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026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17篇、会议论文109篇、专利文献1523708篇;相关期刊1329种,包括经济研究导刊、商业研究、工业技术经济等; 相关会议87种,包括第十二届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论坛暨2014北京经济论坛、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文献由4262位作者贡献,包括申玉铭、綦良群、何骏等。

生产性服务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17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10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23708 占比:99.74%

总计:1527734篇

生产性服务业—发文趋势图

生产性服务业

-研究学者

  • 申玉铭
  • 綦良群
  • 何骏
  • 夏杰长
  • 邓丽姝
  • 吉亚辉
  • 未江涛
  • 田家林
  • 邱灵
  • 陈艳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晓阳; 代柳阳; 牟士群; 鄢晓凤
    • 摘要: 随着全球范围内碳排放的激增以及生态压力的持续增加,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已是各国共识.本文将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可能存在的知识、技术环境等效应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运用SBM-GML模型测算中国省际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用以反映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状况,在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影响的同时,以信息通信技术为调节变量,考察信息通信技术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且信息通信技术在两种集聚模式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从产业层级来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抑制作用比中低端要小,多样化集聚的促进作用比中低端要大.信息通信技术对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调节作用较高端的更大.
    • 幸思宇; 宋德军
    • 摘要: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构建黑龙江省十二个地市2008-2019年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正向作用,并得出人力资本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达程度、信息发达水平都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加快人才培养,政府科学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等合理可行的建议,以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
    • 张爱玲
    • 摘要: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分别采用2016-2020年的年度数据和季度数据,测算了我国整体服务业发展和不同类别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与我国居民服务消费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并进一步剖析了不同类别服务业发展对我国居民服务消费的边际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整体服务业发展与居民服务消费之间基本处于良性互动阶段,而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与居民服务消费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而言,生活性服务业与居民服务消费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更为紧密,处于良性互动阶段与高水平互动阶段之间,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居民服务消费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处于较低水平互动阶段与良性互动阶段之间.从边际影响效应来看,生活性服务业对我国居民服务消费的边际影响效应明显强于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居民服务消费的边际影响.
    • 刘伟; 卞淑贤; 韩梅
    • 摘要: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安徽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安徽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程度2010—2019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0—2012年以及2017—2018年有小幅回调。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源投入、流动资金投入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等因素对安徽省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有促进作用。建议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人力资源和流动资金等要素的投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水平,以促进安徽省制造业更好地融合到全球价值链中。
    • 孙正; 岳文浩; 霍富迎
    •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并依据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9),运用灰色GM(1,N)模型与产业协同集聚相对指数法,从产业融合、城市群集聚层面精准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从制造业主导走向二者协同融合模式.在产业层面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加深;在城市群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融合模式逐渐由单一城市或地区主导,转变为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协同集聚.
    • 马克林
    • 摘要: 依据相关统计规范和河南服务业发展实际,采用中间需求率方法测算服务业各细分产业中间需求率,对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具体范围进行明确界定。以此为基础,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总量偏小、发展滞后,从业人员整体较少、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较低、综合竞争力不强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促进河南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应采取具有明确针对性的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分行业精准施策,着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切实解决人才供求矛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技术水平与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产业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 吴敬伟; 江静
    • 摘要: 服务开放与产业融合是打破制造业价值链“低端锁定”,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附加值贸易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选取2005-2014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构建生产性服务开放视角下的产业融合率指标,研究产业开放融合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开放融合显著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外部生产性服务投入影响产业开放融合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应的显著性,并且制造业的技术和资本要素密集度越高,产业开放融合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作用越强。因此,中国应加快并有序推进产业开放融合进程,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 许玲
    •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域经验数据,在测算省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我国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动态发展关系。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上海最高;浙江和江苏次之;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处于第三梯队;而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相对较低。新型城镇化与不同类别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新型城镇化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耦合协同发展关系更强,而与生活性服务业之间的耦合协同发展关系相对较小。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双向赋能效应,但相比较而言,新型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正向赋能效应更强,服务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反哺作用稍弱。进一步地,生产性服务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更大赋能作用,而反过来新型城镇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也更为强劲。
    • 黄声兰; 蔡晓辉; 付鸣娟
    • 摘要: 文章通过测度江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空间协同集聚指标,发现整体上江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和空间集聚度不高,提出要发挥江西各地区的地理优势和要素优势,要在产业关联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和空间上的融合作用,要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断优化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价值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链,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 杜传忠; 管海锋
    •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是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因素。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从系统和结构的视角模拟了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对制造业附加值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制造业附加值变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有效提高了制造业附加值,这一作用会在产业关联与产业循环作用下向其他部门传导;分制造业部门看,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对制造业附加值的提高作用在先进制造业中更为明显;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通过引致需求和优化要素间投入结构对制造业附加值产生重要提升作用;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变动对提高制造业附加值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