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0年内共计4791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19篇、会议论文265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1521种,包括经济论坛、经济研究导刊、生产力研究等;
相关会议202种,包括首届(2014)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博士后金融论坛等;产业集聚的相关文献由5675位作者贡献,包括梁琦、赵祥、贺灿飞等。
产业集聚
-研究学者
- 梁琦
- 赵祥
- 贺灿飞
- 刘世锦
- 张雪梅
- 成小平
- 唐松
- 林松
- 祝佳
- 吴俊
- 张国云
- 张廷海
- 张晴
- 李景海
- 金荣学
- 陈雪梅
- 黄利春
- 何育静
- 冯薇
- 吉亚辉
- 周兵
- 宗刚
- 张鹏
- 朱英明
- 李鑫
- 李静
- 杨仁发
- 杨楠
- 王娜
- 王婷
- 程中华
- 胡健
- 赵玉林
- 邹德
- 邹言
- 陈少峰
- 丁帅
- 任方旭
- 何章磊
- 何雄浪
- 佘时飞
- 冯德连
- 刘军
- 刘肇军
- 刘颖
- 吴迪
- 孙军
- 孙慧
- 孙辉
- 孟梅
-
-
朱英明;
裴宇;
郇恒飞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空间上密集的经济活动比空间上分散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与复杂,在环境规制日益严厉的背景下,研究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考虑污染排放的跨境污染性及其引致的行业间负外部性这两大污染特征,从地区间环境规制互动视角,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经典的自由资本(FC)模型框架,构建解释产业集聚的环境污染减缓效应的理论模型.利用广义矩模型和门槛回归方法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及其门槛效应,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检测SO2估计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环境污染效应具有边际污染排放递减规律,由此导致产业集聚的环境污染减缓效应;环境规制导致环境污染抑制效应,与产业集聚的环境污染减缓效应存在联动效应;产业集聚的环境污染减缓效应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具体的对策建议为:加快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构建更为严厉的环境规制体系.
-
-
唐长春
- 《对接京津——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是当今经济界的重要议题,二者的关系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然后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作用机制,产业集聚对促进城市化的形成和发展、降低城市化成本、提高城市竞争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城市化也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并促进了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了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
-
谢文燕
- 《对接京津——战略实施 协同融合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廊坊作为一个生长在京津两大都市夹缝中的小城,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不断地引发对廊坊可持续发展的种种思考.本文从廊坊特殊的地理位置着手,研究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索适合廊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廊坊首先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大循环,积极发展与核心城市及域内外其它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并注重吸纳外部生产要素,借它城之力强廊坊之市。同时应加快体制创新,推动产业集聚,要抢抓京津新机场建设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空港新区建设;推进廊坊开发区扩区,探索建立“一区多园”合作开发新机制。
-
-
武君臣;
陈超;
张飞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快速城镇化进程受到全球资本流动与积累的驱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推进落实,小城镇建设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本文以生态和经济为视角,以沭阳县钱集镇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为例,提出人口聚居、产业集聚、空间宜居与特色塑造的总体发展目标,分别从生态、产业、空间、设施、特色和机制六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落实.以期构建生态、宜居、发展而具活力、特色的小城镇.
-
-
李鲁
- 《2017全国百名博士学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全球经济园区发展浪潮背景下,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出了一条依托经济园区改革试验、扩大开放、培育产业和带动经济增长的园区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具有产业集聚的空间形态、政策集群和适宜制度形式、后发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三个层面的具体内涵,以及效率优先、工业为主、出口导向、政府主导的典型特征.当前,中国园区经济取得良好发展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功能趋同、产业同构、产城分离、比较优势弱化等现实困境.纳入中国园区体系的国家级新区可视为中国园区经济模式的集大成者,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建设探索应为中国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
-
何皛彦
- 《2017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京津冀地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本文从地位作用和发展水平两个维度构建了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和空间分析方法,对三地13个国家级经开区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得出从总体上看,13个经开区在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和经济带动三个方面对区域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从内部结构看,京津石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水平最高,其中天津经开区园区实力最强,北京经开区企业创新活力最优;从空间格局来看,三地产业呈现"一轴、一带、多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发展差距悬殊、产业集聚度与对接能力不足、资源整合和要素共享机制欠缺等.本文从构建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和完善综合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发挥京津冀13个国家级开发区对区域经济的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经济带动等作用的有效路径.
-
-
肖辉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边缘,一直以来受省会济南辐射影响较小,且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处于较弱地位.面对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发展的全新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滨州应通过提升城市规模努力跻身大城市行列(提量级),并通过积极融入大城市朋友圈(增能级)来享受要素集聚和产业集群的红利.为达到提量级和增能级的目标,本文从构筑持续的生态体系、打造优质共享的公服体系、构建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重构城市空间格局及营建特色文化格局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路径,引领滨州发展为生态宜居、集约高效、充分融入京津冀城市群的山东省门户城市.
-
-
肖辉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边缘,一直以来受省会济南辐射影响较小,且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处于较弱地位.面对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发展的全新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滨州应通过提升城市规模努力跻身大城市行列(提量级),并通过积极融入大城市朋友圈(增能级)来享受要素集聚和产业集群的红利.为达到提量级和增能级的目标,本文从构筑持续的生态体系、打造优质共享的公服体系、构建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重构城市空间格局及营建特色文化格局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路径,引领滨州发展为生态宜居、集约高效、充分融入京津冀城市群的山东省门户城市.
-
-
肖辉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边缘,一直以来受省会济南辐射影响较小,且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处于较弱地位.面对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发展的全新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滨州应通过提升城市规模努力跻身大城市行列(提量级),并通过积极融入大城市朋友圈(增能级)来享受要素集聚和产业集群的红利.为达到提量级和增能级的目标,本文从构筑持续的生态体系、打造优质共享的公服体系、构建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重构城市空间格局及营建特色文化格局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路径,引领滨州发展为生态宜居、集约高效、充分融入京津冀城市群的山东省门户城市.
-
-
肖辉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边缘,一直以来受省会济南辐射影响较小,且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处于较弱地位.面对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发展的全新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滨州应通过提升城市规模努力跻身大城市行列(提量级),并通过积极融入大城市朋友圈(增能级)来享受要素集聚和产业集群的红利.为达到提量级和增能级的目标,本文从构筑持续的生态体系、打造优质共享的公服体系、构建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重构城市空间格局及营建特色文化格局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路径,引领滨州发展为生态宜居、集约高效、充分融入京津冀城市群的山东省门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