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黄河国际论坛
第二届黄河国际论坛

第二届黄河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05-10-16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部;;全球水伙伴;;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清华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黄河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探讨了水资源管理模型(WRMM)在黄河水管理中的初步试用成果.文中评估了三种模型应用的试验.作为模型检验,第一种试验的目的在现有数据的支持下,本模型可以重现多年历史系统运行状态.其他两个试验说明,根据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输入数据,规划人员可以定量给出水量分配管理水平提高的可能程度.模型假设未来的水库入流和水量资料情况未知,因此模型结果只基于各方案的调度规则和策略.初步研究分析表明:如果能够利用所述策略.模型具有显著的潜在利益,尤其是在增加维持流量和提高冲刷能力,同时在维持相同水资源利用效果的情况下,可以保存更多的水库蓄水量.本文结果表明,模型实施将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规划和实时调度的能力并将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 摘要:本文介绍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背景,机构组成和防灾减灾成效,并描述了这一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它是如何通过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实现灾害防治目标.本文还阐述了预警系统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包括对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研究不够,监测方法不十分先进,以及内部数据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最后本文探讨了如何采取基于GIS-GPS的综合手段实现数据采集和有效分析管理和如何对预警系统进行技术改进.
  • 摘要:在与中国水利部的合作中,荷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基础设施、水利及环境工程学院(UNESGO-IHE)已经举办了8个硕士学位培训班和4个短期培训.共有114名中层水利专业人员参加了硕士培训,60名高层水利管理人员参加了短期培训.对于每一个培训班,都是根据具体的水问题为其量身定做的,用综合各学科的方法来解决各种关于水的问题(污染、洪水、水缺乏、水土流失和水资源规划).学员在培训中强化了各自的专业能力,同时作为一个包含不同学科的团队,共同研究中国水治理的策略.培训后学员们认为,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概念性思维、交流技能和团队精神,在提高能力方面也起到了长期的作用.
  • 摘要:根据1956年以来气候资料,统计分析了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地区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及变化特点,并以各站气温、降水与唐乃亥站天然径流量关系为基础,建立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唐乃亥以上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期)气候变化对龙羊峡入库径流量的影响,以及唐乃亥站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①近期唐乃亥以上各区年平均气温均较常年平均偏高0.5°C左右,而比前期升温达0.7~0.8°C;降水量不仅较多年均值偏少,更比前期显著减少,其中玛曲一带最大减少幅度达15.8%;②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与前期相比,近期减少了43.7亿m3,表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减幅达20.2%;③龙羊峡入库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要比气温更为显著.
  •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这个世纪一大热点.1.4~5.8°C平均温度的升高已经导致大气以及海洋循环的改变、海平面的升高和降雨量的不稳定性.可以预测这种温室效应在下个世纪将会更加严重.在英国,这种效应的影响体现在低气压中心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地球惯性的影响下,暴风袭击Moray Firth海岸线将大大有助于沿岸海浪对沙石的迁移.这样下去海岸线将会经历更快的变化.1959~1966年间,约有12,124m3的沙石被移动,而1964~1971年间这个数字已上升到12571m3.暴风的发生率预计将增加30%,海岸线的腐蚀也将增加到16 343m3.所以,海岸的防御和管理是很必要的,其中利用自然防御法是最好的,它利用海岸沙石的自然积累来抗拒大风浪.其远期的效果是可持续发展的.
  •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水土保持牛态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引进多目标分析数学模型,对韭园沟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韭园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价,开辟了韭园沟流域五十多年来治理实践中水资源评价的新角度.
  • 摘要:论文提出了“生态型滩区治理开发的基本模式”,即滩区治理开发要充分考虑河流-洪水-生态-工程等不同层次和尺度,仿效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型防洪与洪水利用来规划设计滩区治理开发,在水土资源利用与防洪减灾综合目标下,达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这种滩区治理开发模式即着眼于流域生态系统和农业环境的整体修复或改善,又充分考虑利用洪水并适度接受风险的工程技术.滩区开发模式为:①积水区开发模式;②过水滩区开发模式;③高滩区开发模式.各种开发利用形式:①速生造纸用材林基地建设.②绿色奶业示范带建设.③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④黄河下游旅游整体开发.⑤黄河白鹅经济带.⑥黄河世界农业博览园.
  • 摘要:水库异重流是指高含沙洪水进入库区遇到一定水深的清水后,由于密度差而潜入清水下面沿河底向坝前运动的现象.异重流是高含沙河流特有的一种水流形态.而黄河小浪底水库更具有发生异重流现象的自然条件.对异重流进行及时的跟踪监测,采用科学的水库调度运用方案,可有效地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延长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异重流现象发生的很少,尚缺乏对其跟踪监测的方法和经验,为此,针对监测方法和仪器连续进行了三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源头地区的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水文气象要素的多年变化,并结合对20世纪70~90年代的卫星影像资料的分析,认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极大地改变了黄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格局,成为影响黄河源头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 摘要:黄河中游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是黄河泥沙,尤其是粗泥沙的集中源区.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进一步总结单项治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上拦下排”的治河思想,提出采取“坡面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植被相结合、沟道拦泥淤地与水沙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干流防洪减淤与引洪淤灌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构筑较为完整地“坡面保土、沟道拦沙、干流放淤”的黄河中游减淤体系,对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在总结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的主要成果基础上,对1956年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黄河水资源情势变化的初步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黄河水资源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降水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水资源量尤其是河川天然径流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尤其近5年更加突出.河川天然和实际来水量减少,都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后,文中针对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点,提出了可为今后水资源规划和水量调度服务的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黄河水资源量.
  • 摘要:利用小浪底水库实体模型,围绕黄河三次调水调沙过程中控制指标、异重流排沙临界水沙条件、库尾淤积形态调整的临界冲刷流量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得出了黄河调水调沙的关键技术及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调度的认识;给出了异重流可产生并能输移至坝前的量化指标;提出了有效调整小浪底水库尾部淤积形态的临界冲刷流量,以及冲刷流量与冲刷历时的最优组合等.研究成果为黄河调水调沙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并被实测资料证明研究成果是合理、可信的.
  • 摘要:安置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安置地区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的生产力、一定的生活水平、环境质量和社会条件下,安置地区所能安置的人口数量.结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正处在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综合考虑滩区现状不同河段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洪水特性,提出黄河下游滩区居民迁建安置宜采用背河外迁、本村就地避洪和临时撤离的三种建没方式.并根据黄河下游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县为单位,对(背河)安置地区环境容量的分析方法,防止一刀切背河外迁和不切实际的超容量外迁安置.
  • 摘要:流域的上游地区,在上临界佛汝德数的水力条件下,坡面流含沙量的变化范围非常大.在宽浅地表径流的试验研究中,泥沙按照逐步控制方式添加到地表径流中,并且通过测量来确定颗粒速度与含沙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将讨论这些研究的主要成果.资料清楚地显示出,在不同的水力条件下,存在最大的泥沙输移率;对泥沙颗粒运移的观测表明:泥沙输移方式是跳跃式的,在这些条件下,水流状态受控于包含了很大部分动能的滚动波;因此,滚动波是薄层流泥沙侵蚀及输移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当颗粒增加率大于输移能力时,泥沙运动的初始跳跃方式迅速转变为有组织的结构,例如条状结构.临界条件与滚动波的调整相关联,一般发生在滚动波的大多能量消耗于泥沙输移的时候,本研究描述了当泥沙供给超过临界值时,泥沙颗粒的发生、发育及形成过程.观测发现,尽管颗粒运移的能量来自于水流的水力作用,但颗粒间相互作用机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河床的演变如同嵌入了颗粒运移的遗传因子DNA一样.为了解释水力条件与泥沙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基于宽浅水流的圣维南方程和干颗粒水流的2阶段水流模型(Prasad等,2000),该数学模型证实了转换阶段的临界条件,在该阶段,泥沙颗粒由稳定跳跃转换到到有结构的条状模式.
  • 摘要:根据黄河上游兰州站1934~2003年和其他站1955~2003年天然径流量资料,分析了径流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径流量主要来自于吉迈至兰州的干流区间,其中吉迈至玛曲为重点产流区;②汛期集中了全年69%~80%的径流量;③兰州站近70年径流量变化经历了各3个丰、枯水段,并存在有准3年显著周期;④近期各区径流量均较前期减少,尤以洮河、玛唐区最甚;⑤7~12月径流量较前期减少达20%一38%.
  • 摘要:综合性流域管理从广义上讲就是要将流域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即把流域内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看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统一体,在认真研究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制定长远的流域规划,将各要素纳入到流域总体开发治理的框架中,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关系,达到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最优,以保证维护健康的流域环境和发挥持续的流域功能.由于情况的复杂,这里仅讨论涉水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问题.
  • 摘要:采用1986~2002年的航空照片对关渡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变量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茫茫咸草和芦苇占主体的草泽地,已经变成了被水笔仔所主导的林泽地.水笔仔的覆盖面积已从1986年的7.2hm2增加到2002年的23.8hm2.这对生态系统和防洪运行造成了很大影响.基于GIS的技术被用来确定这一地区的植被变化.TABs-2,一个水平二维模型,可用来评估河口湿地的泥沙运动的特点.shannon多样性指数从1986年的0.98降到2002年的0.77. 另外,shannon均匀性指数也从1986年的07.7降到2002年的0.5. 水笔仔的大范围的根系网络造成了大量的泥沙沉积,在一个200年一遇的洪水重现期,平均沉积厚度大约为33mm.清除水笔仔可以降低泥沙沉积率.清除率达到20%时,泥沙沉积将会减少5mm.
  • 摘要:本文针对现有水资源配置理论的缺陷,根据福利经济学、水资源价值和边际机会成本理论,提出了水资源净福利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内涵.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水权转让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水价形成机制和集中控制机制五个方面探讨了基于“水资源净福利”思想的水资源配置机制.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约束准则:可生存、可承载、公平性和抗干扰性.构建了基于“水资源净福利”思想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包括配置方案生成模型和水资源系统演化合理性评价模型.最后选用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地区进行了实证检验.
  • 摘要:介绍在中亚地区为实施流域综合管理而开发的一些管理概念和管理工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实施的一些重点项目包括流域综合管理模型(咸海流域管理模型)、水文和社会经济综合模型以及湿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NAlD Science fcePeace research project SFP 974357).本文主要对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一些管理概念和管理上具作了一些预测和对比.并讨论了阿姆河三角洲湿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模型的开发情况.
  • 摘要:本文叙述了在地方、行政区及中央利益相关者之间开展的旨在解决与灌溉和公园环境用水分配有关问题的对话的结果.这种公开的交流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互相理解.
  • 摘要:作为治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水文信息服务是黄河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重要参谋,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管理以及运行调度的主要依据.随着Intemet技术的迅速使用,为了提高黄河水文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更好地为黄河水文服务,本局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组建了以Alpha系统为平台的黄河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在黄河防汛及水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用多坡段组合模型代表黄土高原典型坡沟系统的各垂直分带,运用人工模拟降雨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坡沟系统土壤侵蚀链内各种侵蚀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产沙过程呈现出多峰特点.雨强29.7mm/h时主要以面蚀为主,产沙起伏3次.雨强60.5mm/h时以面蚀与细沟蚀为主,伴有崩塌、滑塌等重力侵蚀过程.90.2mm/h时细沟发育充分,25°坡段细沟发育较多并出现浅沟现象,35°坡崩塌、滑塌剧烈.位置愈低的坡段产流量愈大,单位面积和时间的产流量按坡段排列为:谷坡>梁峁坡下部>梁峁坡中部>梁峁坡上部.由于上坡来水的作用,梁峁坡的产沙量增大了20.2%~63.5%,谷坡的产沙量增大了42.9%~74.5%.有效控制上坡米水量和各坡段的产流量,坡面侵蚀产沙将会大幅度减少.
  • 摘要:海河流域足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3%,却承担着全国10%的人口、11%的耕地用水,并支撑着全国10%的GDP.为了保障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过度开采了大量地下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地而下沉、河道干涸、堤防的防洪能力降低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要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力度,通过流域内城市和农村的节水并结合外流域调水,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控制地下水超采.同时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垂直管理方式、地下水库调蓄地表水资源可行性和地下水超采可行性等方面的思考,供流域水资源管理借鉴.
  • 摘要:黄河的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本身自然特性的分析会忽略导致水资源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一些环节.本文把水资源问题置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本文认为,仅仅靠流域内技术手段的实施来解决黄河问题是不够的,从国家层面来推动全社会参与并实施水资源综合管理是必要的.
  • 摘要:流域管理是流域内水土资源及水环境的全面、有效的管理;要求注重依法规范水资源管理;决策过程民主化;专业人员多元化.本文介绍了国外流域一体化管理的几种成功模式,包括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与强调州际协调的议会制、田纳四流域管理与强化统一管理的中央集权制、罗讷河流域管理与发挥专业治理作用的企业制.并对上述管理模式差异的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适合黄河流域管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 摘要: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对黄河下游河势演变趋势及工程险情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河势演变总的趋势是心滩、嫩滩、浅滩减少,河道变得相对单一,主流线摆动幅度减小,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对于规顺河势、稳定流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二级悬河”的存在和河床边界物质的抗冲性并无改善,河道的稳定程度并未增加,一遇大水大沙,河势仍会发生剧烈变化.研究还表明,大溜顶冲和坝体本身的缺陷是工程发生重大险情的主要原因.
  • 摘要:作为全球土地退化和改良评估的试点,本文采用22年NOAA-AVHRR NDVI的双月值资料,分析了毛乌素沙漠和华北黄土高原分界地带的绿色生物量的空间模式和时间趋势.推导出了所分析各像素和趋势的NDVI的年内,生长期和非生长期的值.一段时期内增加的生物量和降水没有密切相应的关系,绿色生物量衰退的迹象很少.NDVI指标及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年降水间的相关性属中低水平,但与月降雨的相关性稍高.降水利用效率的NPP和降水(RUENPP)之比及NDVI和降水(RUENPP)之比计算,在榆林地区较大,在定边县轻微减小.结果阐明了最近几项关于土地开垦和改良的研究.
  • 摘要:黄河过去平均每年有10多亿t泥沙入海,淤积塑造了黄河三角洲,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水沙锐减甚至断流干河,造成海岸严重蚀退.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目前海岸蚀退的三种状况和海岸侵蚀的原因;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工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 摘要:荷兰是莱茵河流域最下游的一个国家.莱茵河对该国家的水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该国地表水大部分源于莱茵河.莱茵河洪水水位一直在升高,成为洪水隐患之一.加上陆地沉降、人口增长、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增多,使洪水问题更加突出.实际上,莱茵河在荷兰境内最大的问题就是洪水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采取各种措施和策略来阻止低洼的陆地被洪水淹没,使防洪安全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在1993年12月底和1995年1月,在位于荷兰境内的莱茵河和马斯河发生了高水位洪水.1993年在未筑堤防的林堡省(Limburg)马斯河(Meuse valley)发生的洪水造成的损失惨重,该场洪水过后,在林堡省的马斯河成市了皇家委员会来研究防御高水位洪水的可能性.在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到要加深枯水河槽和开挖部分滩地,此外,还要筑矮堤来保护当地居民区.这样要求的目的足使马斯河即使发生250年一遇的洪水,当地居民也有生还的机会.1995年1月洪水再次袭击荷兰,马斯河又遭到重创.莱茵河支流上的水位比1993年约高出25cm.当时害怕河堤会被冲决,为减少可能的灾害,约240,000人和100万牲口被迫迁到别处.荷兰人对此印象深刻.1995年洪水以后,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首先是沿河大堤加高到足以应对“标准洪水”,在加高大堤的工作开工之后,人们对是否继续加高大堤表示怀疑.尽管,由于气候变化河流将会承载更大的洪水,但是人们还是在寻找加筑大堤的替代方案.这些可以从“河流空间”这个概念看出.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其中环境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在准备有关在莱茵河支流上建水利工程的策略时,一个所谓的“国家土地使用政策”被提出了.并开展了平行的两个研究.一个是从投资与灾害恢复方面确定围堤(圩田)最优安全水平.另一个研究是详细的围堤安全问题.两个研究的成果已经初步形成.这篇文章在介绍荷兰防洪战略和方法的历史的基础上描述了荷兰流域防洪战略进展的最新情况.
  • 摘要:较好地做好水资源管理的关键是如何在供水不足时期做好水资源的分配,以及如何做到以有限的可靠水资源量来满足水资源的需求,对于一个成功的水资源规划,在它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势必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每一个相关者的观点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一个可持续的水资源规划应该仔细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环境需水问题.在科罗拉多河下游水务局的水资源管理规划中要求水资源管理部门在下游湖水位下降的关键时期采取切实行动,这一高原湖泊的运行方案是为了满足整个流域大多数用水部门的需要,科罗拉多河下游水务局和由26个风险相关者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一起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水资源管理建议,具体包括市政和工业用户、农场主、环境人士、湖泊及河流娱乐部门、州及联邦管理机构,水资源管理规划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维持河湾健康生态系统的淡水需求量,自1989年开始提出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科罗拉多河下游水务局水资源管理规划的形成经验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也是非常有用的.
  • 摘要:随着“模型黄河”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模型黄河”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模型黄河”测控自动化系统的自身建设以及“三条黄河”之间的联动都对“模型黄河”数字化提出了要求.基于GIS技术的“模型黄河”可视化管理平台是“模型黄河”数字化工程的基础平台,是实现“模型黄河”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GIS技术的“模型黄河”可视化管理平台,通过研发以图文信息为核心的黄河实体模型综合数据库及相应软件模块,实现模型试验相关信息的统一管理;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为模型试验的资料分析处理提供一个先进平台;为“模型黄河”的应用、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科研试验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 摘要:许多地区正面临着淡水资源管理的严峻挑战,有限水资源分配、环境质量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供水模拟模型解决当前问题已经不适应了.在过去10年,出现了一种有关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方法,该方法将供水方案与需水问题、水质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系列问题综合考虑.韩国水资源评价规划系统(K-WEAP)就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形成的水资源一体化可行的方案.K-WEAP突出特点就是用综合方法来模拟水资源系统和与其相适应的方针政策,它将等式中的需水方(包括水的利用方式、用水设备效率、水循环利用、水价和水分配)与供水方(包括径流、地下水、水库和水调度)同等考虑.K-WEAP在分析确定水开发和管理更好的方案还处于试验阶段,K-WEAP全面、简单、易用,能有助于而不是替代有经验的规划者.
  • 摘要: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基地,历史上灾害频繁,近二十多年来,水污染问题又十分突出.经过十多年的治理,水污染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但治理效果与国家确定的水污染防治目标之间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分析淮河流域水资源状况、水污染防治措施和效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现阶段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实现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建议.
  • 摘要:黄土高原是世界上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多年来一直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面从分水岭到沟缘线土壤侵蚀明显表现为溅蚀片蚀带、细沟侵蚀带、浅沟侵蚀带、切沟侵蚀带,侵蚀垂直分带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特征,径流入渗规律、侵蚀产沙强度、侵蚀方式及水沙运移特征也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规律.基于此,本文对坡面侵蚀形态垂直分带、片蚀-细沟-浅沟一切沟侵蚀过程以及坡沟耦合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 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国西北部、北部最大的河流,流域而积75.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8%.流域特征是干旱和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工业发展迅速、土地高度开发、水资源短缺、泥沙沉积严重.合理的水资源分配,对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合理的水资源分配将会带来更好的生态系统和更高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用水的方式是精明用水、有效的重复利用、废水处理后再排泄.水资源分配要靠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分配领域包括:农业、工业、日常生活和生态用水.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要靠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重复利用要受技术、健康风险和经济因素限制.为了更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在考虑水质水量的基础上,构建综合模型.模拟出在某一区域未来的用水量.污染的水不能作为水资源,良好的水质对于重复利用是必前的.本文就是将渭河流域(黄河的主要支流)作为目标区域,构建包括水量水质的综合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子模型,水循环子模型和水质子模型,这两个模型分别基于GBHM2模型和Streeter-phelps-模型.为了尽可能高效系复利用水资源,泄流点也同样要标出.降雨方式、地表产流率、地下水位和蒸发转换率都要考虑进去.蒸发量的估计采用Penman-monteith法,温度和降雨为每小时变化量.边界的确定以及初始条件通过GIS数据、卫星影像和现场观测数据计算出来,统计数据采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布的数据.污染物的排泄量和水量消耗是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模拟出来的.该模型可以模拟出蒸发率、渗透量、径流量、流量,特别是洪峰量.模拟BOD、DO、氮、磷、及测井里的固体悬浮物.估算结果是,如果废水处理率达到80%,渭河水质将得到改善.
  •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黄河流域水量和水质变化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缺乏足够的了解.为了说明这一点,本文提出了流域十大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流域发展对水资源已经或将会造成的影响及其解决办法.
  • 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引起流域水文变化的主要因素,以黄河中游典型支流孤山川流域为例,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分析了降水变化和水土保持对径流、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水沙的影响较水土保持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各年代气候因素对径流的相对影响量均超过60%,面对汛期7~9月份的泥沙相对影响量也在55%以上;水土保持的蓄水保土量逐年代递增,但在遭遇较大暴雨条件下,也可引起水沙的激增,呈现负效益;总的来看,1970~1999年期间,降水减少是孤山川流域水沙减少的主要原因,其影响量分别占到径流、泥沙总减少量的63.1%和73.6%.
  • 摘要:黄河治理历来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黄河治理提出了更新更岛的要求,同时,黄河治理又面临着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都要求以科学的发展理念,认真分析、科学对待治黄的新形势,本着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成果的原则,将治黄事业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融为一体,提高黄河治理的水平,实现以人为本,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 摘要:黄河健康生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河槽具有一定的排洪输沙功能.通过对黄河洪水特性、河道输沙特性的分析,提出黄河下游必须具有一个稳定的中水河槽,其主槽平滩流量为4000m3/s左右,主槽宽度800~1000 m.
  • 摘要:在中国和荷兰政府之间的水管理合作框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黄河流域综合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已被列入计划.此合作项目将会集中开发服务于下一代多用户、多学科模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其中包含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此基础设施应能更有效地管理流域水资源知识和信息.黄河流域被选为试点流域.此合作项目的任务之一是在坚持中荷双方平等共享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有关项目组织、规划和资金的大纲.
  • 摘要:黄河上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河流本身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大量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调节径流的特点和对水沙变化及河道冲淤演变的影响,并论述了水库调度与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关系.水沙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水库的合理调度,对减少河道的淤积,维持黄河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 摘要: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改变了下游治理面临的形势,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也对下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泥沙、洪水对下游治理具有关键影响的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下游大堤、主槽、水沙过程的塑造、滩区之间的治理关系,论述了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治理方略是“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以及与之配套的加快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加快河几综合治理、深化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和蓄滞洪区运用研究等策略.
  • 摘要:面对土地和水资源等多方面的需求,如何维持河流的良性生态环境,资源管理者要面临众多挑战.为保证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必须用一整套被证明了的、科学的管理原则对流域进行管理.美国农业部农业服务研究中心水质和生态研究所对承担了为流域土地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管理工具和策略的任务.研究认为,应关注大江大河(包括黄河在内)的水系网络,包括应用小流域尺度的工程和非工程保护措施、适当的监测水平及相应的监测项目和水土资源利用的决策体系等办法.通过对如何保持水资源、如何改善水质,以及环境所能提供的水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高地水土保持或控制,以及水流流向控制的成功例子:水的短期保持能够提供当地所需的水资源,改善水质,而长期保持能够为下游的生念和经济提供水量支持.为在保护流域环境的同时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需要能证明目前环境和生态发生变化测定指标方面的知识.针对特定蓄水区、利用各种有效保护措施的动态小流域管理能够促进大流域内旱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
  • 摘要:石门水库足台湾北部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自1963年石门水库建成以来,水资源利用的重点已从农业供水转移到了生活供水.同时,尽管采取了挖掘和建造滞沙设施等措施,水库淤积仍不断增加.2004年8月24~25日艾利台风造成了流域平均973mm的降雨,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滑坡,约0.28亿m3的泥沙淤积于水库.为了水库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对一些赋予水库活力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 摘要:健康的河流应包含生物环境的多样性、生态系统要素与功能生态过程之间的完整连接.在湄公河流域提出河流健康的理念,说明有必要对自然生物环境、洪水、径流、水质以及流域条件等进行管理以达到河流健康.现在已开发一套生物评价程序作为评价河流健康的工具,通过对流域内一系列站点的藻类,浮游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评价,所得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流域内大多数站点的情况足很好其至是优秀的,但是在一些靠近大城市的地方(例如金边)以及河口地区,仍有一些不利于河流健康的方面.
  • 摘要:东尼罗河位于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内,由发源于东部高原的青尼罗河(阿拜河)、阿特巴拉河(特克泽河)和索巴特河(巴罗河-阿卡博河)组成,这三条支流在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汇合为尼罗河,在埃及入地中海.尼罗河的流域退化和泥沙问题是其主要的环境问题,对灌溉和其他水利活动有很大影响.本文着重研究东尼罗河的流域退化程度和泥沙淤积问题,调研东尼罗河流域退化原因和泥沙管理经验,并给出了减少这种不利影响的最佳技术.本文指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有:风和水的侵蚀、人类活动.风和水的侵蚀是造成土地沙化和基础没施沙化的主要原因.流域退化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尤其是兴建水库、沿河岸安装水泵抽水等.研究区域流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林区的耕伐、燃木、制砖和过度放牧.河岸侵蚀也增加了下游的泥沙问题,因为流域退化总与泥沙的淤积有关.在洪水期,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分别输送将近2.6%和3.5%的沙量.据观测,青尼罗河的含沙量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7‰增加到2003年的6‰,结果造成罗塞(Roseires)水库和塞纳(Sennar)水库泥沙淤积加重.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交界处的罗塞水库的年均淤积量从1967年以来一直在增加,表明高含沙与流域退化的关系密切.阿斯旺高坝的年输沙量增加到1.4亿t.调查发现,罗塞、塞纳和瓜布水库(Girba)库容分别减少了30%、40%和60%.此外,灌溉渠道淤积也很严重.例如,年输沙量的60%进入吉热(Gezira scheme)-苏丹(880000hm2),并沉积于支流和滩地.另一个淤积带来的问题是,淤积的河槽易生水草,减少了河道排洪能力,增大了水量的蒸发损失. 本文研究指出.在很多流域退化和沙化的防治手段中,最有效的水库减淤手段是通过水库调度使水库在洪水期处于低水位;河槽减淤的手段是通过挖沙来清淤.本文提出了如何改进管理和监测的方法,提出了口J持续发展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 摘要:目前,中国水资源利用中的冲突升级,浪费严重,污染状况不断恶化,过量开发情况突出,监管乏力.上游、保护区和农业的节水积极性也不高.为加强管理,必须完善水法,严格执法,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并且开源节流.要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建立水资源利用中的利益补偿机制,并构建水资源的民主管理体制,推进管理的社会化.
  • 摘要:文章研究了东印度恒河平原河滩地的土地类型、土壤结构、土地生产潜力、农作物耕作方式和种植顺序,土壤和作物的管理及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并对Barahouka涝区排水作了个案研究.
  • 摘要:人类活动被认为是黄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对于径流减少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气候波动与土地覆被变化,究竟哪个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选择黄河中游的屈产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屈产河大约30年的气候波动和土地覆被变化.建立和应用月水量平衡模型来模拟和研究气候波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从而定量区分它们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世纪70年代径流深比60年代减少7.25%,其中由土地覆被变化引起的大约占3/4,气候波动引起的大约占1/4;80年代径流深比60年代减少46.43%,其中由土地覆被变化引起的大约占1/3,气候波动引起的大约占2/3.因此,得出结论,70年代土地覆被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而80年代气候波动是主要原因.
  • 摘要:由于来水量的减少,再加上下游引水及各类损失,致使近年来年均入海水量不断减少,不仅造成下游沿岸供水困难,对输沙入海、减少河道淤积更是十分不利,在未来的水资源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要解决黄河水资源管理的长远矛盾,除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外,还应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措施,在保证防洪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应用远距离管道输水输沙至大海是一项维持黄河下游河床不抬升的有力措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