复杂化的进程中去理解。考古材料的物质性和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决定了考古学难以重建文献记载的朝代史和政治史,而更加擅长重建古代社会技术、经济、生业的发展史。辽西地区已有的研究视角相对广泛,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手工业经济研究等初步揭示出辽西地区社会复杂化的脉络。
    • 冯甜甜; 塞尔江·哈力克; 张巧
    • 摘要: 锡伯族聚落的前身是清朝时期军事编制的锡伯营,其下设八牛录。该文以八个牛录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测绘和文献梳理,从聚落现状肌理特征、影响因素和演变三个方面探讨锡伯族聚落形态特征,揭示了聚落形态与军事防御布局和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锡伯族聚落从初建至今的发展趋势,为聚落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 郭伟民
    • 摘要: 1949年以来,湖南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绩,通过七十余年的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构建了距今50万年至10000多年间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域类群和年代序列,较为完整地建立了距今10000年至3800年间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社会的时空谱系。湖南的史前时代由此变得清晰,湖南史前史可据此书写。考古成果展示了湖南史前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考古发现揭示了湖南史前人们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湖南史前的辉煌创造,不仅是湖湘文化之源,还积极融入和引领了多元一体早期中国文明化的进程。
    • 云砚
    • 摘要: 托克托县河口村码头聚落作为黄河在内蒙古段的重要节点,是历史上著名的码头聚落之一。在道路运输不发达的古代,水运在交通运输史上的地位显而易见,而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河流,在其漫长的水运航线上,涌现了很多像河口村这样的码头聚落。通过梳理河口村码头聚落的形成与变迁历程,探讨其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聚落形态特征。
    • 摘要: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0月13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天峰坪镇天翅湾村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史前遗址,实证了黄河东岸4000年前聚落形态和文化面貌。天翅湾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天峰坪镇天翅湾村西北,地处黄河东岸的坡地上,面积5万平方米。
    • 李思言; 李锋; 文祺惠
    • 摘要: 满族传统民居是中国民居中的重要类型,其功能和形态是人民适应地域环境和满族民族文化的物质化体现,对华北、东北地区各民族的民居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以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满族乡村聚落和民居为例,从聚落形态、院落与建筑室内外空间布局、建筑外围护结构形式等方面,概括性描述满族乡村的聚落与建筑的总体形态,为未来满族乡村建设和民居修建改造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