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588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83篇、会议论文202篇、专利文献1001044篇;相关期刊1548种,包括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158种,包括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泰山学术论坛——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公共政策创新专题暨第八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讨会等;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由812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谷成、李平、盛明泉等。

全要素生产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83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20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01044 占比:99.42%

总计:1006929篇

全要素生产率—发文趋势图

全要素生产率

-研究学者

  • 李谷成
  • 李平
  • 盛明泉
  • 王兵
  • 林春
  • 王磊
  • 尹向飞
  • 张建华
  • 蔡昉
  • 李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廖唐勇
    • 摘要: 完善的交通网络是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基础支撑。基于2008—2016年机场与城市匹配的面板数据,从全国统一市场角度考察机场基础设施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场基础设施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两个重要的中间机制。门槛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均能够从机场网络中获得生产率溢价,并且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获益更多。空间溢出分析表明,机场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提升所在城市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对机场网络中“相邻城市”与“相似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研究结论为基于公共支出视角的内生增长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通过推动市场设施联通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杨辉芳
    • 摘要: 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但由于市场割裂及城乡流通发展差距的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本文从理论角度剖析了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的技术效应情况,基于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发展背景,以全要素生产率(T F P)为切入点,计算了我国商贸流通业2010年、202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 F·P),采用超越对数下的随机前沿分析(B-S F A)预测了我国商贸流通业203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本文指出,要提高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必须持续助力技术进步,推动技术与价值的双循环,进而带动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
    • 田雅娟; 邓睿涵; 侯宇飞; 范谋远
    • 摘要: 利用2018年中国241个地级城市的截面数据,就数字经济水平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增长、数字金融和产业结构升级都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出许多新经济业态,如新型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业等,这些新经济业态都在不断地释放新动能,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亦不断涌现,有助于推动城市群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的启示意义是:高水平的数字经济将显著提高各城市群的生产效率,合理规划数字经济有利于充分发挥经济效率、金融服务效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从而给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其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将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关注数字经济在各不同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差异,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和支持,从而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 贺广明; 高晓彤; 刘家华
    • 摘要: 流通产业集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必须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融入流通产业集聚全过程当中.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探究我国流通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国家层面上,流通产业集聚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体而言,东部地区流通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水平、外商投资水平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的联合作用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中部地区只有市场开放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西部地区流通产业集聚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刘斌; 潘彤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新态势,"南强北弱"的区域经济格局在持续增强.南北方经济差距拉大的关键原因可能在于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化,而地方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与实施效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利用31个省份2008?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创新词汇数据,与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合并,考察南北方不同的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政府创新驱动与企业生产率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创新更为重视,实施效果更好.其次,地方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取决于该地区的创新投入、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环境.最后,由于南方地区具有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体系、活跃开放的社会创新思维和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因此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创新驱动对企业生产率的助推作用更强.总之,文章从地方政府创新驱动的视角为缩小中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提供了政策参考.
    • 谷媛媛; Jhorland Ayala-García
    • 摘要: 新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即技术进步.文章采用199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国际人才流入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人才流入能够显著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即国际人才流入规模每增加1%,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将增加0.000055,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将增加0.000047,对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则没有显著影响,且影响主要来自学历留学生;研究结果还显示,自筹经费留学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明显大于获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进一步通过门槛回归模型发现,由于不同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国际人才流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是非线性的.结合研究结论,给出了奖学金政策的个性化发展、人才合作项目的多元化发展以及高校国际声誉与教育水平同步提升等政策建议.
    • 杨红彦; 孙士岭
    • 摘要: 基于制造业行业数据,运用面板估计和工具变量方法估计出口国内增加值、进口、全要素生产率、行业不完全契约程度和制度环境对制造业行业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总体上显著促进就业,高技术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对就业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其他非高新技术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将降低就业.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就业的负面效应与低技术密集型行业大致相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就业影响为负值.全要素生产率对就业创造的影响为负值,对就业破坏的影响为正值,对总体就业配置率的影响为负值,制度环境优化也是就业决定因素之一.低技术行业中间品进口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大于高技术行业.
    • 赵航; 武云亮
    • 摘要: 基于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构建数字经济综合评价体系,探究数字经济对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着正向显著的作用,相对于提升技术效率的途径,数字经济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的方式提升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在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后发现,数字经济还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在其利用直接效应带动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其空间溢出效应,跨区域促进其他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据此提出,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良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推进数字产业不断发展,加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合理利用数字经济的跨区溢出效应,加快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 吴刚; 魏修建; 解芳
    • 摘要: 准确评估区域对外开放、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面板数据熵权法以及表征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44个指标,测度了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18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其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视角考察了区域对外开放、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显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较低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区域对外开放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后,提出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打造高水平开放体系、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强区域之间的交通网络设施联通对接等建议,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 叶锋; 李谷成; 李欠男
    • 摘要: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稳步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0-2018年全国20个玉米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D)的研究设计,以全要素生产率来表征发展质量,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发展质量的静态影响和动态效应,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在考察期内呈现出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00%,且2016年后年均增长率为1.30%;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促进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主要原因在于收储制度改革初期玉米生产者补贴仍处于探索阶段,未能积极引导农户合理种植;收储制度改革通过资源配置效应、成本效应和财富效应提升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粮食支持制度改革,增进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合理性,补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的短板,以进一步推动玉米高质量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