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555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06篇、会议论文409篇、专利文献73699篇;相关期刊915种,包括山地学报、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等; 相关会议248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等;土壤侵蚀的相关文献由966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宝元、郑粉莉、李占斌等。

土壤侵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06 占比:6.21%

会议论文>

论文:409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73699 占比:93.27%

总计:79014篇

土壤侵蚀—发文趋势图

土壤侵蚀

-研究学者

  • 刘宝元
  • 郑粉莉
  • 李占斌
  • 蔡强国
  • 杨勤科
  • 黄炎和
  • 刘普灵
  • 焦菊英
  • 张科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林俊秋; 杨大明; 方怒放; 史志华
    • 摘要: 为定量揭示坡面细沟水流侵蚀过程中的水动力特征,开展不同流量(2 L/min, 4 L/min, 8 L/min)、不同坡度(5°,10°,15°,20°,25°)下的放水冲刷试验,对坡面细沟发育过程中的水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的流量和坡度范围内,平均流速随冲刷历时的延长和细沟形态的发展呈迅速递减-略有起伏-缓慢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径流深随冲刷历时的增大而增大;坡面细沟水流的雷诺数变化范围为237~1 090,在小流量时,雷诺数随冲刷历时增大而略有增大,在大流量时,雷诺数随冲刷历时增大而减小;在整个冲刷过程中,弗劳德数始终大于1,表明该试验条件下的坡面流属于急流范畴;坡面细沟水流的阻力系数随冲刷持续而增大;弗劳德数随阻力系数的增大而减小,且具有良好的负向幂函数关系。该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了[土娄]土坡面的细沟侵蚀特征和水动力学特性,为[土娄]土侵蚀动力学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单楚砚
    • 摘要: 文章以宽甸县小城子小流域为例,应用RUSLE模型研究分析其土壤侵蚀特征。研究表明:小城子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为2150t/km^(2)·a,该数值与2013年水保治理建设项目的调查数据基本一致,表明计算结果精准度较高;流域内年平均土壤流失量为1.8万t;从侵蚀强度上,轻度和中度侵蚀面积为1.92km^(2)、0.9km^(2),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8%、32%。经回归分析,各计算单元土壤侵蚀模数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因子;从土地利用类型上,侵蚀土地利用类型集中于流域内农村居民点和旱地;随坡度增加土壤侵蚀模数逐渐增大,35°以上坡度段的侵蚀量占比最高且面积比例最大,应作为小流域治理的重要坡度段。
    • 梁钰; 汪洋
    • 摘要: 土壤侵蚀是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延安地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本文基于RUSLE模型并借助Arcgis10.2,以延安地区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LandsatTM影像、DEM数据、日降水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和NDVI数据,得出延安地区各年土壤侵蚀模数并划分土壤侵蚀等级。结果表明:延安地区2012—2018年,土壤侵蚀情况有所下降,特别是在2015—2018年,土壤侵蚀剧烈等级显著降低。北部地区的土壤侵蚀等级较高,南部地区土壤侵蚀等级较低。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等级随时间变化较大,7年间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减弱,延安市的土壤侵蚀程度明显改善。侵蚀强度的降低主要与当地实施的退耕还林、治沟造地和打坝淤地等水土保持措施有关,本研究可为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杨辰丛海; 陈志强
    • 摘要: 土壤可蚀性是土壤侵蚀内动力因素,反映土壤对外营力作用的敏感性,但其定量化计算普遍存在参数复杂、计算过程繁琐的问题。为寻找近似计算K值的途径,分别使用沉降法及丘林法对武夷山市丘陵地区32组茶园红壤机械组成与有机质进行测定,对比M层(耕作层)、N层(非耕作层)机械组成差异,以EPIC方程计算茶园红壤K值并分析变化规律,建立了并优化单个粒径数据与K值的近似方程。结果发现:(1)丘陵茶园红壤以砂粒及黏粒为主,M层pH值更低,N层K值高于M层,更易被侵蚀;(2)砂粒与K值有强负相关关系,粉粒与黏粒与K值有强正相关关系,有机碳与K值相关关系弱;(3)通过线性、幂函数、二次多项式拟合形式,砂粒、粉粒与K值可建立拟合效果良好的近似方程,二次多项式对砂粒拟合效果较好,幂函数对粉粒拟合效果较好,黏粒拟合效果差。将两种方程联立,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赋予权重,并通过平均绝对偏差多次迭代修正的方法,可降低拟合误差。
    • 王小康; 谷举; 刘刚; 师宏强
    • 摘要: 我国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正严重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威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掌握不同垄作方向耕作措施下的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规律,对合理布设水保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37)Cs示踪技术并结合小波分析方法,对不同垄作方向坡耕地土壤侵蚀-沉积速率的空间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横、顺坡垄作坡面^(137)Cs平均浓度分别为1802 Bq·m^(-2)和1770 Bq·m^(-2),均小于当地背景值2417 Bq·m^(-2),说明在两种垄作方向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2)横坡垄作的坡面平均侵蚀速率(1341 t·km^(-2)·a^(-1))小于顺坡垄作(1477 t·km^(-2)·a^(-1)),表明在长期平均条件下前者的水土保持作用优于后者。尽管研究区土壤侵蚀属于轻度侵蚀,但其侵蚀速率远大于黑土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200 t·km^(-2)·a^(-1)),因而在本研究区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3)横、顺坡垄作在整个坡面均存在侵蚀-沉积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顺坡垄作存在一个45 m的主周期和一个75 m的次周期,而横坡垄作只存在一个45 m的主周期。准确把握土壤侵蚀-沉积在坡面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可为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精确布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丁培
    • 摘要: 尽管植被的地上和地下两个组成部分在减少土壤侵蚀方面共同起作用,但在过去的研究中,主要是地上部分受到了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根系在土壤侵蚀控制中的作用,以及根系密度对土壤可蚀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多年生黑麦草种植在土盘中,在其生长4周、8周和12周后进行实验室降雨模拟试验,播种密度为100 kg/hm^(2),4周后播种密度为100 kg/hm^(2),并在对照上进行。黑麦草的试验是在有完整植株的情况下和剪去嫩枝后进行的。黑麦草根系生长迅速,4周和12周的根系密度分别达到0.614 kg/hm^(2)和2.280 kg/hm^(2)。随着根系密度的增加,飞溅和冲刷呈指数下降。土壤抗剪强度与根系密度呈正相关,但根系对容重和饱和导水率无影响。
    • 柏兰峰; 李占斌; 马波; 肖列
    • 摘要: [目的]研究冻融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坡耕地、草地和灌木地)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旨在为黄土高原季节性冻融区植被恢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一系列野外自然冻融、野外监测和原状土冲刷试验,以确定冻融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1)相较于坡耕地,草地与灌木地的冻结程度更低,其中,灌木地冻结程度最低,抗冻性最好。(2)冻融作用不同程度地加剧了土壤流失,降低土体抗冲性,其中草地与灌木的抗冲系数AS(anti-scouribility)明显高于坡耕地,说明在冻融条件下植被覆盖能够有效提升土体抗冻性及土壤抗冲能力。(3)在草地和灌木地中,冻融前后草地和灌木地的泥沙总流失量增加了31%和16.5%,抗冲系数分别下降了23%和14%,草地在冻融过程中泥沙流失的增加量更高,抗冲系数下降幅度最大。[结论]在季节性冻融过程中,草地冻结程度更剧烈,抗冲性更差,草地在季节性冻融过程中可能存在更高水土流失风险。
    • 资如毅; 赵龙山; 钱晓鹤; 陈娟
    • 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高原山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以马尾松人工林地(PMP)、桂花人工林地(OFP)、天然乔灌混交林地(ASL)、天然草地(NGL)、撂荒地(AL)、农地(CL)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水槽冲刷试验法,根据研究区地形及气候特点,设置3个坡度(5°,15°,25°),3个冲刷流量(3.2,4.8,6.4 L/min),冲刷时间均为15 min,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机械组成等),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原状土冲刷试验过程中,各地类初始径流含沙量较高,但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径流含沙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趋势,且随着坡度和冲刷流量的增大,径流含沙量趋于稳定的时间有所提前;(2)土壤抗冲系数随坡度和冲刷流量的增大而减小,且坡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比冲刷流量更明显。在同等条件下,各地类土壤抗冲系数依次为NGL>PMP>ASL>AL>OFP>CL,土壤抗冲系数分别为13.44~87.84,8.14~93.15,2.93~45.36,1.21~10.01,1.25~5.48,0.17~1.27(L·min)/g;(3)土壤抗冲性与土壤容重、砂粒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78)。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研究和水土保持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牟廷森; 沈海鸥; 王东丽; 张月; 武佳龙; 黄子炎
    • 摘要: 为探究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对黑土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对不同坡度(3°,5°和7°)下不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0,25%,50%,75%和100%)坡面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措施具有调控径流作用,坡面产流时间延缓,产流率和径流量降低;秸秆还田量越大,产流时间延后越明显,平均径流流速越低;在3°坡面,秸秆粉碎还田25%和100%处理的调控径流效果较好,在5°和7°坡面,秸秆粉碎还田50%和75%处理的调控径流效果较好。同时,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坡面产沙率和土壤侵蚀量,当秸秆粉碎还田量较低(50%)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其调控侵蚀效果呈增加趋势,在7°坡面,秸秆粉碎还田100%处理的调控侵蚀效果可达72.1%。因此,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结合当地地形坡度,筛选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和还田量。
    • 周程风; 金鑫; 宋颖; 李霞; 刘浩楠; 翟婷; 赵振鑫; 施文飞
    • 摘要: 通过不同雨强、坡度的多段模拟降雨实验,将坡度与坡面侵蚀模数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求得不同条件下坡面侵蚀的临界坡度。实验结果表明,临界坡度会随着雨强、降雨历时的变化而产生规律性变化。雨强越大,临界坡度越大,对坡面侵蚀临界坡度的影响越强烈;降雨历时增加,坡面侵蚀的临界坡度也随之增大,雨强越大,临界坡度增速越快,且增速拐点出现越早。在坡面侵蚀初期,坡度增加加强了坡面径流对坡面泥沙的搬运作用,减弱了坡面的溅蚀作用,使得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坡度大的坡面细沟侵蚀开始时间晚于坡度小的坡面,这是临界坡度产生的原因之一。随着坡面侵蚀过程的发展,坡面侵蚀主要发生于细沟的边缘、侧壁和底部,不同坡度坡面单位时间内的侵蚀模数差值减少且趋于稳定,坡度对于侵蚀模数的影响逐渐减小,临界坡度逐渐消失。该研究可为完善黄土区的土壤侵蚀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