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34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2篇、会议论文349篇、专利文献12800篇;相关期刊908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环渤海经济瞭望、地理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117种,包括创新对接京津体制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对接京津与环首都沿渤海第11次论坛)、第十二届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论坛暨2014北京经济论坛、第六届沿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等;京津冀地区的相关文献由2974位作者贡献,包括欧阳杰、李刚、李双成等。

京津冀地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2 占比:10.74%

会议论文>

论文:349 占比:2.37%

专利文献>

论文:12800 占比:86.89%

总计:14731篇

京津冀地区—发文趋势图

京津冀地区

-研究学者

  • 欧阳杰
  • 李刚
  • 李双成
  • 李娜
  • 李燕
  • 王涛
  • 于涛方
  • 刘玉
  • 吕昌河
  • 孟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文睿; 邓文杰(图)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举办冬奥会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一体谋划、一体实施,实现北京同河北比翼齐飞。"如今,北京冬奥会交出了一份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异答卷,为京津冀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区域协同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 智鹏; 钱桂枫; 林巨鹏
    • 摘要: 针对京津冀地区重点铁路客站存在建设理念新、规划定位高、工期任务紧、安全风险高、质量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管理组织难等工程建造难题和痛点,通过系统研究BIM、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型技术与客站工程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开展了客站建设BIM工程化标准编制和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深基坑、大型塔吊、高支模板、环境环保等安全质量信息化监测监控,钢结构智能化建造、钢筋数字化加工与智能焊接,站台吸声墙和机电设备及管线的装配式建造,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智慧工地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票务、智能车站、结构健康监测和能源智能管控等一系列客站工程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创新应用,解决了雄安站、北京朝阳站、清河站等京津冀地区客站工程建造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技术难题,动态监控优化建设工期,有效控制安全风险,提升精品客站建设质量,提高协同组织管理效率,为打造新时代精品、智能、绿色铁路客站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示范。
    • 梁婉君; 何平
    • 摘要: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如何协同、协同效果如何已成为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相对独立且差距较大的行政区划之间协同的思考,将传统统计方法和大数据研究相结合,以共同发展(发展)和缩小差距(均衡)为协同目标,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经济三个维度对京津冀协同创新进行监测,并与相对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区协同创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创新发展好于创新均衡,在创新经济协同、创新资源协同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长三角经济区相比,在创新环境均衡和创新资源均衡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 齐永青; 罗建美; 高雅; 闵雷雷; 韩琳娜; 沈彦俊
    • 摘要: 京津冀地区是资源型缺水地区,也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之一。本文对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和灌溉水资源利用的历史阶段特征和适水转型进行了分析,对京津冀地区农业适水转型路线提出建议。1970年代末以来,井灌为主的灌溉体系基本覆盖平原农区,小麦玉米占优的作物结构形成,蔬果产能快速扩大。粮食产量从2136.2万t增加至3944.8万t,蔬菜产量从1093.7万t增加至5508.4万t,水果产量从144.0万t增加至1505.2万t。灌溉占地下水消耗的70%,是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超采的主要原因。近40年来,京津冀三地农业的差异化发展强化了河北省在京津冀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功能,也加重了河北平原农业生产和资源节水压力。现有田间试验和作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轮作模式,降低复种指数,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灌溉高产模式调整为两年三熟或者三年四熟,减少高耗水的小麦,适度增加杂粮、薯类或将夏玉米改为春玉米等措施,可在较小产量损失下,达到农业耗水与水资源条件的平衡。现有研究明确了通过压缩高耗水作物构建适水种植结构的总体方向,但对于不同适水轮作模式在中长期时间尺度上的产粮能力与耗水强度的交互关系仍不明晰,实用高效的适水田间管理与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也需不断完善。在政策层面,需健全京津冀地区农业综合规划与产业发展体系,统筹长期目标和短期措施,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生产稳定的前提下,有序地推进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的适水转型。
    • 熊晓轶; 王蒙蒙
    • 摘要: 京津冀地区流通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在协同治理视角下,改善京津冀地区的流通产业同质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分工指数、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考察2016-2019年京津冀地区流通业6大分行业的产业同质化现象,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区流通产业的区域分工指数均小于1,流通产业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流通产业内部分工并不明确,产业分工同质化较为显著。京津冀地区流通产业的区域专业化指数在不同子产业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京津冀地区流通业专业同质化现象正在削弱。观测期内,北京市的零售贸易业、天津市的批发业和零售贸易业、河北省的零售贸易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也是“十四五”时期重点引领京津冀地区流通产业发展需关注的流通子产业。为尽快改善京津冀地区流通产业同质化问题,应结合区域内三地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重新定位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
    • 张国宏
    • 摘要: 利用中国京津冀地区94个气象台站气温观测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联合制作的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海冰密集度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冬季气候变暖背景下近32 a中国京津冀地区Feb_(4-20)(2月4—20日)平均气温异常与前期秋季北极海冰异常的关系,探讨秋季巴伦支海海冰影响中国京津冀地区Feb_(4-20)气温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1988/1989年冬季是中国京津冀地区冬季变暖的突变点,暖背景下Feb_(4-20)气温第一模态呈空间一致变化型,其时间系数年际变化特征明显;(2)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和东西伯利亚海关键区海冰密集度与中国京津冀地区Feb_(4-20)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可作为Feb_(4-20)气温预测的前兆信号;(3)秋季巴伦支海关键区多(少)冰年,其冬季海冰也偏多(少),为持续冷(热)源,在欧亚大陆对流层中高层激发出负(正)位相的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分布,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欧亚中高纬近地面多为南(北)风异常,东亚114°E—119°E范围45°N附近为异常上升(下沉)气流,使得中国京津冀地区自地面至对流层顶Feb_(4-20)气温偏高(低),显著暖(冷)异常区随高度升高逐渐减小并向北倾斜。
    • 斑马仓鼠
    • 摘要: 保定,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古称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保定之名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与北京相伴而生,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
    • 刘启诚
    • 摘要: 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复函,同意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8个枢纽节点,3个在东部,5个在西部,可以看出。
    • 王嘉宁; 李业锦; 李怡旻; 李倩
    • 摘要: [目的/意义]探究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厘清PM_(2.5)浓度与制造业集聚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推动京津冀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方法/过程]本文基于2005—2013年京津冀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以及NASA的年均PM_(2.5)浓度数据,以京津冀204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制造业集聚与PM_(2.5)浓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从集聚形式和行业异质性两个视角揭示PM_(2.5)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机理。[结果/结论]①京津冀地区年均PM_(2.5)浓度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上升态势明显。制造业集聚形式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集聚密度呈现“京-津-邯”三核心组团式发展格局。专业化集聚表现为“张-保-邢-秦”四小型核心发展格局。多样性集聚呈现集中连片式发展格局。②不同时期的制造业集聚形式对PM_(2.5)浓度的解释力存在差异。集聚密度始终是PM_(2.5)浓度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但影响程度有所下降,专业化集聚对于PM_(2.5)浓度的解释力有所增强。不同集聚形式的交互作用加强了对PM_(2.5)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③从行业异质性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导致PM_(2.5)浓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明显强于其他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其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最高。因此,引导制造业空间合理集聚、有序集聚、多样性集聚,加大偏污染型、重化工产业的疏解力度,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环保转型,是京津冀地区PM_(2.5)环境治理的重要战略选择。
    • 姬凌云; 李嘉鸿
    • 摘要: 目前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水资源压力,水资源分布呈现南北不均衡的空间格局,京津冀地区属于全国范围内的严重缺水区域,人口压力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结合城市化进程的视角梳理京津冀地区的人口规模变化趋势,分析了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人口和水资源约束的现实矛盾。运用数据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京津冀13个城市的生活用水量特征,包括人均水资源量、取水压力和居民家庭生活用水量的特征等,剖析了城市居民面临的生活用水需求矛盾以及风险区域,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应水资源条件的城镇发展布局在于坚持“以水定人”的策略,以期为应对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对生活用水的胁迫效应、优化城镇发展布局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